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務精細化運作實用手冊
- 余貞備
- 859字
- 2019-01-04 01:34:23
第一章 會議簡捷化運作規程
會議組織與安排是行政部門及工作人員的一項基本功,也是體現單位形象與服務水準的重點所在。會務工作融寫作、溝通、談判、接待、組織、動員、協調、管理于一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時效性與嚴謹性,需要實干、巧干及埋頭苦干。會務工作也許無關大局但始終服務大局,也許不是中心但緊緊牽系中心,因為會議本身往往具有“一會定乾坤”的決定性作用,很多重大的決策都是在會議中制定、在會后加以貫徹落實的。可以說,一個地區或單位開會的效率及會后的執行效率,直接決定著其運行及發展的效率。
我們經常目睹各種各樣的會議活動:有的井井有條,無微不至;有的雜亂無章,鋪張浪費;有的會不對題,南轅北轍;有的泛泛而議,無果而終;有的安排“別出心裁”,卻讓人一頭霧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的程序似是而非,模棱兩可,使得參會者無所適從;有的會場秩序失控,亂哄哄的像個茶館,引來“吐槽”一片;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組織理念、不同的策劃方案、不同的運行模式,常常導致迥然不同的會議效果,使身為“局內人”的工作人員有時也不免發出“成也會議,敗也會議”的種種感嘆。
當前,社會步入轉型期,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黨和政府大幅裁減會議、壓縮會議經費的新任務、新要求,與時俱進地做好會議轉型與會務管理升級工作,辦好、辦實、辦精必不可少或不可不開的重要會議,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現實意義。鑒此,筆者結合十幾年來策劃、操辦大型國際性會議與全國、全省性會議及相關活動的做法和經驗,通過系統地梳理、規范、簡化辦會運作流程,設計、制作、提供辦會運作模板,以發揮其控制會議開支、降低辦會成本、提高辦會成效、提升服務水平的功能作用,更好地推進會務組織工作的簡捷化、科學化發展。同時,筆者通過完整地展示與剖析有關會議的案例,對會前、會中、會后的各項工作進行實踐總結與理論提煉,以使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會務、思考會務、把脈會務,借鑒會務之不同運作思路、方式與技巧,以此使從事會議組織與活動策劃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廣大一線工作人員有所啟示、有所幫助、有所提高、有所成就。
一、會前籌備
(一)會議總體方案制訂
會議方案一般由以下內容組成:會議名稱、背景(導入)、宗旨(指導思想)、議題(主題與專題)、議程(時間、地點、流程),組織機構(舉辦單位、大體分工),與會人員(規模、代表構成),經費預算(支出項目、來源)、宣傳安排(會前、會中、會后),會場布置、會議成果運用、會務進度安排、其他事項說明(主講嘉賓簡介、特邀領導介紹、會議場地要求等)。
(二)會務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
會議一般設會務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由會議舉辦單位領導掛名,便于進行動員、組織、協調和監督。下設若干會務工作小組,各工作小組的設置及分工根據會議的規模大小、規格高低、時間長短及內容安排來確定。通常500人以上的會議,可設秘書、聯絡、宣傳、保衛、內務、外勤、后勤服務等工作小組,每小組配備工作人員4~7名(工作人員的總數,一般可比照會議參會代表人數,并兼顧工作效率,按4%~7%的比例配置);200~500人的會議,可設秘書(材料、宣傳),內務(報到、后勤服務),外勤(聯絡、接待、保衛)等工作小組,每小組配備工作人員3~9名(工作人員可按參會代表總數5%~8%的比例配置,代表人數遞增,工作人員的配備比例遞減);50~200人的會議,可設秘書、會務兩個工作小組,每小組配備工作人員2~8名(工作人員總數可按參會代表人數6%~9%的比例配置,代表人數遞減,工作人員的配備比例遞增)。各工作小組的工作量相對飽和,組與組之間分工明晰、權責匹配、信息對稱、運轉同步、相互補位、無縫銜接。
