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不能太老實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秦浦
- 12612字
- 2019-01-03 02:12:30
老實人的觀點
江湖險惡不躲避
人非常脆弱,然而用這脆弱概括人類,又是那么的不合適。因為人又是那么堅韌地在這個星球上活著,他們有思想,他們有欲望,他們也有野心。其實,人是一個復雜的個體,人性更是一個復雜的迷宮。險惡的種子其實無處不在,老實人不信,請看下面這個故事:
城市已經入睡了,偶爾有幾輛貨車從郊區的舊公寓前的路上開過。突然,公寓里冒出了白煙,隨之火光四起,驚起了公寓里的大多數居民,他們有幸及時撤離了,而這時公寓中只剩下一位獨居的老人,他剛剛摔斷了腿,已有三天水米未進,沒辦法呼救,也沒辦法走路。因此根本沒人注意到他。其實他曾有妻子和女兒,可他卻為別的女人輕易拋棄了她們。當年他離開家的時候,妻子抱著他的腿,求他不要走,但他沒有一絲留戀地推開了妻子,頭也不回地走了,絲毫不管身后剛滿一歲的女兒的哭聲。此時此刻,面對迫近的死神,他深深地懺悔著,后悔曾經拋妻棄女。老人用僅有的力氣喊道:“老天啊,救救我吧,我知錯了,以后我一定改過向善,補償我所犯下的罪惡。”可是沒有人聽到他的呼喊,老人只有孤獨地面對死亡。
一個剛滿20歲的年輕小伙兒正高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今天終于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雖然在建筑工地,但待遇很不錯,“終于可以讓媽媽和妹妹過上好日子了,死去的爸爸一定也會高興的吧。”青年興奮地想著。忽然他看見自己住的公寓已經被大火包圍了。他心急如焚地找遍觀望的人群,也沒有找到媽媽和妹妹,于是他奮不顧身地沖進公寓內,可他一無所獲,最后他找到了那個老人并拼了命地把老人帶出了火場。老人得救后不住地感謝年輕人。“老人家,里面還有人嗎?”小伙子焦急地問,“我找不到我的媽媽和妹妹,我一直在找她們。”老人的心漸漸冷卻:“什么,你不是特意來救我的?”他開始覺得自己的謝意太不值得。
看著年輕人臉上散發的朝氣。老人心中感到了強烈的嫉妒,那是一種生命將盡的人對青春少年的嫉妒。
“里面還有人嗎?”青年再次問道。
老人指著剛逃出的公寓,點頭道:“有人。”
小伙子又沖進火場,而此時已躲避到附近鄰居家的妹妹正問她母親:“哥哥會為我們建一個新家嗎?”“會的,他一定會的。”母親自信地回答。
后來,人們在公寓里發現了兩具燒焦的尸體,那是一個人懷中緊緊地抱著一只貓……
這就是人性。當我們高聲朗誦“人之初,性本善”的時候,很多人正在為非作歹;當我們宣揚荀子的“人性惡”的時候,卻發現也有那么多人在堅守著最美好的人格和品質。
人性是復雜的,而人的這個江湖因為人性的這種復雜而變得更加復雜,甚至險惡。老實人忽略江湖險惡的事實,一味天真地以為“世界充滿愛”,誠然,這個世界愛是無處不在的,但這并不表示沒有惡,相反惡也同樣無處不在,善與惡并存。老實人不知變通躲避,缺乏江湖觀念,這樣的結果就是讓自己受到傷害。
保守做法最保險
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逼迫著老實人必須具有應需而變的創新能力。因此也就決定了老實人其只有不斷鍛煉和培養自身創新能力才能讓自己具有現代競爭力。如果沒有創新能力,就最容易貶值。然而可惜的是,有不少老實人朋友卻仍然抱持著就老的一套觀念,甚至認為與其冒險創新,還不如墨守成規,畢竟保守的做法才最保險。而這無疑是老實人的一個思維誤區。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流員工善于動腦,末流員工固守塵封。善于動腦的人,是能夠主動去尋找方法的人,也就是走在最前面的人,這樣的人才具有發展前途。
有這樣一個故事,人們結伴去尋找一座寶石礦山。當他們沿著一條大路前進時,走著走著,前方突然出現了一條大河,擋住了前進的道路。河水奔騰不息,大有吞沒一切的勢頭。礦山就在河的對岸,隱約可見,但面前的這條河使他們陷入了困境。怎么辦?人們一直是靠雙腳在行走,雙腳把他們帶到了河邊,但陸路已走到了盡頭,再用雙腳是走不過這條大河的。這時,人們能夠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然而,許多人卻不知道改變,他們仍按照陸地行走的方式紛紛走進大河,結果被淹死了,未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而另一些人,他們雖知道河水的兇猛,卻不知道應該如何改變自己,只能在遠處眺望那耀眼的寶石,望河興嘆。
