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院前急救護理
  • 萬何琴主編
  • 2558字
  • 2019-01-03 23:44:41

第三節 急性高熱

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時,產熱過多,散熱減少,體溫超出正常范圍,稱為發熱。體溫高至39℃以上,且在2周內發生稱之為急性高熱。急性高熱常是一些疾病的前驅癥狀。

【病因和誘因】

1. 感染因素 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肺炎支原體、真菌、螺旋體及寄生蟲等都可侵入機體形成局限性或全身性感染,成為致熱源。

2. 非感染因素 如膠原病、惡性腫瘤、變態反應、肉芽腫病、內分泌與代謝疾病、腦血管意外、顱內損傷、驚厥、癲癇大發作及中暑等。

3. 變態反應 過敏、異體血清、疫苗接種反應、輸液、輸血反應等。

急性高熱的原因多為感染性高熱,主要病原體為細菌和病毒,如各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常見于藥物熱、血清病、甲亢危象、溶血、痛風、急性白血病、中暑和腦出血等。

【臨床表現】

1. 體溫上升期 此期特點是產熱大于散熱。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肌肉酸痛,皮膚蒼白、干燥無汗,畏寒,甚至寒戰。一般畏寒寒戰越明顯體溫越高。體溫上升可有驟升和漸升兩種方式,驟升是體溫突然升高,在數小時內升至高峰,常伴有寒戰,見于瘧疾、大葉性肺炎、敗血癥、流感、急性腎盂腎炎、輸液或藥物反應肺炎球菌、瘧疾等。漸升是指體溫逐漸上升,數日內達到高峰,多不伴寒戰,見于傷寒等。

2. 高熱期 此期特點是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趨于平衡。主要表現為面色潮紅,皮膚灼熱,口唇干燥,呼吸脈搏加快,頭痛頭暈,食欲減退,全身不適,軟弱無力。

3. 退熱期 此期的特點是散熱大于產熱,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現為大量出汗,皮膚潮濕。體溫下降可有驟退和漸退兩種方式。體溫驟降者由于大量出汗,體液大量喪失,易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數,四肢厥冷等虛脫或休克的現象。

【護理評估】

1. 起病狀況 如起病前病史、病因、癥狀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多較急驟,常有受涼,疲勞,外傷或進食不潔食物等病史。若發熱前有明顯寒戰者,多屬于化膿性細菌感染或瘧疾;而一般非感染性發熱,以及結核,傷寒,立克次體和病毒感染多無寒戰。如發熱的誘因有無受寒、飲食不潔、過度疲勞等,服用某種藥物(如抗腫瘤藥物,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老人,嬰幼兒,術后患者等。

2. 發熱類型 臨床上常見的高熱熱型有以下幾種。

(1)稽留熱(contimledfever):是指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h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常見于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2)弛張熱(remittentfever):又稱敗血癥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h內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于敗血癥、風濕熱、重癥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癥等。

(3)間歇熱(intermittentfever):體溫驟升達高峰后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常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波狀熱(undulant fever):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后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后又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常見于布氏桿菌病,惡性淋巴瘤

(5)回歸熱(recurrentfever):體溫急劇上升至39℃或以上,持續數天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后規律性交替一次。可見于回歸熱、霍奇金(Hodgkin)病等。

3. 伴隨癥狀

(1)全身狀況:高熱伴血壓降低,煩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四肢濕冷,要警惕感染性休克或敗血癥;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而一般情況良好者多為上呼吸道感染;伴胸痛、咳鐵銹色痰和呼吸困難者,則多為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伴頭痛、嘔吐、昏迷、驚厥、腦膜刺激征等則表示病變在中樞神經系統,應考慮各種腦膜炎,急性腦卒中,中暑;伴隨腰肋部疼痛及尿頻,膿尿,血尿者提示多為泌尿系統感染;伴明顯關節痛或關節炎癥狀者多應考慮風濕熱等結締組織疾病發熱;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者,多應考慮急性胃腸道炎癥。

(2)面容:高熱伴面色蒼白者見于感染性休克、急性白血病、急性溶血、惡性組織細胞病;伴表情淡漠常見于傷寒;有醉酒面容常見于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出現口周皰疹常見于大葉性肺炎、瘧疾、流腦、流感等。

(3)皮膚狀況:高熱伴皮膚有出血點常見于傳染病、血液病、流腦、感染性心內膜炎;鞏膜、皮膚黃染常提示肝膽系統疾病、急性溶血、毒物中毒;皮膚或軟組織有化膿灶往往為敗血癥的來源;皮膚多汗可見于結核病、敗血癥、惡性淋巴瘤等;皮膚發疹多見于風濕熱、傷寒、麻疹、藥物熱等。

4. 其他 有無緊張,疲乏,抑郁,焦慮或恐懼等。

【護理措施】

1. 環境管理 幫助患者盡量離開致病環境,保持空氣流通、清新,溫度適宜,減少噪音。

2. 體位安置 絕對臥床休息,有煩躁不安、抽搐、意識障礙者,要加以約束帶固定床旁,防止墜床或意外損傷。

3. 降低體溫 可選用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方法。物理降溫有局部和全身冷療兩種方法。局部冷療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學制冷袋等,放置于患者腋窩、肘窩處,通過傳導方式散熱;全身冷療可采用溫水拭浴,酒精拭浴方式,達到降溫目的。藥物降溫是通過機體的蒸發散熱而達到降溫目的,病因不明時慎用退熱劑,使用時應注意藥物劑量,尤其是對年老體弱及心血管疾病者應防止出現虛脫或休克現象。

4. 補充營養和水分 遵醫囑適當補液;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以補充高熱的消耗,鼓勵患者多飲水,以每日3000ml為宜,以補充高熱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進毒素和代謝產物的排出。

5. 監測生命體征 監測體溫、呼吸、脈搏和血壓的變化;根據病情變化需要可以隨時測量;實施降溫措施30min后應重復測量,并及時記錄。

6. 觀察病情及治療效果 觀察發熱的原因和誘因有無解除;觀察治療效果,比較治療前后全身癥狀等;注意退熱后大量出汗有無導致電解質紊亂或加重休克;觀察飲水量、飲食攝取量、尿量及體重變化;體溫驟降時要及時觀察血壓、脈搏,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7. 皮膚護理 退熱時,往往大量出汗,應隨時揩干汗液,更換衣服和床單,防止受涼,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

8. 心理護理 耐心解答患者患者提出的問題,安慰關心患者,滿足患者舒適的心理要求。

9. 轉運護理 如病情需要轉運時,要持續降溫以維持正常體溫,并及時記錄,注意及時擦干汗液,隨時更換毛巾衣物,保持干燥。伴有抽搐者要適當制動,防止跌傷。

【健康指導】

(1)指導患者和家屬了解疾病的誘發因素,積極治療原發病。

(2)保持環境空氣流通,維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3)發熱期間注意多休息、多飲水,進食清淡、富營養的飲食。

(4)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中阳县| 东台市| 呼和浩特市| 海门市| 耒阳市| 饶河县| 富宁县| 东平县| 伊吾县| 隆德县| 厦门市| 徐闻县| 辉南县| 海晏县| 怀宁县| 井研县| 若羌县| 维西| 南宫市| 息烽县| 遂宁市| 陆丰市| 乐业县| 美姑县| 留坝县| 陕西省| 禄丰县| 崇阳县| 高邮市| 巍山| 四会市| 温州市| 汾西县| 旅游| 东阿县| 卢湾区| 白朗县| 井冈山市| 荥阳市|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