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驚魂一刻:你遇到過靈異事件嗎?(3)
- 唐朝詭事錄3:駭人聽聞大結局
- 魏風華
- 4980字
- 2016-09-12 14:42:55
所以,在唐朝的志怪故事里,不時閃現著木偶的身影。在另一個故事中,兩只南北朝時的木偶,就曾神奇地來到唐朝。
那是唐高祖武德初年。
江州參軍曹惠的府邸后園,有間佛堂。佛堂里有兩只木偶,都在一尺多長,美女造型,雕刻精美,只是年代久遠,油漆剝落。后來,曹惠將兩個木偶帶回家,給孩子玩。
這一天,孩子玩著玩著,出事了。
孩子正在吃餅,突然聽到身邊有人說:“給我一張。”
孩子大驚,因為那是個陌生女人的聲音。而且,此時堂中除了家眷外并無他人。孩子愣神時,那個奇怪的聲音又一次傳來:“給我一張。”
孩子轉頭朝向聲音發出的地方,只見那里擺放著兩只木偶,其中一只竟還伸出手索要大餅。他越想越驚異,便急忙稟報父親曹惠。
曹惠畢竟是州里的參軍,見過世面,笑道:“沒什么可驚慌的,給我把這木偶拿來!”
話音未落,木偶突然出現在一旁,道:“輕素我自有名字,為什么直接叫我木偶!”說罷,木偶顧盼而行,跟人沒什么區別。
面對奔走的木偶,曹家人當然嚇壞了,曹惠也驚呆了,問:“你是何時之物,為何能如此作怪!”
“我叫輕素。”輕素又指著身邊的另一個木偶,道,“這是輕紅。”
輕素輕紅?有點兒意思了。
隨后,輕素說:“我們是南北朝南齊宣城太守謝朓家的木偶。”
曹惠道:“謝朓家的?”
輕素道:“其實也不確切。當時天下的能工巧匠,都比不上隱候大人家的仆人孝忠。我和輕紅就是他雕刻的。后來謝朓被人誣陷,下獄而死。我家大人甚是哀傷,下葬之日,將我們送予謝朓先生陪葬。”
輕素口中的謝朓,是南北朝時南齊的著名詩人,來自“王謝”豪門之一的謝氏家族,其高祖是東晉宰相謝安的哥哥謝據。謝朓與謝靈運齊名,又稱“小謝”,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山水詩人之一。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為證: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上面這首,即便放在唐朝,也是名詩了。
此外,謝朓還是李白最推崇的偶像,曾讓后者自稱“一生低首謝宣城”。
至于木偶輕素說到的隱侯,則是指南北朝齊梁時代的宰相兼文壇領袖、因提出“四聲八病”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沈約。
輕素接著說:“我們陪葬于墓室后,有一天,我正在給謝朓的妻子樂夫人洗腳,忽聽外面有兵器碰撞聲。樂夫人很害怕,來不及穿鞋就化為白色螻蟻。很快,有兩個盜墓賊手執火炬闖進來,把墓里的財寶掠奪一空。更萬惡的是,他們為了摘下謝朓大人尸身上的項圈,竟把他的腦骨敲碎!臨走時,二賊人看到我和輕紅,說:‘這兩個木偶不錯,帶回去給孩子當玩具吧!’就這樣,我們被帶出墳墓。當時是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從那以后,我們流落到了好幾戶人家。”
曹惠雖頗通歷史,卻也不禁有些疑問:“據我所知,謝朓的夫人是王敬則之女,為什么你說是樂夫人?”
輕素笑道:“這您就有所不知了。王夫人是謝朓先生生前之妻,樂夫人是謝朓在冥界的夫人。根據我們所知,王夫人本是粗人之女,來到冥界后,與謝先生不睦,一有口角,往往動家伙相威脅。后謝先生秘密奏于天帝,后者答應將王夫人放逐,使其再娶樂彥輔第八女樂夫人。樂夫人貌美且長于文藝,與殷仲文、謝晦等名流的夫人關系甚好,嫁與謝先生后,二人形影不離。謝先生在文學上很自負,曾對樂夫人說:‘我之才華,與先前詩人相比,只在曹植之后。其他詩人均為板上肉,任我宰割!’”
曹惠又問:“你二人如此靈異,我想放了你們,如何?”
輕素道:“以我與輕紅之靈異,變化多端,但按天命,若您不放我們,我們最終還是無法脫身。既然您決定放了我們,我們就去廬山山神那吧,因為很久以前,他就想叫我們去當舞女。放了我們之后,您當享受榮華。好事做到底,現在我們油彩脫落,在我們走之前,您叫畫工再打扮我們一下吧!”
