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電子文化起源和發展(2)
- 電子文化對青少年兒童的影響
- 肖正禮
- 4926字
- 2016-10-11 16:52:39
德國科學家赫茲以實驗的方式于1887年證實了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成功探測到無線電波的存在。并于1888年發表了《電磁波及其反應》的科研報告。而且發明了測量電磁波波長的公式。
電磁波有和光速一樣快的傳播速度,又不用電線傳輸,這對于在俄國彼德堡海軍魚雷學校任教的波波夫來說,太有吸引力了。他于1889年就發表了利用電磁波進行無線通信的設想,并于1895年5月7日制成無線電接收機“雷電記錄器”,用來接收雷電所產生的電磁波信號。1896年3月,進行了相距250米遠的無線電報的發送和接收實驗。1897年,他研制的無線電報通信便應用到波羅的海艦隊。
幾乎是在同一時期,意大利青年馬可尼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做實驗,就于1895年完成30米遠的無線電通信,1896年就實現了3千米的無線電聯絡,并在英國取得了無線電報的專利權,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將一份電報跨越英吉利海峽由英國發送到法國。1901年無線電報已能夠跨越大西洋。
中國從1908年開辦無線電報通信,器材是從外國進口的。1922年自行研制成功無線發報機,用于國內無線電報通信業務。
有線電報發明后,遠距離傳遞信息成為現實。但是,它是把文字變成電碼后再傳送,在接收端又要把電碼譯成文字,除了專門的業務部門使用外,不便于大眾普及。
語言是人們交流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如果像電報那樣能利用電信號傳輸聲音,人類的交流將會更加便捷而廣泛。美國青年教師貝爾,從事聾啞學生教學工作,他深知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如果將其變成電流的振動沿電線傳輸,接收端再把電流的振動還原成物體的振動,聲音就能實現遠距離傳輸。根據電磁原理和聲學知識,1875年,貝爾試驗成功送話和受話的電話裝置。后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完善了電話,通過電話機和電話線,人們拿起電話機就能直接講話。1880年,有線電話進入社會生活得到應用。
如同有線電報發展成無線電報一樣,人們同樣希望用無線電話解決流動通話問題。在1904年佛萊銘發明電子真空二極管的基礎上,美國工程師福雷斯特于1906年發明了電子真空三極管。它對電信號的放大作用和以它為核心組成的振蕩器所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功能,使得無線電的發展產生質的飛躍。科學家利用電子真空管,完成了把聲音電信號調制到無線電波上發射出去,再從接收機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中檢測、解調出聲音電信號,放大還原成聲音的全過程。
具有發射和接收聲音功能的無線電裝置稱為電臺,兩臺或兩臺以上的電臺相互通信聯絡稱為無線電通信。用于大范圍發射聲音信息的無線電發射電臺,稱為廣播電臺,只接收聲音信號的無線電裝置稱為收音機。
1906年的圣誕夜,美國的工程師范斯頓首次將語言、歌聲、樂曲進行了廣播,附近持有礦石接收機的報務員收到了這些語言、歌聲和音樂。人類的無線電廣播從此誕生了。由于當時無線電技術條件的限制,用于廣播發射的功率很小,覆蓋面很小,接收機的接收靈敏度很低,擁有接收機的人除了電臺報務員和從事無線電研究的愛好者外,普通民眾基本上不曾擁有,所以無線電廣播未進入廣泛應用階段。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出于戰時軍隊聯絡的需要,交戰各國紛紛發展無線電通信,架設大功率的發射機,生產數以萬計的無線電收發電臺用于部隊之間的聯絡,用于飛機和艦艇上移動通信的無線電臺也基本普及。與此同時,無線電報和無線電臺的技術日趨成熟,發射機的發射功率已達到200千瓦,接收機從礦石單管機發展成多管機,其接收靈敏度大大提高。這些都為戰后開辦無線電廣播奠定了技術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分別于1920年至1923年正式開辦了國家級的無線電廣播。
中國是世界上建立無線電廣播較早的國家之一。1923年1月23日,美國商人奧斯邦率先在上海開辦“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1923年5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開辦了廣播電臺。1924年美商開洛電話材料公司與“申報”館合作開辦開洛公司廣播電臺。當時,這些電臺發射功率不大,播出新聞和音樂節目時間不長,也開辦一些無線電知識講座,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打開中國的無線電廣播市場,推銷收音機和廣播器材。客觀上,這些電臺起到了開闊中國人的眼界、傳播無線電常識的作用。
