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莊子彩圖館
- (春秋)老子 (戰國)莊子著 黃威編
- 1863字
- 2018-11-08 17:11:54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原文】
善行無轍跡[1];善言無瑕謫[2];善數不用籌策[3];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4];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5]。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6]。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7]。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8]。
【注釋】
[1]轍跡:車子在泥路上走過,車輪輾過留下的痕跡。[2]瑕(xiá)謫(zhé):缺點,毛病。[3]籌策:古代用竹制的計數的器具。[4]關楗:關鎖門戶的器具。[5]繩約:用繩子捆起來。[6]襲明:聰明不外露。襲,掩藏。[7]資:借鑒。[8]要妙:精深微妙。
【譯文】
善于行走的人,不會留下痕跡;善于說話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留下任何破綻;善于計數的人,不用籌碼也能計算;善于閉守的人,沒有門閂別人也無法把它打開;善于捆縛的人,不用繩結別人也無法解開。所以有道的人經常善于做到人盡其才,因而他眼里絕不會有無用的人;經常善于做到物盡其用,在他眼里絕不會有無用之物。這叫作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導,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鑒作用,即使自以為絕頂聰明,其實也是大糊涂。這實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解析】
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老子所說的“五善”,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種是善行。善于行動的人,絕不會留下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跡象,這類人擅長把自己的行跡掩蓋起來,以達到自己行動的目的。
第二種是善言。人們往往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別人抓住不放,成為別人非議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說話都能滔滔不絕的人,而是說話時都能說到點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種是善數。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計算工具就能準確無誤地把結果計算出來。人類可以默記無形的事物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并且能從各種變化中找出適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狀態。這種用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正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
第四種是善閉。對于善于封閉的人來說,是不需要利用鎖和閂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封閉”,并不是平常所說的封閉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為了避免同類殘害而采取的一種手段。
第五種是善結。什么是善結之人呢?就是不用繩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綁起來的人。老子在這里并不是單純地闡發“善結”,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結借指對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掌控能力呢?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以上所舉的“五善”正是老子高深智慧的具體反映,也是老子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薄皸壢恕敝傅氖且蚝翢o用處而被拋棄的人。“棄物”指的是因毫無價值而被摒棄的事物。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與不善之人,善物與不善之物,都是有用處的。這就要求在圣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照耀與揭示之下,使人和物的善的本性展露出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边@里的“善人”與“不善人”,指的不是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吧迫恕奔茨軌蛘J識大道并能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不善人”即不能順從大道行事的人。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面要勸勉他、誘導他,即老子所說的“救”;另一方面,也為他成為善人提供借鑒。救是一種理性的活動,從根本上說,指的就是探索追求事物的本性并使之展露出來。而本性就是道性,就是道德。對于那些喪失了人的本性的人來說,探索追求自己的本性就是拯救自己的本性。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薄百F”意為珍視,尊重。“大迷”意為絕對的迷誤與蒙昧狀態。不尊重善人的教導,不注重不善之人的借鑒作用,看起來明智其實很愚昧,這實在是高深奧妙的道理。
自然事物的價值與人類的價值相似,完全取決于人類的發現和運用?,F代科學技術正不斷地把自然事物的價值揭示出來。人們如何才能發現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呢?這里需要一個前提,即人類都能用科學家的眼光看清自身存在的意義。當人類一旦發現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時,就可以從一切恥辱的動機與行為中解放出來,并將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活動中去,盡情地觀賞這個無限奇妙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