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孟子——儒學“內(nèi)圣”走向的開啟者

作者介紹

▲ 孟子像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一帶)人,是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嫡孫子思的學生。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孟子生于何時,眾說紛紜。一般認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的說法,較為合理。孟子的經(jīng)歷與孔子頗為相似。孟子從30歲到40歲這段時間,主要的活動是收徒講學,宣揚儒家學說。44歲時,孟子便帶領(lǐng)著學生周游列國,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他游歷宋、齊、滕、魏等國,以王道、仁政學說游說諸侯,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魯平王即位以后,他的弟子樂正克為政,孟子曾到魯國,但未曾見用。滕文公即位后,孟子又來滕國。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前320年),孟子到梁國,這時已經(jīng)七十歲左右。次年,惠王死,襄王嗣位,孟子就離開了。但是孟子所處的時代,是各國諸侯互相兼并的戰(zhàn)國時代,各國統(tǒng)治者只講爭霸爭利,怎么會相信孟子的“性善”論和“仁政”學說呢?孟子在實踐中不斷碰壁后,晚年和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62歲結(jié)束周游生活,84歲去世。

經(jīng)典概述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作《孟子》七篇”,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卻說“《孟子》十一篇”?,F(xiàn)在一般認為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本來《孟子》七篇并沒有分上下篇,到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時,才把七篇分為上下篇,后來加以沿用。在形式上有模仿《論語》之處,亦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重要字眼來命名,并沒有別的意義?!睹献印芬粫詥枌?、答辯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與語錄體散文《論語》略有不同。《孟子》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歷史資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jīng)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孟子的政治思想是行“仁政”,即主張以德政爭取人心,統(tǒng)一天下?!叭收睂W說的新發(fā)展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天賦的“仁心”,即善的本性,這是實行“仁政”的保證。為了實施“仁政”,孟子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社會分工論,反對“君民并耕”的主張。孟子認為王權(quán)是“天”授予,“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天”意通過賢明的君主來實現(xiàn)。孟子十分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萬物皆備于我”。強調(diào)思的作用,重視理性認識。

▲ 《孟子》書影

《孟子》一書的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仁者無敵?!睹献印芬粫校从匙钔怀龅氖侨柿x思想。仁是儒家學說中的中心,孔子常講仁很少講義,孟子則仁義并重。孟子的性善說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論基礎。他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善性),斯有不忍人之政(即仁政)矣。”孟子把法家的以法治國,以力服人,用暴力實現(xiàn)統(tǒng)一稱為霸道,把儒家的以仁政治國,以德服人稱之為王道,并且孟子深信“仁者無敵”。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倡“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把能否贏得民心看作是統(tǒng)治者成就偉業(yè)的關(guān)鍵,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nóng)時”等主張。在后來封建社會歷史上,對于反對暴政、反對橫行暴斂、要重視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有很好的影響。

第二,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超凡的膽略和自信,也源于他對人性的思索。孟子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善端,只要個體能夠自覺地實行仁義禮智,經(jīng)過努力就都可以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他不僅有這種觀點,而且還常常以古代圣賢為榜樣,激勵自己奮發(fā)向上。孟子的性善論有個根本的觀點,那就是認為仁義禮智的本性,具體表現(xiàn)在人們服從現(xiàn)實社會的君臣、父子等倫理關(guān)系這些方面。他主張尚賢,重視修養(yǎng),提倡為臣的要以仁義規(guī)勸君主,反對阿諛奉承,這有益于培養(yǎng)士大夫知識分子的骨氣,有益于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為。

相關(guān)鏈接

《孟子》一書說理精辟,文字流暢,語言形象,同時又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具有很強的邏輯說服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漢文帝時,《孟子》被列為輔翼經(jīng)書的傳記,兩漢時,《孟子》和《論語》并列,五代時,《孟子》被列入“經(jīng)書”,南宋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必讀之書。

第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與孔子相似,都想做一個周公式的賢相,以輔佐當世的圣君,實現(xiàn)大治天下的偉業(yè),并且在氣魄和膽略上還略勝一籌。孟子在他的書中表露出這樣的觀點:要等待文王興起后才振作的人,是平庸的凡夫,杰出能干的人才即使沒有文王也能振作。他認為自己是民眾中的先知先覺者,有責任以正道去啟發(fā)引導天下萬民。他認為,歷史上每經(jīng)五百年必定有圣王興起,其中還必定有聲望很高的輔佐者。那么從周朝到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經(jīng)有七百多年了,且逢諸侯爭霸、烽煙四起的亂世,以他的眼光看,正當仁人志士有作為的時候。孟子認為,社會責任感是人和動物相區(qū)別的根本標志,人不能只考慮自身的完滿,而必須為他人和社會作出貢獻。這種“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精神是《孟子》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

▲ 后世為紀念孟子所建的亞圣廟

精華內(nèi)容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对姟吩疲骸诽熘?,于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p>

【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道:“跟鄰國打交道有什么原則和方法嗎?”

