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蟲記彩圖館
- (法)法布爾
- 13162字
- 2019-01-03 23:03:20
第六章
蓑蛾和它的產卵
春季來臨的時候,無論是在灰蒙蒙的小路上,還是在破舊的城墻壁上,都會有一些奇怪的現象讓我們費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像受到什么驚嚇似的,原本靜止的一些小柴捆卻在突然間晃動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在柴捆里面有一條黑白色的小毛蟲,看起來挺漂亮,長得也有點粗壯。待在柴捆里的它們就好像發動機一樣,帶著柴捆行動。小毛蟲的前半身有六只爪子,它們只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伸出柴捆,那就是一半的身體和一個腦袋。假如聽聞到外界的絲毫動靜,它們就會立刻將全部身體都縮回柴捆,一動也不動。這些小東西的行為有什么目的呢?原來它們是在為自己將要發生巨大變化的身體尋找最合適的地點,所以才鉆在柴捆里四處游蕩。這也是柴捆為什么會動彈的原因。
知識鏈接
所謂變態,是指某些動物在幼體發育為成體的過程中,身體的外部形態、內部生理結構,以及生活習性所發生的一系列顯著的變化。在動物界中,昆蟲類的許多動物都要經過變態過程才能發育成成體。此外,兩棲動物中的蛙類也要經過變態過程才能從蝌蚪變為成熟的蛙。
某些昆蟲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時期,這稱為一個完全變態的過程。幼蟲與成蟲在外形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它沒有翅膀。幼蟲長大之后,就停止活動,并生出一層堅韌的外殼,叫做蛹。蛹要經過幾天或持續數周的休眠,在里面,它的軀干組織破裂,然后重新長成一個成年昆蟲的形狀。
為了讓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在變化之前,毛蟲讓自己躲在柴捆之中。雖然簡陋,但也不乏是一個不錯的避難所。毛蟲會一直躲在這個臨時搭建的小屋子里,直到身體蛻變之后才會將它拋棄。這個小屋子是由棕色呢制成的,這種材料十分罕見,毛蟲在里面就像穿著隱身衣似的,非常安全。這個小房子甚至比流浪者的麥秸頂篷馬車要好得多。當然了,這些由零散的小樹枝搭建編織起來的外衣的確有些扎身,特別是對于毛蟲嬌嫩的身子來說,更是如此。不過沒關系,因為毛蟲已經為它們自己編織了一層厚的絲絨里子。生活在多瑙河岸的農民們系著海生燈心草腰帶,而且還穿著山羊毛制成的寬袖外套。鋸角葉甲也穿著陶瓷般的衣服。與他們相比起來,毛蟲的柴捆外衣更加顯得質樸了。
這些鉆在柴捆里面的小毛蟲是蓑蛾家族的成員。“蓑蛾”一詞代表著靈魂的意思,寓意古時候的普塞克。由于為昆蟲專業詞匯分類的那些人目光不長遠,他們并沒有真正弄清“蓑蛾”這個詞的意思,只是想取個雅致一點的名字,所以蓑蛾這個名稱顯得有些名不副實。不過也的確找不到這以外的其他名字了。
在毛蟲身體臨近蛻變之時,它們通常會顯得昏昏沉沉。我找到了一個最佳的觀測場所,那就是阿爾邦卵石地,毛蟲在這里成堆地聚集著。這時候正值四月,這些毛蟲能夠讓我更好地對蓑蛾進行研究。由于現在還不能觀察到其他的現象,所以我想先來對柴捆進行一番探索。
毛蟲將自己的身體吊起,柴捆看起來像一個錘子的形狀。有大約4公分的長度,前段是固定著的,后面的部分則比較松垮,因為這樣的方式比較容易活動。整個柴捆編織得有條有理,非常整齊。但這貌似是一個不能夠很好地擋風遮雨的房子,因為這里并沒有其他的遮蔽物,除了用麥秸制成的房頂之外。不過我對這個柴捆只是進行了大致的觀察,大概“麥秸”這個詞并不適合用在這里。事實上,禾本科植物的莖稈很少被用到,這是有益于蓑蛾家族將來發展的。
我沒有在中間是空著的小柵條內找到任何一件適合蓑蛾的物品。那里堆積著亂七八糟的東西,有尼姆的有翼蒴果的花亭和山柳菊;有禾本科植物的葉子、帶鱗片的細枝、柏樹和小塊的木柴,當然木柴這種材料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被選用的;還有一些含有髓質的殘渣,就像各式各樣的菊苣似的,它們看起來非常輕薄、細嫩、小巧。有時候荷葉邊上的寬大物體也會派上用場,這種物質可以被用在柴捆膜上,這是由于圓柱體零件的短缺造成的。總的來說,不論什么東西,只要能夠將柴捆建造或縫補成功,蓑蛾都會用到。
