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做上品人,規規矩矩不忘形

佛法中之所以存在十分嚴格的“持戒”,是因為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約束。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要受到一定的約束的,沒有一個事物有絕對的自由。人類是經過了無數次“包裝”的,約束就是那一層又一層的包裝紙,沒經過包裝的人做起事來隨心所欲、無法無天,這種人將無法立足于社會。

先學做人,再學做佛

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這樣的觀念:這一生,來到這個世界,根本就是來償還欠債,報答所有與自己有關之人的冤緣的。因為我們赤手空拳、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一無所有。長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眾生、國家、父母、師友們給予的恩惠。“我”只有負別人,別人并無負我之處,因此,要盡我之所有,盡我之所能,貢獻給世人,以報答其恩惠,還清我多生累劫自有生命以來的舊債,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而為世為人、濟世利物。大乘佛學所說首重布施的要點,也即由此而出發。

國學大師南懷瑾就曾在講解《金剛經》時說:“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五經等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有做好,你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學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訴你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很多人苦苦尋覓如何獲得幸福,但佛陀卻告訴世人,做好自己,做好眼前的事,即能幸福,即能得道。

其實,學佛也好,找到幸福也好,最先應該做的不是念“阿彌陀佛”或在那里空想,而應做好當下的事情,完成一個人在這世上應該做的事。只有把該做的事情做圓滿了,才能體悟各種生活的道理,領悟各種事物的真諦,獲得對塵世的正確見解。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那么,人人都可立地成佛了。

良寬禪師終生修行修禪,從來沒有懈怠過一天,他的品行遠近聞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時候,家鄉傳來一則消息,說禪師的外甥不務正業,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快要傾家蕩產了,而且經常危害鄉里。家鄉父老都希望這位禪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救外甥,勸他回頭,重新做人。

良寬禪師聽到消息,不辭辛勞,立即往家鄉趕。他風雨兼程,走了半個月的時間,終于回到了家鄉。

良寬禪師終于和多年沒見過面的外甥見面了。這位外甥久聞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噓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興,并且特意留舅舅過夜。

家人也很高興,心想禪師可以好好規勸一下自己的外甥了。外甥卻尋思,久聞舅舅大名,要是他真的對我說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日后就能在別人面前吹噓了。

出乎意料的是,晚上,良寬禪師在俗家床上坐禪坐了一夜,并沒有勸說什么。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惴惴不安地勉強熬到天亮。這時禪師睜開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離去。他彎下腰,又直起腰,不經意地回頭對他的外甥說:“我想我真的老了,兩手發直,穿鞋都很困難,可否請你幫把我草鞋帶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興地照辦了,良寬慈祥地說:“謝謝你了!年輕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什么能力都沒有了,可不像年輕的時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把人做好,把事業的基礎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來不及了!”

禪師說完這句話后,掉頭就走。

但就從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地去浪蕩了,而是改邪歸正,努力工作,像換了個人似的。

良寬禪師并沒有用什么大道理規勸外甥,其實,那些道理不用說外甥也懂,只是沒有照著實行而已。禪師說明其中的利害關系,只是要喚起外甥的良知而已,做好了人,一切都有可能,否則,就無藥可救,再無他法。

在佛家看來,世法與佛法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也就通了。所有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只以梅花明月、潔身自好便為究竟。后世學佛的人,只重理悟而不重行持,早已大錯而特錯。

先學做人,再學做佛,這是世間不變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獲得幸福,而且還能夠造福社會,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西來意頌詩(宋·善昭)

庭前柏樹地中生,不假牛犁嶺上耕。

正示西來種千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如春風般吹開他人冬眠的良心

做一個好人,也希望別人做一個好人,這是好人們的夢想,也是實現桃源夢的唯一方式。如果,我們希望別人做一個好人,那么,我們自己先成為一個好人吧!因為,使沉睡的良知蘇醒的,必是更強大的良知的召喚。

不管別人怎么說怎么做,我們都一定要做個好人,就像一塊翡翠或黃金:“無論別人怎么說怎么做,我始終是一塊珍寶,我要保持我的光彩。”

