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為活命,積極投身起義

成佛還是舉槍,這是個問題

白蓮教興起于南宋初年,到元朝時已是聲勢浩大的一個很重要的民間宗教組織,在元朝中前期,白蓮教甚至一度受到元統治者的褒獎。然而,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個屢受皇恩的白蓮教拉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春,朝廷強征河工17萬修河堤。幾個河工無意間在河道下挖出了一個獨眼石人,背部還刻著“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于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一個叫韓山童的白蓮教法師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五月初,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殺白馬黑牛以祭天地,宣稱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還聚眾3000余人起義反元,豪氣沖天地立誓:“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拋開種種情感因素,這件事情顯然是一個陰謀。所謂的“石人”,顯然是韓、劉二人事先準備的。據史料記載,至正十年(1350年)時,關于石人事件的童謠就早已傳得沸沸揚揚;而炮制這么個事件,無非是農民起義的老把戲——正名。

不管怎么說,元末農民起義算是風起云涌地展開了。“當是時,元政不綱,盜賊四起。劉福通奉韓山童假宋后起于潁,徐壽輝起于薊,李二、彭大、趙均田起于徐,眾各數萬,并置將帥,殺吏,侵略郡縣,而方國珍已先起海上。他盜擁兵據地,寇掠甚重。天下大亂。”(《明史·太祖本紀》)在很短的時間內,各地群雄并起。

此時的朱元璋在干什么呢?

經過三年的流浪,朱元璋重新回到了皇覺寺,做起了吃齋念佛的和尚。種種跡象表明,這時候的朱元璋并沒有參加起義軍的意圖。當然原因很簡單:起義是要承擔風險的。對于一個隨時可能掉腦袋的事情,誰都會仔細斟酌。倒不是朱元璋貪生怕死——因為不計后果率性而起的從來不是英雄,而是莽夫;只有那些善于忍耐、懂得把握時機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朱元璋的持重就是出于這樣的原因。

中國有句俗話:“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在元末群雄并起的時代,朱元璋繼續蟄伏的選擇極為聰明。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在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中,那些行動最早、呼聲最高、實力最強的往往都是死得最慘的。秦末的陳勝、吳廣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何等意氣風發!結果不到半年的時間,兩人先后被殺。又如唐末的黃巢,一句“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樣豪情萬丈,但也逃不出兵敗身亡的結局。

拿元末來說,起義最早、人氣和呼聲極高的韓、劉二人顯然無法成功,其原因有二。

其一,雖然元朝已是大廈將傾,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一個王朝的積淀不容小覷,面對這些義軍,元帝國總是要做一番拼死掙扎,矛頭自然指向人氣最高的韓劉義軍。韓劉必將承受舊勢力的瘋狂反撲,自身尚且難保,何談積蓄力量、發展壯大?

其二,元朝之亡雖屬必然,但并起的群雄所盼望的是“逐鹿天下”的局面;韓、劉聲勢太盛,必然被各地群雄視為最大競爭者,難免遭到各地諸侯的群起而攻。

鑒此兩點,我們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明智的。

成佛還是舉槍,這對于朱元璋來說從來不是問題:成佛是暫時的,舉槍則屬必然。朱元璋雖身在佛寺,但心卻無一日不想著那塵世間的種種,因為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具備了逐鹿天下的資本。

他有見識。數年的流浪生涯,朱元璋的足跡遍布光、固、汝、潁諸州,對淮西一代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有了深刻的了解。

他有本領。從《御制皇陵碑》一文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元璋還是有些文采、有一定文化的。在皇覺寺蟄伏期間,朱元璋發奮讀書,廣泛涉獵各類書籍。而年少時的苦難經歷,更是鑄就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后來朱元璋稱雄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沒有后顧之憂。此時的朱元璋,父母已逝,孑然一身,了無牽掛。沒有家庭與親人的束縛,他已敢于放手一搏;在亂世之中,朱元璋大可以更加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做好了舉槍的準備,但他依然蟄伏著,不參加,然不代表不想參加,朱元璋時刻關注著時機的變化,等待著一個供他橫空出世的絕佳機會。

傍上了一個江湖大佬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初一的早上,朱元璋收拾好行李——其實就一只小布袋里的幾件衣物而已,跨出皇覺寺大門,踏上了去往近鄰的濠州的路途。朱元璋是要去“參軍”的。

濠州城內駐扎著的數千紅巾軍已被元軍盯上,元政府的徹里不花率大批精兵前來圍攻,逼迫紅巾軍退到城南三十里處休整。城里城外均被一股緊張和肅殺的氣氛籠罩著,稍有風吹草動,懦弱者就要害怕一陣。

此刻負責守城池的郭子興在他的元帥府內緊鎖眉頭,在腦海里思索著一條完美的守城大計。這時走進一小頭目,稟報說在城門口活捉到一個自稱要來投軍的探子,呼喊著要見大帥。苦惱于元軍圍困的郭子興正在氣頭上,聽到有“探子”來訪,自然來了興趣:官軍都要殺進城來了這人還來投軍,自己不妨親自去探個究竟。

