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老子《道德經》(1)
- 中國的智慧(紀念典藏版)
- 林語堂
- 4969字
- 2016-10-24 11:12:02
序言
我個人認為,整個東方文學中最該先讀的書,應該是老子的《道德經》。如果有哪本書可以說本身為我們闡釋了東方精神,或對理解中國人的行為特征非常重要,包括實際上“那些隱秘的方面”,這本書就是《道德經》。因為老子的書包含了世上第一個清晰的隱匿哲學,它的教義有大智若愚,大勝若敗,弱即為強,隱匿的強處,向對手讓步之益以及爭權奪利之害。實際上,這本書闡釋了中國社會行為和個人行為中可以看到的任何成熟內容。誰要是把這本書讀透了,那么他會自動獲解中國人的習慣和做法。再進一步而言,誰要是問我在東方文學和哲學中可以找到什么解毒劑,去療治這一論爭的現代世界那根深蒂固地篤信武力和斗爭可以獲取權力的念頭,我會說出大約在2400年前寫就的這本“五千言”小書的書名。因為老子(大約生于公元前570年)有能耐讓希特勒和夢想統治世界的其他人顯得愚蠢可笑。我認為,現代世界的混亂是因為生活節奏哲學或者任何與其相似的遙遠思想的完全缺失,而這些內容可以在老子和他出眾的門徒莊子那兒看到。再說,如果有哪本書提出反對現代人五花八門的活動和無用的忙碌,我又會說是老子的《道德經》。這是世界哲學中最深刻的書籍之一。
這本書寓意簡單,其中十幾個思想以洗練精辟的形式反復重復。簡言之,其思想為:生活節奏,世界現象與人類現象的統一,返璞歸真的重要性,過分統治和干涉人的儉樸生活的危險,無為即“不作為”教義——最好闡釋為“不為”,正好等同于“放任主義”(lassez-faire)一詞,靈的普遍影響,謙卑、寧靜和平和的教導以及武力、傲慢和驕橫的愚蠢。要是把生活節奏讀懂了,那書中其他所有內容都可以讀得明白。老子的思想深刻明晰,神秘實用。
本書中一些最大的悖論有:“不敢為天下先(67)。”“大巧若拙,大辯若訥(45)。”“其出彌遠,其知彌少(47)。”“抗兵相加,哀者勝矣(69)。”“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31)。”“戰勝以喪禮處之(31)。”“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67)。”“既以與人己愈多(81)。”“報怨以德(6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4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關于放任主義)“治大國,若烹小鮮(60)。”事實上,整部書都包含這樣的悖論。
自公元前二世紀以來,傳統上,《道德經》分為兩部分。事實上,原來的集子包含各種各樣的警句,如果讀者讀到不同篇章的發展和關系,就可以看到甚至連篇章的劃分也不是最初的。(《道德經》最近一些版本已經不分章節了。)總體而言,可以進行粗略的劃分。第一章至第十章描述一般教義特征;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闡發了無為教義;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八章講到“道的模式”,是最具神秘主義的章節;第二十九章至三十一章對于使用武力發出了有力的警告;第三十二章至三十七章講到生活節奏。第二編,第三十八章至四十九章強調柔弱、簡樸和寧靜。第五十章至五十六章跟養生有關。從第五十七章起,主題更為具體。第五十七章至六十七章明確勸告對人類事件的控制和管理。第六十八章至六十九章又觸及戰爭和隱匿。第七十二章至七十五章有老子關于罪與罰的名言。最后六章即第七十六章至八十一章,又給出一些關于弱的強處的一般原則,第七十九章是有關和解的適當建議。事實上,如果和平大會上的代表團必須閱讀關于戰爭與和平的章節的話,那我們就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對于大國和小國(第六十一章)的建議似乎也很完美。
一般來說,每章開頭是個悖論,以一些平行句式展開,以“故”字開頭,采用平行句式展開。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何使用“故”這個字,因為西方讀者經常認為它放錯了地方,看不出文中有真正的邏輯關聯。然而,應該清楚的是,中國的邏輯既是不確定的,又是同步的,而不像西方邏輯那樣是確定的、排他的和連續的。因此,原因可能是結果,結果可能是部分原因,這通常更為接近真理。中國人的因果并不是連續的,而是同一真理的平行方面。在中文里,“故”跟“因”幾乎難以區分。老子、莊子和中國許多作家都是如此。我們對因果的區分難道不是顯得有點孩子氣嗎?如果試圖去找當今戰爭爆發的原因,將會發現許多關于這種原因邏輯的東西。
老子的文本已經有許多有益的批評和校訂,特別是俞樾、王念孫等人的文本復原。另一方面,關于當代中國著作家所作的詞語和段落的轉換和章節重分,也有許多無用的爭論。這些校正和替代似乎是從小學校長批改學生作文的藝術而來,為了達到似乎更好的風格效果,這兒去掉一個重復,那兒換掉一個句子。平行結構似乎必須一塊兒放在一個段落里,而且一定不能在書中另外一處出現。任何一位好作家都明曉這樣的事實:一篇好文章永遠不會遵循校長的提綱,而且在文章思想的基本統一之處,編輯可以掉換一下句子,把它置于另一文章的適當位置,使自己感到滿意。而這種校正在古代作者的文本復原上毫無地位。在這方面,我是個“保守主義者”。
因此,認識到這種章節劃分并非原初,我還是遵循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的保守劃分法。這些批評家另一個有趣的缺點是假定這些分法是原始的,然后抱怨說章節缺乏“行文一致性”。當今老子文本的存在形式相當令人滿意,因而這樣的掉換和重分毫無必要。我并非毫不猶豫地遵循甚至最著名的王念孫復原文本,因為該本并沒對悖論之處進行修改完善,而是拿掉了事。傳統文本有“良器者,不祥之器”這句話,王相當好地證明了“良”是另一詞的誤寫,就好像英語的連接副詞“于是”一樣。但正是因為“良的”東西就不是“不祥的”,而去問悖論大師老子怎樣表達“良器者,不祥之器”,這簡直愚蠢至極。