那么,究竟誰能渡過這條河,勝利地到達對岸呢?回答是:只有善于改變自己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一些人改變了陸地行走的姿勢和習慣,他們學會了游泳,游過了這條河,到達了寶石礦山;另一些人臨河沉思,偶然看見了一塊圓木在河里飄浮,于是有了變化的靈感,意識到圓木能將他們帶到對岸,結果他們發明了船,同樣到達了礦山。
渡過大河的人都變成了成功者,他們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善于改變。遇到困難就要改變自己的思路和行為,只有改變,才能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美國著名人士羅茲說:“生活的最大成就是不斷地改造自己,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由此可知,改變就是當遇到困難和變化時所采取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而保守未必總保險。
而現實中,多半老實人卻始終持著墨守成規的古訓,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實巴交,輕易不嘗試創新,其結果無非就是兩種,像故事中的用老一套的方法過河,結果溺水而亡,或者望洋興嘆,只能讓自己成為市場競爭這場比賽的被淘汰者,甚至極有可能連參賽資格都沒有。
討好周全面面俱
老實人習慣于討好周全,面面俱到,然而這樣的思維未必能夠針對討好。因為許多時候好事一旦做盡就會遭人怨恨。假如一個人把所有的糖果吃完,別人會不會因為未吃上糖果而有意見?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由此推及到人生,亦是如此。自己一旦盲目周全,無疑剝奪了別人表現的機會,這樣不遭人怨恨才怪呢。
一天,父子倆趕著一頭驢進城,子在前,父在后,半路上有人笑他們:“真笨,有驢子竟然不騎!”父親覺得有理,便叫兒子騎上驢,自己跟著走。走了不久,又有人說:“真是不孝的兒子,竟然讓自己的父親走路!”父親趕忙叫兒子下來,自己騎上驢。走了一會兒,又有人說:“真是狠心的父親,自己騎驢,讓孩子走路,不怕把孩子累死?”父親連忙叫兒子也騎上驢背,這下子總該沒人有意見了吧!誰知又有人說:“兩個人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那瘦驢壓死?”父子倆趕快溜下驢背,把驢子四只腳綁起來,一前一后用棍子扛著。經過一座橋時,驢子因為不舒服,掙扎了一下,結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為人處世總是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討好每一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在做人方面,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的面子和利益,即便自己認為顧到了,別人卻不一定這么認為,甚至根本不領情也有可能;在做事方面,也不可能顧到每一個人的立場,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需要都不同,要讓每個人滿意,事實上,總會有人不滿。恪守自己的原則,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會有人稱贊你,也會有人罵你,但如果老實人想面面俱到,結果只有每個人都笑你。
茅盾曾經說過:“對于丑惡沒有強烈憎恨的人,也不會對于美善有強烈的執著。”社會中總有一些善良的“羔羊”,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取悅于每一個人、執著于每一件事,即使栽了跟頭也無怨無悔。老實人多半都或多或少扮演著羔羊的角色,他們對這個世界沒有敵意,試圖承受一切,讓周圍所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存在而得益,這種想法是善良的,但就是這種善良與周全使得老實人在現實中處處碰壁。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在現實生活工作中,老實人必須要明白一個基本的不等式:完成任務≠結果。
有一個小和尚擔任撞鐘一職,半年下來,覺得無聊之極,認為自己的工作缺乏挑戰和新意,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已。
有一天,住持宣布調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撞鐘一職。
小和尚很不服氣地問:“我撞的鐘難道不準時,不響亮?”
