
北大微講堂:中國文化的精神
最新章節
書友吧 6評論第1章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今天非常的激動,此時此刻,我想起了五十五年前我來到北大時的情景,當時我進入了哲學系,因為哲學系強調多學科的結合,我選擇學哲學,也是因為既放不下對人文的興趣,又放不下對科學的探索,我看到招生簡章里有一句話,哲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總結,就選擇了哲學系。到了北大以后,哲學系沒有讓我失望,上一年級時,我們每周都有一堂自然科學的講座,講述天文、地理、歷法、物理、化學、地質、數學等各個學科的前沿問題,到現在我還是印象非常深刻。我當時是坐在底下聽講的,教室就是現在的外文樓113,我不知道現在還叫不叫113,這是五十五年以前的情景。我覺得北大確實是一所有多學科優勢的大學,能夠到北大來,能夠聽到學者們做學科發展的最前沿的講座,這是非常難得的,也非常幸福。
我最近也經常到外地的大學去做講座,外地的大學一聽到北大這樣的情況都非常羨慕,所以我們要珍惜北大學習的環境。剛才我也在跟周校長和王院長講,設立這樣的講堂是非常必要、也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其實當時我是要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后來“傳統”兩個字我大概是說漏了,所以就變成“中國文化的精神”,這個題目就比較大了。中國現在的文化是不是也是中國文化啊?當然也是。我講的以傳統文化為主,但是并不跟現代文化沖突,傳統跟現代是分不開的,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在我們現在的文化中,有很多傳統文化的基因是去不掉的。我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想我們的同學平時經常會講這么一句話,叫“血濃于水”,這句話看來很普通,也很平常,其實這句話有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在里面。為什么這樣講?因為在西方文化里大概是不會講這句話的,只有在中國的文化中才會強調。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人非常重視血緣的關系,生命就是血緣的聯系,父母子女之間生命的聯系是一種血緣的聯系。西方文化重視的不是父母子女之間血緣的關系,他們強調父母子女之間的平等,因為大家都是上帝的子女,生命都來源于上帝。中國人的生命觀念則是每個人的生命都來源于他的父母,父母又來源于他們的父母,最后追到了祖宗,一直到了祖先。那么再擴大一點呢,就是萬物,不管人類也好,獸類也好,禽類也好,有個共同的祖先,就是天地,天地就是萬物共同的祖先。中國人這種血緣的連續非常深刻地種在了中國人的生命當中,所以中國人一張嘴就是血緣的思想。中國人還有一句話“父債子還”,一看是很普通的一句話,現在我們很多年輕人不太能接受這句話,認為父債為什么要子還,這在西方確實是沒有的,就是因為剛剛講過的生命觀念不同,他們沒有這個觀點。在中國,由于有血緣關系,子女的生命是父母的延續,甚至子女的身體發膚都是來源于父母,那么父母沒有完成的事情,子女是有責任去繼續完成的。也正因為這樣,中國人又有了相應的一個思想——“父財子用”,西方就沒有哪個人要求去世后子女一定要繼承自己的遺產,這個都跟生命觀念有關系。生命觀念形成了中國的這些觀念,即使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也是如此,新文化運動時期被批判得最集中的就是宗法血緣觀念和宗法血緣制度,因為當時的一批思想家認為,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幾千年,而且又是封建專制主義,我們的制度是嫡長子制,所謂嫡長子繼承,這就是一個血緣宗法制。五四以后,集中批判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和血緣制度。當時有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吳虞寫了很多文章來批判宗法血緣的觀念和制度,以至于胡適先生稱贊吳虞先生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你看即使那樣批判,在今天我們的思想中間,還是不能完全抹去“血濃于水”這樣的觀念,這說明要想完全拋棄掉傳統,是不可能的,反過來,想把它原封不動搬到今天,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傳統和現實對立起來。
中國的傳統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很好地發揮它,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構建我們的家庭的和諧。在中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和則萬事興,如果家庭里面有了很多的問題和矛盾,那就會給社會帶來許多問題?,F在這個問題已經成了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因為現在已經到了“80后”的年輕人成家的時候了,現在社會出現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80后”青年的閃婚和閃離。閃婚、閃離會造成許多單親家庭,單親家庭會影響許多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傳統社會的觀念如果能夠很好地應用,會對現代社會有很大的幫助。今天的講座就籠統地講中國文化的幾個成果,重點講傳統文化,因為我想在座的各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得相對少一些。
