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黃帝內經》與藏象學說(1)

第一節 藏象學說

一、藏象學說的重要性

藏象學說是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和整體觀的指導下,結合臟腑與形體、諸竅的關系,以及臟腑與自然的關系,以研究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藏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以心為主導,通過經絡聯屬關系,把人體各部分組成為一個既分工又合作并與外界環境相通的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的平衡協調,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協調統一,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因此,疾病的發生、發展、形成、轉歸,主要和臟腑的功能狀態有密切的聯系,體現了中醫學在病理、生理方面有機聯系的觀點。藏象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方劑、藥物、預防等各個方面,在中醫理論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藏象的基本含義

“藏象”一詞,首見于《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靈樞·本神》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其所病矣。”從這兩段經文可以看出所謂“藏象”,就是指內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反映于人體外部的征象,而這種征象客觀地反映了內在臟腑的功能變化,從而作為推論或斷定臟腑功能變化的依據。

三、藏象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臟腑的解剖形態特征、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恒之腑三類。臟,即心、肺、脾、肝、腎,合稱為“五臟”;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為“六腑”;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等。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奇恒之腑,即是指這一類腑的形態及其生理功能均有異于“六腑”;不與水谷直接接觸,而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而且還具有類似臟的貯藏精氣的作用,因而稱之為奇恒之腑。《素問·五藏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即“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五臟是實質性器官,主貯藏精氣,即蘊藏著各種營養必需的物質,是生命活動的根基;六腑是膜狀中空有腔的器官,主飲食物的消(傳)化吸收、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和排泄代謝終產物及廢物。臟腑在形態上就是指解剖上見到的器官,與現代認識大體相同,《靈樞·經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即是古代的解剖知識,它為藏象學說的形成,在形態學方面奠定了基礎。但是,臟腑作為生命活動的根基,其生理功能必然主導、關聯到機體的各個方面,在長期臨床觀察實踐中形成的藏象學說,就是試圖將生命活動的所有現象探尋出與臟腑相對應的內外因果關系,所以說,藏象學說研究的臟腑,又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組織器官,更重要的是分類概括了人體某些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它提到的臟腑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

(二)人的精神意志與五臟有關

人的精神情志與意識思維活動本是大腦的功能,這在《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有提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本神》中“所以任物者為之心”都已說明腦的主管神志的作用。但是,在藏象學說中,則認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識、思維活動與五臟的生理活動具有密切的關系。由于五臟的生理活動能夠統率全身整體的生理功能,所以認為大腦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賴于五臟生理功能的平衡協調。五臟的功能活動異常,則大腦的精神意識必受其影響;反之,情志思維活動失常,也勢必反作用于五臟,從而影響五臟的生理功能。因此,《素問·宣明五氣》所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神,脾藏意,腎藏志”并不是不認識大腦的功能,而是進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加以科學的分類,探討其與各臟生理活動相感應的關系。

第二節 了解你的五臟

一、肝臟

肝位于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肝的形態,《難經·四十二難》說:“肝……左三葉,右四葉。……膽在肝之短葉間。”與現代解剖學的描述基本一致。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主疏泄。肝在表為膽,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

(一)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主升發

肝主升發是肝的生理特性之一。《素問·陰陽類論》說:“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肝在五行屬木,“木曰曲直”,在季節為春,肝就像春天的樹木一樣,具有條達疏暢,充滿生機,升發生長的特性。肝主升發指肝具有升生陽氣,啟迪諸臟;升舉陽氣,調暢氣機的作用。

2.肝喜條達、惡抑郁

條達,原為樹木枝條條達舒展、順暢不曲之意。言肝喜條達,指肝性屬木,喜舒展順暢而行疏泄之功;抑郁即抑遏郁滯,肝惡抑郁,是因為肝的特性本喜條達舒暢。若肝失條達,則疏泄無力就會導致津血停滯,中宮壅塞,百病由生。治療則應當順其性而舒散之,即《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之理。

3.肝體陰而用陽體

肝體為藏血之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肝體為有形之器,所藏之物為陰血,故肝體屬陰無疑。謂肝之用陽其義有二:一者,肝之功能主于疏泄。性喜條達,因寄相火,主升主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陰靜陽躁”之說,故肝之功用屬陽;二者,肝之病理常為肝氣有余,易化火生風,表現為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導致眩暈、面赤、易怒、筋脈拘急、肢麻、抽搐、震顫、角弓反張諸癥。肝亦屬陽。肝的體陰用陽,實際上概括了肝的器官與功能的關系,也揭示了肝在功能活動及病理變化上的主要特征。體陰與用陽之間存在著相互為用的關系。生理狀態下,肝藏血,血養肝,體得陰柔則用能陽剛;肝疏泄,血歸肝,用行陽剛則體得陰柔。病理情況下,肝之以陰血不足為主要癥結,稱“肝體常不足”。治當滋陰養血以益肝體,肝之用則常以亢奮無制、升動過度為主要表現,稱“肝用常有余”,治當瀉肝、涼肝以抑肝陽。在體陰與用陽的關系中,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肝體的陰柔尤為重要,因為肝之用之所以既疏達升發又不剛暴太過,全依賴肝血斂之、柔之、潤之。一旦肝的陰血不足,則肝體必失陰柔之性而升散無制,陽亢勁急之病在所難免,故醫者當知“肝者剛臟,非柔潤不和”的重要特征,以顧護肝陰肝血為臨證治肝病之大要。