蓑蛾對編織房屋的物質沒有太多特殊的要求,除了對含有髓質物的偏愛之外。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例子并不十分完全,蓑蛾毛蟲認為任何物質都有其用途,所以它們總是會不加區別地對待這些東西。毛蟲不會對找來的材料進行特別的加工,無論長度如何,也無論樣子怎樣,只要是干燥的、輕薄的、面積大小合適的,而且是能夠在空氣中長期停留受到浸漬的通通可以。就連屋頂上方的板條蓑蛾也不會對其進行切割,而只是原汁原味地將它們收集并且排列組合。蓑蛾對板條的排列呈疊瓦狀,一根接著一根。它們只要把這些板條的前段固定下來就可以了。
在柴捆的前端部分并沒有由小梁形成的覆蓋層,那里有著比較特殊的結構。因為覆蓋層比較堅硬,而且也比較長,所以有可能致使毛蟲不能靈便地活動與勞作,甚至會完全阻擋毛蟲的行動。為了保證毛蟲活動自如,而且在放置新材料時能夠讓爪子自由活動,所以柴捆的前段需要非常靈活的結構。這就是一個圓筒似的頸狀物,它能夠讓毛蟲在任何一個方向上進行勞作而不受到絲毫妨礙。
頸狀物上面布滿了細小的木塊,它們對于柴捆的牢固程度有著適當的加固作用,同時也不會降低柴捆的韌性。蓑蛾毛蟲會用自己的大顎將原本干燥的麥秸磨碎,然后用殘渣制成一個有絨毛的外殼,而頸狀物的內部則是由純絲做成。絲絨在風吹日曬之后褪去了原有的光潤與絲滑,看起來有些陳舊。柴捆的尾部非常長,裸露著。其實這個部位只是一個附屬品,它的頂端呈半開狀。頸狀物整體上呈現為絲質的網狀結構,由于它能夠讓毛蟲自如地進行活動,所以幾乎所有的蓑蛾毛蟲都會利用它。每只毛蟲的柴捆前端都會有這么一個摸上去很柔軟,而且也易于彎曲的頸狀物。無論各個毛蟲柴捆的其他部位有多大的不同,頸狀物這個東西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只柑桔屬燕尾蝶幼蟲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樹枝準備變蛹。它的后尾腳緊抓住植物莖。

毛蟲掉轉頭,從頭下的吐絲器中吐出絲,形成一個薄墊粘在樹枝上。

再轉過身,這次毛蟲吐出的絲形成一條帶子環繞在身上,帶子兩端粘在樹上。

通過尾腳和絲帶,毛蟲固定在植物莖上。在它的皮膚下,蛹正在形成。

毛蟲用力扭動身體,它的表皮沿著后背開始裂開,新蛹的皮膚露了出來。

毛蟲的動作使舊皮逐漸蛻下,暴露在空氣中的蛹的皮膚開始變硬。

蛹的尾鉤住毛蟲最初形成的絲墊。

蝶蛹的最終形態像新生的樹葉。通過絲墊和絲帶,它仍固定在樹枝上。
☉蝴蝶或蛾從幼蟲到蛹的變化
接下來我想了解一下構成柴捆的柵條數量,所以我必須把柴捆一個個地拆掉。柵條被拆解后里面是一個空心的圓柱體,從前到后,每個柴捆都是如此。我們能夠很清楚地辨認圓柱體的兩端,它們都裸露在外面,有著非常結實的絲質組織,用手指根本不能將它們拉斷。這種絲質組織的外部呈灰色,比較粗糙,還有一些小木片嵌在上面;而內部則是白色,細膩光滑。構成柴捆的柵條數目各不相同,有的柴捆甚至由八十根以上的柵條構成。
那么,蓑蛾毛蟲是用怎么技巧來為自己制作這個柴捆外衣的呢?我們對這個問題探索的時機到來了。柴捆由合成材料制成,這層合成材料的上面還覆蓋著一層灰粉色的木質棕色粗呢。這種物質不僅能夠使柴捆變得結實牢靠,而且還能節約絲的使用。由于毛蟲細嫩的皮膚需要與柴捆的內里直接接觸,這層內里需要格外的柔軟與光滑,因而組成合成材料的物質也需要柔軟。它們是由絲絨還有一些其他的物質組成的。此外,由疊瓦狀排列而成的板條所形成的瓷器也是這層內里的組成部分。
我至今發現的蓑蛾有三個種類,雖然它們在柴捆的基本三重布局上都保持著一致,但是不同的柴捆在細節方面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像第二種蓑蛾的柴捆就有著與其他兩類蓑蛾所造柴捆在細節上的不同之處。這種蓑蛾的柴捆無論是在大小上還是在建造的整齊程度上都勝過了另外的兩個種類。
知識檔案
蝴蝶和蛾
綱 昆蟲綱
亞綱 有翅亞綱
目 鱗翅目
18萬~20萬種,分屬127科和46總科。
分布:世界上有植被的地方均有分布,一直到雪線。
體型:成蟲的翅展為0.3~32厘米。

特征:成蟲的翅膀上通常覆蓋有層層疊疊的鱗片;特化的鱗片(常如纖毛狀)包裹著身體的其余部分和附肢;大部分種類有長長的、司吸吮花蜜功能的喙,或稱為“齒舌”;通常的防御手段包括鮮艷的警戒色或偽裝花紋、刺或刺激性的纖毛、有毒物質或討厭的味道,以及偽裝成其他有毒種類。