曹惠立刻命令畫工為她倆涂漆,使她們的面容服飾煥然一新。
輕素笑道:“我們姐妹被裝扮得如此美麗,莫說做舞女,為山神夫人,也未嘗不可。沒什么報答的,送您幾句話,‘百代之中,但以他人會者,無不為忠臣,居大位矣。雞角入骨,紫鶴吃黃鼠。申不害,五通泉室,為六代吉昌。’”
這些話是什么意思?曹惠如墜霧里,詢問身邊的高士,也不能解。
據說,當時中書令岑文本看過后,微笑點頭。但他承認,自己也只是明白了其中三句的意思。曹惠追問那三句是什么意思,中書令笑而不答。
而輕素與輕紅她們到廬山后,果然成了廬山山神的妃子。
這就是輕素與輕紅的故事,兩個木偶的名字都很好聽,尤其是沒臺詞的輕紅。輕紅雖一言不發,但在輕素說話時,我們卻可以感覺到她的存在。
至于故事的結局以及那些話的意思,《玄怪錄》的原作者牛僧孺亦未曾揭曉,只能留給后世之人自行猜測了。
白澤圖
唐朝時,離長安不太遠的鄜城縣,有縣尉叫范季輔,一直沒結婚。他與長安永平里的崔美人關系曖昧。
玄宗開元二十八年春二月,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天早上,崔美人打開門,發現有個東西死在堂前臺階下。其物身體如狗,令人奇異的是,脖子上長有九個腦袋,而且這九個腦袋都如人面,大小如拳頭,表情不一:有發怒的、有欣喜的、有俊的、有丑的、有老的、有少的、有野蠻的、有溫和的,所謂“有怒者、喜者、妍者、丑者、老者、少者、蠻者、夷者,皆大如拳……”該物尾巴很長,呈紅黃藍白黑五色。
可以想象,崔美人當時有多害怕。她立即將此事告訴情人范季輔。后者請來一個巫師,巫師給他們出了個主意:“可將此怪物在路口焚燒,災禍自消。”范季輔和崔美人按巫師的吩咐去做了。
不過,巫師的解決辦法卻失效了。不但失效,而且還起了相反的作用:先是崔美人之母死去;過了幾天,崔美人死了;沒多久,范季輔也死了。
那個九頭怪的到底是何方神圣?沒人知道。不過,如果你手里有一本《白澤圖》的話,就不會感到困惑了。而且,你還可以找到制服那怪物的辦法。
天寶年間,有一個婦人生產完后,剛把孩子抱起來,就看到孩子旁邊,另有一個無頭小孩在跳。她伸手去打,無頭小孩消失不見;手收回來后,無頭孩子則又出現。
家人十分恐懼,束手無策。直至有位長輩,查閱秘籍《白澤圖》,才知道那個無頭小孩叫“常”。按書中講到的驅逐之法,連呼三聲“常”,那無頭小孩就會兀自消失。
右監門衛錄事參軍張翰,有親故妻,天寶初,生子,方收所生男,更有一無首孩子,在傍跳躍,攬之則不見,手去則復在左右。按《白澤圖》曰,其名曰“常”,依圖呼名,至三呼,奄然已滅。(《紀聞》)
正像我們知道的那樣,“常”后來被演化成“無常鬼”,又分為“白無常”和“黑無常”,成為日夜索要人魂魄的冥鬼。
這并不是令我們感到好奇的,令我們好奇的其實是那本《白澤圖》。
什么是白澤?
白澤是上古傳說中的一種奇獸。它毛色雪白,原產于西域昆侖山,常人難以見到。只有人間出現圣人時,它才會被發現。
想當初,黃帝巡游東海之濱,發現了一頭,“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
這種奇獸能說人語,黃帝問鬼魅和精怪之事,白澤一一對答,黃帝叫人按白澤所言,將那些鬼魅和精怪的形象畫下來。這就是古代秘籍《白澤圖》的由來。
當然,這只是傳說之一種。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白澤圖》誕生的年代確實很早。
《白澤圖》有可能誕生在戰國之前,比著名的《山海經》還要早,可謂中國最古老的志怪典籍。按后人理解,神奇的白澤知道天下所有鬼魅和精怪的名字、模樣以及驅除它們的口訣。驅除口訣往往是直呼鬼魅和精怪的名字。但假若不認識,呼不上名字來,那么見到它們的人就會死于兇險。
唐朝時,《白澤圖》很流行,可謂必備之書。一旦看到什么怪物,就馬上翻看該書,按圖上所繪,找到驅除口訣。唐朝后,戰火烽煙,《白澤圖》終于散失在兵荒馬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現在,我們只能看到其殘篇了。
《白澤圖》是用來識別和降服妖魔鬼怪的。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生命體,屬于“四不像”,那怎么辦?
下面說的是山西夏縣縣尉胡頊曾目擊到的一個東西:
夏縣尉胡頊,詞人也,嘗至金城縣界,止于人家,人為具食,頊未食,私出。及還,見一老母,長二尺,垂白寡發,據案而食,餅果且盡。其家新婦出,見而怒之,搏其耳,曳入戶。頊就而窺之,納母于檻中,窺望兩目如丹。頊問其故,婦人曰:“此名為魅,乃七代祖姑也,壽三百余年而不死,其形轉小。不須衣裳,不懼寒暑。鎖之檻,終歲如常,忽得出檻,偷竊飯食得數斗,故號為魅。”頊異之。所在言焉。(《紀聞》)
胡縣尉游歷西北,至金城縣(即現在的甘肅皋蘭縣),宿于一戶人家。
該戶人家很熱情,女主人為其準備飯菜。胡頊開吃之前先去了下廁所,回來后,卻看到了他平生中所見到的最奇異的場面:一個只有二尺高的老太婆,稀疏的白發垂肩,面貌很是古怪,正蹲在桌子上吃那些飯菜!