唐開元年間有位夢窗禪師,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禪師,又是當朝國師。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剛要離岸,這時遠處來了一位騎馬佩刀的大將軍,大聲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載我過去!”他一邊說一邊把馬拴在岸邊,拿著鞭子朝水邊走來。

船上的人紛紛說道:“船已開行,不能回頭了,干脆讓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聲回答:“請等下一趟吧!”將軍非常失望,急得在水邊團團轉。

這時坐在船頭的夢窗禪師對船夫說道:“船家,這船離岸還沒有多遠,你就行個方便,掉過船頭載他過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氣度不凡的出家師父開口求情,只好把船開了回去,讓那位將軍上了船。

將軍上船以后便四處尋找座位,無奈座位已滿。這時他看到了坐在船頭的夢窗禪師,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還粗野地罵道:“老和尚,走開點,快把座位讓給我!難道你沒看見本將軍上船嗎?”沒想到這一鞭子下來正好打在夢窗禪師的頭上,鮮血順著禪師的臉龐流了下來,禪師一言不發地把座位讓給了那位蠻橫的將軍。

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心里既害怕將軍的蠻橫,又為禪師的遭遇感到不平,紛紛竊竊私語:“將軍真是忘恩負義,禪師請求船夫回去載他,他還搶禪師的座位并且打了他。”將軍從大家的議論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慚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為將軍,卻拉不下臉面,不好意思認錯。

不一會兒船到了對岸,大家都下了船。夢窗禪師默默地走到水邊,慢慢地洗掉了臉上的血污。那位將軍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譴責,上前跪在禪師面前懺悔:“禪師,我……真對不起!”夢窗禪師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不要緊,出門在外難免心情不好。”

夢窗禪師用他的行為詮釋了好人的定義。好人,不是隨口說說而已,好人,需要用行動去踐諾。一個好人,因為坦坦蕩蕩,因為充滿正直,所以永遠擁抱朝陽,遠離陰霾。要使人成為一個好人,需要喚醒他沉睡的良知。這過程雖艱苦,但它對于這個世界的意義卻不可估量。

我們每一個人做事,要做好事,要好好做事,做有益之事;做人,要做好人,要好好做人,做優秀之人。不算計他人,以厚德立身,以大智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因此,做人要做如春風般的好人,吹開他人冬眠的良心。

題菜庵僧遺像(清·趙翼)

曾住花山最上層,披圖猶見骨峻增。

立朝章疏批鱗手,易世衣冠削發僧。

故國遺墟傷北望,空門法席演南能。

孤標曾是經奇士,莫但相推續佛燈。

有約束的自由才是常態

佛法中之所以存在十分嚴格的“持戒”,是因為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約束。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要受到一定的約束,沒有一個事物有絕對的自由。但是現在,很多人雖然受戒,卻沒有很好的持戒,只是掛個名而已。也有很多人反對約束,崇尚自由。

世界上有絕對的自由嗎?正如歌德所說:“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有約束的自由才是常態,世上并沒有無約束的自由,只有不同約束條件下的自由。

賈平凹筆下的云雀總以為籠子是它的束縛,想方設法地逃離,要飛向心中的自由之所——天空。后來,它發現籠子外的世界有太多危機,有太多的艱辛束縛著它,使它疲憊不堪,于是回到了那個原本是約束,現在又再度成為它眼中自由的地方——籠子。

從這只平凡的云雀身上,我們不難看出,約束和自由并非絕對,而是相對的。有了約束才會有自由,因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縛,沒有各種各樣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約束和規定,或者各種人為的規則和要求,自由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沒有自由,約束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意義和作用。

所以,自由和約束看似矛盾,卻又息息相關。

不僅是人,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亦如此。想必大家都知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話,闡述的是生物鏈,而生物鏈就是自然界中的自由與約束的關系。沒有一種生物是沒有天敵的,它們在和同類生活的同時,也必然要提防天敵的襲擊。假設哪天獅子不吃羊了,豹不食兔子了,所有動物都安樂地繁殖,終有一天,世界上的動物會越來越多,那么除了“人口危機”外,還會出現“動物危機”,到時候動物們是不是也需要找一個星球來移居呢?