▲ 勾踐臥薪嘗膽圖

孟子回答說:“有。只有以仁愛為懷的君主才能做到以大國的身份去侍奉小國,所以商湯王侍奉過葛伯,周文王侍奉過昆夷。只有明智的君主才能做到以小國的身份侍奉大國,所以周的大王古公亶父侍奉過強悍的獯鬻族,越王勾踐侍奉過打敗了自己的吳王夫差。以大國的身份侍奉小國的,是順天行道、無往而不怡然自得的人;以小國身份侍奉大國的,是畏懼天的威嚴(無時不謹慎戒懼)的人。順天行道、無往而不怡然自得的人能夠保有天下,畏懼天的威嚴的人能夠保住他們的國家。《詩經(jīng)》上說:‘敬畏上天的威嚴(因此謹慎小心),于是保有天下。'”

齊宣王說:“您的話說得太好了?。。上В┪矣袀€毛病,我喜愛勇敢(怕是難做到您所說的)?!?/p>

孟子回答道:“我懇請大王不要喜愛小勇。有這么一種人,手按佩劍、怒目而視說:‘他怎敢抵擋我呢!’這只是匹夫之勇。我懇請大王把它擴大一些吧!

“《詩經(jīng)》上說:‘文王對密須國人侵犯他國的暴行勃然大怒,于是整頓軍隊,以阻擊侵犯莒國的敵寇,以增厚我周家的福澤,并以此報答天下仰慕我周天子的厚意?!@就是文王的勇。文王一旦發(fā)怒,便能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

“《尚書》里面說:‘上天降生下土的人民,替他們立個君主,也替他們安排好老師,派給君主和老師們的唯一責任是幫助上帝愛護下民。所以,四方的人有罪或是無罪,由我(姬發(fā))來進行裁決。(有我在這里)天下誰敢超越他(上天)的意志起來作亂呢?’只要有一個人敢在天下橫行無忌,武王便認為是自己的恥辱。這就是武王的勇。武王也是只要一發(fā)怒,便能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F(xiàn)在大王要是也能做到一旦發(fā)怒,便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那人民便還只怕大王不喜愛勇敢哩?!?/p>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p>

【譯文】

孟子說:“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內(nèi)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包圍攻打卻無法取勝。包圍而攻打,一定有合乎天時的戰(zhàn)機??墒菂s無法取勝,這說明得天時不如占地利呀。城墻并不是筑得不高,護城河并不是挖得不深,兵器和盔甲并不是不銳利、不堅固,糧食也并不是不多呀;可是,(當敵人一來進犯,)守兵們竟棄城而逃,這說明得地利不及得人和呀。所以說,限制人民不必靠國家的疆界,鞏固國防不必憑山河的險要,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強大。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便多,不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便少。少助到了極點時,連親戚都會背叛他;多助到了極點時,全天下都愿意順從他。拿全天下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那么,仁德之君要么不用戰(zhàn)爭,若用戰(zhàn)爭,是必然勝利的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原文】

孟子曰:“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涿?,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对姟吩疲骸箬b不遠,在夏后之世?!酥^也?!?/p>

【譯文】

孟子說:“圓規(guī)和曲尺,是最方最圓無以復加的極則,(同樣,)古代圣人也是做人到達盡善盡美地步的極則。想做(一個好的)君主,便要盡君主之道;想做(一個好的)臣子,便要盡臣子之道。二者都不過是要效法堯舜罷了。不用舜侍奉堯的忠誠態(tài)度侍奉自己的君主,便是不尊敬君主的人,不用堯治理百姓的摯愛心情治理自己的百姓,便是殘害百姓的人。

“孔子說過:‘治理國家的方法不外兩種,也即是行仁政與不行仁政罷了。'(一個君主)殘暴地虐待他的老百姓,(其后果是,)重則本身被殺,國家滅亡;輕則本身危險,國勢削弱;死后蒙上‘幽’‘厲’的惡名,后代盡管出了爭氣的子孫,哪怕經(jīng)過了百多代,也是更改不了這種壞名聲的。《詩經(jīng)》里有這么兩句話:‘殷商的鑒戒并不在遠,就在夏的朝代?!f的正是這個意思?!?/p>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p>

【譯文】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由于仁愛,他們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國家的興盛、衰敗、生存、滅亡的原因也是這樣。天子不仁,就不能保住天下;諸侯不仁,就不能保住國家;公卿大夫不仁,就不能保住宗廟;士子和老百姓不仁,就不能保全自身。現(xiàn)在有些人討厭死亡,但卻樂意干壞事,這就跟憎惡喝醉酒卻又偏要勉強去喝酒的人一樣?!?/p>

【原文】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p>

▲ 男女授受不親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譯文】

淳于髡問(孟子)道:“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法的規(guī)定嗎?”