自無線電廣播誕生后,閉關鎖國的清政府不僅不及時應用這一新技術,從政策上也不允許任何外國人私設無線電臺。生活在發達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商人很容易從本國購進器材帶進中國,有的純作為業務聯絡之用,也有的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實際上,1923年前后,外國人私自在我國設立無線電廣播電臺已有幾十處。1926年10月1日,哈爾濱廣播電臺正式開播。1928年1月1日沈陽廣播電臺正式播音。同樣接受東北無線電監督處管理的天津廣播無線電臺和北京廣播無線電臺,分別于1927年5月15日和1927年9月1日開播。一些達官貴人、資本家商人紛紛購買收音機,作為時代新寵,收聽無線電廣播電臺廣播的新聞、音樂、演講、天氣預報、市場物價等。無線電廣播雖未在廣大民眾中普及,至少建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廣播事業。
隨著外商引進無線電廣播出現的商機,國內一些商人相繼也辦起了無線電廣播。有的是直接推銷無線電設備,有的是利用無線電廣播推銷自己經營的商品。被稱為我國第一座民營廣播電臺的是上海新新公司鄺贊為推銷自己制造的礦石收音機而開辦的,于1927年3月19日正式播出,主要是播放唱片、戲曲等。隨后,民辦商業性廣播電臺不斷增多,僅上海就有40多家。嚴格地講,當時的民辦無線電廣播不是現在意義的無線電廣播電臺,不僅設備簡陋,而且沒有節目制作渠道,許多電臺沒有專職節目主持人,只靠播唱片吸引聽眾,并做一些商業廣告。整個民營無線電廣播處于無政府狀態,從技術的角度看,頻道擁擠,相互干擾,收聽效果不佳。從廣播節目的內容看,不是商業廣告就是播放低俗的歌曲和戲曲,很不規范。
從積極的意義上看,民辦無線電廣播促進了無線電廣播在我國的普及。
國民黨政府組建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臺”,簡稱“中央廣播電臺”,于1928年8月1日正式開播。為擴大廣播的宣傳作用,國民黨政府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無線電廣播電臺。由于當時經濟條件和技術器材的限制,無線電廣播處于緩慢發展階段,軍政要員和城市的資本家、社會名流已把收聽廣播當成了解時局,掌握及時信息的主要手段。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開辦的廣播對全國抗日宣傳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和鼓舞作用。
中國共產黨于1940年12月30日組建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正式播音。抗日戰爭期間,隨著抗日戰爭的節節勝利,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接管了張家口、煙臺和東北地區的日偽廣播電臺,開辦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二座廣播電臺——張家口新華廣播電臺。抗日戰爭勝利后,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于1945年8月重播。在解放戰爭期間,延安臺多次轉移,于1947年3月21日更名為陜北新華廣播電臺。1948年以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各地冠名新華廣播電臺的總數近50座。如東北新華廣播電臺、長春新華廣播電臺等等。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3月25日,陜北新華廣播電臺隨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并改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為北京。北平新華廣播電臺改名北京新華廣播電臺。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第一臺正式定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隨著解放戰爭從北向南節節勝利,原解放區的新華廣播電臺陸陸續續更名為人民廣播電臺。軍管會所接管的國民黨政府辦的廣播電臺,有的直接取名為人民廣播電臺,有的取名為新華廣播電臺后改名為人民廣播電臺。新中國成立后,廣播電臺全部國有化,并建立了中央、大行政區(東北、西北、華東、華南、西南)、省(直轄市)、市四級廣播網。到1952年12月,新中國在大陸建立了72座人民廣播電臺,建立縣、區收音站2萬多個,有4萬多名收音員負責給城鄉居民收聽無線電廣播。
為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收聽廣播的需求,許多工礦企業和事業單位相繼辦起了有線廣播站。吉林省九臺縣于1952年4月1日,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廣播站,用有線廣播向全縣進行播音。到1960年,全國有廣播站2萬多個,廣播喇叭600多萬只。1966年廣播喇叭達1141.9萬只,1976年達11324.6萬只。從無線電廣播電臺到收音機,從有線廣播站接收廣播并自辦節目播出。除了偏遠山區,許多農村家家戶戶有了廣播喇叭。