如此詭異的情景,把我們的縣尉看得瞠目結舌。
此時女主人從里屋出來,見白發老太婆正蹲在那吃東西,立馬怒斥,抓住她的耳朵,將其拽到里屋。
胡頊實在好奇,走過去往里屋窺視:老太婆被女主人塞進一個木籠,兩個眼睛發出紅光,叫喚不停。
女主人出來后,胡頊問這怪異的老太婆是誰。
女主人說:“她名為‘魅’,是我家上數七代祖姑,今年已三百多歲,但一直不死,只是身體越來越小。平時我們把她鎖在籠子里。今天她跑了出來,偷吃了貴客的飯菜,實在不好意思。”
關于身體縮小的記載,中唐薛用弱所著《集異記》中也有一則:
唐代宗大歷年間,魏淑在四十歲這一年,得了怪病,身體越來越小,最后一如小兒。但還好,最后他又長大了。這一點令人欣慰。經過這一縮一長,他變得力大無窮,最后戰死沙場。
真可謂咄咄怪事。
鼠洞里的秘密
唐朝某個夏天的中午,渠州刺史李黃正坐在廳堂的藤椅上發呆。
李黃身邊的茶幾上放著一些雜亂的公文,外面無間斷的蟬鳴讓他感到心煩意亂。他試著忘記這一切,就像忘記時間的呼嘯。
不久,李黃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在夢中,他被兩個裝束奇異的人架著雙臂,一路疾行,來到一個地方。還沒等明白過來,李黃就被一腳踹了進去。很快,他從地上爬起來,捻著胡須,仔細打量著這間屋子。
屋子很亮,和他的廳堂沒什么區別。但家具、器物卻陌生異常。正當他驚異時,里屋門開了,走出一個人,正是他自己!更令他感到吃驚的是,對面的自己,竟長著一條老鼠的尾巴!
這個時候李黃從夢中驚醒了。他并沒馬上起身,而是陷在椅子里,回味著剛才的夢。他不能明白,這個夢對自己意味著什么。
他揉了揉眼睛,視野里的事物慢慢變得清晰。突然,他看到對面墻角下有一個洞穴,一個長約二三寸高的小人兒,從洞里走出來,很認真地掃地!
過了一會兒,從洞里又走出兩個小人兒,他們抬來一口鍋,隨后開始往里面添水,在鍋底加柴火。須臾間,鍋前閃出一個夜叉模樣的家伙,手執鐵叉,叉起一人。那人身披紫袍,手拿象牙板,也二三寸高。
李黃探身細看,那人正是自己!
他沒有上前驚散他們,而是繼續悄悄地觀察著這一切。
鼠洞前的小人李黃被脫去衣服,甩入鍋中。奇怪的是,很快李黃就從鍋里出來了,穿上衣服,微笑著走入洞穴。隨后又出現一婦人,是李黃獨居岳州的妻子。妻子跟李黃一樣,脫光衣服,被扔進鍋里,須臾而出,穿好衣服,微笑著回到洞穴。最后,抬鍋的那兩個小人兒也回到洞穴。持掃帚的小人兒則把洞穴前的灰燼清掃干凈,也回去了。
渠州刺史李黃,夏日憩于小廳,見鼠穴中有一人,長數寸,執篲,掃穴前而入,有二人亦長三二寸,舁一鑊,添水爨薪。須臾,鑊前有一夜叉,執鐵杈,叉一人,披紫袍,執象笏,長三二寸,形色狀貌,乃李也。黃雖懼而不敢驚之。乃咄黃脫衣,入鑊中,須臾而出,黃衣服而入穴中。又見一婦人出火中,乃黃之孀婦,寓岳州久矣。主鑊者挹黃娣入鑊中,須臾,又出,娣服衣亦入穴中。主鑊者亦入,又二人舁鑊入,而擁篲者又掃去其灰盡。數日如此。黃大憂。遣訪其娣,亦無恙,數年方卒。黃十余年方卒。(《聞奇錄》)
令我們奇怪的是,李黃看到那幕異象后,生活并沒遭遇什么不幸,十多年后才去世。這在志怪故事中可算是個例外了。
令我們好奇的是,他所看到的那一幕究竟意味著什么?鼠洞內部的真實情景又是如何?可惜,事情發生后李黃大人并沒有對那個鼠洞進行挖掘。真相就這樣被永遠地封閉在唐朝的那個午后,被封閉在渠州李黃府邸廳堂的鼠洞里。
李知微先生也遇到過類似的事,但事后他卻去挖掘了。他的奇遇被記載于晚唐薛漁思所著《河東記》中:
李知微,博古通今,夜游文成宮。當晚月色微明,他忽然見到不遠處墻腳下出現一隊人馬,均數寸高,聚集在一顆古槐樹下列隊。這時,東邊有一個身著紫衣、頭戴冠冕的人,在眾人的簇擁下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