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莊子彩圖館
- (春秋)老子 (戰國)莊子著 黃威編
- 1411字
- 2018-11-08 17:11:40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原文】
三十輻[1],共一轂[2],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3],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4],當其無[5],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
[1]輻:車輪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車的鋼絲。三十輻,是一個車輪直棍的數目。[2]轂(ɡǔ):即車輪中心穿車軸的圓木,北方叫它“車頭”。[3]埏(yán)埴(zhí):即用摶土和陶土做成飲食用的器皿。埏,借為“摶”,即摶土;埴,陶土。[4]牖(yǒu):窗戶。[5]無:這一章三個“無”,均作“空虛”解。
【譯文】
三十根輻穿在車頭,中間必須留出空處,才能裝上車軸,使車輪有轉動的作用。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處,器皿才能發揮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解析】
本章的核心問題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無”和“有”的辯證關系。無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沒有無也就無所謂有,本章旨在闡明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系。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所以,解決矛盾時要以無為本。但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無和有與第一章講的無和有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疇。
老子通過車子、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指出這幾樣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體現它們自身價值的卻是無形的空間,也就是“無”。有和無的關系,就是“利”和“用”的關系。利是使用價值的前提條件,用是使用價值的決定性因素。所謂“有無相生”,是就利和用關系而言,利和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無,有“實”就有“虛”,在時間上沒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沒有本末。老子把無作為主要對立面來考察,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沒有車輪、瓷器、房子這些有形物體的存在,中空的無在哪里存在呢?又如何發揮作用呢?所以片面強調“無”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時候,必須以無為本,以有為末,崇本而舉末。這是因為,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的,只有守住其對立面的無,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為本,以有治有,就會加速有向“沒有”的方面轉化,這是不符合辯證法的。

三十輻,共一轂。
老子對無和有的辯證關系的論述,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長壽,就不能只是強調用有形的佳肴來厚待有形的身體,而根本在于關注無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長壽就會成為必然。人體就像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會倒塌。
就治國而言,其根本在于神圣的法律,而不是有為的統治者;只要具有了高度發達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國家自然就會保持持久的繁榮和穩定。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虛無縹緲的無當成有,為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徒生煩惱、憂愁,比如有人幻想天上掉下了金元寶,原本一貧如洗的人,卻在為如何利用這筆巨額意外之財而躺在床上苦思冥想。當別人都去辛苦打拼的時候,他卻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麗的幻想里,但日子一天天溜走之后,他依然躺在床上做著美夢,直到最后他餓成皮包骨,在臨死之前還在幻想山珍海味正在桌上。

器皿中間留有空處,方能發揮盛放物品的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究竟該怎樣正確對待有和無呢?只有始終保持虛無的態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亂用,這樣才能達到“以無為有”的境界。因為有和無是互相轉化的,我們擁有的東西也會瞬間化為烏有,只有保持虛無的心態和境界對待自己擁有的東西,才能真正地擁有它們。所以,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的,解決矛盾時要以無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