生命周期:屬于完全變形,一生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無翅的幼蟲(毛蟲)通常有適合以植物為食的咀嚼式口器。
我是在六月底的時候發現這類蓑蛾的,它們藏在一條土灰的小路上。它們的柴捆有著非常厚密的覆蓋層,由很多的小木塊鑲嵌其中。一般的蓑蛾在身體的前段總會用枯葉做成一個類似頭巾的東西,看上去有些笨重。這種頭巾在第一種蓑蛾身上非常常見,它們作為裝飾物已經變得非常流行了。但是我在新近發現的這種蓑蛾身上并沒有找到這種頭巾。不僅如此,除了頸狀物這種不可缺少的部分之外,在這種蓑蛾身體的后部也沒有發現裸露著的部位。蓑蛾的整個身體都由小柵條覆蓋著。它們的柴捆雖然中規中矩,變化不多,但是在整齊與規整之中也透著一份雅致。我在這類蓑蛾的柴捆中也發現了很多組成物:纖細的麥秸片、源于禾本科植物葉子的長帶子和中空的、不同性質的小段等。
這第三種蓑蛾在冬天快要逝去的時候就開始爬得到處都是,墻上、圣櫟樹、榆樹、油橄欖樹、坑洼以及枯樹皮等,只要是能夠藏身的地方,它們都會鉆進去。這種蓑蛾的身體比起其他兩種蓑蛾來是最小的,它們的柴捆外套也是最為樸素的。它們所居住的柴捆由一些腐爛的麥秸制成,隨隨便便的一堆麥秸就可以拿來用。蓑蛾將這些麥秸平行地、成疊狀放置起來,再加上柴捆的內里層,這就是蓑蛾外衣的主要材料來源。它們的柴捆確實非常經濟,這對它們來說很不容易。柴捆并不大,像個盒子似的,前后不到一公分。
還在四月的時候,我到處搜羅著第三種蓑蛾,然后將它們放置在金屬的鐘形網罩內。它們雖然在外表上顯得普通而不被人注意,但是卻能夠為我們提供有關蓑蛾的最原始的資料。我不知道它們以什么為食,好在我現在也不想知道它們吃什么。至于其他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這些蓑蛾毛蟲在蛻變之前都是懸掛在樹皮或是墻上面,不過我已經將它們拿下來放在了鐘形網罩里。它們現在還是蛹,我看到有幾只還比較活躍。它們為了讓自己能夠再次懸掛起來而不停地忙前忙后,用絲線將自己吊掛在鐘形網罩的頂端。一番忙亂的景象之后,鐘形網罩里面又恢復了原有的寧靜。
到了六月末,這種蓑蛾的毛蟲就蛻變了。雄蛾孵出來后,它的繭殼會留在柴捆中,有大約一半多的大小插在里面。這個柴捆外衣將會永遠地留在原先的位置,在黏附點上面固定著,最終它將會被糟糕的天氣銷毀。毛蟲蛻變時會把柴捆的前段,也就是正大門,固定在支撐物上,并且永遠保持這個姿態。然后毛蟲會將自己的身體完全掉轉,最終它就是以這種翻轉的姿勢蛻變為蓑蛾的。等到蛻變完成之后,小蓑蛾只能通過柴捆后面飛出去,暢通無阻,自由飛翔;而除了這個地方以外的任何方位都是出不去的。這種飛出柴捆的方法不僅為第三種蓑蛾所用,其他的蓑蛾也是采用這種方式的。蓑蛾的房子都會有兩個出口,前面的那個出口是用來服務毛蟲的,它的結構更加細密,看起來也更為齊整一些。等到蛻變的時節,這個出口就會關閉,然后被毛蟲很牢固地固定在黏附點上面。相比這個出口,后面出口就相形見絀了。這個出口是為蓑蛾服務的,它不夠整齊,而且下陷的壁里還把這個口遮住了。最后,后面的這個出口會在蓑蛾的推動下呈現為半開的狀態。
剛剛由蛹蛻變而成的小蓑蛾在我為它們準備的鐘形網罩里四處飛舞,玩得十分盡興。它們時而將翅膀扇動,劃過地面;時而又興沖沖地繞著網罩轉圈。雖然這個鐘形網罩與別的房子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但是小蓑蛾還是穩穩地立在茅屋上方,用羽毛飾探測著。它們的外表都不華麗,灰灰白白,翅膀非常之小,甚至還沒有蒼蠅的翅膀大。不過小巧歸小巧,小蓑蛾的羽翼也不乏優雅之處。翅膀的邊緣是絲狀流蘇穗子,觸角上是非常美麗的羽毛飾。雄性小蓑蛾們各個激情飽滿,它們的熱情使得它們十分好辨認。幾乎每只雄性蓑蛾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與雄性小蓑蛾的激情洋溢不同,雌性小蓑蛾則安靜地待在茅屋里面,從后面的小孔窺視著外面發生的事情。雄性小蓑蛾也是通過這個小孔占有它們的配偶。交配的雙方通常都是臨時組成的家庭,它們根本不認識對方。
