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野蜂飛舞
書名: 快樂琴童養(yǎng)成計劃作者名: 李淼本章字數(shù): 2557字更新時間: 2016-08-12 09:25:29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口味,如果家長們能留意觀察孩子對哪首樂曲或是哪類音樂感興趣,就能用孩子喜歡的音樂來提高他們對鋼琴的興趣。
在大學的音樂欣賞課上,我第一次深入地了解了《野蜂飛舞》這首音樂小品。老師介紹說這首由管弦樂隊演奏的樂曲又名《大黃蜂的飛行》,出自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四幕歌劇《薩旦王的故事》。歌劇完成于1900年,腳本根據(jù)俄國大文豪普希金的小說改編而成。故事講述薩旦王因聽信讒言將王后和王子流放孤島,后來王子在魔法的幫助下變成黃蜂痛蜇仇人報仇雪恨,終于重回家園父子團聚。《野蜂飛舞》表現(xiàn)的正是蜂群上下翻飛、襲擊仇人的情景。半音階織成的音流迅疾翻滾,既緊張又活潑,因此甫聽之下就深深印記在腦海中。偏巧那年期末考試,老師給我的考試作業(yè)就是鋼琴改編曲《野蜂飛舞》,因此,這只“大黃蜂”成了我的朋友,每天在琴房伴我嗡嗡飛舞。當年彈《野蜂飛舞》的時候可沒想到過,這首出現(xiàn)于歌劇第二幕第一場中的小曲后來會被東歐的一位年輕鋼琴家演繹成時尚,成為他的代表作,迷倒一大片年輕人。
馬克西姆·姆爾維察,這位出生于1975年的克羅地亞人用他酷酷的相貌、著裝及行云流水般的琴聲在歐洲古典音樂衰落的當下,吸引了無數(shù)聽眾,尤其是年輕人。他告訴世人:原來鋼琴可以這樣玩!
您家有十歲以上厭煩彈鋼琴的孩子嗎?
但愿您家沒有,但我的鋼琴教室有,一個被媽媽逼迫到我這里來的十二歲的大男孩。第一次見到我時,男孩一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歪著腦袋斜坐在鋼琴前,下巴酷酷地上揚,眼神指向遙遠的虛空處。那天,我把馬克西姆介紹給他,讓他看,讓他聽,告訴他鋼琴可以這樣“玩”,我看到男孩眼中掠過驚羨。聲光電的舞臺上與黑色大鋼琴相伴的主角,哪個男孩不希望那就是自己?那天與我告別時,男孩指向遙遠虛空處的眼神已不再冷漠,甚至還羞澀地低頭笑了笑。再后來,男孩家買了鋼琴,雖然偶爾還會斜坐在鋼琴前,揚起下巴,但是他已經(jīng)能夠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了。
當然,并不是說一個馬克西姆就能讓男孩全然轉變,這中間老師因材施教的引導和家長的積極配合缺一不可。不過馬克西姆舞臺上的演奏的確促成了男孩對鋼琴的全新認識,激發(fā)了他對鋼琴的熱愛。
常有學生家長苦惱地問我:“李老師,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練琴、主動練琴?”
