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精裝版)
- 黃仁宇
- 855字
- 2019-01-04 02:39:07

無可否認,明代后期的田賦,雖然不如美國20世紀的個人所得稅復雜,至少也旗鼓相當。當今的所得稅之所以復雜,是因為稅收明細表必須處理很多種特別的事例,在這其中,最復雜的要數上層集團的納稅情況。然而,明朝體制的復雜性,包含了所有的納稅人,從擁有5畝土地的小戶,到擁有5000畝土地的大土地所有者都是如此。這就使得稅收結構難以描述。此外,盡管明朝的地方稅收遵循著一個總的模式,但在各府之間,有時甚至在一縣之內,也存在著許多內部的變化。
考察財政制度的傳統方法是以一個大致的描述開頭,然后解釋術語并給出圖表。我并沒有完全拋棄這種方式(田賦制度的主要特征已經進行了說明,可見第一章第二節及圖3,那里做了概括性的介紹)。但在處理明代稅收體制時,這種方式卻有其局限性。一個對此問題更詳細的研究將會很快表明,沒有辦法列舉出所有的情況并包含那些發生過的例外。在這種情況下,概括就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因此,此章將按這樣的順序進行:首先,選擇一縣的稅收規章進行論述,并探索其復雜的淵源。這也應該為相同制度下的其他事例提供有價值的視角。其次,略述主要的地區性差異。第三節的主題是正賦和役的合并,它是一個導致情況復雜的根本性原因,并且還是明代財政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隨后是對剩余一般稅收名目進行解釋。雖然列舉了所需要的數字,但對賦稅征收總水平的討論,將留待下一章《稅收管理》中進行。
符號略語:
(A)=全部折銀(DAS)=直接納銀(FCSP)=有可能進一步折銀
(M)=絕大部分改折(R)=很少改折(P)=永久改折
(S)=部分改折,亦可用于加耗(TP)=可用于坐辦(VR)=幾乎不改折

圖2 16世紀晚期的田賦結構
換言之,對特殊個案的局部精確評估將會先于全局總括,某些結論的給出將會早于對大量數據的梳理。對制度進行的動態分析,也將早于詳盡的術語解釋。
這種順序調整,因主旨而定。明代田賦絕非完全靜態,而是受到控制與反控制增長的制約。我們可以經常從這些不協調中發現變化的依據。如果能確知在其增長過程中何處受到控制,何處又缺乏控制,那么理解田賦的結構和功能也就不會那么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