人與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人有一種非凡的能力,那便是:人懂得自我約束。

約束看似抽象,事實上,世界萬物都是由它構成的。河床是河流的約束,如果河流沒有了河床的約束,那么它將泛濫成災;軌道是火車的約束,如果火車失去了軌道,那么它將無法行駛;土壤是植物的約束,如果植物離開了土壤,那么它將不能生存。法律與理智是人的約束,如果人失去了理智,沒有了法律與規定的約束,那么這個世界將一片狼藉,又怎能有今天的文明呢?

其實,人類是經過了無數次“包裝”的,約束就是那一層又一層的包裝紙,沒經過包裝的人做起事來隨心所欲、無法無天,這種人將無法立足于社會。

我們不愿被人們拋棄,不想被社會淘汰,那么,我們必須約束自己。

當你陶醉于碩果滿枝的果樹時,當你迷戀于賞心悅目的花草時,當你折服于巧奪天工的盆景時,你可曾想到:如果沒有人們對它們的精心修剪,沒有人們對它們的“約束”,它們將會是一副什么樣子?大概只會看到沒有果實的紛繁的枝葉、雜亂無序的花草,更不敢想象那盆景又是副什么尊容。

是的,方向盤對車輪的限制、約束,是為了不讓它走錯路,以至于跌到深淵之中;人們對花草樹木的約束也是為了塑造它們美的氣質,讓它們成為供人觀賞的東西。

因此,約束是必要的,而且對人對事物的成就具有促進的作用。放任自由只會導致泛濫成災,只有約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諧、成就圓滿。

雨中(唐·司空圖)

維摩居士陶居士,盡說高情未足夸。

檐外蓮峰階下菊,碧蓮黃菊是吾家。

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骨氣

人不能沒有骨氣和氣節,骨氣作為一種人格力量和出于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與堅定信念,它可以使一個人自立、自主、自強,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高尚的操守。

骨氣是一個人的“脊梁”。越是面對沉重的苦難,越是要挺起脊梁。我們之所以崇拜那些流傳千古的英雄,是因為他們都有不屈的“脊梁”,不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原則,不會為了功成名就而犧牲自己的尊嚴,不會為了名垂青史而剝奪別人的幸福。有骨氣的人才是最值得敬重的人!

一句“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曾為多少仁人志士所賞識,也激勵了許多人為免受“嗟來之食”而奮發自強,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氣節和為人的骨氣。但是,時下在市場經濟求利心理的支配下,很多人卻開始嘲弄和鄙視這種精神。不要說真的貧困交加,就是衣食無憂,也要偽裝成貧困的人來博取別人的同情心,以騙取錢財,心安理得地過不勞而獲的寄生蟲生活。人性的弱點是吃饞坐懶,一旦喪失了自立,就像一株纏樹的藤條,再也沒有傲立的能力和勇氣了。

古人倡導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就是骨氣。骨氣是一種性格、一種志氣、一種主見、一種內涵、一種風度。但在這個世上,總是會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像軟骨動物一樣,隨意地改變自己,他們沒有可以挺立的“脊梁”,沒有值得稱道的骨氣,所以,他們是可悲的。

1939年秋,圓瑛大師在上海圓明講堂成立蓮池念佛會。正在這時,忽然外面闖進幾十個日本憲兵,把他抓進了日本憲兵司令部。面對如狼似虎的憲兵,大師臨危不懼,借三昧定力之功,攝心入靜,一心念佛,并且進行絕食抗議。結果憲兵迫于社會輿論,無奈只得釋放了他。釋放以后忽有一日僧來訪,請他出任“中日佛教會長”,大師借病,婉言推辭,從此閉門斂心,開始了《楞嚴經講義》的撰著。