(三)會務工作進度安排
為了有條不紊地推進工作,必須編制進度安排表,對所有會務工作進行規劃、統籌、部署,也便于領導掌握、控制和監督。
(1)會議前的3~4個月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7~10個月內),制訂會議方案并報有關部門和領導審批。
(2)會議前的2~3個月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6~9個月內),初定會議時間及地點,并發出征集會議發言、交流材料(或論文)的函。
(3)會議前的1個半月~2個月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4~6個月內),邀請、聯系、明確出席會議的主講嘉賓。
(4)會議前的1個半月~2個月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4~6個月內),確定會議主辦、承辦、協辦或支持單位,并按勤儉辦會的原則落實經費來源。
(5)會議前的1個半月~2個月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4~6個月內),成立會議領導小組與各會務工作小組,并酌情召開新聞發布會(會議預告)及會議籌備工作動員會。
(6)會議前的1個月~1個半月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3~5個月內),確定會議日期,并向有關領導發出出席會議的邀請函(請示)。
(7)會議前的20日~1個月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1~2個月內),確定會議議程,并正式向有關單位和個人發出會議通知。
(8)會議前的10~15日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15日~1個月內),落實出席會議的領導、嘉賓及新聞媒體記者,并制訂相應的接待方案及應急預案。
(9)會議前的4~7日內,匯編會議資料(可將發言稿、講義、論文集或參考材料等,刻錄成光盤),制作會議手冊(可另行制作記者采訪手冊),基本完成會議報到各項準備工作。
(10)會議前的1日內(國際會議為會前的1~2日內),接受與會代表報到,布置會場,并對會前所有工作查漏補缺。
(11)會議期間,會議領導小組與會務各工作小組各就各位,做好服務。
(12)會議后5~8日內,對會議進行總結(會議成果總結、會務工作總結),并形成會議總結材料,上報有關部門及領導。
(四)會議文書制作
做好會議所需文稿的起草、印制工作,是辦好會議的根本保證。
(1)邀請(酌情)聯合主辦、協辦或承辦會議的函。
(2)舉辦會議的請示(報領導及會議審批部門)、申請專項會議經費的請示(報財政部門)。
(3)會議運作方案(籌備工作方案)。
(4)征集會議發言材料(論文)的函、邀請主講嘉賓的函、邀請領導的函(請示、請柬)、邀請新聞媒體的函。
(5)會務分工表、進度表、工作人員通訊表。
(6)會議承辦說明書、食宿與場地安排協議書。
(7)會議有關情況介紹(會前新聞發布或預告使用)。
(8)會議通知、會議須知。
(9)議程安排、房間安排、乘車安排、考察活動安排。
(10)會議手冊(須知,議程,房間、乘車、參觀活動安排,與會代表、出席領導和嘉賓名單,工作人員聯系方式等)。
(11)會議發言材料(會議論文、交流、參閱材料)。
(12)會議質量評價材料(問卷調查表)。
(13)新聞通稿。
(14)記者采訪須知或采訪手冊。
(15)主持詞、點評詞。
(16)領導致辭、講話稿、祝酒詞。
(17)工作報告。
(18)主題演講稿。
(19)會議總結。
(五)會議標識設計
涉外會議等為辦出會議風格、品位,突出視覺效果,可提前設計、制作會議標識及會議用品標志。
(1)會議標志設計。
(2)會議背景效果圖及背景板制作。
(3)會議手冊、發言材料(論文集)封面與封底設計。
(4)會議歡迎牌、落地指示牌設計。
(5)會議出席證、工作人員證、記者證、停車證設計與制作。
(6)會議餐劵(代表、司機使用)制作。
(7)會議文件袋、資料袋設計與制作。