我拿了玻璃試管,將剛才發生過關系的幾只柴捆放在里面。幾天后,雌性小蓑蛾從里面爬了出來。天哪!我簡直不敢想象,它的樣子竟會如此凄慘與丑陋,簡直連初生的毛蟲都不如。作為母親的它絕對不能與它蓑蛾的名稱相媲美,毫無優雅感可言。這只蓑蛾連翅膀都沒有,也缺少了絲質毛皮。只是在它的腹尖處有個環形的軟墊子,非常厚實,而且還有個看起來很臟的天鵝絨環圈,白色的。在蓑蛾的背部中心處以及每個體節上面還有著黑色的、大大的斑點,呈長方形。這些就是這只蓑蛾僅有的裝飾品。
這只蓑蛾身上有一根長長的輸卵管,就位于那天鵝絨的環圈中間。輸卵管是由軟硬兩個部件組成的,硬的一個部件是輸卵管的基礎,而軟的那個則插在硬部件里面,就像裝在鏡盒里面的望遠鏡一樣。在茅屋的后面有一個開著的窗戶,這可是蓑蛾的寶物。因為它不僅能夠讓雄性蓑蛾在交配后順利地出去,而且能夠安置卵;之后自己的孩子們也能夠從這個口成群地遷移。最重要的是,雌性蓑蛾能夠把它的探測器插入窗戶里面,并且用它的六只爪子牢牢地將茅屋的下端抓住。孵卵時的蓑蛾將自己的身體蜷曲成鉤狀,它保持一個姿勢長達30多個小時。這是為了把產下的卵放置在剛剛自己爬出來的那個地方。那個小茅屋就是它留給自己孩子的禮物和遺產。等到卵產下后,輸卵管就被抽了出來。

☉蓑蛾

☉有些蛾有著尖細的翅膀和流線型的身軀,善于飛行。
蓑蛾母親在非常貧窮的時候還有著一件衣服,這件衣服也是它為自己的孩子提供的保護屏障。它尾部的環圈也有一些下腳毛,能夠把門關上。不僅如此,蓑蛾母親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保護屏。由于它的身體在門檻上開始痙攣,以至于一直停在那里不再動彈,直到死去都是如此。之后它的遺體逐漸地干燥,除非是遇到了一些意外或是惡劣的天氣,蓑蛾母親的遺體都一直像一面屏障似的屹立在門口。
除了前面部分有著裂口之外,茅屋里面有著一個幾乎完好無損的蛹殼。蓑蛾就是通過前面那個口出去的。雄性蓑蛾的羽毛飾和翅膀在它想要出去時給它制造了困難,所以它只好在自己還是蟲蛹時就往門口前行,將身體的一半露出去。這樣等到它蛻變之后,就可以很快地獲得自由。而蓑蛾母親則不用為此擔心,因為它們沒有翅膀和羽毛飾。它的身體長得像蓑蛾毛蟲,全部裸露著,呈圓柱體的形狀。它能夠不受阻礙地在狹窄的通道里行走,爬行就更不用說了。蓑蛾的蛹殼被放置在房屋的底端下面,在茅草頂的下面很好地保存著。
蓑蛾母親不僅把自己的天鵝絨環圈留給了自己的孩子們,而且還把蛹殼留給了它們,這是多么偉大的舉動啊。脫落的蛹殼形成了一個羊皮紙袋似的容器,卵就是被存放在這個小容器里的。這種舉動細致而謹慎。蓑蛾母親將自己那個像望遠鏡似的輸卵管插在這個容器底部,然后就開始產卵。產卵的過程顯得井井有條,一點也不慌亂,卵被一層一層地鋪在容器中,直到將容器裝滿。
之后我從柴捆里把一只裝滿卵的蛹殼拿了出來,單獨將它放置在一支玻璃試管中,然后又把這支試管放在茅屋的旁邊,為的就是更貼切和容易地觀察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到了七月的第一個禮拜,我就有了很大的收獲,一個小蓑蛾的大家庭出現在我眼前。等待的時間一點都不漫長,相反,孵化的速度之快對我的觀察發起了挑戰。這是一個擁有四十余只小蓑蛾的家庭,它們都穿上了衣服,一家子其樂融融。
蓑蛾們在試管中肆意地歡騰著。這個試管很寬敞,它們東走走西逛逛,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小蓑蛾有著一頂帽子,由高級的白棉絮制成,像是波斯人戴的,又好像是祆教僧侶所戴的圓錐形冠冕。不過暫且讓我們稱它為一只缺了冒頂細繩的棉質帽子吧。不僅是沒有冒頂細繩,而且這頂所謂的帽子并不是用來戴在頭上的,而是幾乎遮擋了小蓑蛾的后半個身體。小蓑蛾們將帽子翻起來,差不多就要與支撐的表面成90°了。
除了帽子以外,小蓑蛾們的美好生活中還不能缺少食物。那它們究竟喜歡吃些什么呢?我對這一點并不清楚,于是開始一個一個地試。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小家伙們都不肯吃我給它們的東西。看起來它們更愛打扮自己,食物在它們那里好像顯得次要了。不過我想要知道的是這頂帽子是怎樣制成的,還有制成它的那些材料都有些什么。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是有機會知曉的,因為蛹殼里面還有沒被孵出來的卵。這些剩下來的卵的數量差不多有蜜蜂那么多,它們在卵膜里隨便亂動著。我把這些完全裸露的幼蟲留在試管中,而把那些已經成熟了的安放在了別處。蓑蛾每次產卵的數量總共有五六打左右。在試管里面的這些幼蟲身長大約一毫米,它們的腦袋呈淡紅色。