新中國成立前夕,大師在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弟子紛紛函電催他速離上海,飛往西洋。有的還專程來勸說,對他說:“不要舍不得圓明講堂,到了南洋,我們給你造兩三個比這還大的圓明講堂。”可是,大師明確表示:“我是中國人,生在中國,死在中國,絕不他往。”

大師堅貞不屈,堅持了民族氣節,受到各方的欽仰;他以文弱之身抗強敵之勇氣讓眾人折服。

歷史學家吳晗曾寫過一篇《談骨氣》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骨氣,即做人要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明道理、知榮辱,不拿原則來做交易。

再看看蘇武,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涂上了濃重的一筆。歷史不能忘卻,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的錚錚傲骨做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全氣節;銘記祖國,鑄就偉大。

骨氣作為完美人格的外在體現,其突出表現就是不堪忍受屈辱,不甘落后,銳意進取。莊子甘為“孤豚”、“犧牛”,甘愿逍遙物外,不愿到楚王膝前為相;屈原不忍亡國之痛,毅然投汨羅江,以身殉國。不論是莊周,還是屈原,他們的人格和骨氣值得稱贊。

只有具備了這種精神和氣概,才具備了立身處世的品格,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志士。這樣的人就能迎戰困難、接受挑戰,具有不屈不撓、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精神,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書杭州西湖涉公堂(宋·保暹)

孤舟孤鶴與孤云,湖上深居自不群。

高臥可能容一榻,青山西岸且平分。

尊嚴非席,不可卷起

生命是可貴的,好生惡死是人的本性。古人說:“自古艱難唯一死。”然而,這世界上有的東西比生命更重要,人們寧愿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它。它是什么?它是尊嚴、骨氣和正義!人類的偉大不在于統治了世界,不在于是萬物的主宰,而在于對人性美好的堅持,對人生價值的守護。

日本江戶時期是一個社會很不穩定的時期,浪人、武士依仗強力橫行無忌。

有一個著名的茶師跟隨著一個顯赫的主人。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辦事,舍不得離開茶師,就說:“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給我泡茶。”茶師很害怕,對主人說:“您看我又沒有武藝,萬一路上遇到點事兒可怎么辦?”主人說:“你就挎上一把劍,扮成武士的樣子吧。”茶師只好換上武士的衣服,跟著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辦事,茶師一個人在外面。這時迎面走來一個浪人,向茶師挑釁說:“你也是武士,那咱倆比比劍吧。”茶師說:“我不懂武功,只是個茶師。”浪人說:“你不是一個武士而穿著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嚴,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茶師一想,躲是躲不過去了,就說:“你容我幾小時,等我把主人交辦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們在池塘邊見。”浪人答應他后便走了。

這個茶師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館,他看到武館外聚集著成群結隊前來學武的人。茶師分開人群,直接來到大武師的面前,對他說:“求您教給我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面的死法吧!”大武師非常吃驚,他說:“來我這兒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這是為什么呢?”

茶師把與浪人相遇的情形復述了一遍,然后說:“我只會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決斗了。求您教我一個辦法,我只想死得有尊嚴一點。”大武師說:“那好吧,你為我泡一次茶,然后我再告訴你辦法。”

茶師很是傷感,他說:“這可能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后一次泡茶了。”他做得很用心,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然后把茶葉放進去,洗茶,濾茶,再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大武師。

大武師一直看著他泡茶的整個過程。他品了一口茶,說:“這是我有生以來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茶師說:“您要教給我什么嗎?”大武師說:“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記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就行了。”

這個茶師聽后就去赴約了。浪人已經在那里等他,見到茶師,立刻拔出劍來,說:“你既然來了,那我們開始比武吧!”

