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
人常有知及之,而行之則過或不及,不能適得其中者,其毗剛毗柔之氣質為之也。孔子于是以詩與禮樂為涵養心性之學。嘗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可以為成人矣。”其于禮樂也,在領其精神,而非必拘其儀式。故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君子
孔子所舉,以為實行種種道德之模范者,恒謂之君子,或謂之士。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曰:“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曰:“士,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其次,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其次,言必信,行必果。”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其所言多與舜、禹、皋陶之言相出入,而條理較詳。要其標準,則不外古昔相傳執中之義焉。
政治與道德
孔子之言政治,亦以道德為根本。曰:“為政以德。”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季康子問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亦唐、虞以來相傳之古義也。
【第四章】子思
小傳
自孔子沒后,儒分為八。而其最大者,為曾子、子夏兩派。曾子尊德性,其后有子思及孟子;子夏治文學,其后有荀子。子思,名伋,孔子之孫也,學于曾子。嘗游歷諸國,困于宋。作《中庸》。晚年,為魯繆公之師。
中庸
《漢書》稱子思二十三篇,而傳于世者惟《中庸》。中庸者,即唐虞以來執中之主義。庸者,用也,蓋兼其作用而言之。其語亦本于孔子,所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者也。《中庸》一篇,大抵本孔子實行道德之訓,而以哲理疏解之,以求道德之起源。蓋儒家言,至是而漸趨于研究學理之傾向矣。
率性
子思以道德為原于性,曰:“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言人類之性,本于天命,具有道德之法則。循性而行之,是為道德。是已有性善說之傾向,為孟子所自出也。率性之效,是謂中庸。而實行中庸之道,甚非易易,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子思本孔子之訓,而以忠恕為致力之法,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曰:“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此其以學理示中庸之范疇者也。
誠
子思以率性為道,而以誠為性之實體。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又以誠為宇宙之主動力,故曰:“誠者,自成也;道者,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是子思之所謂誠,即孔子之所謂仁。惟欲并仁之作用而著之,故名之以誠。又擴充其義,以為宇宙問題之解釋,至誠則能盡性,合內外之道,調和物我,而達于天人契合之圣境,歷劫不滅,而與天地參,雖渺然一人,而得有宇宙之價值也。于是宇宙間因果相循之跡,可以預計。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言誠者,含有神秘之智力也。然此惟生知之圣人能之,而非人人所可及也。然則人之求達于至誠也,將奈何?子思勉之以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弗能弗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言以學問之力,認識何者為誠,而又以確固之步趨幾及之,固非以無意識之任性而行為率性矣。
結論
子思以誠為宇宙之本,而人性亦不外乎此。又極論由明而誠之道,蓋擴張往昔之思想,而為宇宙論,且有秩然之統系矣。惟于善惡之何以差別,及惡之起源,未遑研究。斯則有待于后賢者也。
【第五章】孟子
孔子沒百余年,周室愈衰,諸侯互相并吞,尚權謀,儒術盡失其傳。是時崛起鄒魯,排眾論而延周孔之緒者,為孟子。
小傳
孟子名軻,幼受賢母之教。及長,受業于子思之門人。學成,欲以王道干諸侯,歷游齊、梁、宋、滕諸國。晚年,知道不行,乃與弟子樂正克、公孫丑、萬章等,記其游說諸侯及與諸弟子問答之語,為《孟子》七篇。以周赧王三十三年卒。
創見
孟子者,承孔子之后,而能為北方思想之繼承者也。其于先圣學說益推闡之,以應世用。而亦有幾許創見:(一)承子思性說而確言性善;(二)循仁之本義而配之以義,以為實行道德之作用;(三)以養氣之說論究仁義之極致及效力,發前人所未發;(四)本仁義而言王道,以明經國之大法。
性善說
性善之說,為孟子倫理思想之精髓。蓋子思既以誠為性之本體,而孟子更進而確定之,謂之善。以為誠則未有不善也。其辨證有消極、積極二種。消極之辨證,多對告子而發。告子之意,性惟有可善之能力,而本體無所謂善不善,故曰:“生之為性。”曰:“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曰:“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對于其第一說,則詰之曰:“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蓋謂犬牛之性不必善,而人性獨善也。對于其第二說,則曰:“戕賊杞柳而后可以為桮棬,然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言人性不待矯揉而為仁義也。對于第三說,則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也哉?”人之為不善,亦猶是也。水無有不下,人無有不善,則兼明人性雖善而可以使為不善之義,較前二說為備。雖然,是皆對于告子之說,而以論理之形式,強攻其設喻之不當。于性善之證據,未之及也。孟子則別有積以經驗之心理,歸納而得之,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之端也;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義之端也;辭讓之心,人皆有之,禮之端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之端也。”言仁義禮智之端,皆具于性,故性無不善也。雖然,孟子之所謂經驗者如此而已。然則循其例而求之,即諸惡之端,亦未必無起源于性之證據也。