這些剩下來的幼蟲卵在第二天就長成了,它們逐個兒地成熟,單獨地或是成群地爬出蛹殼。由于蓑蛾母親在出殼的時候已經破裂出一個洞口,所以小蓑蛾們只需要從這個口鉆出去就可以了,并不會將比較脆弱的盛卵容器弄壞。我還是不知道制作衣服的材料源于何處,因為留下來的這只袋子狀的容器并沒有被任何一只蓑蛾拿來使用,雖然這個袋子有著非常纖細的組織,還有著獨特的龍檀香的味道。也沒有一只蓑蛾用蛹殼里面的那層細棉絮作為制衣的材料,它們作為卵鋪被鋪在蛹殼里,對于那些怕冷的小蟲來說有著很好的御寒作用。還有些絨毛也不會被拿來使用,因為它們的數量實在是少得可憐,怎么夠這么多蓑蛾用呢。我相信用來制作衣服的材料很快就能夠被發現。
我把柴捆放在蟲繭的旁邊,小蓑蛾們從蟲繭中出來之后都直接奔赴柴捆的方位。這些小家伙在去往牧場或是進入外部世界之前都需要穿好衣服,因此時間顯得有些緊迫。只見它們全都一股腦地搶奪舊的柴屋,穿上蓑蛾母親遺留下來的衣服。有一些小蓑蛾徑直地走進一根中空的小樹枝內,它們想要把樹枝里面的棉絮收集到手。還有的小蓑蛾把柴屋的內壁刮了下來,那些內壁是白色的,最終被刮得干干凈凈。這些槽溝是在偶然的情況下被開鑿成柴屋的。小蓑蛾們選用的材料都是上等的,所制作出來的衣服也白凈亮麗。另外一些小蓑蛾制成的衣服是多種顏色的混搭,因為上面有褐色的細粒,所以白色的衣服顯得不那么白了。

☉蛾的種類
1.很有韌性的深色白眉天蛾能容易地在沙漠稀疏的植被中生存。2.長舌頭的馬達加斯加天蛾常盤旋著吃東西,而蝴蝶則是停留在花朵上。3.冬青大蠶蛾是阿特拉斯蛾中的小群體,全部來自亞洲,是蛾世界里的巨人。4.維納斯轉蛾僅見于非洲南部,幼蟲在樹干里取食。5.亮麗的東非的蛾習慣在大白天飛翔,翅膀閃爍著彩虹般的光,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造珠寶常使用這種款式。
小蓑蛾的大顎就像一把鋒利的剪刀,每一邊都有五顆強勁的牙齒。大顎也正是小蓑蛾用來收集材料的工具。這把工具的精密程度不可想象,我用顯微鏡對其進行了仔細的觀察,非常感嘆。它們甚至能夠將任何纖細的纖維拔起來。假如綿羊有著這樣的大顎和牙齒,那么它們就可以從樹根部的葉子起開始啃食,而不需要再低著頭去吃地上長出來的青草了。小蓑蛾為了自己能夠有一頂棉帽戴,它們個個兒都充滿了體力與激情。它們的做工過程讓我大開眼界。就在它們制作的完美成品以及整個制作方法中,我看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第二種蓑蛾和第三種蓑蛾運用的方法相同。我不想再啰里啰唆地敘述重復性的東西,所以讓我們趕緊來看一看第二種蓑蛾的技能吧。由于它們的身體長得比較大,所以觀察起來也較為方便。我把它們放在蛋杯的底部,這里就成了第二種蓑蛾的主要活動地帶。這些低矮的小蟲子總共有好幾百只,場面看起來壯觀極了。再加上各種被截成幾段的胚莖(骨髓最多和最干燥的)以及那些出生的卵膜,那樣的熱鬧景象更加不容想象!
我用放大鏡對這些家伙仔細地進行觀察,我暫時將自己的呼吸屏住,為的就是不讓小蓑蛾們因為我的呼吸而被吹倒或是被直接推到更遠的地方去。這讓我想起了米克羅墨加斯,他為了觀察人類而屏住呼吸,生怕把弱小的東西吸進鼻孔里面,并且用自己頸圈上的鉆石打磨成一個透鏡。同樣地,在這些小蓑蛾面前,我就像是一個來自天狼星的巨人。假如需要將它們放在更高倍的放大鏡焦點中進行觀測,那我就會用一根涂過膠水的小樹枝把它們粘起來,或是將細針用嘴唇舔過之后再去粘捕它們。一只小蓑蛾被粘起來后嚇得驚慌失措,它不停地在針尖上面掙扎。它用盡力氣將自己的身體縮進那件本來就不夠完整的衣服——法蘭絨背心,原本已經很小的身體收縮得更小了。狹窄的肩帶在這個法蘭絨背心上面只能將肩膀的部分蓋上。我呼出一口氣,小蓑蛾立刻就掉進了蛋杯里面,讓它把自己的衣服做完吧。

☉各種蛾的防御
1.黃后翅蛾利用色彩亮麗的后翅驚嚇襲擊者。2.受到驚擾的時候,有眼斑的天蛾會展開翅膀露出一對大大的眼狀斑來嚇跑敵人。3.白天活動的地榆蛾(斑蛾科),其華麗的警戒性紅色花紋在警告敵人它們是有毒的。
小蓑蛾善于從自己已經死去的母親的衣服中搜集材料,然后為自己量身定做一件新衣。為了能夠將自己細嫩而脆弱的身體掩蓋,它很快地就收集到很多小柵條。這只全身長著斑點的小蓑蛾看上去精力充沛、勤勞、動作靈活而敏捷。它孤單地來到這個世界,卻有著制作莫列頓雙面起絨呢的技巧。在對它們表示贊嘆的同時,疑問也來了:擁有如此高超技能的小蓑蛾,它們有著怎樣的本能呢?