茶師一直想著大武師的話,就以泡茶的心面對這個浪人。

只見他笑著看著對方,然后從容地把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地放在路邊;再解開寬松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綁帶,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緊;然后把褲腿扎緊……他從頭到腳不慌不忙地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

對面這個浪人越看越緊張,因為他猜不出對手的武功究竟有多好,對方的眼神和笑容讓他越來越心虛。

等到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后一個動作就是拔出劍來,把劍揮向半空,然后停在那里,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樣。

此時浪人“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乞求說:“求您饒命,您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武功最高的人。”

茶師知道自己與浪人比武必死無疑,他怕死,但更怕死得沒有尊嚴。與尊嚴相比,死已經變得不重要了。他之所以能以泡茶的心情去面對武士手中的劍,只因為他想尊嚴地死去。正因為如此,他竟然獲得了生的機會!多么出乎意料,然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狹路相逢勇者勝”,淡然從容地面對死亡的態度,才是勝利的關鍵。人不畏死,死亡便無法使人恐懼,死亡的火種里便能燃放出生的希望。

《老人與海》中桑迪亞哥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生命易朽,精神卻可如皓月般長存!“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捍衛尊嚴,為尊嚴而戰,這就是值得尊敬的人類舍生忘死的理由。

詠月(宋·樟不)

月輪端似古人心,皎潔高深處處臨。

縱在波濤圓缺定,照塵塵亦不能侵。

不自律的品性如墮落的瓷瓶

有句諺語說:“自律的人一定站在君王的身邊。”的確,自律往往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一個聲譽良好的人總是能將自律養成習慣,也正因自律,他的品行也能經受住多種考驗。但話雖如此,人也難免一時疏忽。這一時的疏忽,就可能前功盡棄,數年名聲化為流水。

這天,剛剛做完日常佛事,僧侶們正要走出禪房時,方丈守心法師揚手碰落了供臺上的一個瓷瓶,瓷瓶摔了個粉碎。眾弟子一下愣在了那里,不知方丈的這一舉動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所致。守心法師見學僧都以探詢的眼光看著自己,便語氣凝重地說:“一抔泥土,不知經歷了多少工序,經過了多長時間的煅燒,才超脫成珍貴的瓷瓶,被我們擺上了神圣的供桌,成為一件高貴圣潔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會損壞,可以萬世流傳。可是,揚手之間,它就墜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個人,尤其是斂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號,悟出個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墮落起來與瓷瓶無異!”僧侶們都默默無語,有些人忽然有所頓悟,合掌跪地,深表懺悔。

守心禪師懂得,若不珍惜、不自律,人墮落起來與墜地的瓷瓶一樣。名聲品行積累起來不容易,但揮霍一空只是眨眼之間,這多么令人痛惜。所以說古人總是強調謹小慎微、善始善終。

民國初年的“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汪精衛,是一個在歷史上受世人唾罵的漢奸。“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成為他殘忍狠毒、罪惡滔天的最強有力的鐵證。然而,誰又知道,這樣一個人,年輕時曾參與組建“同盟會”,抨擊腐敗的清政府和愚忠的改良派,走的是一條職業革命的道路。他在謀炸清攝政王載灃失敗后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激昂壯烈的詩篇,但由于后來晚節不保,此詩已無人記誦,留下的只是不盡的罵名。

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佛是人,人人都是佛,只因執著妄想,迷失自我,如同於泥。但自性如古蓮子,千年之后,仍舊生葉開花,香馥如故。

月下坐石(明·景隆)

惜無精舍坐磐陀,只有蒼松掛薛蘿。

入定既深忘出定,獨憐明月照巖阿。

先將小事做好再來修禪心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人們,怎么樣叫修行。不要忘記了開頭,第一品穿衣、吃飯、洗腳、睡覺,就是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說完了。佛陀先做一個榜樣給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緣、吃飯,吃完了,洗了泥巴腳,敷座而坐。沒有一個學生把他的位置鋪好,是他自己來安置,把位置拍平,然后自己上去坐。

修禪并非讓你另起爐灶,故弄玄虛,而是要從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老老實實做事,規規矩矩做人。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將人做好了,那就離佛的境界不遠了。

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能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本身就不簡單;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一個人是否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最關鍵的在于你是否甘心情愿地從小事做起。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為佛教雕刻家,所以特地去拜訪東云禪師,希望禪師能指點一些與佛像有關的常識,以便使自己的雕刻技藝更上一層樓。

東云禪師見了他以后,沒有說什么,只是讓他替自己到井邊汲桶水。過了一會兒,東云禪師突然沖著光藏開口大罵,并要趕他出門。

這時已近黃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請求師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讓他明天再走。

三更時分,光藏被叫醒去見東云禪師。禪師溫和地對光藏說:“你也許不知道白天我為什么罵你。我現在告訴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誠的心,才能雕刻出莊嚴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的時候,水溢出了桶外,雖然溢出的只是幾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緣所賜予的,而你卻毫不在乎。像你這樣不知惜福、輕易浪費的人,又怎能雕刻出傳神的佛像呢?”