因為《道德經》一書很薄,在中文書中,老子是翻譯得最多的。我已見到九個德文譯本,包括亞歷山大·烏拉爾(因瑟弗拉格)極棒的譯文。英語有十二個譯本,譯者是E.H.帕克、湛約翰、M.E.雷諾茲、保羅·卡勒斯、德懷特·戈達德和魏濤、翟林奈、伊莎貝拉·米爾斯、《智慧的圣地》的“編輯”胡策林、沃爾特·戈倫·奧爾德、約翰C.H.吳和阿瑟·韋利[5]。最后提到的兩位譯者最優秀。我翻譯成英文時,從韋利和米爾斯的譯文那兒得到了最大的幫助。但我發現有必要重譯一下。老子的風格洗練精辟,行文簡潔剛健。我試圖保留其洗練精辟的風格以及句子節奏,但沒有保留許多段落中的押韻。翻譯是尋求確切詞語的藝術,在找到確切詞語時,可以避免拐彎抹角說話,風格也得以保留。翻譯也要求一定程度的愚蠢,最好的翻譯是愚蠢的翻譯,不越出常規而尋求“出色”的闡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建議一直是我的原則。因為只有蠢人才忠誠。許多譯者對詞源方面單個詞語進行了不應有的錯誤強調,正如初學外語的人過分強調單個音節一樣,一是因為不熟悉造成的,二是因為不流暢引起的。我給出了腳注,主要目的是使文本的意義更為確切清晰,因而沒有任何附加評述。原文沒有章節標題,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我都給加上了標題。
《道德經》
林語堂 英譯
第一編 道的法則
一、論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6]。玄之又玄,眾妙[7]之門。
二、相對概念的興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為無為
不尚賢[8],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9],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10]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論道
道沖[11],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天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12]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13]。
六、谷神
谷神[14]不死,是謂玄牝。[15]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6]。
七、他生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7],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砥礪才能之害
持而盈之[18],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9]
十、抱一
載營魄抱一[20],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21]?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22]?明白四達,能無知乎?[23]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十一、器物致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自然之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24]。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25]。故去彼取此。
十三、榮辱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26]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27],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
十四、古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28]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29]。
十五、古之善為道者
古之善為道者[30],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31]兮其若樸[32],曠兮其若谷,混[33]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34],故能敝而新成。
十六、知常道
致虛極[35],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36]。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37],全乃天[38],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十七、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大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39]。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見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40]。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41]抱樸。少私寡欲。[42]絕學無憂。
二十、我與眾人
唯之與阿[43],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44]。
二十一、道的顯現
孔德[45]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46]。
二十二、爭名之害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47],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48];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49],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同于道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余食贅行
企者不立,跨[50]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于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