老住持耐心地告訴他:“你撞的鐘雖然很準時,也很響亮,但鐘聲空泛、疲軟,沒有感召力。鐘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撞出的鐘聲不僅要洪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
為什么小和尚不能勝任撞鐘一職?因為小和尚在這里就是在做任務——撞鐘,他以為這就是主持想要的結果。但主持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什么?不是撞鐘,而是喚醒沉迷的眾生!在這里,小和尚的工作是撞鐘,但其工作的核心價值是喚醒眾生,而不是把鐘敲響。這為老實人的工作帶來這樣的啟示:要取得讓老板滿意的結果,老實人就應當關注自己工作的核心價值,而不是把目光放在任務是否完成上。
老實人不善于發現和把握好工作的核心價值,結果往往導致出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情形。所謂的核心價值,就是工作要被完成,并且創造出有利于我們的生活的東西。對于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工作中的問題至關重要,但是,它必須被正確地定義才能對我們有所幫助。例如,我們工作的核心價值并非永遠不能遲到,或者永遠在工作的時候不得與同事閑聊,過分地關注于這些非核心價值的東西,無疑分散了老實人寶貴的精力。
有位老總曾經苦笑著說,他的公司里來了個新會計,做報表的態度很認真,報表的格式也做得漂漂亮亮,總是整整齊齊3張紙。可惜,報表上的數據與實際數額相差甚遠,不僅老板看了一頭霧水,而且連她自己對報表上原始數據的來源也都說不清楚。于是,這份報表也就成了實際上的廢紙,在公司管理層做決策時一點參考作用都沒有。
這位會計沒有發現工作中的核心價值,她雖然表面上完成了任務,卻仍然是把問題帶到了老板那里。一位會計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那就是數據的真實性,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財務的基礎數據都出問題,那么任何“表面功夫”都會失去應有的價值。
得過且過,不經常認真的反省和領悟自己工作的核心內容,結果表面上看兢兢業業,恪盡了職守,事實上,卻并沒有創造真正的工作價值,這無異于故事中的小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是老實人觀點的一大誤區。
言無不盡非坦率
花不可開得太盛,盛極必衰,話也不可說得太滿,滿必有所失。老實人卻經常忽略了這個道理,認為說話就該言無不盡,只有如此才是坦率真誠的表現。其實不然,真正的坦率也是有個度的,言無不盡,有什么都一股腦說出來,未必見得是好事。有時對于自己沒有十足把握的事情,話說得太滿,不會給自己留些余地,結果“坦率”過度,得罪了人,自己反受其害。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為了生存,人們可以使用一切手段而絲毫沒有良心上的自律,也沒有宗教上的羈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是人心危危而居心叵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看起來的確顯得很幼稚和可笑。
這類人給人最初的印象總是比較好的,剛開始大家會認為你很老實和忠厚,可是,漸漸地他們會發現原來你頭腦簡單、思想簡單,這樣你便被定位為一個弱者,在沒有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的情況下,常常是會吃虧的。
另外,“坦率”的老實人還常常傷害別人。這種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毫無掩蓋,直來直去而且不分場合。你的“坦率”會在連你自己也不知覺的情況下,就傷害了別人。這樣,你在無形之中就形成了無數潛在的敵人,這種敵人比你知道的敵人更可怕,他們會尋找機會來向你發動進攻,趁你不備將你擊倒。
最后,“坦率”的人還會被別人利用,因為你“坦率”,所以你對事情的看法往往很淺薄,而且很容易被對方的話激怒,同時也很快做出承諾為某人打抱不平,與其當你在夢醒后發現自己被人利用,倒不如早點醒悟過來,警惕自己,多要求、告誡自己,切不可過于“坦率”和感情用事,“坦率”的背后一定要有理性和智慧的支配,否則,一句“人有失言”就有可能使自己置身于困境當中。
身為律師的孫波多年前有一次參加一場不輕松的國際談判,最后一天從晚上八九點鐘,一直談到深夜一點鐘,雙方還在談判桌上僵持不下。對方有一個人出言不遜,小孫想,我們怎么可以讓他這么放肆呢?
