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電子文化起源和發展(1)
- 電子文化對青少年兒童的影響
- 肖正禮
- 4990字
- 2016-10-11 16:52:39
電子文化是在電子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進步的基礎上,由于社會生產、生活的需求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電子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青少年兒童是電子文化迅速崛起的主力軍。
第一節 文化娛樂的時代變遷
文化娛樂是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娛懷樂趣,陶冶情操。諸如:唱歌、跳舞、吟詩、作畫、彈琴、下棋、打球、游戲、比賽、競技等等。通過文化活動教育人們,感化人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從石器時代發展到電子時代,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始到“人文”,從機械模仿到人工智能,形式不斷增加,內容不斷豐富。
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遠古時代,人們的休閑娛樂完全出于生理本能的刺激,通過這些刺激達到求生存和繁衍的目的。《宋書·符瑞志》記載,帝舜時期,人們“擊石拊石,以歌九韶,百獸率舞”。反映的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用狩獵的主要工具——石頭作為打擊樂器,有節奏地敲擊,模仿狩獵的對象——各種各樣的野獸的動作,一會兒追逐,一會打鬧,盡情歡娛,或是慶祝狩獵的勝利,或是為狩獵時發生的驚險而壓驚鎮靜,調劑恐懼的情緒,或是以此健體強身,練習狩獵和獲取生活資料的本領。在石器時代,人們開展文化娛樂的道具除了石頭,還有木枝、棍棒、獸骨等。活動的內容也是狩獵、采摘動作行為的模仿。
到了金器時代,從青銅器時代開始,文化娛樂的道具有了劃時代的變革,相繼出現了各種銅質的打擊樂器和管樂器,以及各種紋飾畫像。如中國的青銅樂器,有镲、鈸、鐃、鉦、鈴、鐸、磬、鐘、镈、鉤、鑺、鐓于、鑼、鼓等。中外的銅管樂器有鎖吶、小號、長號、大號、法國號、薩克斯管等。各種銅質樂器在鑄造時,可以人為的控制其厚度和共鳴體的大小,因而帶動了音高和音律的發展。商周時期,有許多鐘具有雙音雙頻,這兩個音頻有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純四度等等不同的音程關系,把兩個以上不同大小的鐘組成編鐘,就能產生多個音頻。河南省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二組編鐘14個,實測共有22個音頻,十二律齊全。其他樂器編組后,同樣可形成多個音頻,編組后的青銅樂器的音域已擴展到三個八度音。這些樂器既可以單個或多個敲擊作打擊樂,又可編組進行音樂演奏,這種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使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后來發展的銅器樂器在音樂上又有了新的擴展,并自成體系,編組成管樂隊。如果將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混合編組,便形成沿用至今的鼓號隊、軍樂隊等等。
由于銅較易鍛煉鑄造,在制作兵器、農具、禮品、生活用具、樂器等的同時,一些能工巧匠和藝人創作出了各種飛禽走獸的紋飾、浮雕和人物畫像,表征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從青銅時代起,文化娛樂籍以表現的不只是生產勞作、戰爭的簡單模仿,而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社會生活的內涵。石器時代人們唱歌跳舞,只有用石頭、樹棍敲擊出節奏來。青銅時代起,各種青銅樂器不僅能敲擊出節奏來,還能通過編鐘組鈸,演奏五音七聲十二律,敲擊出音樂旋律來,鐘磬清脆悅耳,銳鈸镲氣勢渾宏,鑼鼓氛圍熱烈,各種樂音豐富多彩,將文化娛樂活動推向一個嶄新的世界。各代王朝,借此在戰爭中鼓士氣,祭祖拜神時表虔誠,統治天下安撫百姓,鼓吹豐年盛世,粉飾繁榮太平。尤其是封建社會,金銀銅錫裝飾宮廷寶殿,華麗輝煌,宮內歌舞、戲劇、雜技藝人滿城,據說,唐玄宗在長安曾招集各類藝人愈萬,享樂于聲色之中。各地官府上行下效,舞榭歌臺四起,休閑娛樂之風盛行,民間藝術因此得到相應發展。在“與民同樂”的美名下,黎民百姓自然也參與普及型的文化娛樂之中。
近200年間,物理學、化學、數學理論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科技世界變化得叫人應接不暇,當收音機、電視機、電子游戲機、電子琴、卡拉OK機、錄像機、激光唱機、電腦、智能手機等現代電子設備相繼普及后,我們才如夢初醒,沿襲了幾百年幾千年的休閑娛樂方式,似乎在一夜之間被當代這些電子文化方式所取代。人們的文化娛樂方式已經進入了電子時代。
眾所周知,電子是物質,是常人常態下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粒”,藏身于萬物之中。將一支塑料鋼筆在頭發里摩擦后,鋼筆就能吸取碎紙片,這是最簡單的帶電現象,稱為“摩擦起電”,這是人人都知道并做過的實驗。