我想,除了老師的興趣引導之外,家長陪孩子多聽多看很重要。聽什么看什么呢?要聽要看能吸引自己耳朵和眼球的音樂或視頻,首先能吸引自己,然后再推薦給孩子。當然,即使是能吸引自己的音樂,也要判斷一下樂曲的內(nèi)容和長度適不適合孩子,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跟隨自己的口味,那樣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林爸是一位超級古典音樂迷,他的CD擺了滿滿一面墻,家里還有一個專門的視聽室。雖然自己是行政高管,但只要談到演奏、談到音樂,像霍洛維茨、吉列爾斯、魯賓斯坦等鋼琴名家,他都能信手拈來。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超級樂迷爸爸,卻苦惱地跟我說:“女兒跟我一點都不像,要她安靜地聽半個小時音樂幾乎不可能,她根本坐不住。”
原來,林爸每次放音樂的時候都要求五歲多的女兒在視聽室里正襟危坐,好像在音樂廳一樣,而且一上來就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交響樂,阿格里奇等鋼琴大家的專場音樂會錄音等。林爸認為這種類似音樂會的欣賞方式能幫助孩子提高音樂品位,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氣質(zhì)。誰承想事與愿違,林爸的做法不僅沒能讓孩子更愛音樂,相反卻讓孩子討厭進他的視聽室,進而引起對鋼琴的反感。
讓不到六歲的孩子正襟危坐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無異于嚴肅地交給孩子一本《戰(zhàn)爭與和平》,并要求孩子認真讀完。音樂,是情緒與情感表達傾訴的窗口,是音樂響起時心靈或憂傷或快樂的共鳴。音樂是活生生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心靈狀態(tài)轉化為實實在在聽得見的聲音的振動。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形式,一定要正襟危坐,聽與當下情緒情感全然不能共鳴融合的聲音振動呢?強迫式的音樂欣賞永遠不可能提高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有天下課后,林爸驚喜地對我說:“李老師,上周我在車上放一盤胎教音樂給自己放松,沒想到女兒聽到巴赫的《G大調(diào)小步舞曲》時突然對我說‘這首曲子真好聽’。接下來的幾天我故意天天放這盤碟,每次聽到巴赫的那首曲子女兒都會說好聽。我知道以后該怎樣了解孩子的口味了。”
給孩子欣賞音樂,應該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最好由簡入繁,由短小、形象生動的標題音樂慢慢過渡到抽象復雜的無標題音樂。英明的林爸從《G大調(diào)小步舞曲》開始,引導女兒了解作曲家巴赫,并跟女兒一起探索那個時代人們的穿著打扮、建筑式樣(林爸沒有提及“建筑”兩個字,而是說“那時候人們住的房子”)。相信學習到復調(diào)音樂時,小林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一定會有別樣的感受和表現(xiàn)。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口味。如果家長們能像林爸一樣留意觀察孩子對哪首樂曲或是哪類音樂感興趣,就能用孩子喜歡的音樂來提高他們對音樂、對鋼琴以及鋼琴文化的興趣,孩子的文化修養(yǎng)亦能在親子互動中逐漸提高。
鋼琴王子馬克西姆
馬克西姆·姆爾維察,出生于亞德里亞海岸的一個小鎮(zhèn),八歲接觸鋼琴,九歲開始正式學習,十二歲與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海頓的《C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如果用鋼琴家自己的話來詮釋他的藝術之路,那就是“那時候我就認定自己要成為一名鋼琴家”。
1990年,鋼琴家十五歲的時候,克羅地亞爆發(fā)戰(zhàn)爭。戰(zhàn)爭期間,馬克西姆躲在地下室練琴,戰(zhàn)火紛飛中冒著被炮彈擊中的危險堅持去學校上鋼琴課,因為“支持我活下去的力量就是鋼琴”。2012年《魯豫有約》中介紹到鋼琴家這段非同尋常的音樂生活時,配上了電影《鋼琴家》的畫面,令人慨嘆。
戰(zhàn)后,年少的馬克西姆獲得克羅地亞全國鋼琴大賽第一名,之后于1999年獲魯賓斯坦鋼琴大賽頭獎,2001年又獲得巴黎龐拓斯鋼琴大賽首獎,成為他事業(yè)的轉折點。
因為中國的粉絲人群逐漸擴大,從2009年開始,馬克西姆每年都會來中國巡演,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他在世博中心大會堂演出,更是受到眾多喜愛鋼琴的年輕人的追捧。
馬克西姆的第一張專輯《手勢》(Gestures),2000年在克羅地亞發(fā)售時成為當時最暢銷的古典樂唱片之一;而他的第二張專輯《鋼琴玩家》(The Piano Player)則獲白金大獎。之后這位鋼琴天才連續(xù)推出多張唱片,《新世界》(A New World)、《純粹》(Pure)、《純粹2》(Pure 2)等。2009年,馬克西姆在中國的首次巡演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