于是,他馬上回敬一句,同樣略帶諷刺的意味,于是,氣氛馬上僵了下來,還好,對方有一個人呼叫說:“大家累了!休息5分鐘吧!”他這一句話,化解了尷尬的場面。同時,小孫也驚覺自己犯了兵家大忌,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把談判的有利位置拱手讓給了別人。當然,經過了5分鐘的緩沖時間,協議后來很快便達成了。
“話到快時留半句,理從真處讓三分”,雖然小孫最終還是拿下了談判,達成協議,但是顯然他犯了過度坦率的大忌。把話說滿了往往會掐斷自己的余地,就無法保證每一句話都說得滴水不漏,從而在交際場上招來誤會,為自己留下隱患。
老實人常常認為坦率是優點,這固然也不錯,但是過分的言無不盡,不知回避忌諱,說話沒有經過謹慎的考慮,結果常常是腦子比嘴巴慢半拍,說出來的話自然就不是太滿,就是得罪了別人,自己也沒有回旋的余地了。
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所有你所說的,都將被用來反對你自己。”言無不盡,什么都不保留的坦率,并非真坦率,而出口的話語,最終還將回到說話的人那里,就像是一把回旋的飛刀,受傷的總是自己。
好事再多都不多
老實人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職場或者社交圈中的老實人常有的另一個觀念誤區就是“好事再多都不多”,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一定會關系融洽、密切。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就會失衡。“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系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老實人總是一個人把好事都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余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是老實人平衡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一位女士結婚不久就離婚了,離婚的原因聽起來卻像天方夜譚。用她丈夫的話說:“你對我們太好了,我們都覺得受不了。”原來這位女士非常喜歡關心照顧別人,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務,包括買菜、做飯、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個人包辦,別人絕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覺得像住在別人家里一樣。所有的好事幾乎都被她做盡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對其忍無可忍,終于提出要讓她離開這個家庭。因為他們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老實人常常也很想取悅別人,而且也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系,但有時難免會犯故事中的那位女士的錯誤,不懂得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讓對方不至于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和你的關系。老實人的這種“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
一句話,老實人常以為好事做得再多也都不多,熱情無限度,結果溫度太高,好心辦壞了事。甚至剝奪了別人的表現和參與的機會,使得彼此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心靈也就失掉了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彼此。
朋友之交不可親無間
朋友之間不能毫無顧忌。正如安全的地方,人的思想總是松弛一樣,在與好友交往時,老實人可能只注意到了你們親密的關系在不斷成長,每天在一起無話不談。對外人你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之間沒有秘密可言。”但這一切往往會對老實人自己造成傷害。
好友親密要有度,切不可自恃關系密切而無所顧忌,親密過度,就可能發生質變,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過密的關系一旦破裂,裂縫就會越來越大,好友勢必會成冤家仇敵。
莫打聽隱私。朋友要保守秘密并不是對你的不信任,而是對自己負責。你同樣也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這一切并不證明你和好友間的疏遠;相反,明智的人會認為,如此雙方的友誼更加可靠。
在你朋友覺得難為情或不愿公開某些私人秘密時,你也不應強行追問,更不能私自以你們的關系好而去偷看或悄悄地打聽朋友的秘密,因為保守秘密是他的權利、一般情況下,凡屬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開權應留給朋友自己。擅自偷聽或公開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
給朋友面子。維護朋友形象是你和朋友都應該做到的,這種方式猶如給你們的親密關系罩上一層保護膜,讓友情在那里滋潤成長。
而現實生活中,牢記這一點的人并不多,以密友相稱的人為了證明一切,把當眾指責、揭露看做一種證明的手段,往往導致友人的不滿。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朋友的形象是你們共同的旗幟,不論關系多么親密,請你不要砍伐它。”
親密的友誼,不應該是粗魯的、庸俗的。在理解和贊揚聲中,友誼會不斷成長。
所以,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與其因為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適度保持距離,“保持距離”能使雙方產生一種“禮”,有了這種“禮”,就會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產生矛盾。但運用這一技巧時,一定要注意一個“度”,如果距離過大,就會使雙方疏遠,尤其是現代商業社會,大家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奔波,實在擠不出時間,這樣很容易忘了對方,因此一對好朋友也要經常打個電話,了解對方的近況,偶爾碰面吃吃飯,聊一聊,否則就會從好朋友變成一般的朋友,最后變成只是熟人罷了,兩人的友情等級會逐漸遞減!