自然界中的物質都是由很小的微粒——分子所組成,分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原子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帶正電荷,中子不帶電荷,電子帶負電荷。正常情況下,原子中電子的數目與質子的數目是相等的,質子所帶的正電荷與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量相等,其作用相互抵消中和,整個原子對外不顯帶電的性質。當物體受到摩擦、加熱,化學反應等外界作用時,有些物質的原子中的電子就會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跑到另一物體上去,失去電子的物質對外呈現帶正電荷的性質,得到電子的物質對外呈現出帶負電荷的性質。不管是帶正電荷或是帶負電荷的物質,對外就呈現帶電現象。這種帶電現象,是因為電子的遷移形成的。
自從1860年英國的湯姆遜發現電子以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在數學、化學、物理學科不斷取得新成果、新突破的基礎上,創立了電磁科學理論,通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已形成了較完整的電子科學理論體系,并掌握了電子技術,生產出無數的機電、電器、電子產品和設備,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比較而言,先進的電子產品在文化娛樂領域的推廣應用較其他領域更快、更普及。這是因為,文化娛樂是人們普遍喜愛的精神活動,凡是應用在文化娛樂領域的電子新產品更容易被人們普遍接受使用。
一百多年前,世上沒有電話、沒有電燈,文化娛樂生活中沒有收音機、電視機、錄像機,更沒有電子游戲機、電子琴、電腦、手機。老人們照例在講神話故事中的“順風耳”和“千里眼”,年輕人沿襲父輩們的思路,展開了美好的想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歐出現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浪潮又推動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激勵著人們向科學殿堂的深處走去。1876年,美國的貝爾發明了電話,第二年,商用電話投入使用。1896年前后,俄國的波爾夫和意大利的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通訊。1908年,電子琴和電視理論的提出,使人類的文明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1920年,英國、蘇聯、美國、德國幾乎同時建立了無線電廣播電臺,開始語言、音樂、戲劇、歌曲廣播。20世紀40年代開始電視廣播,使電子科學技術成果主要用于軍事、航海的同時,開始應用到文化娛樂領域。相應的生產出收音機、電視機,使社會生活增加了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的文化娛樂項目。
收聽廣播比到音樂廳去聽音樂,收看電視較到戲院看戲更方便。但從時間上來說,仍然受電臺、電視臺的制約。能不能想聽就聽,想看就看呢?能。留聲機和由電動方式推動留聲機的轉盤而生產出的電唱機實現了想聽就聽。20世紀60年代生產的盒式磁帶錄音機,將聲音的電信號用磁記錄的方式記錄下來,并通過磁帶放音機還原成聲音,不僅使放音實現了想聽就聽,而且,使用者想錄音就錄音。同樣在電視技術方面,1958年發明的磁帶錄像機,解決了電視圖像和同步聲音的記錄和重放的問題。特別是1970年前后,盒式磁帶錄像機的生產,使磁帶錄像技術更加普及。
磁帶錄音機、磁帶錄像機及其技術的普及,使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欣賞各種聲音和圖像。為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各種音樂、戲劇、曲藝、教學、體育等節目磁帶應運而生,一些故事片、休閑娛樂片的放映又派生出錄像放映這一新型的電子文化形成。
由于錄音機的普及,人們可以反復欣賞自己所喜歡的歌曲,聽的次數多了,就跟著唱,因而,通過改變聲音的錄制方式而產生的卡拉OK,是一種參與性強的電子文化形式,很快便風靡世界。
20世紀80年代,微型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生產了電子游戲機,通過編程,實現人機對抗,社會出現了電子游戲業,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又多了一項參與型的文化娛樂。
電子樂器隨著數字電子技術的普及而普及。電吉他、電貝司只是對傳統樂器的電子化改造,而MIDI則可以產生128種樂器的樂音,一臺電子合成器相當于一個小型樂隊。
激光唱機(CD)和激光電視唱機(LD)的生產,使電視錄像放映、卡拉OK、電子游戲等電子文化活動在技術上更加成熟,由過去的磁帶為載體,變為以光盤為載體。操作使用更加方便、質量更高、功能更強,從而,推動了電子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
1995年,激光電視唱機家族的派生品——VCD機開始在中國普及,它的視頻寬度較LD機窄,其圖像清晰度較低,但價格較低,使錄像放映、卡拉OK演唱等電子文化活動進入千家萬戶。