來到城門口,郭子興下馬端詳來人:此人相貌甚是奇特,“地包天,下巴突出,額頭也向前凸出”,頭部呈上下凸出,中間凹陷形狀,側看如月牙。氣質也不凡,正是“志意廓然,人莫能測”(《明史·太祖本紀》)。

朱元璋可能沒有料到,眼前這個帶有幾分威嚴的人竟是他一生中的大貴人,一個懂得賞識、愿意重用他的人。盡管后來的郭子興對朱元璋也有些壓制和猜忌,但仍多以信用、提拔為主。朱元璋在郭子興的提攜和栽培下,事業蒸蒸日上。

郭子興質問他是否是探子,來此地何事,又恐嚇他若敢狡辯,就立即叫人拉出去砍頭。朱元璋起初還有點緊張,但對此次來投軍的風險他早有準備,就索性平靜下來:“都來了,還怕什么!”所以他鎮定地回答了大帥的提問。

出乎郭子興意料的是,他從眼前這個人的眼神里看到的是鎮定,而非驚慌。平時看慣了手下唯唯諾諾的郭子興,突然見了一個不懼威嚴的人,不禁眼前一亮,心里對來人頗為欣賞。于是,郭子興叫人放開朱元璋,細細問了詳情。原來,這人確實是來投軍的,部下湯和便是“中間人”。

就在這天,二十五歲的朱元璋如愿加入了紅巾軍,開始了他長達十五年的戰斗生涯。他被編入郭子興的親兵隊伍,郭大帥成了他的直屬上司。

朱元璋在軍營中漸漸嶄露頭角。他看得出郭子興對自己有意栽培,如同找到了組織一般認真肯干,甚是賣力。路遙知馬力,認識朱元璋越久,他身上異于同齡農民士兵的特點就越發被郭子興看好:這個年輕人思路清晰,說話做事有條不紊,交給他的事無不辦得妥帖至極;他不浮躁,不莽撞,沒有一個同齡人有他的那份穩重干練。

朱元璋在沙場上也是勇敢無比,“從旁翼衛,跳蕩無前,斬首捕生過當”,在親兵里可謂出類拔萃。兩個月后,朱元璋順理成章地被提拔為九夫長,開始領導九人的隊伍。他總是身先士卒,所獲的戰利品卻從不中飽私囊,隊伍里的人都樂意聽其指揮,連職位高他一截的湯和都經常圍著他轉,小事大事都前來咨詢一番。

郭子興其實是個草頭王,地主出身的他全憑自己一手壯大起來的隊伍守衛著濠州城池。他想廣聚天下英才,培養一幫自己的親信,以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眼前這個朱元璋確實不凡,郭子興有意將他培養成自己的心腹——除了父子、兄弟關系最親外,再有,就是姻親關系了。

郭大帥一拍腦袋,自己不正有個適齡的義女嗎?

這個義女年方二十,姓馬,名字不詳,民間習慣稱呼她“馬秀英”。馬秀英早年母親亡故,父親生前與郭子興交好,父親去世后郭子興便收她為義女。據說這馬姑娘有一雙天足,人稱“馬大腳”。生于貧困人家的馬姑娘經歷過艱難困苦,個性堅韌,做事謹慎。她“有智鑒,好書史”(《明通鑒》);肚子里有貨,看人自然也準,自然對朱元璋另眼相看。

馬秀英嫁給朱元璋以后,夫妻二人恩愛有加。有一回,在岳父大人猜忌及被他人慫恿之下,朱元璋被關了禁閉。郭子興的幾個兒子欲趁機置他于死地,想活活餓死他。兩天后,妻子馬秀英得知這一消息,隨即烙了一塊餅,準備趁看丈夫時悄悄帶給他。快到關押的地方門口時,馬秀英看到郭子興的幾個兒子遠遠走來,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剛烙好的餅揣入懷中,等把餅送到丈夫手里時,懷里的那塊皮肉已經被燙傷了。

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是站著一個了不起的女人,這話用在馬姑娘身上可一點兒也不假。馬姑娘旺夫,隨丈夫南征北戰的她最終助夫君成就了帝王之業。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賢后”中就有她(其余三位是東漢光武帝陰皇后、唐太宗長孫皇后、元世祖察必皇后)。

成為義軍元帥的女婿后,朱元璋第一次有了地位,前途也越發遠大。軍人生涯雖然風險最大,但收益也高。這是朱元璋生平第一次這樣喜歡軍人生活;他甚至發現了自己與生俱來的軍事才能,無需軍校培養。

不久,朱元璋從小隊長一路高升,先是鎮撫,很快又升為總兵官。年紀輕輕,資歷又淺,晉升太快的朱元璋難免引來郭子興手下其他總兵官的不服、不忿,甚至嫉妒。風頭過健,往往都會成為眾矢之的;不過,能成為眾矢之的,往往因為人家的能力就擺在那兒。