第二種蓑蛾的成年蟲子在六月底的時候就被孵化出來了。大多數的小蓑蛾通過絲質的小墊子將自己的衣服吊掛在鐘形網罩上,鐘乳石一般地吊著,與地面垂直。它們的柴屋在下面延伸,通過裸露的長門廳。還有一部分小蓑蛾并沒有采取吊掛的方式,而是將身體的一半埋在沙土中,而另一部分則露在空氣中,同樣與地面成垂直的角度。這些蓑蛾沒有離開土地,它們依靠絲質物的黏力讓自己依偎著瓦缽內里牢固地扎在沙土中。第二種蓑蛾毛蟲在蛹殼里保持靜止姿勢之前能夠自由地翻轉自己的身體,它們會時不時地把自己的頭部上下轉動,并且朝著出口的方向。雖然毛蟲的活動自由度比不上成蟲,但是這種上下轉動頭部的方式也能夠保證它們順暢地到達地面。這種倒置的狀態也讓第二種蓑蛾毛蟲在準備工作中不用受到重力作用的引導。
第二種蓑蛾的蛹非常堅硬,它不能夠翻轉,但就是這個笨笨的蛹在不斷地向前行進,將整個身體往前移,最終才能把雄性蓑蛾運往柴捆的大門口。由于蛹的絲質的大門口沒有什么東西阻攔,所以它在門口自行將身體折斷,然后用蛻下來的皮將門口堵住。雄性蓑蛾在門口會待一些時候,立在茅屋的頂部,等待著身體中濕氣的蒸發,這樣才能讓翅膀堅硬,最終得以展翅飛翔。這一切都成功之后,雄性蓑蛾就會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它用自己華美的外表將對方吸引。
雄性蓑蛾為了尋找配偶而不停地飛著,它從一個柴捆屋飛到另一個柴捆屋,好像在為自己的約會地點進行勘探。假如遇到了令自己滿意的場所,它就會在裸露的大門口停下來,然后輕輕地將自己那雙美麗的翅膀抖動。第二種雄性蓑蛾穿著一身優雅的黑色,全身都呈半透明狀,沒有鱗片,除了翅膀邊上的部分以外。雄性蓑蛾的觸角是非常漂亮的羽毛飾,也是黑色。這些羽毛飾看起來寬大而雅致,如果加以放大,都可以與鴕鳥和禿鸛的羽毛相媲美。甚至后兩種鳥類的羽毛會頓時大失其姿色,只能退居到第二位了。第二種蓑蛾的婚禮與小蓑蛾的婚禮一樣,并不接受太多的關注。雄性蓑蛾為了獲得雌性蓑蛾的芳心而為自己穿上了華麗的外衣,但是這只雄性蓑蛾甚至看不見或是只能隱約地看到雌性蓑蛾。
雄性蓑蛾的生命非常短暫,大概在三四天之后就死了,它們悲涼地死于我的鐘形網罩里面。這種狀況使得雌性蓑蛾變得焦躁起來,因為時間隔得太長,雌性蓑蛾都沒有另一個追求者前來查探,甚至等到晚生者孵化之前。太陽火熱地照射著鐘形網罩,奇特的事情發生在我的眼皮底下。茅屋門口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變大了,膨脹了。之后便敞開了大門,從里面涌出來一堆絮團,一種云霧狀的水汽,其纖細程度不可想象,甚至連經過梳理后的蜘蛛網變成絮團以后都不能與這種絮團相比。就在這個絮團的后面,更為奇特的事情發生了。
不同于之前麥秸的搜尋者,絮團外面出現了一種毛蟲的半個身體和一個腦袋。這就是這所茅屋的女主人啊!它出來是因為一直等不到雄性蓑蛾前來追求,而且感到自己已經到了婚嫁的年齡,所以才采取了主動出擊的方式。女主人主動地迎接雄性蓑蛾的到來,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所房子不會再有異性光顧了。這位女主人在天窗上低俯身體,靜止不動。直到它等得有些煩躁了,這才慢慢地將自己的身體縮回窩里。
之后的幾天里,這只雌性蓑蛾都會在上午時鉆出自己的巢穴出現在陽臺上面。陽光照在那攤絮團上面,顯得格外耀眼。我用手輕輕地將絮團扇了扇,它們在瞬間就灰飛煙滅了。沒有雄性蓑蛾再來這個地方,女主人最終在抑郁中死在了自己的房子里。我想之所以沒有雄性蓑蛾再次光臨女主人的門前,是因為我的鐘形網罩阻擋了它們前行的道路。假如在自由廣闊的田野之中,一定會有更多的追求者從四面八方趕過來。這樣看來,害死這位女主人的罪魁禍首便是我的鐘形網罩。
不僅害死了茅屋的女主人,鐘形網罩還釀成了更慘的悲劇。由于雌性蓑蛾的身體一部分露在外面,而另一部分隱藏在屋中,所以它需要對自己身體的裸露程度進行估算,以保證自己身體的平衡。但是鐘形網罩讓它的這一判斷變得不再準確,以至于一些雌性蓑蛾會在突然間摔落在地上,丟了性命。雌性蓑蛾的性命沒了,那么它的孩子們也就跟著沒了命。但這一慘狀也并不一定全是壞事。由于蓑蛾的衰落沒有致使茅屋的圍墻受到破壞,所以我們可以清晰地、直截了當地看到這位悲慘的蓑蛾母親。
