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化之謎
- 馬云飛主編
- 1492字
- 2019-01-04 00:29:02
卡拉揚是納粹戰犯嗎?
20世紀奧地利最杰出的指揮家卡拉揚(全名:赫伯特·馮·卡拉揚)也許本想活到1991年——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大師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以參加紀念他的這位同鄉。然而他度過了自己的80壽辰后不久,便身不由己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死引起了全世界隆重的紀念,震動了世界樂壇乃至整個文化生活領域,幾乎無人可與之相比。

作為導演的卡拉揚

杰出的指揮家卡拉揚
盡管如此,有許多人對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為納粹服務的事實,仍然沒有忽視,并且堅持認為,與其他眾多受審判的納粹戰犯相比,如果不是他在音樂上的成就,他也終究逃不過審判。
赫伯特·馮·卡拉揚(1908~1989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他幼時的天賦極高,5歲時便公開演奏,儼然是一位鋼琴家。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兼業余音樂家,如同莫扎特的父親一樣,渴望自己的兒子早日成名,極力鼓勵兒子從事音樂。這位傳奇式的卡拉揚一生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如果再多活10年,他的人生歷程便經過整個20世紀了。
卡拉揚的指揮生涯正式開始于拿破侖曾涉足過的小城——烏爾姆,那年他才20歲;5年后,當他被解職時,曾經漫步于這個小城街頭,后來,他走遍全國謀生,但連試用的機會也沒有了。
到1988年4月5日,當他在全世界文藝界的祝壽中度過80歲的生日時,他已被全世界輿論界贊譽為“20世紀的奇跡”、“藝術界的巨頭”以及“指揮界的帝王”。
這位馳騁樂壇60年的著名指揮家,他的富于傳奇色彩的“二戰”時期的生活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人們沒有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著名的薩爾斯堡音樂節的組織官員們呼吁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托斯卡尼尼參加這一重大節日,但托斯卡尼尼的回答是:“我不去,我決不與為希特勒服務過的孚爾特溫格勒、卡拉揚之流混在一起!”可見那時把卡拉揚定為納粹戰犯的觀點是有一定市場的。

卡拉揚
認為卡拉揚是納粹戰犯的證據似乎比較充分。卡氏自1933年到1942年期間一直是一名納粹黨徒。他的音樂生涯中,聲譽的日益隆盛同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勢力興盛緊密地相伴隨。當一些猶太籍指揮家如孚爾特溫格勒、瓦爾特、克賴伯、布許、緬恩等被迫辭職或離開德國時,卡拉揚卻加入納粹組織,這是他26歲時想取得亞琛的藝術指導職位而走的第一步。他曾在1967年的《紐約時報》上刊文承認這點,并表示愿為取得這一重要職位而“擔當任何罪責”,同時卡氏為了往上爬,為超越孚爾特溫格勒這位當時象征德意志文化傳統的人物的聲望,他利用一切納粹政權給予他的機會。
1939年11月,他接受了柏林歌劇院藝術指導的位子;1941年他放棄亞琛的工作,全力經營他在柏林的事業??ㄊ系氖聵I在第三帝國期間(通常指1933年至1945年間的德國)得到順利的發展,這無疑說明了他是納粹政權下的一個不光彩的人物——這是從政治上而言的,因為文化生活受政治牢牢控制的現實在任何時代都存在著。基于卡拉揚為希特勒政府服務的事實,他完全是一個納粹戰犯,因而戰后由于他有加入納粹黨的污點而成了首批被帶到臨時法庭而準備接受審判的犯人。
但也有許多人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卡拉揚不能算是戰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是客觀的,當時一切文化生活處于納粹強權統治之下,一切活動都帶有被迫的性質。在當時納粹強權及狂熱的沙文主義氣氛下,如果對抗這一強權便如同以卵擊石,卡氏在那里服務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即便他有為取得各種職位的私心和機會主義式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特殊環境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戰后有一個專門為他成立的委員會為他請愿,要求赦免其“罪責”,不久卡氏便得以解脫了政治上的干系。這些人認為,作為一名藝術家、一位忠心耿耿獻身于音樂藝術的指揮家,卡拉揚根本就與戰爭和政治毫無聯系,那么何談他所犯下的“戰爭之罪”呢?

卡拉揚的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