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愛的詛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
- (英)雅基·馬森
- 1129字
- 2019-01-03 20:46:50
詛咒是如何應驗的
讓我們重新回到我手臂受傷那次經歷,關于詛咒是如何應驗的這個問題,看看它能告訴我們些什么。例如,它是怎么開始的,又是怎樣伴隨人一生的。
在生活中,在不同的社會力量的教導下,我們遵循著不同的規則。這些社會力量覆蓋的范圍很廣,從我們的父母及其他親人到我們的老師,從看護人到長大后的工作單位,還有國家機構,如警察局和政府等。有些規則是法律中的明文規定,一旦違背了,可能要支付罰金或付出其他代價。而有些規則,如“不要玩火柴”、“過馬路時記得兩邊看看”,是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導,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我們的安全。但是,最難處理的其實是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中的規則。那是父母或看護人在我們小的時候植入我們大腦的,它們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但我們卻很少讓它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即我們的現實成人世界中),也很少去重新審視它們,看看我們是否需要它們來指導我們的生活。簡單地說,就是它們是否依舊對我們有幫助,是否對現在的我們和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有幫助。如果我們去重新審視它們,可能就會發現,其中一些(或很多)規則其實已經陷入一種要么十分有用、要么完全沒用的兩極分化的模式。很多已經完全沒有了靈活性,而變成“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創始人亞倫·貝克(Aaron Beck)所說的“死板的個人規則”。如果你使用了“應該”、“必須”、“總是”或“永遠不要”這類詞,那你可能就已經將某一規則變成了“死板的個人規則”(我們將在第五章中通過更多細節來研究這個問題)。本書中,我已經將人們的“死板的個人規則”用特殊字體凸顯出來,以方便大家識別。
那么,以我的故事為例,“不要小題大做”的規則實際上就是一條“死板的個人規則”。它的力量如此強大(雖然只是隱藏于我的潛意識中),以至于我可以不顧身體發出的嚴重的疼痛信號,而繼續召集能量去安慰別人(“我沒事,我沒事!”),硬是擠出一臉笑容繼續跳舞,之后10天也沒去就醫,還去劃了船。
毫無疑問,這條規則從童年時代就已經根深蒂固了:當孩子因受傷而哭泣時,母親可能會說:“哦,別小題大做”(不以為然);或者相反,如果孩子表現得滿不在乎,繼續做自己要做的事,母親就會表揚他們是“偉大的勇士”(一種認可)。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它們形成了“條件反射”,一聽到表示食物被送來的鈴聲,就會分泌唾液。對于小孩來說,即便沒有食物,各種獎勵(表揚、認可或金星獎章)也能夠讓他們習慣于繼續某些行為,而批評、否定或懲罰則會讓他們停止某些行為。在過去10年中,從電視節目《超級保姆》到各種教育技巧培訓及書籍,流行的信息都在告訴父母、老師及其他照顧孩子的人,要獎勵好的行為,并忽略不好的行為。然而,在我小時候以及今天的很多文化中,孩子們常常因為所謂的不好的品質及行為而受到嘲笑、羞辱、侮辱或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