孟子說:“是禮法的規(guī)定。”

淳于髡又問:“如果嫂子掉河里了,那么用手去拉她呢?”

孟子說:“嫂子掉進河里而不用手去拉,這簡直是豺狼了。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法的規(guī)定;嫂子掉進河里,用手拉她上岸,這是變通的辦法。”

淳于髡說:“如今天下的人都像掉進了深淵中,先生您卻不去援救,為什么呢?”

孟子說:“天下的人都掉進深淵,要用道去援救;嫂子掉進了河里,要用手去拉她——難道您想用手去救援掉進深淵里的天下人嗎?”

【原文】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p>

【譯文】

孟子說:“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得到,我就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得到,我就放棄生命而要義。生命也是我所珍愛的,但我所珍愛的東西中有超過了生命的,所以就不干茍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討厭的,但我所討厭的東西中有超過了死亡的,所以有的禍災就不躲避。假如人們所珍愛的東西中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保命的手段,哪樣不采用呢?假如人們所討厭的東西中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躲避禍患的事,哪件不會做呢?通過這種手段就能夠保命,然而有的人卻不采用;只要這樣做就能夠躲避禍患,然而有的人卻不做。所以,(這樣看來,)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有超過生命的,所厭惡的東西有超過死的。不僅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賢人不會喪失它罷了。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命,得不到它就可能死亡,但如果呵叱著施舍給別人,哪怕是過路的餓漢也不會接受;拿腳踢著施舍給別人,那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扇缃袢f鐘的俸祿卻被有的人連問也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萬鐘的俸祿到底能給我增加些什么呢?是為了居室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因獲得我的周濟)而感激我嗎?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能住上華麗的居室而甘心這樣做;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能得到妻妾的侍奉而甘心這樣做;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讓所認識的窮人(因獲得我的周濟)感激我而甘心這樣做,這些行徑難道不也是可以停止的嗎?這就叫喪失了他的本性。”

【原文】

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徵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p>

【譯文】

孟子說:“舜是在田野中發(fā)跡的,傅說是從筑墻的苦役中被提拔的,膠鬲是從販賣魚和鹽的行業(yè)中被推舉上來的,管夷吾是從獄官手中選拔出來充任國相的,孫叔敖是從海邊僻遠的地方拔用的,百里奚是從畜牧業(yè)主那里贖買上來的。所以上天要把治國治民的重任加在這人肩上,一定先要(給他降臨種種困難,)使他心煩意亂,筋骨疲乏,肚腸饑餓,身無分文,干擾他做的事,從而令他從心意竦動中得到鍛煉,性格變得堅韌,由此而增加他的能力。

▲ 武丁舉傅說

“一個人,經(jīng)過了多次錯誤和失敗的教訓,然后才能改過自新;經(jīng)過了艱苦的思想斗爭,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的顏色和慷慨的悲歌表現(xiàn)出來了,然后才能得到人們的了解。

“一個國家,要是國內(nèi)沒有通曉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弼國君的士子,國外又缺乏對敵國侵擾的遠慮,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是要滅亡的。從這里,我們可以懂得人為什么在憂患中能夠生存,而在安樂中卻反會遭到毀滅的道理了。”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便覺得魯國小了,登上了泰山,便覺得天下小了。所以對于看過大海的人,別的水就很再難吸引他了,對于曾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別的言論就很難再打動他了??此蟹椒?,一定得看它壯闊的波瀾。日月有光輝,連小小的縫隙也一定能夠照到。流水這個東西,不填滿地上的坑洼,是不會前進的;君子有志于鉆研大道,不通過大量的學識道德的積累,是不能夠由此及彼,洞察事理的。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于《尚書》中《武成》這篇文章,只不過采用其中兩三段文字罷了。一個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沒有敵人的,以周武王這樣仁愛的賢君,去討伐商紂那樣最不仁愛的暴君,(百姓是極其歡迎的),所以又怎么會發(fā)生血流成河,連舂米的木棒都給血河漂走的事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江安县| 尼木县| 美姑县| 牡丹江市| 赤壁市| 溧阳市| 乐都县| 峨眉山市| 安龙县| 莱阳市| 吕梁市| 青海省| 开平市| 台湾省| 台北县| 郓城县| 泉州市| 邻水| 新邵县| 鄂托克前旗| 阿尔山市| 宜宾市| 库车县| 左云县| 安吉县| 文登市| 遵义县| 科技| 锦州市| 怀化市| 呼图壁县| 遵化市| 张北县| 弥勒县| 上林县| 曲靖市| 惠东县| 奉新县| 黑河市|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