天使面孔皆可愛
虛偽面孔下的歹意就像一支暗箭,在騙取老實人的信任之后,會在你沒有覺察的時候傷害到你。現實人生中,偽善最容易欺騙人。然而可惜的是,老實人最容易輕信善良的面孔,有時失掉警惕,豈不知許多時候“天使面孔”下恰恰長著魔鬼的心,最后每每讓壞人的陰謀得逞。
一只年幼無知的小老鼠,因毫無準備差點被人逮住。它向母親講述了它的歷險經過:“我穿過環繞著的山巒,一路小跑。這時候,兩只動物引起了我的關注,一只溫柔、善良而親切;另一只卻好激動、愛爭吵,它的嗓音尖厲刺耳,頭上還頂著個大肉包,尾巴展開著翎毛,它的兩只胳膊向空中升起,好像就要飛翔一般。”
小老鼠向媽媽描述的原來是只小公雞,但它敘述得像是從遙遠的南美洲來的動物一般。
“它用雙臂拍打著自己的雙肋,”小老鼠接著說,“發出好大的聲響。感謝上帝賦予我膽量,可我還是嚇得逃跑了。我在心里咒罵它,沒有它,我將和那只看來非常溫和的動物結識了。它和我們一樣,身上有著柔軟的毛,有斑紋,長尾巴,舉止斯文,目光穩重、炯炯有神。我尋思,它和我們老鼠一定能友好相處,因為它耳朵的形狀也與我們的大體相同。正當我要與它打招呼時,另外那個家伙發出的巨響把我給嚇跑了。”這個溫和的家伙到底是誰呢?
“我的孩子,”鼠媽媽說,“這溫和的家伙是貓,在它虛偽的面孔下卻有著不可告人的歹意。它專門捕食我們;另一只是公雞,而它根本不會危害我們,也許有一天還會成為我們的美餐。”
外表是老實人對一個人做出辨別的直接因素,面善心慈、面兇心惡是先入為主的觀念,但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這樣的,面相不和善的人也許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在別人遭遇危難時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而那些表面溫柔、和善的人背后卻可能隱藏著一副邪惡歹毒的心腸。
同樣,在危難時,曾被懷疑的朋友往往成為救星,被十分信賴的朋友卻往往成為叛逆。須知道,人的內心并不是從表面就能看出來的,識別虛偽面孔下的歹意常常比認識一顆深埋的善心更加重要。深藏的歹意就像一支暗箭,會在不經意之間傷害到你。
小老鼠是善良而單純的,由于它不具備辨別善惡的能力,僅憑外貌來做出判斷,以至于差點遭到貓的毒手。貌似溫柔的貓在虛偽的面孔下隱藏著捕捉老鼠的歹意,而吵鬧好動的公雞卻沒有任何危害,而且可能是老鼠的美食,相貌真的會騙人,老實人就像故事中的小老鼠一樣,以貌取人,被假象迷惑,結果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得不到的才最好
俄國作家契訶夫對“知足常樂”有深刻的體會,他說:“為了讓內心不斷感到幸福,甚至在憂傷悲愁的時候也不變,那就需要善于滿足現狀;高興地體會到‘本來事情可能更糟’。如果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要歡歡喜喜,因為你不是滿口牙都痛。你手上扎了一根刺,你高興地喊一聲:‘幸虧不是扎在眼睛里!’”
這實在是一個老實人都知道也都能理解的人生智慧感言,但是理解歸理解,做起來可就不那么簡單了。
有一天,一個可憐的樵夫跟往常一樣上山砍柴,在路上撿到一只受傷的銀鳥,銀鳥全身裹著閃閃發光的銀色羽毛,樵夫欣喜道:“啊!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么漂亮的鳥!”
于是便把銀鳥帶回家,專心替銀鳥療傷。
在療傷的日子里,銀鳥每天唱歌給樵夫聽,樵夫過得很快樂。
有一天,鄰人看到樵夫的銀鳥,告訴樵夫他看過金鳥,金鳥比銀鳥漂亮上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銀鳥更好聽。樵夫想著,原來還有金鳥啊!