到1988年,全國有收音機3.5億臺,8.2億只有線廣播喇叭。收音機和廣播喇叭總數超過了人口總數,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廣播大國。
1998年8月13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網站注冊開通。
2000年8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實現全臺第一、二、三套廣播節目在線實時直播,新聞和歌曲等5個重點節目在線點播。2002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網站正式更名為“中國廣播網”,被網民稱為“可看的廣播,可聽的網絡”。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當代電子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收聽廣播的方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坐在家里利用收錄機聽廣播,走路時利用袖珍收音機或微型數字收音機聽廣播,開著汽車聽廣播,開通網絡聽廣播,利用手機聽廣播,等等。許多人在一天時間內不失時機地用幾種方式聽廣播。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不能用有多少座廣播電臺、有多少臺收音機、有多少個廣播喇叭、廣播覆蓋率等傳統指標來衡量廣播的普及程度和收聽率。因為有許多網絡電臺在發展,有許多電子設備帶有收音功能,有衛星廣播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我國政府實施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使廣播電視更加普及。
李德順教授在“什么是文化”中講到,不管古今中外關于“文化”的概念有多少種,它們都有共同的內涵,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變、改造世界;“化人”則反過來,再用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來培養人、裝備人、提高人,使人的發展更全面、更自由。因此,1896年前后,無線電通信雖然完成250米的發射和接收實驗,但是,這只是對電子科學技術在通信領域的“人化”過程,從完整的文化概念出發,這還不能稱為電子文化的起源。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無線電臺從軍事領域的通信聯絡轉向社會對公眾廣播,無線電廣播在社會上對大眾產生了影響,利用這一新型的文化娛樂樣式教化人,達到了“化人”的效果,這就完成了電子科學技術在通信廣播領域的“化人”過程,無線電技術達到了“文化”的充分且必要條件,滿足了“文化”的內涵。所以,1920年開始的無線電廣播,才能稱為電子文化的起源。
第三節 電視推動了電子文化的大發展
電視的發明并非偶然。1817年,瑞典科學家布爾茲列斯發現了化學元素——硒。1873年英國科學家發現硒是一種光電體,其光電效應能產生電子放射后,歐美科學家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逐步發明的。1884年,德國科學家保羅·尼普柯發明了機械電視掃描盤。它是在圓盤上打一列螺旋線狀的小孔,圓盤轉動時,所要反映的圖像就被分解成一系列單個像素。由于人眼的惰性作用,這一系列的像素在快速掃描的過程中就被感覺成一個完整的圖像。這就是電視成像的基本原理。
1923年,美籍俄裔科學家斯沃利金,在學習前人科技成果的基礎上,發明了光電管,用電子掃描來取代保羅·尼普柯發明的機械電視掃描盤,為電視圖像的拍攝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技術條件,為電視攝像機的設計發明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由于光電管的發明,在利用無線電傳播手段的基礎上,電視圖像便能夠將此地的圖像遠距離的傳送到彼地。
被世界公認為電視首次公開播放,是1926年1月27日,英國科學家貝爾德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個房間展示了他的電視發明,讓人在另一房間觀看他所展示的“兩個人抽煙并談話的圖像”。1927年,他通過電話線成功地實現了倫敦至格拉斯哥的電視畫面傳送。1928年,他利用無線電把圖像從倫敦送到紐約。1930年,英國廣播公司與貝爾德合作試驗成功了有聲音的電視圖像。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亞歷山大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公共電視臺,于1936年11月2日以一場規模盛大、場面熱鬧的歌舞進行電視的正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