有句諺語是這么說的:“美麗的東西看上去并不美,除非它受到別人的喜愛。”這只蓑蛾母親很好地為我們驗證了這句古老的諺語。它的長相是多么粗陋難看啊,像是一個土黃色的小香腸、一個起了皺的口袋,它甚至比蛆還要丑陋。這只丑陋的東西正是擁有著高貴黑色外衣的雄性蓑蛾的追求對象。蓑蛾母親正值青春年華,它是正當年的雌性蓑蛾。事實上它并不丑,相反,它美到了極致。所謂蛻變就是變得更加難看,前進就意味著后退。蓑蛾母親用自己變丑的外表證實了它無與倫比的內在美。
我想要為這位殉難者作一個簡單的描摹。蓑蛾母親的頭長得平凡無奇,非常小,在它身體的第一個體節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當然了,對于一個只需要產卵以及將產下的卵裝在袋子里的蓑蛾母親來說,碩大的頭部是派不上什么用場的,也因此退化得越來越小了。不過就在蓑蛾母親這個小小的頭上還長著一雙眼睛,它們看起來就像兩個黑色的點。由于大部分時間都藏在黑暗的洞穴里,所以蓑蛾母親的這雙眼睛一定是看不到物體的。只不過在雄性蓑蛾進行追求的時候,蓑蛾母親才會將這雙眼睛露出洞穴,而這種情況也是少之又少。
蓑蛾母親的身體是淡黃色的,前半部分呈半透明的狀態,后面的部分則塞滿了卵,并不透明。這個盛著卵的部分是一個短的環形小軟墊,是纖細絲絨和濃密發毛的殘留物。蓑蛾母親的前幾個體節下面都有一個黑色的斑點,呈透明狀,是嗉囊的殘留物,它就像是穿著長袍的教士所佩帶的領巾。蓑蛾母親在自己居所中前后移動時將這種物質脫去,之后便形成了一個絮團。等到雄性蓑蛾前來與蓑蛾母親結婚的時候,天窗就會被這個絮團裝扮成雪白色。蓑蛾母親的爪子不但短小,而且非常軟弱,根本無法用來移動它的身體,雖然這爪子的形狀不錯。

☉這只“袖珍”蛾(小翅蛾科)很像一片褶皺的枯葉——昆蟲為了躲避敵人而采取的多種策略中的一種。模仿的精確度反映了鳥類和蜥蜴敏銳的視力,也從側面反映了它們承受的強大的自然壓力。
簡單地說,蓑蛾母親的身體幾乎是由體內的卵撐起來的,沒有什么能比蓑蛾母親的身體更卑賤了。蓑蛾母親的體內有一根條痕狀的東西,它可以幫助身體里裝滿卵的母親向前移動,無論是躺著、俯著還是側著。這根條痕在盛卵袋子的后面形成,它把蓑蛾母親分為兩個部分,并且將它的身體扼住。這根條痕向前擴張的時候,它就呈破浪狀向前擴散,波紋緩慢地到達蓑蛾母親的頭部,以此帶動它向前進。一個波浪能夠使蓑蛾母親向前行進差不多一毫米的距離。如果是一個裝著細沙的、長度為5厘米的小盒子,蓑蛾母親需要花費一個小時的時間從這一頭到達盒子的另一頭。蓑蛾母親就是利用這種緩慢前行的方式主動地移動到家門口,并且迎接求愛者的到來。回去的時候也是如此。
第二種雌性蓑蛾拖著自己的卵袋在荒蕪的田野中凄涼地生活著,它的全身沒有任何可以遮蔽的東西。它只是無助地、盲目地向前爬行,累了就停下來歇腳。雄性蓑蛾路過時只是用冷漠的表情回應它,沒有哪只雄性蓑蛾會注意到這只可憐的雌性蓑蛾。如果它的家庭注定要被拋棄,如果它注定要遭受無情的對待,那它為什么還要堅持做母親呢?這是自然的規律。由于意外,命運原本就夠悲慘的蓑蛾母親更是經受了滅頂之災,它從自己的洞穴口掉在了地上。由于體力衰竭,也由于無法生育,它最終在孤苦中死去。
第二種雌性蓑蛾在柴捆的天窗上時非常小心,它們能夠防止自己掉落在地上,順利地回到家中。它們的繁殖能力最強。等到雄性蓑蛾來到并且與它們完成婚配之后,它們就縮回自己的洞穴不再出來。半個月過后,我把柴捆用剪刀縱向地剪了開來,我發現了一只蓑蛾母親。蛾蛹蛻下了一層皮在柴捆的底部,即最寬敞的地帶,正門的對面。這種皮呈琥珀色,非常脆弱,頭部的尖端非常開闊地敞開著,并且面對出口通道。它像是一個袋子,很長。蓑蛾母親就在這個袋子中,它把整個袋子填塞到鼓脹。不過,它已經死了。
這個袋子似的蛹殼的特點我們已經了解清楚了,長成的第二種蓑蛾帶著非常丑陋的容貌走出蛹殼。成蟲假如將自己的身體縮回到蛹殼中去,那它們看起來就好像是一體的,不可分割。成蟲讓蛹殼把自己包得緊緊的,我無法將它們分離。這是成蟲在門口等待后回到房屋里的保護套,蛹殼被放置在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由于成蟲在家門口進進出出,它濃密的毛、花蝴蝶一般的漂亮衣服在與房屋內里的摩擦之中已經褪去了。它的外衣最終會變成光光的。兔媽媽為了給自己的兔寶寶制作一張柔軟的毛絨床墊,它們會選用最好、最輕柔的毛來完成這項工程。這些柔軟的毛長在門牙般的剪刀能夠觸得著的地方,在兔媽媽的肚子上和頸上。絨鴨也同樣如此,它們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制作一張柔軟舒適的床,便將自己身上的鴨絨褪去,用這些鴨絨來當制作材料。但是第二種蓑蛾所褪去的那層毛又有什么功效呢?