從此樵夫每天只想著金鳥,再也無心聆聽銀鳥清脆的歌聲,日子也過得越來越不快樂。這一天,樵夫坐在門外,望著金黃的夕陽,想著金鳥到底有多美。此時,銀鳥的傷已康復,準備離去。
銀鳥飛到樵夫的身邊,最后一次唱歌給樵夫聽,樵夫聽完,只是很感慨地說:“你的歌聲雖然好聽,但是比不上金鳥;你的羽毛雖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鳥的美麗。”
銀鳥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繞了三圈作為告別,然后向著金黃的夕陽飛去。樵夫望著銀鳥,突然發現銀鳥在夕陽的照射下,變成了美麗的金鳥;他夢寐以求的金鳥,就在那里,只是金鳥已經飛走了,飛得遠遠的,再也不會回來。
直到手中的銀鳥飛走之后才感到它的彌足珍貴,這是不少老實人都會有的弱點,他們不滿足于現狀,常常認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結果寧肯以手中的銀鳥去換取尚不可知的金鳥,殊不知,幸福就在這種不滿足中像水一樣流走了。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不是所有的遠方都是為你而設,也許遠方一無所有,也許遠方會更加陰霾,對現狀的滿足并不是一種頹廢和墮落,而是生活的一種常態,故事中的樵夫一味地去追求金鳥,看不到眼前的銀鳥,最后只是讓自己生活在無休止的失落與埋怨中,而悲劇也因此與他結緣。
但求無過不求功
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官員死了之后去見閻王,自稱清廉,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水,不收一分錢,自認無愧于心。不料,閻王卻大聲訓斥道:“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于堂,杯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員辯解:“某雖無功,亦無罪。”閻王又言:“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朝堂之中不乏貌似清廉的泥鰍式官員,紀曉嵐也對此痛恨不已。直到今日,亦有許多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行政不作為。若清廉按此定義,不如將木偶供于朝堂,反正它是鐵定不會謀私的。閻王“無功即有罪”的申斥斬釘截鐵,大快人心。
這個故事雖然講的是為官之道,但是推及現實生活,也不難發現這樣的觀念無處不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正是許多老實人的慣性思維。這個故事固然夸張,卻極具代表性。
其實有功或者無過,這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種很重要的工作理念。任何時候,對于任何人而言,“有功”都要遠比“無過”重要。這其實就是“正確地做事”與“做正確的事”的道理,而這原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正確地做事也就是無過的思維,是一味地例行公事,而不顧及目標能否實現,是一種被動的、機械的工作方式。工作只對上司負責,對流程負責,領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味服從,鐵板一塊,是制度的奴隸,是一種被動的工作狀態。老實人如果長期在這種狀態下工作生活,那么往往就形成不思進取、患得患失的思維,自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盡管許多老實人認為,我本本分分,在工作上雖然無功但也找不到過錯,我這樣與世無爭,豈不是一種生存策略?其實大錯,因為在其位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并不是與世無爭的高妙境界,事實上沒有功勞,就等同于尸位素餐,這樣的人不僅其自身的人生意義無法實現,無形中還會妨礙別人。
我不入地獄誰入
佛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當然是一種偉大高尚的自我犧牲精神。然而對于老實人而言是否可取呢?舉個例子說,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就是大家都在觀望局勢,而自己卻強出頭,做了那個冒死直諫的人。而結果可想而知,別人都沒事,甚至能從你的直諫中得到好處,可是老實人呢?極有可能被拿下作了殺雞嚇猴之用。
