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原文】

太上[1],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2]。功成事遂[3],百姓皆謂:我自然。

【注釋】

[1]太上:最上等的。[2]貴言:珍惜言辭,即很少發號施令。[3]事遂:把事情做好了。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根本感覺不到他的存在;較次一等的,百姓親近而稱譽他;再次一等的,百姓畏懼疏遠他;更差一等的,百姓辱罵進而打倒他。統治者的信用不足,人民自然不會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悠閑自在而不隨意發號施令。等到事情辦成功了,百姓都會感到“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太上,下知有之。

【解析】

在本章里,老子主要論述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問題,他主張無為而治,無為的真正內涵是無不為,只有達到了這一境界,才能實現國泰民安。那么統治者怎樣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老子說大道無言而長存,大道無為而長能,真正的治國之道是無為而無不為。人們也常說“強扭的瓜不甜”,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人之所以“強扭”,是因為還沒等到瓜熟蒂落,而沒長熟的瓜又怎會甜呢?這是因為人們沒有順應自然規律,而是憑著自己的感覺主觀臆斷,這樣必然會自食苦果。這里的自然規律也可稱為“道”。在現實生活中,一旦人們違背“大道”就必然會受到懲罰,為了不受大道的懲罰,毫無疑問,人們就必須合乎大道的規律,一旦人們的行為與大道吻合,就會自由自在、事半功倍。退一步講,統治者要想不受大道的懲罰,就必須順應大道,做到無為而治。

老子在本章里將統治者分為四個等級,他們分別是:太上、其次、其次、其次。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不妨將以上四個等級看作:太上、其次、再其次、最次。即最高級的是無為而治的合道之王;其次是立圣言、重信諾以召引天下之士的王道之王;再次是以強力征服天下并以威嚴震懾人民的霸道之王;最次的則是群起而侮之的末路之王。

“太上”有兩個意思:一是最高明的統治者;二是遙遠的上古時代。這里指的是最高明的統治者。老子對“太上”的肯定,說明老子對像道那樣的“看不見的手”的統治非常推崇,標示著老子對有為政治的反對。在老子看來,最高明的統治者應當實行無為之治,治理國家和人民時采取一種自然而然、不橫加干預的政策,這種政策的特點是盡量減少自己對國家和人民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不增加人民的經濟負擔,不對外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因而民眾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最高明的統治者采用的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方法,不對人民生活進行干涉,所以人民生活得自在安樂,沒有怨尤的對象,也就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了。

“其次,親而譽之。”這是稍遜一等的統治者,這種統治者的特點是給人民施以恩惠,人民親近他贊譽他,他施惠于民,但不高高在上,不讓人民感覺到他的特殊性,他可親可敬,和人民相處融洽。

“其次,畏之。”這種統治者聲色俱厲,經常擺出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態,并用強制手段來確保國家機器的運轉,統治者和百姓的關系視同水火。統治者制定出苛刻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制定則直接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老百姓對其心懷畏懼,常常處在暗無天日的悲慘境地,在忍氣吞聲中不斷積累仇恨。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侮之。”這是最下等的統治者,這種統治者專橫跋扈,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甚至不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子民,而是把他們當作奴隸來對待,對他們進行奴役、辱罵。老百姓對這種非人的待遇忍氣吞聲,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們也會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因此,老子推崇的是實行無為之治的統治者,因為他們不會輕易向人民發號施令,他們慎言謹行,決不破壞老百姓的生活規律,老百姓遵循大道,統治者不必勞神苦思,國家就得到了治理,百姓也過上安寧的生活。生活富足安定,百姓就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覺得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百姓有了這種感覺,自然心中沒有感激之情,沒有感激之情也就無所謂仇恨,沒有仇恨,國家自然太平。這樣的場景,正是老子對“百姓皆為我自然”的最好描繪,這也就達到了老子所謂的道的境界。所以,統治者要想成為“太上”,就要取信于天下,順應自然,這就實現了“王道”。

悠兮其貴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读书| 宝坻区| 祁阳县| 星座| 忻州市| 灵川县| 平和县| 彭山县| 丽江市| 银川市| 台中县| 张北县| 祁阳县| 宁海县| 灌南县| 泰宁县| 富锦市| 泰顺县| 专栏| 西充县| 农安县| 元氏县| 临漳县| 即墨市| 桐庐县| 确山县| 黔西| 丘北县| 光山县| 景泰县| 周口市| 咸阳市| 牟定县| 新民市| 淅川县| 两当县| 墨江| 大厂| 且末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