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章 不爭無尤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2],故幾于道[3]。居善地[4],心善淵[5],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6],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7]

【注釋】

[1]上善:最高等的善。若:像。[2]處:停留、居住之意。[3]幾(jī):作“接近”解。[4]地:低下、卑下的意思。[5]淵:深的意思。[6]正:行政的意思。[7]尤:怨咎。

【譯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卻不與其爭短長。它總是停留在眾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這種品德,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總是甘居卑下的環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遠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誠可親,說話善于信守諾言,為政善于治理,辦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才不會出現過失,招來怨咎。

【解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具備理想人格的人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之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而不會與他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水利萬物。

居善地。

心善淵。

“上善若水”,上為至高,只有至高的東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雖然它的構成簡單,但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上善若水,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樣,老子這是要人們學習水“柔弱處下”的德行。

那么,水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東西,它具有寬廣包容的胸懷和毫無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無論到什么地方都是無聲無息的。

眾所周知,水有形卻無狀,誰也不能說清水的形狀,把它放在什么樣的容器里,它就呈現什么樣的形狀。它生性溫柔,就像一個柔弱的少女,羞澀柔韌而又隨遇而安。用壩攔它,它就靜止不動;抽刀斷水,于水毫發無損。在天則為雨雪云霧,在地則成江河湖海。遇熱成汽,逢冷結冰,見風起浪,居高成湍,千變萬化。最重要的是,無論它身處多么顯貴的高位,都會謙卑地向下流淌。這一點,和人類恰恰相反,人是鐘情于高處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人人都往高處走,所以難免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博弈,有博弈就會有得失、成敗。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靜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無形;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勞。而這正應該是圣人必備的德行。老子認為,擁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最應效仿的德行。因此,人的心胸就應該像水一樣寬廣無邊、清湛悠然;像水的流勢一樣,謙虛卑下。不可處處與人爭高低,要擇地而居。對人要親切自然,以誠相待,老實厚道,寧愿居下位也決不欺他人。為人處世重諾守信,就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時。

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老子最鐘愛的是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與水的德行相似。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為爭,以無私為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后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人類一旦擁有了像水一樣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樂,與世無爭,日子過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與他人發生矛盾和沖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如果能夠使自己的品格如水一般,就能與大道協調,就會免去紛爭、痛苦和煩惱,就能過得逍遙自在、輕松愉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鄂托克前旗| 丘北县| 丹巴县| 新津县| 福贡县| 桐梓县| 云南省| 祁阳县| 安龙县| 桂东县| 时尚| 东光县| 衡阳县| 易门县| 湄潭县| 浪卡子县| 寿宁县| 方山县| 峨眉山市| 留坝县| 山东省| 治多县| 阜南县| 民勤县| 临沭县| 洮南市| 广东省| 山西省| 新田县| 渭南市| 莱阳市| 施甸县| 华宁县| 阿合奇县| 达拉特旗| 衡东县| 利川市| 广汉市| 郁南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