欲
孟子既立性善說,則于人類所以有惡之故,不可不有以解之。孟子則謂惡者非人性自然之作用,而實不盡其性之結果。山徑不用,則茅塞之。山木常伐,則濯濯然。人性之障蔽而梏亡也,亦若是。是皆欲之咎也。故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之意,殆以欲為善之消極,而初非有獨立之價值。然于其起源,一無所論究,亦其學說之缺點也。
義
性善,故以仁為本質。而道德之法則,即具于其中,所以知其法則而使人行之各得其宜者,是為義。無義則不能行仁。即偶行之,而亦為意識之動作。故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于是吾人之修身,亦有積極、消極兩作用:積極者,發揮其性所固有之善也;消極者,求其放心也。
浩然之氣
發揮其性所固有之善將奈何?孟子曰:“在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者,形容其意志中篤信健行之狀態也。其潛而為勢力也甚靜穩,其動而作用也又甚活潑。蓋即中庸之所謂誠,而自其動作方面形容之。一言以蔽之,則仁義之功用而已。
求放心
人性既善,則常有動而之善之機,惟為欲所引,則往往放其良心而不顧。故曰:“人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雖然,已放之良心,非不可以復得也,人自不求之耳。”故又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孝弟
孟子之倫理說,注重于普遍之觀念,而略于實行之方法。其言德行,以孝弟為本。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又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大丈夫
孔子以君子代表實行道德之人格,孟子則又別以大丈夫代表之。其所謂大丈夫者,以浩然之氣為本,嚴取與出處之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為外界非道非義之勢力所左右,即遇困厄,亦且引以為磨煉身心之藥石,而不以挫其志。蓋應時勢之需要,而論及義勇之價值及效用者也。其言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又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又曰:“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怫亂其所為,然后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足以觀孟子之胸襟矣。
自暴自棄
人之性善,故能學則皆可以為堯、舜。其或為惡不已,而其究且如桀紂者,非其性之不善,而自放其良心之咎也,是為自暴自棄。故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政治論
孟子之倫理說,亦推擴而為政治論。所謂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者也。其理想之政治,以堯舜代表之。嘗極論道德與生計之關系,勸農桑,重教育。其因齊宣王好貨、好色、好樂之語,而勸以與百姓同之。又嘗言國君進賢退不肖,殺有罪,皆托始于國民之同意。以舜、禹之受禪,實迫于民視民聽。桀紂殘賊,謂之一夫,而不可謂之君。提倡民權,為孔子所未及焉。
結論
孟子承孔子、子思之學說而推闡之,其精深雖不及子思,而博大翔實則過之,其品格又足以相副,信不愧為儒家巨子。惟既立性善說,而又立欲以對待之,于無意識之間,由一元論而嬗變為二元論,致無以確立其論旨之基礎。蓋孟子為雄偉之辯論家,而非沉靜之研究家,故其立說,不能無遺憾焉。
【第六章】荀子
小傳
荀子名況,趙人。后孟子五十余年生。嘗游齊楚。疾舉世溷濁,國亂相繼,大道蔽壅,禮義不起,營巫祝,信禨祥,邪說盛行,紊俗壞風,爰述仲尼之論,禮樂之治,著書數萬言,即今所傳之《荀子》是也。
學說
漢儒述毛詩傳授系統,自子夏至荀子,而荀子書中嘗并稱仲尼、子弓。子弓者,臂子弓也。嘗受《易》于商瞿,而實為子夏之門人。荀子為子夏學派,殆無疑義。子夏治文學,發明章句。故荀子著書,多根據經訓,粹然存學者之態度焉。
人道之原
荀子以前言倫理者,以宇宙論為基本,故信仰天人感應之理,而立性善說。至荀子,則劃絕天人之關系,以人事為無與于天道,而特為各人之關系。于是有性惡說。
性惡說
荀子祖述儒家,欲行其道于天下,重利用厚生,重實踐倫理,以研究宇宙為不急之務。自昔相承理想,皆以禎祥災孽,彰天人交感之故。及荀子,則雖亦承認自然界之確有理法,而特謂其無關于道德,無關于人類之行為。凡治亂禍福,一切社會現象,悉起伏于人類之勢力,而于天無與也。惟荀子既以人類勢力為社會成立之原因,而見其間有自然沖突之勢力存焉,是為欲。遂推進而以欲為天性之實體,而謂人性皆惡。是亦猶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之心而謂人性皆善也。
荀子以人類為同性,與孟子同也。故既持性惡之說,則謂人人具有惡性。桀紂為率性之極,而堯舜則怫性之功。故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與為同)。于是孟、荀二子之言,相背而馳。孟子持性善說,而于惡之所由起,不能自圓其說;荀子持性惡說,則于善之所由起,亦不免為困難之點。荀子乃以心理之狀態解釋之,曰:“夫薄則愿厚,惡則愿善,狹則愿廣,貧則愿富,賤則愿貴,無于中則求于外。”然則善也者,不過惡之反射作用。而人之欲善,則猶是欲之動作而已。然其所謂善,要與意識之善有別。故其說尚不足以自立,而其依據學理之傾向,則已勝于孟子矣。
性論之矛盾
荀子雖持性惡說,而間有矛盾之說。彼既以人皆有欲為性惡之由,然又以欲為一種勢力。欲之多寡,初與善惡無關。善惡之標準為理,視其欲之合理與否,而善惡由是判焉。曰:“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又曰:“心之所可,茍中理,欲雖多,奚傷治?心之所可,茍失理,欲雖寡,奚止亂?”是其欲與善惡無關之說也。又曰:“心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臧,然而謂之虛,心未嘗不滿,然而謂之靜。人生而有知,有知而后有志,有志者謂之臧。”又曰:“圣人知心術之患、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懸衡于中。”是說也,與后世淮南子之說相似,均與其性惡說自相矛盾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