20世紀中國文化的發展,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兩個不平衡。第一個不平衡就是傳統和現代,或者說傳統和西方,或者說中學和西學的不平衡,因為中國進入20世紀以來,都是把西方、西學看做是現代的。我們可以從20世紀整個的文化發展來看,從我們的基礎教育,一直到我們的社會的文化氛圍,我們看到的都是西方的東西,從比例上講大大超過我們傳統的東西,以至于很多年輕人說起西方文化來頭頭是道,不僅是現代文化,甚至是西方傳統文化相對來講都比較熟悉,而對于中國自己本土的傳統文化,很多人不了解。我們很多的傳統經典,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種現象相當嚴重,導致的結果是我們文化主體意識的失落。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這個問題的討論就非常激烈,社會上有一批人,明確提出全盤西化,當時中央大學的教授陳序經就提出了全盤西化,也就是說在我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都應該西化,當然,同時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位的觀念。盡管在文化領域和學術領域,大家討論得很激烈,但是在整個社會實踐層面,我們毋庸諱言,是西化占了主角。這是有歷史原因的,當時中國處于貧窮、落后甚至于面臨被殖民、亡國的環境下,大家要發憤圖強,救亡圖存,所以要積極在物質文明方面迎頭趕上西方,但同時也感覺到中國傳統的精神文明在向西方精神文明學習過程中的矛盾,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是具有必然性的。問題是,經過了一百多年,我們是不是要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
在20世紀末,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對于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展望》,其中就講到了文化的不平衡,希望21世紀在文化發展上面,在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上能夠有所改善。首先能否取得相對的平衡,在教育中,能否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與西學的內容有一個比較相等的分量和地位,更理想一點,能使中國傳統文化的比重適當地高于西方文化。在西方,他們也非常注重自己傳統文化的傳承,在西方的大學里,他們的通識課教育中最重要的科目,主要就是學習傳統經典。我們在這方面卻很缺失,所以很多人分不清自己的文化主體究竟是什么,因此這些年來我們經??梢栽趫笊峡吹皆S多這樣的報道和呼吁,在2006年8月11日的《參考消息》上,可以看到一位新華社駐美國記者寫的文章——《走向世界,中國人不能迷失自我》,這個標題很鮮明,他是有感而寫。他在美國考察,問了一些留學生,尤其是問到幾個留學生“你來美國學什么”,他們說“我來美國學漢語”,讓他大吃一驚,難道中國人連漢語都說不好了嗎,要到美國來學?除此之外,他還接觸了很多美國的老華僑,包括臺灣過去的老華僑,這些老華僑都有一個感受,就是現在來的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根底在哪里,一切都要向西方學習。特別是他跟美國的一個新聞片的制作人交談的時候,對方希望能得到一些中國的新聞片到美國來播放,他說感覺到我們中國的藝術片,都是想辦法去迎合西方的觀眾,而沒有我們自己的特色。這個記者在跟他討論的最后提出了前面那篇文章的小標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不希望播跟美國口味一樣的東西,他希望有地地道道中國口味的東西,所以才提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010年3月28日,《參考消息》上刊登了一篇美國記者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也非常讓人警惕,標題是《崛起的中國面臨身份的危機》,我們為什么會面臨身份的危機呢?也就是說我們一切都在向西方學習,我們在身份的認同上面出現了問題,還有很多這樣的報道。我們在世界各地開設孔子學院,這是一個很好的在世界各地傳播中國文化的陣地,我們要向世界各地推廣我們的文化,中國人自己要先認同,所以有篇文章的題目是這樣的:《孔子“回歸中國”才能走向世界》(《環球時報》2009年6月1日)。這些問題都是百年來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上存在的不平衡所造成的。
