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友商的客戶提供服務
任正非將競爭對手稱為友商,這些友商包括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北電、西門子、NEC和愛立信……
任正非指出,同行在諸多領域攜手合作,通過合作取得共贏、分享成功,實現“和而不同”,和諧以共生共長。
相互依存,共創佳績
隨著2000年IT泡沫的破滅,華為與競爭對手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任正非意識到,華為想快速增長,就意味著要從友商手里奪取份額,這會直接威脅到友商的生存問題,很可能成為對手攻擊的對象。
因而他提出:“寧愿放棄一些市場、一些利益,也要與友商合作,與其成為伙伴,并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也就是說,華為通過合作可以為友商的客戶提供服務,從而獲利。
華為與美國的3COM公司合作成立了合資企業。其中,華為出低端數通技術(占51%的股份),3COM公司出資1.65億美元(占49%的股份)。3COM公司把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降低了成本,而華為則利用3COM公司世界級的網絡營銷渠道向3COM的客戶銷售華為的數通產品并提供服務,此舉大幅度地提升了華為的銷售額,使其2004年銷售額增長達到100%。
另外,華為還通過與西門子在PDS方面的合作,讓西門子在不同領域銷售華為的產品。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華為高瞻遠矚的策略。華為利用友商的銷售渠道來銷售自己的產品,使其與友商之間實現了優勢互補、互惠雙贏。同時,華為還積累了資本運作的經驗,培養了人才。
華為這一思想的體現,并非僅限于正規的運營合作中,在日常工作中,華為也會為友商的客戶服務。
幫助所能幫助的人
任正非曾說:“企業的發展不能以利益來驅動,‘君子取之有道,小人趨之于利’,以物質利益為基準,是建立不起強大隊伍的,也是不能長久的。”
任正非認為,華為的生存是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華為人要更多地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幫助所能幫助的人。
華為青海代表處某客戶突然給曹正(化名)打來電話,說設備遠程定位出現了故障,希望能夠盡快幫他們處理。曹正一邊仔細地聽,一邊分析,并不時囑咐客戶不要急,慢慢說。不過,客戶越往后說,曹正就越覺得奇怪,似乎客戶所說的設備并不是華為所提供的。
曹正疑惑地問道:“您說的設備真的是華為的設備嗎?”客戶停頓了幾秒,然后不好意思地說:“那是××公司的設備,他們的電話接不通,我想,通信設備的原理應該差不多,所以打了你們的電話。”曹正恍然大悟,不過他并沒有埋怨客戶。
客戶解釋完,曹正溫和地向客戶解釋:“雖然設備的通信原理一樣,但是不同廠家的設備單板功能和信號流有很大差異,還得找××公司的工程師為您現場處理才能解決問題。”
客戶聽后,有點不知所措,說話支支吾吾的。曹正感覺到了客戶的為難,于是安慰客戶說:“不用著急,我幫您聯系××公司的工程師吧。”客戶聽后連忙感謝。
后來,這位客戶還專程拜訪曹正,希望與華為建立合作關系,而曹正也因為對客戶的無私幫助,得到了客戶的認可。
一個優秀的公司應盡力幫助所能幫助的客戶,一個敬業的員工會毫不猶豫地幫助所能夠幫助的人。而很多時候,只有這些公司和員工才能獲得更好的聲譽和更高的回報。無論是否與友商合作,華為都會竭力幫助那些非本公司的客戶。
需要注意的是,在為友商的客戶提供服務時,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同時,要避免與友商發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