終于,朱元璋的聲名威望均位列總兵官之首——按理說,頭把交椅自然由他來坐,然老資格軍官卻為此大為不解。流言飛語越傳越離譜,說什么朱元璋是靠“嬌客”的身份上位的,說什么“出生入死不如娶個好老婆”,等等。

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首先放下身段,以退為進。古代既是“以右為尊”,他就吩咐在兵官例會前把會議室的椅子換成長凳,開會時各人可以自由挑選座位。不出朱元璋所料,他有意遲到的這天,各位將領毫不客氣地占據了右邊的位。他二話不說,順勢坐在了左邊的位置上。

會議正式開始。討論軍事問題的時候,從右邊第一人開始發言;然而這些大老粗們吭哧半天,也說不出幾句有水平的話。最后輪到朱元璋發言,他侃侃而談,分析得入情入理,聽得大家頻頻點頭,最后意見獲得采納。幾次會議過后,各個兵官自覺把右首的位置留給朱元璋。朱元璋的威信就這樣樹立起來了。

朱元璋手上的砝碼多了起來,岳父的事業也如日中天。岳父的恩情朱元璋從未忘懷,從此對岳父更加盡心盡力——沖鋒陷陣,固守城池,化解矛盾,還曾極力救回岳父大人的一條性命。然而,在稱王這件事上,朱元璋一直不支持郭子興。因為他從來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歷史從來都是識時務者的天下。

太聰明,也是一種罪過

孫德崖府上一間陰暗的地窖里,郭子興手腳上戴著鐐銬,渾身是傷。他昏躺在地,頭歪向一側,難以辨認此刻是否還留有一口氣。

這般凄慘的景象與他昔日的桀驁之氣大相徑庭。

濠州城紅巾軍的統帥除了郭子興,還有孫德崖等,共計五人。出于各種考慮,他們無不想著爭權奪利,期盼著當老大。然而,在五個頭目中,除了郭子興是地主出身,其余四個都是農民。他們只會種地,不識字,沒見識,每次打完仗只知道搶掠財物、吃喝玩樂,對于安撫民心、軍隊宣傳建設等一竅不通,這讓郭子興很是看不慣。每次開會,四個“土匪頭子”統一戰線,矛頭齊指郭子興;郭子興與他們四個難有意見一致的時候,也就越來越不想參會。如此一來,四個人就更有理由指責郭子興,經常語言粗魯,到最后,干脆都不聽他的意見;郭子興也瞧不上這四個人,說著說著,通常到最后就開罵。雙方猜疑不斷,紅巾軍領導集團貌合神離。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濠州城里涌入了一批敗走的士兵,為首的將領是彭大和趙均田。他倆在徐州和元軍火拼,卻吃了敗仗,無奈之下逃逸到濠州城。這正合了孫德崖等人的胃口:他們想借助彭、趙二人壓制郭子興。出乎孫德崖意料,彭大狡詐獨斷,趙均田又對其唯命是從,二人竟反客為主,爬到濠州這幾個頭目的頭上去了。

郭子興正想拉攏人強化自身地位,一時倒也不介意,因而禮敬彭大;但他對趙均田則非常不屑,且從來不掩飾自己的鄙夷態度,這就不免使趙均田心生憤恨了,趙便順勢加入了反郭的行列。如果說彭、趙二人到來之前,郭子興和孫德崖等人尚處于“冷戰”階段,那么此時的戰局已然升級,雙方以五比二的力量,開始了公開的對決。

不會收斂自己,做人不夠低調,倒霉事自然就來敲門了。郭子興怎么也沒料到,在大街上走走危險系數竟也這么高——他讓人給綁了。郭子興后悔不已,怪自己低估了孫德崖、趙均田那幫小兔崽子。更叫人失望的是,自己的手下竟無一人挺身而出,連天敘、天爵兩個親兒子都嚇得躲了起來。任憑郭子興心里呼救百遍,他最終還是被押到孫德崖的住所。直到被打得只剩一口氣,郭子興方才知道這些人原來要把他往死里整。

而此時的朱元璋正在淮北與元軍打得不可開交。一聽岳父遭人暗算,他不得不先放下戰事,邊疾馳回濠州,邊思索著救人策略。作為郭大帥的親信,朱元璋勢必也同是那伙人的目標。半路,一個濠州方向來的熟人提醒他說,現在回去正中了那伙人的下懷,濠州可萬萬回不得。

朱元璋心想,郭公既是他的上司,也是他的恩人兼岳父;恩公有難而不及時搭救,他朱元璋必然會被唾沫淹死。做人當知恩圖報,這一品德朱元璋還是有的,這也讓郭子興欣慰當年真沒看錯人。

再說,朱元璋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四處流浪的小和尚了,他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的印象,已經有了目標的朱元璋正打算先把自己的良好形象樹立起來。

他意已決,就這么辦。當夜到達濠州岳父家,郭子興的夫人和馬秀英都不在家,估計是打聽消息去了,家里只剩幾個不主事兒的人留守。問起郭子興的幾個兒子所在何處時,這些人當他是外人,分寸大亂,竟沒有一個人透露消息,甚至還有人懷疑起朱元璋。