有這樣一個老實人強出頭的故事。
市場部換了新經理。這個經理風格和之前的完全不同,李明和他的同事們有些不習慣。而且新經理對待下屬極其嚴格,動輒高聲批評,弄得人很沒面子。但是他對上司滿臉堆笑,極盡阿諛諂媚之能事。更為可氣的是他自己明明水平有限,卻總是擺出一副行家里手的樣子。
李明本來就是個習慣仗義執言的人,他實在忍受不住了。有一天,他敲開經理室的門,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大家的意見。沒想到經理的臉由白變紅再恢復正常之后,很虛心地接受了李明提出的意見。
從此之后,新經理果然變了:對待下屬溫和多了,構想新的計劃時也找來大家一起商議。同事們都很感激李明,可李明還是感覺到經理對自己日漸冷淡,偶爾在辦公樓里碰見也很尷尬。時間久了,李明覺得特別別扭,只好找了個理由主動辭職,離開了這家他工作多年的單位。
李明顯然充當了職場老實人的角色,在大家怨聲載道而無人敢說話的時候,他實在地擔當起了那個敢說真話的人,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義凜然的精神,可是他忘了,自己畢竟人微言輕,不過是一個小職員。俗話說得好:別人忍得,你就忍不得?賠上一個自己去仗義進言,太不劃算。更何況,說開來講,別人其實都在等著有一個出來做出頭鳥,然后大家坐觀形勢,坐收漁利。可最后叫苦的就只有強出頭的老實人自己。
做人一定要“實誠”
人們都喜歡誠實的人,可是在現實生活里,“實誠”的老實人卻越來越吃不開。因為并不是任何時候人們都喜歡聽到實話,因為你的“實誠”有可能會傷到別人。
古代有一個國王身有兩殘:缺一目,外加少一腿。
有一次,這個國王心血來潮,讓宮廷畫師給自己畫像。第一位畫師是個老實人,他規規矩矩地畫出了國王的本來面目——又瞎又瘸。
國王看后不禁怒從心起:“這個可惡的畫師,竟敢把我畫得如此丑陋,真是該殺!”于是這個老實本分的畫師被殺掉了。
國王仍不甘心,便又找了第二個畫師來給他畫像,這個畫師知道了前邊那個同行的悲慘結局,再也不敢照實描繪國王的缺陷了。他在畫布上畫了一個雙眼明亮、兩腿矯健的國王,心想這下國王該滿意了吧。不曾想國王一見畫像大發雷霆,罵道:“你這該死的東西!這難道還是我嗎?”結果,第二個畫師也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
這下國王的畫師們誰都不敢再給國王畫像了,沒想到有個小畫工自告奮勇地說他要給國王畫像。畫完后,國王一見畫像,緊繃的臉變得柔和起來,最后他笑了,直夸小畫工聰明。
原來機靈的小畫工畫的國王是這樣的:側身騎在馬上,殘缺的那條腿隱在馬鞍的后面,雙手舉著獵槍,瞇著一只眼在瞄準,而這只眼正是那只瞎眼。這樣一安排,畫面上則是一個英姿勃發騎馬打獵的國王,看不出有任何缺陷,可誰也不能說他像第二個畫師那樣改變了國王的本來面目。
在整個故事中,前面兩位畫師和聰明的小畫師形成鮮明對比。小畫師并沒有欺騙愚弄國王,也沒有刻意的阿諛逢迎。他另辟蹊徑,避開了忠實作畫的障礙。相反,那兩位畫師所犯的就是做人太過“實誠”。第一個據實作畫,把國王的缺陷毫無隱晦地畫了出來,結果觸怒國王被殺,第二位呢,其實也犯了太實誠的大忌,他把奉承的行為表現的太實誠,讓原本自卑狹隘的國王很明顯地感覺到他的曲意奉承,結果也被殺。這雖是個寓言故事,顯示的卻是不少老實人容易陷入的做人太實誠的思維誤區,那就是不分場合不看人,說話辦事太過“實誠”,結果不僅不招人喜歡,有時候還給自己招來麻煩。
打腫臉頰充胖子
許多東西是可以塑造和改變的,老實人追求高質量的人生這無可厚非,但是一切都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如若一味跟著別人跑,虛張聲勢只能更加顯示出你的軟弱。真正的強大在于內心,不斷地磨煉自己,做一個真正的強者。
一次,一只山羊獨自走到森林邊上,忽然發現地上有一張虎皮,也不知是哪一位獵人丟下的。幾經猶豫后,山羊壯了壯膽,拾起了虎皮,它覺得挺有趣的。突然它靈機一動:要是我穿上這身虎皮,不也會很威風嗎?誰會發現我是一只假虎呢?于是,山羊把虎皮披在自己身上,在森林里走著。
當山羊走到自己住的地方時,那些和自己一樣弱小的動物突然看到“老虎”來了,都嚇得跑的跑、躲的躲,四處逃竄。山羊見此情景,心里覺得自己果然很了不起。現在,自己再也不用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了,山羊一邊這樣想著,一邊向一片草地走去。
