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莊子彩圖館
- (春秋)老子 (戰(zhàn)國)莊子著 黃威編
- 1081字
- 2018-11-08 17:11:45
第十六章 致虛守靜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1]。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2],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3],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4],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5],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6],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7]。
【注釋】
[1]篤(dǔ):極度、頂點(diǎn)。[2]蕓蕓:紛雜茂盛,常用來形容草木的繁盛。[3]根:即事物的根本。[4]常:萬物運(yùn)動與變化中的不變的律則。[5]容:包容、寬容。[6]天:自然界的天。[7]沒身:終身。
【譯文】
使心靈空明虛寂到極點(diǎn),使生活的清靜達(dá)到極致。在萬物都蓬勃生長的時候,我從中仔細(xì)觀察它們生死循環(huán)的道理。天下萬物雖然紛紛蕓蕓,但最終都將回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靜”,靜叫作復(fù)歸本性。復(fù)歸本性是萬物運(yùn)動與變化中不變的律則,認(rèn)識和了解萬物運(yùn)動與變化都依循著循環(huán)往復(fù)的律則,叫作“明”。不了解這個不變的律則,輕舉妄動就會有兇險(xiǎn)。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于危殆。

致虛極,守靜篤。
【解析】
本章闡述的是“道”的本質(zhì),揭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大道”虛是其常,有是其變;靜是其常,動是其變。有、動最終必歸于不有、不動。所以,守定常道,萬物雖紛紛擾擾,只須以虛含有,以靜待動,并且不見其有,不見其動,就不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使自己處于永遠(yuǎn)安樂的境地。
老子認(rèn)為,道的本質(zhì)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dá)到“虛”的極致和虔誠地守住一個“靜”字,因此他提出了“虛極”、“靜篤”、“靜”、“常”、“明”、“容”等概念。
“致虛極,守靜篤。”致,春秋古義有“委身”之義,即將身置于靜寂無極的虛空中。這是修行中的一種自我醒覺狀態(tài),非修行者是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諦的。修道者在修行中,身心融于太虛之中,達(dá)到了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
“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因靜是根本,是生命的本質(zhì),回歸了這個根本就是常。常是虛、靜。知道這個道理就是明。明,就是智慧、通達(dá)、得道。而不知道虛、靜,就會大膽妄為,逞兇害己。老子告誡說:“萬物生生滅滅是大道法則,知而不干涉是睿智,如果憑借自己的神通妄加干涉,那樣必遭兇險(xiǎn)。”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行道時要知道正常合理是什么樣子,它的樣子就是公正合理,公正合理才能夠保全,保全是至上的信條。知道了天道的規(guī)律法則,才可以涵容一切,不倚仗神通妄加干涉。做到涵容一切才會無私無欲;做到了無私無欲才可能神機(jī)博大;神機(jī)博大才可能神融太虛;神融太虛才可能回歸生命的本源,只有回歸到生命本源,才會永存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