這倒可以理解:郭子興已被扣押,生死未卜,朱元璋如不說明來意,這些人哪里肯說實話。朱元璋表明了自己身份,細細地同終于露面的郭氏兄弟商量救人策略。

朱元璋深知岳父與這幾個人的恩怨,岳父對彭、趙二人厚此薄彼,他也悉數看在眼里。綁架一事必然是趙均田指使,朱元璋對這點很有把握。如此分析一通,要搭救岳父,自然也就只能求助彭大了。朱元璋與郭氏兄弟急忙趕至彭家。

其實,彭大也已聽說郭子興被扣押一事,一直靜觀其變。見到彭大,朱元璋把郭子興因與彭大來往頻繁而使趙均田懷恨在心,因而對郭子興下毒手的利害關系說了個清楚。

唇亡齒寒,郭子興遭扣押,下一個難免就輪到彭大。聽完朱元璋一席話,彭大當即怒斥孫德崖小人德性,立即帶領部隊出發。朱元璋也全副武裝前往。

孫家被團團圍住,彭、朱等人不等孫氏開門迎戰便騎墻而入。四翻八尋,終于在一處黑窖子里找到郭子興。只見他戴著鐐銬,遍體鱗傷,處于昏迷狀態。眾人將鐐銬卸下,背大帥回府。

濠州城里的氣氛自此變得空前緊張。這一筆賬,郭子興一直記在心里。

經歷此事,朱元璋的忠勇和智慧逐漸體現出來,不僅鎮住了孫、彭、趙等人的威風,周邊人對他的好感也與日俱增。然而這件事也使他開始思考,跟著這幫人是否還有前途。

郭子興性格火暴,氣量狹小,作為濠州城的一名統帥,是不會讓任何一個危及自身地位的人留在麾下的。眼看朱元璋的實力日益強大,郭子興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終有一日,郭子興找了個借口把朱元璋關了禁閉。郭氏兄弟借機落井下石,結發妻子馬氏暗送烙餅解救而燙傷自己皮肉,留下了一段佳話。郭子興對朱元璋只是妒忌,可并不想殺他,不久就把朱元璋放了出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件事又推了一把朱元璋,他最終定下決心,開始實施內心的想法。

歷史就是這樣,在當時情境下,很難判斷一件事情的發生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時過境遷,才讓人恍然大悟。朱元璋被關禁閉因郭子興被扣而起,又導致了朱元璋在日后走上了獨自創業之路,可謂環環相扣。如果沒有這些人推波助瀾,朱元璋很可能繼續跟在岳父大人身邊,打點著濠州城的那些瑣事,一代王朝的開國皇帝之說估計也不會存在了。

朱元璋的第一桶金

又是第三個年頭,腐朽的元王朝已然崩潰,但這場席卷全國的叛亂風暴卻似乎遠遠沒有停息的跡象,反而越來越烈,在中原大地無情地肆虐。定遠作為一個江淮腹地的小縣,自然也難以幸免。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春天,伴隨著依然凜冽的寒風,二十多個年輕人踏上了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按照說書人的經典說法,“這里將是傳奇開始的地方”。

這年春天,朱元璋終于下定決心,毅然離開了郭子興的保護傘自立門戶,打拼自己的一番天地。“時彭、趙所部暴橫,子興弱,太祖度無足與共事,乃以兵屬他將,獨與徐達、湯和、費聚等南略定遠。”《明史·太祖本紀》

對于“南略定遠”一事,《明史》中只有草草的數十字,顯得微不足道。的確,和后來氣貫長虹、金戈鐵馬的諸多大戰役相比,“南略定遠”頗有些波瀾不驚。但平淡并不代表不重要,這場戰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好比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一樣。只有深入透徹地看到這一仗對朱元璋境遇造成的轉變,我們才能明白這一戰的重要性。

朱元璋在“南略定遠”之前的境遇可以說很不好。此時的朱元璋手中無兵,這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地方。當時追隨朱元璋的不過二三十人,這點人馬,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步兵小隊,想要攻城略地顯然不夠。而且離開了郭子興,朱元璋連個地盤都沒有。

對一個心懷天下的人來說,要想爭雄天下,一個穩固、安定、富足的根據地顯然很有必要。剛剛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急需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來積蓄力量,盡快發展壯大自己才是亂世中的生存之道。這時候的朱元璋也缺乏必要的援助。雖然郭子興在面子上還是朱元璋的“岳父”,但二人的關系已不如往昔——顯而易見,若是關系好,朱元璋也不會離郭而去,另立門戶了。在此時希望郭子興施以援手是不現實的,郭子興巴不得朱元璋在定遠被干掉,不添亂已經是萬幸了。既然郭子興指望不上,那么其他人呢?環顧中原,群雄并起,大家爭天下打得不可開交,誰也不愿意培養出一個新的競爭對手。

境遇不佳的朱元璋急迫地需要通過“南略定遠”,充實自己、發展自己。但顯然區區二十余人是完不成這個重要使命的。于是“招兵買馬”作為當務之急擺在了朱元璋面前。

招兵,俗稱拉壯丁。這是戰爭時期,諸侯們最常用的手段。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直接,可以很快拉起一支隊伍來。對于這個方法,朱元璋和他的精英們顯得輕車熟路。在很短的時間里,朱元璋便擁有了一支上千人的部隊。但通過這個方式獲得的部隊,戰斗力究竟怎么樣呢?