(六)會場布置與排位
會場布置是檢驗會務工作水平的重要一環。大型會議要求會場整體感覺熱烈、大方又不落俗套,能較好地反映會議的中心內容。小型會議則以簡樸為基調,突出主題即可。
(1)會場裝飾。大型會議主席臺后面可設置會議背景板,標明會徽、主題、舉辦單位(主辦、協辦、承辦、支持單位)及時間、地點;主席臺臺口可擺放花卉或綠色植物,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意思,紅色熱烈、黃色親切、綠色冷靜;會場四周,可視情懸掛橫幅或字畫,襯托莊嚴或輕松、典雅的會議氛圍。小型會議可一切從簡,懸掛主題橫幅或用電子顯示屏顯示會議名稱即可。
(2)設備布置。根據實際需要,妥善布置好屏幕、投影儀、照明、音響等設備。安放屏幕的位置、角度要合適,使演講者不用離開話筒便能看見屏幕,使主席臺上的嘉賓不用離開座位便能看見屏幕;投影儀的擺放要不影響與會人員觀看屏幕的視線,還要考慮其散發的熱氣不至于讓近旁的會議代表感到不適;照明燈光要適度,既能使與會代表看清屏幕上的畫面,又能使其方便做筆記;麥克風要逐個試音,主席臺上的麥克風一般一人一個(或講話者一人一個),無線麥克風要提前準備,以隨時隨地備用。
(3)會場擺設。為體現對參會嘉賓及代表的尊重,會場座位上通常放置寫著個人姓名的名牌(也有只寫單位名稱的臺簽)。大型會議的開幕式、閉幕式環節,通常設主席臺,主席臺一般設單數座位,以突出居中的重要領導或嘉賓(不發言的嘉賓一般不上主席臺就座);會議中間環節,普遍不設主席臺,只設主持席和發言席。大會會場通常采用方型課桌式排列、布置;遇有分組討論時,分會場可布置為橢圓形(圓形)或回字形。會場無論何種擺位,應以整齊、緊湊為準則,有多少人參會就擺多少張桌椅,或少擺一些(一般都會有參會者臨時缺席),以免代表們習慣性地往后面坐,使會場顯得太松散,影響會議秩序。
(4)座次排列。大型會議主席臺無論人數多少,只按單主位排位的方法安排,即出席人數不論單數、雙數,排名第一位的領導同志的位置居中,排名第二位的領導同志在其左邊,排名第三位的領導同志在其右邊。會場區域的排位,一般按單位、部門或者地區、系統的類別來安排就座。它的具體依據,既可以是平時約定俗成的序列,也可以是單位、部門的漢字筆畫或拼音字母的前后順序。具體排位時,一般以面向主席臺為基準,從前往后進行豎排,或者是從左而右進行橫排。但如果需要按個人職級、身份來安排座次的,一般按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兩側、左側高于右側的規則排位,并在每個座位的左側放置雙面臺簽。對老、弱、病、殘代表,可酌情照顧,安排在便于進出走動的位置上。無論何種排位,在座次排定以后,應送會務領導小組負責同志審定。如果有人對座次問題提出異議,應報請領導考慮是否調整,有關工作人員不應擅自處理。
附圖
主席臺座次排列示意圖
1.主席臺人數為單數時的座次排列:

2.主席臺人數為雙數時的座次排列:

(七)會議接待
接待工作無小事,當好東道主,保質保量完成接待任務,是會議成功的關鍵所在。對擬出席會議的領導、嘉賓,通常先制訂接待預案。接待預案應包括接待對象信息(單位、姓名、職務、電話、聯系人及隨行人員)、往返航班或迎送時間、對口及配合接待單位、陪同領導及工作人員、接待車輛(車號、司機)、住房安排及引導、就餐安排及引導、考察活動安排及引導、攝像安排、行李提取及托運安排、登記手續預辦安排、接待總協調人等相關內容。副部級以上領導、德高望重的嘉賓(重量級外賓)要安排走貴賓通道,全程進行一對一的接待,并協助黨口、政府口的接待部門(外事部門)做好各項工作。有考察活動安排的,接待人員要先踩點,熟悉線路,明確在哪停車、在哪介紹、在哪上衛生間、在哪上車、由何人介紹情況、中間如何引導與銜接等。
(八)會議宣傳
會議宣傳是擴大會議影響、提升舉辦地(舉辦單位)形象的有效途徑,要重點做好此項工作。
(1)預熱宣傳。可通過網站、主流媒體等渠道,對外發布會議信息;或酌情舉辦新聞發布會,引起各方關注及領導重視。
(2)新聞報道。設計、制作宣傳手冊(含媒體采訪須知、背景資料、會議相關內容等);組織主流媒體,對會議作多角度的跟蹤報道,刊發新聞稿或評論性消息。
(3)專版宣傳。引導媒體對主講嘉賓、發言代表或舉辦單位負責人等進行專訪,刊登訪談錄;或就相關專題作深入探討,形成系列性、焦點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