4.肝主敷和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木曰敷和……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敷和,即敷布和柔之意。敷和的年份,木的德行布達于四方上下,陽氣舒暢,陰氣散布,五行的氣化都能發揮其正常的功能。運氣學說認為:木氣敷和乃木行既非太過,又非不及之平氣。肝為少陽之臟,乃陽和之氣始生之處。一身陽氣全賴肝氣之升發鼓舞,肝氣敷和、陽氣敷布則諸臟生養化育之功得施,自然臟腑安和,氣血調暢,生機旺盛。

肝主敷和實質上是對肝主升發及疏泄功能的概括,敷布為因,是升發疏泄之機;和柔為果,是陽舒陰布,五化宣平之態,故肝主敷和即是肝的重要特性。

(二)肝的生理功能

1.肝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故《素問·五臟生成》說:“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人之一切行動莫不由于氣血,血出自肝,故肝與人的一切行動都有關系。

2.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發散。肝主疏泄,則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靈樞·師傳》說:“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就是說肝有調節疏泄之權,具有防御疾病、抵抗病邪的功能。肝為風木之臟,具有萬物出乎此、始乎此的生發暢達之性,所以對氣血的運行和飲食的消化吸收,都有疏泄調節之功效。

肝之疏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全身氣機的調節方面,由此則又可派生出其他作用。如肝對脾胃運化功能的影響,《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即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能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不免。”

(三)肝與形竅志液的關系

1.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

《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與筋之間具有密切關系,肝之氣血可以養筋。《素問·經脈別論》即言:“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可見肝獲得精氣,即會散布于筋,以濡養諸筋。

2.肝開竅于目,在液為淚

《素問·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靈樞·脈度》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兩者都說明肝與眼睛的關系密切。若肝火上炎,可致眼睛紅腫;肝陰不足,亦會眼目干澀。肝開竅于目,淚從目出,故淚為肝液。淚有濡潤眼睛,保護眼睛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肝的病變常可從淚的分泌中表現出來,如肝陰血不足時兩目干澀,實質上即是淚液的分泌不足。而如果有人因為生氣或者抑郁而能哭出眼淚則肝郁之氣也就大部分疏解了。

3.肝志為怒

怒屬七情之一,是人們由于外環境的各種刺激而產生的一種內在心理反應。怒雖屬不良心態,但亦是常人所常有的一種情志活動。《素問·天元紀大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情志活動與人體其他功能活動一樣,也是五臟功能活動的結果。由于各臟生理特性不同,且各種情志對五臟生理、病理的影響有別,故情志與五臟之間一般有一種相互對應的關系,其中怒志屬肝,與肝的功能活動及病理變化關系極為密切,《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東方生風……在臟為肝……其志為怒。”《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肝木之臟,其性剛強善動,頗類將軍勇悍急暴之性;且木性條達惡抑郁,故若遇屈辱則肝必應之而生怒志,此猶社稷受辱則將軍應之而生戰事也。可見肝生怒志是肝臟功能本有的特性,故怒志屬肝。怒志的產生與肝的功能活動狀態密切相關。肝氣抑郁,疏泄不及,多為郁怒恚恨,憤懣難伸;肝氣暴張,疏泄太過,則常為暴怒盛怒,甚則嘔血薄厥。《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即指此而言。怒志雖生于肝的功能失調,但二者之間卻常有互為因果的關系,并常可以此為基礎而變生他證。因肝傷而疏泄太過或不及所引發的怒志變化前已備述,因怒志變化導致的肝失疏泄亦有兩種,一為情志抑郁不暢,甚或郁怒不解,可致肝失條達,氣機郁滯,日久常致津停、血瘀,中阻之證,至化火傷陰、生風動血亦不鮮見;二為暴怒盛怒,可致肝氣肝陽暴張,升動無制,氣逆于上。血隨氣逆則見嘔血、薄厥。橫乘脾胃則見飧泄、腹脹。此即《素問·舉痛論》所言:“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怒既為肝志,而且對機體危害甚大。所以臨證遇怒不可不制之。但不論因怒而傷肝,還是因肝傷而致怒,皆應以調理肝臟為主。

(四)肝與膽及四臟的關系

1.肝與膽,膽位于肝內,膽汁乃肝經之余氣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水县| 嘉义市| 喀喇沁旗| 调兵山市| 郸城县| 三穗县| 肃宁县| 隆化县| 龙泉市| 栖霞市| 武隆县| 青神县| 枝江市| 松溪县| 台州市| 称多县| 苗栗市| 沅陵县| 洮南市| 博湖县| 咸宁市| 苏尼特左旗| 浠水县| 绍兴市| 建水县| 盐津县| 枣强县| 永泰县| 德江县| 安国市| 重庆市| 高青县| 若尔盖县| 平武县| 石家庄市| 永春县| 濮阳市| 喜德县| 嘉义县| 白沙| 二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