很明顯,這些剛剛放下鋤頭的老百姓,戰斗力是極為有限的。依靠這樣的部隊去打定遠,無疑是以卵擊石。朱元璋需要的是一支經過戰爭洗禮的部隊,人數要更多,戰斗力也要更強。這樣的軍隊有嗎?有!朱元璋很快就盯上了它。

定遠城附近有個張家堡,駐扎著一支三千人的隊伍。這支隊伍時值孤立無援、沒有歸屬的處境,而朱元璋和這支隊伍的首領是有些交情的。這樣的好事,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朱元璋不是劉備,這樣一支軍隊,這樣一個好機會,他顯然是不會錯過的。于是,朱元璋以“敘舊”為名,擺了一出“鴻門宴”,干凈利落地干掉了這支部隊的首領,毫不客氣地接收了這支隊伍。

朱元璋終于可以長舒一口氣了,畢竟手中有兵心中不慌。手中已經擁有了四千余人,朱元璋對拿下定遠頗有信心。但是在定遠,朱元璋還有一個實力雄厚的強敵——橫澗山的繆大亨。繆大亨是個土生土長的定遠人,群雄并起之時,此人也拉起了一支隊伍。可是此人不但不反元,還拉著隊伍幫元軍攻打濠州城,希望分一杯羹。結果不但濠州城久攻不下,元軍還被殺得大敗,繆大亨大敗而歸,無奈退守定遠。“初糾義兵,為元攻濠,不克,元兵潰。大亨獨以眾二萬人與張知院屯橫澗山,固守月余。”(《明史·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二十二》)

此時的繆大亨,實力是朱元璋的數倍,又是在家鄉作戰,可謂是占盡天時地利。盡管占有諸多優勢,繆大亨必敗的命運卻已經注定。因為繆大亨興的是不義之師,助紂為虐,是為不義。繆大亨又缺乏謀略,手握雄兵數萬,卻坐看朱元璋由弱變強——如此不思進取,只圖自保,乃是兵家大忌。此外,繆大亨的部隊缺乏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斗爭方向,軍隊缺乏凝聚力,將兵離心,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反觀朱元璋,有明確目標,顯然是民心所向。另外,朱元璋目標非常明確——在定遠扎穩腳跟,發展自己。而且,朱軍剛剛智取了張家堡,實力大增,軍中士氣高昂,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軍隊戰斗力飆升。

經過一番認真的研究分析,朱元璋決定開始行動了。一場漂亮的夜襲即將展開。

史載:“太祖以計夜襲其營,破之,大亨與子走免。比明,復收散卒,列陣以待。太祖遣其叔貞諭降之,命將所部從征。”如書中所載,這場精彩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完勝而降下了帷幕。

經此一戰,朱元璋不但完成了既定目標“南略定遠”,而且意外地得到了繆大亨手下的兩萬軍隊。朱元璋境遇大為改觀,這是他稱雄天下的道路上堅實的第一步。

集慶,俺老朱來了

紫金山,虎踞龍騰;石頭山,陡峭險要;長江水,日夜奔涌。朱元璋舉目遠眺,彌漫的水汽中,一座城池若隱若現。那,就是朱元璋心心念念的集慶。

集慶就是現在的南京。南京可是個好地方,背山面水,實屬“王氣所在”。除了風水好,集慶還是一個農業發達、商業繁榮的地區。如此寶地,實在無法不被朱元璋注意。

朱元璋在定遠時收入麾下的將領馮勝,不僅是個難得的將才,更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向朱元璋提出,應該馬上渡江而戰,攻占集慶。朱元璋深以為然,想要攻戰天下,就先攻占一個曾經的帝都吧。朱元璋下定決心,占領集慶!

應該說,占領集慶是一個非常正確而重要的決定。朱元璋當時的兵力不可小覷,但他所占領的城池過于狹小,幾萬人的吃喝可是個大問題。集慶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能夠占領這個交通樞紐加糧食重要產區,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動作,逐鹿天下。

可是,一個問題立刻就擺在了眼前:渡江,但是,船在哪?