光藏對禪師的訓示頗為感動,歉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后,光藏決定做一名佛門弟子。若干年后,光藏終于成為一位雕刻技藝獨樹一幟的一代宗師。

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術?禪師說:“你要有一絲不茍的禪心才行,這其實正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只有先將人做好了,才能講修禪。”佛其實是“人”的升華,如果你還在幻想成佛,那就趕快行動,好好地做一個人吧!

閨人禪誦甚勤喜贈二首(明·袁宏道)

應是新年福力增,六時功課勝山僧。

每持貝葉詢難子,時向蒲團學小乘。

一縷天風吹梵唄,半輪閨月照香燈。

卻慚龐叟心情懶,擁鈉齁齁呼不應。

高樓終日禮彌陀,天女生來厭綺羅。

愿以幻身酬半渴,羞將素額涴長娥。

繡幡針腳花還密,誦咒鄉音字欲訛。

自是靈山佳姊妹,何緣結伴到婆娑。

責任是源自內心的自覺

世間的事,無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盡到己責;人,無法要求萬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擔當。不置身事外,勇敢地入世行慈悲事宜,擔當自己的職責,度一切眾生,這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善,正是佛的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道德。

責任是一個人人格的基石,一個人只有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抱著負責的態度,才能更坦然、更無愧地面對自己的內心。而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應當把責任融入自己的生活,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都要提醒自己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空海大師是日本有名的修行者。有一年,日本發大水,很多村莊都被淹沒了,空海大師的家鄉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

全民總動員,一起投入到抗洪災的行動中來。但是,任憑大家怎么努力,修筑的護堤總是會被來襲的洪水一次又一次地沖垮。慢慢地,大家的積極性被磨滅了,體力也快熬盡,這個時候,如果再不鼓舞士氣,修筑護堤的工程恐怕無法按期完成,那就只能任憑洪水肆無忌憚了。

這個時候,有人提議把深得民心的空海大師叫來幫忙。

空海大師爽快地答應了。他說:“出家人慈悲為懷,要普度眾生。幫助大家修筑護堤,就是拯救生命。”

來到故鄉,空海大師到處為大家講法,鼓舞士氣。他說:“家園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維護,這是我們的責任。也許大家都很累了,但是我們還得努力,還得堅持,這樣才能確保安全。我會和大家一起,共同修筑堤防,保衛家園。”

空海大師的話在鄉民當中起了熱烈的響應,大家再次打起精神,夜以繼日地干活,男女老少全部投入到工程中來。終于,護堤的工程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完成了。

空海大師懷著慈悲之心,用大愛造福人類。那是因為他把拯救萬物當成自己的責任。時時刻刻地加強培養責任感,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一個沒有責任心、價值感的人,將來很難有所成就。

每個人都肩負著責任,對工作、對家庭、對親人、對朋友,我們都有一定的責任,正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

責任既不是一個承擔壓力的痛苦過程,也不是一項非做不可的苦差事,它是一種源自內心的高度自覺。對于一個責任感強的人來說,責任已經成為他們生活和做事態度的一部分。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他們都不會忘掉自己心中的責任感。實現目標是一個不斷承擔責任的過程,而當承擔責任成為你的做事態度和習慣時,你的身上就會煥發出無窮的人格魅力。

責任是永恒的成功法則。一個人放棄了責任,就等于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一個人放棄了承擔責任,或者蔑視自己的責任,就等于在可以自由通行的道路上自設路障,摔跤絆倒的只有自己。

