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莊子彩圖館
- (春秋)老子 (戰國)莊子著 黃威編
- 1548字
- 2018-11-08 17:11:55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1]。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2]。為天下式,常德不忒[3],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4]。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5],故大制不割。
【注釋】
[1]谿(xī):溝溪,山里的小河溝。[2]式:這里可作“模式”、“楷式”講。[3]忒(tè):差錯。[4]樸:素材。老子有時用“樸”來表示“道”。[5]官:管理的意思。長:首長、領導的意思。
【譯文】
知道什么是雄強,卻安于雌弱,甘愿做天下的溪澗。甘愿做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就不會流失,而回復到嬰孩般的純真柔和的境地。深知什么是明亮,卻安守暗昧,甘愿成為天下的范式。甘愿做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會出差錯,而回復到真樸的狀態。深知什么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純真狀態。真樸的道分散成為宇宙萬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就會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個體系,不可分割。
【解析】
道的自然法則是兩極相生,物極必反。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愿處在世俗認為不好的一面。這樣,就消除掉了因處在“好”的一面產生的負面作用,使自己始終保持合于道的完整狀態,即“嬰兒”、“無極”、“純樸”的狀態,懂得了這個道理,即使做了官,也會進退自如。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雄”即剛強。“雌”即柔弱。“復歸于嬰兒”,即回復到嬰兒般的純真無邪的狀態。老子認為,剛強是有為的表現形式,是不合于道的;而柔弱是無為的表現形式,是合于道的。所以,他要求人們堅守柔弱,只有這樣才能合于道。“溫柔似水”一詞常用來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這是因為水性本柔,可以承載天下萬物,如果人們能夠如溪水般柔順,那么也就回歸到嬰兒般的自然人狀態,這才是合于道的。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式”意為范式。世界的范式指的是世界的本體,也就是“道”。在老子看來,只有深知什么是明亮,又能安于暗昧,才能成為天下的范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無極”意為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成為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會出差錯;永恒的德不出差錯,就會回復到宇宙的初始狀態。老子想通過這句話告訴我們,得道之人要實施無言之教,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他強調不把人的思想引入歧途,這正體現了老子無為而治的處世哲學。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指的是自然事物的本質,這種本質指的就是“道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深知尊榮,卻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低谷。做了天下的低谷,永恒的德就充足了;永恒的德充足,就會返璞歸真,回到自然淳樸的狀態中去。它告訴我們,人生來就有欲望,貪慕榮華富貴是人的本性。如何才能使人們不過分貪圖富貴呢?老子認為,榮華富貴終歸要回復為無,人們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才能泰然處之,面對外界的事物,做到無所容無所不能容,這才是到達了道的境界。然而,大道修得圓滿,并不意味著大功告成了,人們還要繼續堅守道的理念。否則,道又會進入到從無到有的循環往復之中去了。

知其榮,守其辱。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大制”指的是完美無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無割”指的是不可割裂,即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契合一致與和諧統一。在這里,老子強調了道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則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循環往復、永不止息的過程。所以,人在修道的時侯,不要只修煉一次,而是要永不停息地修煉。待到修煉完滿后,還要使道德不流散,確保它的完整性。如果道德流散了,道就會再一次進入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往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