朱元璋雖然手握重兵,兵種卻十分單一,不是步兵就是騎兵,沒有一個能下水戰斗。沒有水軍,是朱元璋攻陷集慶的最大障礙。

好在,這個問題隨著兩個人的出現得到了徹底解決。史載:“會巢湖帥廖永安、俞通海以水軍千艘來附,太祖大喜,往撫其眾。”巢湖帥,說難聽點其實就是海盜頭子,平日里打家劫舍、殺人越貨。廖、俞的上千條戰船,說白了就是些戰斗力平庸的漁船,并且在后來的戰役中成了朱元璋的掣肘。但在此時,聊勝于無。在朱元璋眼里,能帶給他水兵的人就是最有用的人。

不得不說,廖、俞二人實在有眼光,他們在一個最恰當的時機,把寶押在了最正確的人身上。

說是攻占集慶,朱元璋卻沒有冒進,他發揮了天才的軍事才能:提出攻占集慶,首先要攻打采石——進可攻,退可守,免得一個不慎,無力回天。攻下采石后,朱元璋又一舉拿下太平。此乃一著險棋:此時的太平周圍盡是元朝的軍隊,元右丞阿魯灰、中丞蠻子海牙等軍隊攔著水路,陳野先水軍的將領康茂才率領數萬人正猛攻太平。然朱元璋派兵前后夾擊,生擒了陳野先,一并接收了其軍隊。只不過,這個陳野先,竟會成為后來攻打集慶而不得的原因。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秋,義軍開始攻打集慶,《明實錄》載:“發兵攻集慶路,留陳野先于太平。命元帥張天祐率諸軍及野先故部曲以行,兵至集慶,攻之,弗克而還。命元帥張天祐率所部軍攻集慶,陳野先遂叛,與元福壽合兵來拒,戰于秦淮水上,我師失利,天祐、郭元帥皆戰死。”郭天敘、張天祐率軍兩次攻打集慶,卻均因陳野先的背叛失敗,郭天敘、張天祐也在這兩次戰役中戰死。陳野先叛逃后被民兵所殺,他的從子陳兆先收拾他的余部,屯聚于方山,繼續與朱元璋為敵。

對朱元璋來說,兩次失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一直以來壓在他頭上作威作福的郭子興之子郭天敘沒有了,郭子興的舊部下張天祐也沒有了。郭子興的余威終于散去,他的軍隊則悉歸朱元璋所有,朱元璋順理成章地做了義軍的最高統帥。

其實,朱元璋早知陳野先不可靠,對其一直不信任,但他依然派出郭、張率領陳的舊部攻打集慶——用一支內部裂痕重重的部隊去攻打城堅墻高的集慶,失敗是必然的,但戰斗的失敗卻意味著朱元璋個人的成功。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朱元璋是有意為之,意在為自己清除障礙。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率三軍攻打集慶。他先派常遇春在采石故布疑兵,以小股力量分散元的水軍集結,而后利用自己的大軍各個擊破。元軍大敗,主帥蠻子海牙以余眾走集慶,元軍舟楫盡為朱元璋所有。三月,朱元璋率軍水陸并進,從太平進軍至江寧,第一件事就是把陳兆先的大營拔掉,并生擒了陳兆先,陳部三萬六千余人盡為朱元璋所俘。

朱元璋從戰俘中選擇了五百名驍勇善戰者收入麾下。這五百人卻寢食難安,朱元璋的手段是聞名的,他會怎么對待俘虜?朱元璋察覺到他們的想法,晚上命令這五百人都到自己的大帳中來,自己身邊只留馮國用。晚上睡覺時,朱元璋把鎧甲悉數脫下,熟睡至黎明。這五百人看了,疑慮盡去,到了攻打集慶之時,殺敵陷陣沖在最前的往往是他們。

終于到了最后的時刻,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集慶的大門。在距離集慶城門五里的地方,他命士兵一邊行軍,一邊敲鑼打鼓。城中的元軍本就精神緊張,這么一來更是被嚇破了膽。不得已,元軍守將福壽只得主動出擊,不過很快就被打敗。

福壽無奈,關閉城門死守。朱元璋命將士用云梯登上城樓,城樓上的防線隨即被攻破。福壽又率人與義軍巷戰,誓死抵抗。兵潰后,福壽在城中樓前,依然堅持指揮左右抵擋。有人勸他投降,福壽嚴厲斥責并射殺了勸降者。最后,福壽終因寡不敵眾戰死。在經歷多番周折后,朱元璋終于正式入主集慶。入城后,朱厚葬了福壽。

應該說,福壽是當得起朱元璋厚葬的。雖然他們身處不同的利益集團,雖然福壽所處的一方在當時看來確實是失道寡助,但他卻依然盡到了一個守將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有很多人審時度勢,棄暗投明,這本是無可厚非,“英雄知時勢”嘛,但忠于自己的朝廷,“雖九死其猶未悔”,卻也是一種難能的品德。

入城后,朱元璋馬上召集城中官吏百姓。“上入城,悉召官吏父老人民,諭之曰:‘元失其政,所在紛擾。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處危城之中,朝夕惴惴,不能自保。吾率眾至此,為民除亂耳。汝宜各安職業,毋懷疑懼。賢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者,吾禮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橫,以殃吾民,舊政有不便者,吾為汝除之。'”(《明實錄》)這話一出,城中百姓沒有不歡欣鼓舞的。可以說,從心理上,集慶人接受了朱元璋。后來,朱元璋改集慶為應天。

集慶一戰,朱元璋不僅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水軍,充實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郭子興嫡系將領的戰死也讓他拿回了屬于他的軍隊和兵權。從此,他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一場了。