南下(明·正勉)

策杖遺巡夕照邊,無心佇足望蒼天。

三春仆仆江南路,為訪清冷一窟泉。

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自己的精彩

臉龐因為笑容而美麗,生命因為希望而精彩,倘若說笑容是對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則是對自己的仁慈。人生來平等,但所處的環境未必相同。所以,不管自己處于怎樣的起點,都應該一如既往地對生活抱以熱情的微笑,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點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達同樣的頂峰。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有所差異,有的人走得輕松,有的人一路崎嶇,但不論如何,艷陽高照也好,風雨兼程也罷,只要懷揣著抵達終點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自己的精彩,每個人都可以是“發光體”。

佛陀在世時,出家人修行的團體叫做“六和僧團”。為的是讓團體組織化,大眾都按照各項職務井然有序地辦事。

駝標比丘是僧團的一員,他的職務是負責接待來自遠方的客僧。駝標比丘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他心思縝密,善良柔和。客僧們住的房間都被他打掃得一塵不染,生活用具也一應俱全。

每天晚上,駝標比丘都會提著燈籠站在精舍的門口等待客僧們的到來,并且親自帶他們到住宿的地方打點好一切才離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駝標比丘提著燈籠從少年慢慢變老,他的身影在燈火的照映下一晃過了三十年。

不過,這個時候的駝標比丘卻再也不需要提燈籠為客僧照路了。因為多年來的孜孜不倦,真誠熱情,使得他的手指就能發光。他只需要舉著手指就能為別人照路,駝標比丘十分高興,因為他再也不需要擔心燈火因為風雨而被熄滅,客人們也能按時歇息了。

30年,這是一段漫長的歲月。駝標比丘懷著一顆至誠的心堅持為別人的方便服務。他用他的微笑感染了別人,驅走了黑暗。

在不斷前進的人生中,凡是看得見未來的人,都能掌握現在,因為明天的方向他已經規劃好了,知道自己將走向何方。留住心中的希望種子,相信自己會有無可限量的未來,心存希望,任何艱難都不會成為我們的阻礙,生命自然會充滿激情與活力。

我們的才能不是取決于別人對我們的態度,也不會因為我們遭受挫敗而貶值,無論別人怎樣侮辱你、詆毀你、踐踏你,你的能力依然存在。因此,正視自己的能力,不要因為別人的評價和態度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無論別人怎么說,你的能力都不會因此而改變。

在生活中,誰都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在更大程度上獲得社會的承認。而要想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準適合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

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沒有什么東西讓自己站得起來。儒家認為三件不朽的事業為立德、立功、立言,這些成就或許很難達到。世間滄海桑田,但總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才能便是其中的一種。要相信自己,不自輕自賤,不要輕易對自己產生懷疑;否則,即使你再有才能,也會如同蒙塵的珠玉,被視為毫無價值的沙粒。

我們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不順心,會有各種各樣令人頭疼的棘手問題,也必然會有喜有憂、有得有失。要想一切都平平穩穩、一帆風順,這只是人們美好的向往而已。

在曲折的生命旅途上,如果我們能夠泅渡苦悶的心里冰河,給自己一絲溫暖的陽光,就一定能夠化解與消釋所有的困難與不幸,我們的生命之旅就會更加順暢、更加開闊。

禪悅二首(清·張問陶)

蒲團清坐道心長,消受蓮花自在香。

八萬四千門路別,誰知方寸即西方。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任丘市| 尉氏县| 乌兰察布市| 河池市| 高台县| 德昌县| 年辖:市辖区| 仁寿县| 扶沟县| 任丘市| 米易县| 安徽省| 泊头市| 通江县| 遂昌县| 惠来县| 台前县| 和平区| 马尔康县| 南平市| 应用必备| 红河县| 巩义市| 阿克| 天柱县| 修水县| 德江县| 兰西县| 天等县| 锦州市| 商城县| 阜平县| 开平市| 科技| 阜城县| 安阳市| 乐至县| 苗栗县| 夹江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