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調的鋼琴讓孩子學不好音樂,有了好鋼琴又擔心孩子不能堅持學習,Tony好糾結。啟蒙時,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買臺好鋼琴呢?
Tony是我的好朋友,女兒六歲了,因為不在同一個城市,因此向我電話咨詢關于給孩子買琴的事宜。
“我想先給孩子買臺便宜的二手琴。”Tony說著自己的打算,“我在網上看好了,私人家里賣的,只要三千五。”
“三千五?!”我希望打消他買這臺琴的念頭,因為我在專營二手琴的琴行看到的十年以上的舊鋼琴都賣五千五左右。“音質好的鋼琴更能培養優秀的耳朵,能提高孩子對音色的敏感度。你又不是沒有經濟能力,還是考慮給孩子買臺好點的琴吧!”因為是好朋友,我實話實說。
“你說的是有道理,可要是我買臺好琴回來,結果她學不下去了,那怎么辦?”接著Tony就跟我講了幾個他身邊令人“害怕”的故事:誰誰誰家的孩子,鋼琴買回家了,現在根本就不愿意練琴;誰誰誰家的孩子,鋼琴買回家成了擺設。“還占地方!”Tony加重語氣。
看來這位即將成為琴童家長的父親在孩子學琴前沒少做功課呢!在這種擔心下,Tony最終還是堅持選擇將那臺在網上看中的鋼琴搬回家。大半年后得到他的“電話報告”:“調琴師說,這臺琴幾近報廢。我花了雙倍的調琴費,調琴師花了雙倍的時間調試,還是一彈就跑調。”
“哦?”我連忙思索該怎樣安慰Tony,同時告訴他跑調的鋼琴會讓孩子的聽和唱都跟著跑調的。
“那,必須得換鋼琴?”跑調的鋼琴讓孩子學不好音樂,有了好鋼琴又擔心孩子不能堅持學習,Tony好糾結。
的確,昂貴的鋼琴“隆重”地搬回家,沒多久便淪為堆積灰塵的擺設,孩子碰都不愿意碰,這樣失敗的真實案例著實打擊父母的信心。我在接待第一次帶孩子來鋼琴教室的家長時,也常會遇到家長們“Tony式”的擔心:“我一個熟人的孩子學了兩三年就不學了,鋼琴放在家里孩子碰都不愿碰!不知道我家孩子能不能堅持啊?您說,要是鋼琴一買回家孩子就不愿學了,那怎么辦?”
當家長跟我講述這種失敗的故事,同時向我尋求答案的時候,我會先提這樣幾個問題:
那家孩子平時的家庭教育怎樣,您了解嗎?
他為什么學鋼琴?
父母對他平常的生活學習是怎樣引導的?
父母關系如何?家庭關系融洽嗎?
那個沒學琴的孩子平常在學校和生活中表現如何?個性如何?
他的鋼琴課程進度安排是怎樣的?您了解他的鋼琴老師嗎?
當我提出上述問題時,無一例外,每個問題家長都無法給出清晰的答案,只能給我“我聽說……”“可能是……”或是“好像……”等等模棱兩可的印象和猜測。在沒有事實依據下,為人父母的家長們為什么要張冠李戴地懷疑孩子,并對自己和孩子都缺乏信心呢?
歸納以上問題,其實來自組成鋼琴學習過程的三個方面——家長、老師和學生。
兒童鋼琴教學中,雖然老師和孩子是主體,但家長自始至終參與其中,這三方就仿佛三角形的三條邊。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基礎圖形,在三邊足夠堅固的情況下,三角形的形狀不會被改變。鋼琴學習中,老師、家長和學生就是三角形關系,如果說學生是三角形的底邊,老師和家長就是兩條等長的腰;要取得進步和成績,三方需協作配合,任何一方都很重要。借用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來形容就是“一個都不能少”。
作為基礎教學的老師,我接觸的學生大都是孩子。因為年齡原因,兒童鋼琴教學具有其特殊性,孩子年齡越小,家長在教學中的角色就越重要,可謂舉足輕重。孩子上課需要家長接送,一周只跟老師相處一堂課的時間,其余的時間基本都是家長陪伴,孩子的學習態度取決于家長的態度。“孩子能不能堅持”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能不能堅持”。從決定讓女兒學琴伊始,Tony就對女兒缺乏信任和信心,這種懷疑對白紙一樣的孩子來說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心理學上有種說法:“你擔心什么,你擔心的就會成為現實。”
所謂“心想事成”!所以Tony盲目的信心缺乏會導致三角形的學習關系中,家長這條邊從一開始就不穩固。
只有在穩固的三角形關系中,孩子才能持之以恒地學習下去!
再一次接到Tony的電話時,他說寶貝女兒已經有了新鋼琴。作為鋼琴老師,我心里竊竊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擁有一臺令他們心生歡喜的鋼琴。為Tony的寶貝開心,也為Tony的“不再糾結”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