自古以來,真正的成大事者和那些土皇帝最大的區別就是,成大事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從而不被眼前小利所迷惑。很多農民起義軍在攻占一城一池后就滿足于享受,也干起了那些剝削人的勾當,最終被敵對力量絞殺,風起云涌也就最終風消云散;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在諸多起義軍中異軍突起,且取得最終勝利,就是因為他明白,自己向往的舞臺是全天下,從來不是一城一郡。因此,直到他問鼎天下的那一天,朱元璋都時時保持警醒,從不停下追逐的腳步。

盡管豪氣沖天,此時的朱元璋卻不得不認清客觀事實:在他的敵人面前,他仍是弱小的,甚至在同道中人面前,他都有些底氣不足。但弱小并不是弱勢,很多時候,表面的弱小是裝出來的,示弱也是一種手段。朱元璋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在占據集慶后他并沒有立即挑釁元軍,而是決定先去問候一下他的兩個鄰居。對他來說,這兩個人的存在,才是如鯁在喉。

兩個男人齊登場

江波上,小小漁船一艘,年輕的陳友諒聞著自己滿身的魚腥味,看著父老辛勤勞作的身影,問自己,這朝不保夕的生活到底何時是個頭。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卻沒想到,竟真變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陳友諒本姓謝,只因祖父入贅陳家,才姓了陳。陳家是打魚的,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天,一個算命的經過他家祖墳,說了句這家能出貴人。陳友諒聽了,心里很是高興,也讓他覺得自己定不會庸碌一生。

陳友諒與其他參與起義的人不太一樣,他起義前是元朝的一個小官吏。“嘗為縣小吏,非其好也。”(《明史》)因為這份工作不稱心,在徐壽輝的起義軍經過沔陽時,陳友諒索性反了,入伙陳壽輝,與自己待過的朝廷成了敵人。

按道理說,陳友諒已算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他進入了統治集團,雖然只是一個小吏,但畢竟與平民不同——這樣說來,他和元統治者應該沒有什么深仇大恨。但他仍然義無反顧地反了,并且在所有的起義軍將領中,他是唯一一個堅持從頭反到尾的。這樣看來,他造反的動機只有一個,那就是改變自己低下的地位,成為受萬人敬仰的人上人。

可見,陳友諒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他有自己的目的,誰阻礙了他的腳步,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除之而后快——誰都不例外。

說到這,我們必須要介紹一下陳友諒所在軍隊的領導者——徐壽輝,以及陳友諒曾經的直接上級——倪文俊。

徐壽輝這個人,史書上說他相貌奇偉,是個美男子,但真本事卻沒多少,能當上領導者全憑一副好相貌。可他的丞相倪文俊就不一樣,此人博古通今,文武雙全,因此十分瞧不上徐壽輝,本打算殺掉徐壽輝,自己稱王。然而倪文俊的計謀沒有得逞,他只得準備勾結陳友諒。

陳友諒剛參加起義軍時在倪文俊手下當差,任一個小小的簿書掾。后來,因為有戰功,陳友諒被倪文俊提拔成軍中的重要將領。應該說,倪文俊對陳友諒有知遇之恩。只不過,讓倪文俊沒有想到的是,陳友諒并不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陳友諒得知倪文俊的遭遇后,二話不說,立刻殺了倪文俊,向徐壽輝邀功,又吞并了倪文俊的軍隊,自立為平章。

對待自己一生的恩人,陳友諒沒有一絲手軟。此人“心狠手辣,不仁不義”,可謂十足的小人。但對一個在亂世中謀求未來的人來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沒有這八個字根本不行。陳友諒是卑鄙的,但也是被逼的。隨后,陳友諒一鼓作氣,拿下了諸多城池:“明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撫州。已,又破建昌、贛、汀、信、衢。”

此時的陳友諒,已是江南最強的起義軍首領,自然不再甘心俯首徐壽輝。于是,他走上了與倪文俊相同的道路,只不過,陳友諒比倪文俊聰明得多。因而陳成功了。

徐壽輝身邊有被稱為“四大金剛”的鄒普勝、丁普郎、趙普勝、傅友德。陳友諒深知,要想除掉徐壽輝,必須從他身邊的人下手。他的目光漸漸落在了趙普勝身上。

趙普勝這個人,身懷絕技,一對雙刀使得出神入化。只不過這個人沒什么政治頭腦。史載,朱元璋曾派人去到陳友諒軍中挑撥離間,說趙普勝有異心。但趙普勝完全沒有警覺,還時不時地向陳友諒派來的人夸耀自己的戰功。陳友諒城府之深,猜疑之重,無人能出其右。經此一事,陳友諒便找到了除掉趙普勝的借口:有異心。成功除掉趙普勝后,丁普郎和傅友德見勢不妙,趕緊投奔朱元璋。徐壽輝身邊無人,孤立無援,他的死期也快到了。