在20世紀,還有一個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就是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之間的比例失調,我們重視科學文化,輕視人文的東西。在20世紀來講,這種失衡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發生的,全世界都感受到了科學發展帶來的物質的豐收、生活的變化,因此對人文的注意普遍有所減弱。在教育的層面也是人文文化的教育占的比例很少,而且把它看做是軟性的,科學才是硬性的。而人文文化的缺失會讓我們失去靈魂,失去精神的支柱,甚至會失去“我們活著究竟為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這個問題科學是無法回答的,只有靠人文。這個問題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也是人類存在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如果我們連人類為什么存在都茫然了,連人類與動物的區別都不清楚了,那科技再發展有什么用呢?所以到了20世紀,這個問題不僅在中國存在,它還具有一種世界性與普遍性。正因為如此,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西方的政治家、哲學家都在反思西方的文化中是不是存在某些片面性,以至于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反思的問題都一樣,就是“人類人文精神的缺失”,或者“人本精神的缺失”。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都提出了重建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幾乎一致認為,要建立、發展這種人文精神,要到東方、要到中國去尋找。西方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想法呢?就是因為西方在走向近代的過程中間,他們從東方、從中國的文化中間受到了極大的恩惠,尤其是在東方、在中國的文化中得到了人本的精神,用人本的精神與西方中世紀神本的觀念做斗爭,用人本的精神破除了西方中世紀以神為本的觀念,才有了近代理性智慧的發生與發展。
歐洲從中世紀走向近代經過了三個大的歷程,第一個歷程是文藝復興,我們現在講文藝復興一般認為從15世紀開始,其實這個過程還要早些,西方在11世紀就逐步開始做文藝復興的工作。為什么呢?在西方,當基督教確立以后,人的獨立的、理性的思維的精神被排擠,人們要絕對服從上帝的意志,在西方,從1世紀開始到10世紀的過程中,西方整個文化其實是落后的。到11世紀以后,西方開始發現這個問題,開始覺醒了,很多學者想要找回西方的文化,從哪找呢?要到希臘和羅馬??墒钱敃r在西方,希臘、羅馬的文化已經中斷了。這些文化在哪里留著呢?在阿拉伯世界。所以當時西方的許多思想家,從11世紀開始,翻譯古希臘、古羅馬的經典。這些經典到哪里去找呢?到阿拉伯世界的文獻里面去找。關于這個問題,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這本書叫做《東學西漸與西方文化的復興》,是徐善偉先生寫的。在這本書里,他就講了這樣一個過程,就是從11世紀開始,西方怎樣從衰落又走向進步,甚至后來超過了東方,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受惠于東方的文化,一直到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找回西方原本這種理性的人本的精神。
第二個歷程是宗教改革。西方、歐洲的宗教改革沖破了天主教那種保守的觀念和勢力,通過宗教改革,在歐洲出現了新教,就是我們現在稱的基督教,舊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天主教。宗教改革后出現的新教對近代、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新教的倫理強調敬業,強調節儉,西方有位著名的宗教研究學者馬克斯·韋伯說,新教的這種倫理對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觀念上的推動作用。當然對這個觀點我們也不一定要贊同,但是新教的出現至少在宗教內部打開了一個開放的門戶,宗教改革以后,新教的勢力迅速擴張,以至于使得許多傳統的天主教教會、傳教士在歐洲無法立足,于是一大批天主教的傳教士來到了東方尋找新的傳教地,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叫利瑪竇,到現在利瑪竇的墓還在中國北京,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就在現在的北京市委黨校院內。這批傳教士來到中國以后,很快發現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文化有相當大的不同,西方文化中,強調人對上帝的一種絕對的服從,人的理性得不到自由的發展。當時在歐洲,人要強調自己的理性的發展,一定會被視為是異端,要被徹底地排除、消滅,中世紀自由思想家、科學家被處死的在歷史上看到的太多了??墒莻鹘淌縼淼街袊?,看到中國的社會依靠道德的理性自覺來維系,無法簡單地將之定性為邪教,他們就把這些信息、這些中國的觀念傳回歐洲,這是在16世紀到17世紀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