☉圖為阿根廷的一種蛾毛蟲的3對附肢不起眼地集中在頭部附近(頂部),粗短的偽足則在身體中部和后部清晰可見。
讓我們來看看第二種蓑蛾擁有怎樣的情懷吧,它們跟兔子和絨鴨有著一樣的目的。蓑蛾母親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很安全、很舒適的場所,它會將自己身上那層難以被覺察出來的絨毛脫下。然后用這些絨毛為孩子們制作一個玩耍的場所,一個在它們進入現實世界之前的堅實的安全所。就像是滲出少量絮凝粒的絮狀物一樣,這些絨毛就是蛹殼前面的一堆非常纖細的絮團。這個時候第二種蓑蛾正在朝窗前走去。這些纖細無比的物質并不是紗廠的平紋織物,而是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夠看清的鱗片狀粉末。
每種做了母親的動物都有它獨特的預見性,哪怕這是一種最低等的動物母親,蓑蛾母親也不例外。我不能確定這種脫毛的方式是通過蓑蛾與房屋內里相摩擦完成的,因為沒有任何現象能夠證明這種說法。我的設想是,一個絨袋子通過自己身體的扭動,在狹窄的通道中來來去去,最后終于將自己身上的絨毛脫下。為了給孩子們留下遺產,蓑蛾母親甚至會從自己的嘴唇上把那些不容易脫掉的絨毛連根拔起。
蓑蛾毛蟲從卵中走出來后會在蛹殼前面這些柔軟的場地上進行暫時的歇息。這片輕柔的地方正是它們的母親用毛發和鱗甲為它們制作的。蛹殼前這堆絮狀物將房屋的門口堵住,這是一道安全屏障。房屋后方則呈敞開的狀態。小毛蟲在這片輕柔的絮狀物上休息,這片刻的停留為的就是準備后面將要進行的工作。做成這層屏障的絲不但不稀缺,而且還非常豐富。柴捆的內里有著一層很厚的白色織緞。但是比起這厚實的毯子來說,毛蟲們對鴨絨蓋腳被更加鐘情。
這些就是第二種蓑蛾為自己家庭所做的準備工作。現在,我想要知道它的卵存放的位置。三種蓑蛾中體型最小的那種也是相貌最不雅觀的,不過它們的行動倒是非常自如,甚至自己的身體完全走出了柴捆。蓑蛾母親產下的卵通過一個長長的輸卵管被存放在一個容器之中。等到卵全部產完之后,蓑蛾母親就要死去了。但是其他的兩種蓑蛾并沒有這種輸卵管,它們只能通過漫無目的的爬行來移動自己的身體。這些也是蓑蛾們所獨具的特性。雌性蓑蛾會把自己的絮狀物留給孩子們。它從來都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門半步,哪怕是結婚和產卵的時候。這就像古羅馬的模范家庭中母親所說的:讓她在家里紡羊毛吧。
雌性蓑蛾等待雄性蓑蛾的示愛,之后這只相貌丑陋的雌性蓑蛾就縮回到自己的洞穴中去。它蛻去了自己的外皮,然后用這個皮袋子作為卵的存儲地。袋子越來越鼓脹,直到所有的卵都到達目的地。其實嚴格地說,產卵這件事并不存在。因為卵根本沒有離開過蓑蛾母親的肚子,而只是存在了這個袋子里面。
袋子很快就變干了,這是由于蒸發的作用。等到完全變干后,我把蛹殼打開了。在放大鏡的照射下,我看到了最后的紀念物:瘦肌肉束、神經小支、氣管細線,還有一些已經縮減到最簡單形式的生命力的象征。原來的蓑蛾母親現在儼然已經成了一個大卵巢,里面有將近300來個蓑蛾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