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十六章 宜戒輕躁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1]。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2]。雖有榮觀[3],燕處超然[4]。奈何萬乘之主[5],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6],躁則失君。

【注釋】

[1]躁(zào):這里有動的意思。[2]輜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服裝等的統稱。[3]榮觀:貴族游玩享樂的地方。[4]燕處:安居的意思。超然:超脫外物,不陷在里面。[5]奈何:用反問的方式表示“如何”。萬乘之主:一部車子叫一乘,萬乘之主即指大國的君主。[6]根:本。

【譯文】

穩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所以有道的人終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軍隊行軍離不開輜重一樣。即使有奢華的享受,他也漠然處之,從不沉溺其中。為什么有萬乘之車的大國君主,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喪失主宰。

重為輕根。

【解析】

本章講了道家的一個重要觀點,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優越的物質條件乃至天下國家都重要。帝王以身輕天下,恣情縱欲,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失去了根本。老子從治身之道過渡到治國之道,謹慎地分析了重與輕、靜與躁的關系,闡明了治國者應該以民為國家之根,以德為治國之本的道理。這一思想與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的觀點十分相似。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君”與“根”相對,意為主宰者。本篇的開頭部分,老子舉出了兩對矛盾的現象,即輕與重、動與靜。在《道德經》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里,老子曾經提出過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寵與辱等對立統一的概念。這些概念的提出,對于闡述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于是,老子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

在分析重與輕的關系時,老子認為,重是輕的根本,輕是由重決定的,如果只注重輕而忽視重,就會失去根本。正是因為有了重,輕才得以存在和維系。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地球上沒有重力,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呢?我們將不能站穩腳跟,不能飲食,生命也無法延續下去,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在分析動和靜這一對矛盾時,老子認為,靜是根本,動是由靜決定的。老子所說的輕可以解釋為輕浮,而動可以解釋為躁動不安。心理的浮躁,這里指心靈中的全部感情、理性和意志處于一種變動不居的、激烈動蕩的矛盾與沖突的狀態。同樣,這里的“躁”是相對于“天下”(即世界整體)而言的。輕浮和躁動不安均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來的不良行為舉止,這種舉止是人們成功的大敵,是上天因人們不順應自然大道而降下的禍患,必然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靜為躁君。

對此,君子(得道之人)是如何合道而行的呢?老子說:“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輜”指的是長途旅行時必須攜帶的衣物,或是軍士出征時必須攜帶的軍用器械、糧草和營帳等。老子在這里顯然用了隱喻的手法,“輜”在這里指的是那些與人的生活和活動緊密相關的事物。老子的這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君子雖然天天都在行事,卻從來不輕舉妄動,而是謹慎考慮后再行動,絕不會表現出輕率、焦躁的樣子。為什么君子能夠做到不輕率、不浮躁呢?這是因為他們順應了天道,并沒有隨心所欲、胡作非為。盡管他們也有可供享受的亭臺樓閣,但是他們身居其中,卻怡然自得。也就是說,他們能夠超然地面對安逸的環境,而不是沉溺于其中。

如何才能像君子那樣合于道呢?其實,道的精神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貫穿于人生的每一個環節里。人們只有始終以道為標準,摒棄外在的貪欲,努力修養自己的身心,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偏離大道。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靜制動,保持內心平靜,無私無欲,心中不可留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這樣才能進入道境。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只要平時行得正、坐得直,自然能夠泰然處之,各種雜念也就隨之消失。如果平日心術不正,一旦遇上驚險場面,必定會膽戰心驚,魂不守舍;或者見景生情,經不住誘惑,這些都不利于人修道。歷來修道之人強調行善積德,道理就在這里。修德是為了得道,得道是為了行道。因此,精神世界雖有不盡的榮華美景,卻也不能一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好比振翼而飛的大雁,不可能永遠在藍天中翱翔,終究還是要飛回巢穴內棲息的。所以,人既要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只有把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才有完美的人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最后,老子將矛頭指向了“萬乘之主”,也就是大國的君主。老子所處的時代,諸侯君主大都奢侈輕浮、狂妄自大、焦躁輕率。老子認為,身為一國之君,只有做到持重守靜,才能克制輕浮焦躁的弱點。如果治國者耽于享樂,或是輕率地處理國家大事,這都是有違“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天道的,那么就會落得“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的下場。歷史上行為不合于大道的昏庸無道之君,如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等,沒有一個不遭到后人唾罵和鄙棄的。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比較豐富,我們應當怎樣看待物質財富呢?是坦然地享受,還是依舊過節儉的生活?其實,老子的觀點就清清楚楚地告訴了我們答案。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由于物質是人創造的,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人們過分節儉,一味拒絕富足充裕的生活,日子未免過得單調乏味,所以,適當地追求物質是理所應當的。但是,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就要鍛煉自己創造價值的能力,如果只追求享受而不去勞動,就不合乎大道,這些行為一定要摒棄,否則就會埋下禍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凤阳县| 杂多县| 吴旗县| 陆丰市| 兴义市| 霍林郭勒市| 稻城县| 临漳县| 龙口市| 湘潭县| 四平市| 奉节县| 鱼台县| 竹北市| 长寿区| 广平县| 荣成市| 衡阳市| 阿瓦提县| 鄢陵县| 南阳市| 什邡市| 南靖县| 依安县| 成都市| 图片| 那坡县| 贵溪市| 镇安县| 正蓝旗| 宽甸| 南丰县| 深水埗区| 保德县| 化德县| 四子王旗| 黔江区| 施甸县| 尚义县| 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