當陳友諒攻下龍興時,徐壽輝要求遷都龍興,陳不同意,徐壽輝就親自率兵來到了陳友諒的駐地江州。在江州,陳友諒伏殺了徐壽輝的禁衛軍,將徐壽輝軟禁。沒過多久,陳友諒又攻下太平,徐壽輝再無用處。于是,壯士手中的一把鐵錘砸向徐的腦袋,結束了他的生命。

至正二十年(1360年)六月十六日,在采石磯的江邊,陳友諒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漢,年號大義。

亂世沒有規則可言,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有強者才是唯一的法律。所以,一切的陰謀詭計,只是為了能在這個狼煙四起的時代里成為最后的贏家。

在爭奪最后贏家的寶座中,有一個人也站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張士誠出生于一個“以操舟運鹽為業”的人家,生活十分清貧。為了養家糊口,張士誠與他的兄弟一起干起了倒賣私鹽的營生。史載:“緣私作奸利。頗輕財好施,得群輩心。常鬻鹽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負其直不酬。”賣私鹽給有錢人家,不但常常沒有錢賺,反而經常受到侮辱,再加上當時的鹽警對商人克扣剝削,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張士誠一咬牙,加入了造反的行列。

他聯系了十七名鹽民,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們燒了富人家的房子,把錢財分與眾百姓,一時之間,張士誠的義舉得到了響應,百姓紛紛加入他的隊伍,人數達到上萬。張士誠憑借自己的威信,拉起了一支有聲有色的隊伍。

張的起義軍勢如破竹,一舉攻下了淮東重鎮泰州。元政府派重兵鎮壓,“高郵守李齊諭降之,復叛。殺行省參政趙璉,并陷興化,結砦德勝湖,有眾萬余。元以萬戶告身招之。不受。紿殺李齊,襲據高郵”。然面對元朝給予的“萬戶”官爵,張士誠堅決不受。他在高郵建立政權,國號大周,建元天祐。這一年,是至正十三年(1353年)。

相比陳友諒,張士誠對元朝可是只有恨意,所以他才能在起義初期堅定地拒絕一切收買和拉攏。但光憑一腔恨意是無法闖天下的,對張士誠來說,高郵將是奠定他卓越戰功的寶地。

元朝見收買張士誠不成,便派右丞相脫脫率軍攻打高郵。史載:“數敗士誠,圍高郵,隳其外城。”元朝雖然已經腐敗不堪,到了懸崖的邊上,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對于張士誠來說,這支數倍于自己的軍隊,極有可能讓他的起義道路止步于高郵。然而張士誠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他守在了高郵,也守住了高郵。本來,在元軍的輪番猛攻下,外城失守,內城也即將不保,然就在危難關頭,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元朝內部出現分裂。

元順帝聽信讒言,解除了脫脫的兵權,并削去了他的官爵,另派將領指揮戰斗。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元順帝不知,他這一舉,讓風雨飄搖的元朝朝著深淵又前進了一步。

說起來,元朝撤掉脫脫的理由很簡單:一個小小的高郵,打了這么久都沒攻下,證明你脫脫無能,無能的將領當然要換。可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圍攻城池,其實比的就是對戰雙方的耐力,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能取勝。無論是哪一方面,脫脫都比張士誠有優勢,破城指日可待。但權力斗爭中,一句不留心的話都可能成為殺人鋼刀,更何況脫脫沒有戰績。

對張士誠來說,脫脫的離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戰機,奮起反擊。元軍抵擋不住,潰散而去,張士誠守住了高郵,也讓自己站穩了腳跟。

高郵一役,讓張士誠聲名大振。憑著這股氣勢,張士誠不斷擴充自己的力量。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張士誠陷平江,并陷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改平江為隆平府。隨后,張士誠勵精圖治,在他所轄地區,廢除苛捐雜稅,并頒布政令以利農業發展,并大力發展教育,整治民風。應該說,張士誠這樣的起義軍首領,在當時是不多見的,打天下也要治天下,這個道理,不是人人都懂的。

在元末諸多起義軍中,張士誠可以說是完全憑借自己的奮斗和廝殺打下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土地。高郵一戰,以少勝多,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相對陳友諒來說,張士誠的確是個好人,但在亂世中,好人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須具備常人沒有的品質,比如不畏死亡,比如善得民心。從張在其領地實行的政策來看,不得不說,他還是有一點治國的方略的。但在風起云涌的元末,一切都是未知數。張士誠和陳友諒,一正一邪,成為了朱元璋通往天下道路上不可小視的障礙。除掉他們,勢必又將是一場鏖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女性| 福泉市| 文水县| 安平县| 富川| 车致| 南澳县| 普陀区| 扶绥县| 闻喜县| 醴陵市| 探索| 米脂县| 云霄县| 永福县| 夏河县| 苏尼特右旗| 双柏县| 吕梁市| 沧源| 清水河县| 湘乡市| 贡嘎县| 含山县| 会昌县| 雷山县| 电白县| 苍梧县| 广饶县| 海宁市| 琼海市| 鄂托克旗| 边坝县| 忻州市| 正定县| 延安市| 德庆县| 松桃| 林周县|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