正當山羊香噴噴地咀嚼著青草的時候,突然一只豺狼朝它走來。披著虎皮的山羊猛地嚇得渾身顫抖起來,連那只已停下腳步遲疑不前的豺狼都有些莫名其妙。是豺狼已看出來這是一只假虎嗎?顯然還不是。只是羊清楚自己的底細,它一輩子都是豺狼虎豹的口中食,一見到這些猛獸就會膽戰心驚,以至于它此刻根本忘了自己還披著老虎皮。
當豺狼發現這只是一只山羊時,就毫不客氣地撲過去將它吃掉了。
山羊是膽小的,它天生害怕猛獸的攻擊,無論它如何掩飾,天性是無法改變的。虎皮永遠只是虎皮,山羊并不能因為披上虎皮就改變了身份變成猛虎。
每個人都有無法改變的缺陷,也許在于身體,也許在于精神。身體的缺陷,可以一目了然,是無法遮掩的,但是心里的弱點是可以掩飾的。一個人如果找各種方法來掩蓋住自己內心的脆弱,標榜自己的強大,打腫臉充胖子。殊不知欲蓋彌彰,你越是掩飾,你的不足就更清晰,也暴露了自己內心的脆弱。
天下太平無禍患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老實人講仁講義,不知防范,總以為天下太平,沒有禍患,不知道表面太平的偽裝下面,包藏著陰險與禍患,不知道防備自救。
楚國的春申君門下有三千門客,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當時楚國考烈王沒有子女,春申君就四處搜尋美女獻給楚王。當時有個趙國人,叫李園,他有個妹妹長得很漂亮。李園本想把妹妹獻給楚王,但是他臨時改變了主意,把妹妹獻給了春申君。
春申君寵幸這個美女,沒過多久,她就懷孕了。美人想到了一條妙計,和她哥哥偷偷商量后,對春申君說:“夫君,楚王跟您的感情真是好啊!”春申君動情地說:“是啊,我和楚王的感情就連親兄弟也比不上。”美人又說:“可是楚王沒有兒子,他死后只有讓自己的親兄弟做國君。新國君一定只重用自己身邊的人,哪輪得到您呢?而且您現在的地位這么高,肯定有對楚王的兄弟不夠禮貌的地方,那您的處境豈不是更危險了嗎?”春申君聽了,說:“是呀,可是又有什么辦法呢?”美女眨了眨眼睛,說:“辦法倒是有一個。我已經懷孕了,如果楚王現在喜歡上我,那我生下的孩子就可以當上國君。那您就不用擔心以后的前途啦。”
春申君照這個美女說的,把她獻給了楚王。美女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寵愛。后來,這個美女在王宮生了一個男孩。隨后這孩子被立為太子,美女也就當上了王后。楚王又提拔她的哥哥李園當了高官。但是,李園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一來想奪取春申君的權位,二來也怕春申君泄露秘密,便在私底下養了許多殺手,計劃伺機殺他滅口。
此時的春申君還蒙在鼓里。他的一個門客朱英對他說:“您做楚國的丞相已經二十多年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一天楚王死了,您就要輔佐年幼的太子,直到他長大成人。這是您的福氣,但這其中也可能隱藏著災禍。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春申君沒有將他的話放在心上,滿不在乎地說:“我現在過得很好啊,至于將來,會有什么不幸呢?”朱英憂心忡忡地說:“李園一直想奪取您手中的權力,他早就偷偷養了許多殺手,只等楚王一死,便將矛頭指向您。這就是我說的災禍啊。不過,現在挽救還來得及,您只要先把我派到楚王的身邊,替您干掉李園,先下手為強,免除您的后顧之憂。”春申君聽了,哈哈一笑,拍拍朱英的肩膀說:“先生多慮了。我了解李園,他是個膽小、溫和的人,我又一直對他那么好,他不會做出什么對不起我的事。”
過了十幾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園先到宮里,安排殺手埋伏在宮門內。春申君匆忙進宮,剛走進宮門,李園的殺手就從兩旁殺出來。春申君還沒來得及喊救命,頭就被割了下來,連他的家人也沒能逃過這場血光之災。
不能說春申君不是個聰明人,但顯然他在防范禍患的問題上,充當了老實人,一味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險惡即在身邊,卻還被蒙在鼓里,天真地以為生活一片太平,結果最后就這樣被殺掉了,更為悲慘的是他可能到死也不知道是誰殺死他的,因為在他印象中,一切都是安全安逸的,卻從未想過像李園這樣膽小溫和且自己對其有恩的人,原來就是自己身邊最大的炸藥箱。春申君顯然忽略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對隱藏的禍患毫無戒備,更沒有先下手為強的意識,最終導致了自己悲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