20世紀90年代,“多媒體電腦”、“電子出版物”的廣泛使用,使得互聯網迅速普及,網上聊天、上網瀏覽、網絡游戲等網絡文化娛樂全面展開,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電子文化是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和社會的需求逐漸形成的。如果沒有廣播、電視發送設備,沒有收音機、電視機、電子游戲機、電子琴、卡拉OK機、錄像機、激光唱機、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等現代電子音像設備的相繼產生,就沒有聽廣播、看電視、玩電子游戲、演奏電聲樂器、唱卡拉OK、上互聯網、打電話、手機下載欣賞影視節目等等文化活動開展的可能。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相互影響,產生了許多新的邊緣科學和交叉學科,電子科學技術與文化娛樂、文化藝術相結合,產生了電子文化。
第二節 無線電廣播開創了電子文化的新紀元
無線電廣播是電子文化領域的元老,是電子文化的開山之祖。它將人類口耳相傳的語言信息通過無線電波傳遍五湖四海,它將人們喜愛的音樂、戲劇、曲藝節目通過無線電波傳到千里之外。無線電廣播使聽眾能接聽人耳常規距離之外的大量信息,豐富了頭腦,影響著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無線電廣播開創了人類文化娛樂活動的新紀元。
生活在當今電子信息時代的人們,家家有收音機、電視機,城鎮居民差不多人人有手機。不管你懂不懂無線電、懂不懂電子技術,凡是擁有收音機、電視機、手機的人都在使用無線電電子技術。一部新型手機,除了隨時隨地撥打或接聽電話,還可以收聽廣播,下載影視片和歌曲、發微博等等,隨播隨看,隨收隨聽。可以說,一部手機就是一個小型電子文化中心。這些都要歸功于無線電的誕生。
早在公元前475~前211年間,中國的先賢智士就發現了地磁現象,利用天然磁石做指南針,古稱司南。到公元12世紀,人們已經利用指南針從事航海。
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確定:“兩個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兩個點電荷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個點電荷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一世界公認的靜電荷理論被稱為“庫侖定律”載入史冊。
真正發現電磁現象的科學家是丹麥的奧斯特,他利用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1800年研究出的化學電池作電源做試驗,發現其化學電池給導線通電時,電流在導線中流通,則導線周圍的指南針會改變原來的指向。而且,改變電池與導線的正負極連線方向時,導線中的電流方向的改變,使周圍指南針的方向也隨著改變。說明電與磁有相互聯系和作用。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受奧斯特“電”生“磁”的啟發,經過了長達十年的試驗,于1831年證實:在磁場中做相對運動的閉合導線可以獲得電流。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被世人公認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證明了“磁”可以生“電”。奧斯特的“電生磁”實驗和法拉第的“磁生電”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磁現象。
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利用電磁原理研制成功用電碼傳遞信息的電報機。于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城之間發送了人類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此,電磁技術進入實用階段。
自美國之后,法國、奧地利、意大利、俄國等國家相繼建立電報線路,從事電報業務。中國于1871年敷設的第一條電報線路,是從上海到香港的海底電纜,全長950海里。1879年中國開通了天津到大沽的陸上電報線路。
有線電報的開通,開拓了信息傳輸的新天地,人類傳播信息的距離突破了人耳常規距離的限制。但是,有線電報線路是在相對固定的地點之間架設電線進行通信,對于航海和流動作戰來說,無法應用。
人類的需求是動力,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前提。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在分析總結上述科學家實驗成果的基礎上,于1873年發表了《電磁論》,奠定了電磁學的基本理論。他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電場和磁場的關系,而且揭示了電磁傳播的規律。運動著的電荷能產生電磁輻射,形成向外放射的電磁波,這些電磁波不需要電線就能傳播。并且用數學方程式確定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鐘約30萬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