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制度規定以及培訓,“不要遲疑,立即行動”幾乎成了華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而這也是華為區別于其他企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連任正非本人也堅持這一理念,從來不會拖延自己的工作。據說有一次,華為總部財務部門的幾個年輕的員工在電梯里大發牢騷,抱怨公司為什么不在研發基地設立一套賬務系統,害得他們老為結賬報銷的事情在基地和總部之間兩頭跑。當時任正非就在電梯里,當他走出電梯時,大家嚇得一言不發。可是幾天過去了,這些發牢騷的員工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被告知研發基地新建了一套賬務系統。
在華為,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無論是領導還是員工,只要是認定的事情,就要立即去做。比如,華為公司通常并不是最早制訂通信升級計劃的企業,但往往卻是最早實現通信設備和產品升級換代的企業,原因就在于華為的執行力是世界一流的,只要公司確定了目標和方向,員工們總是會在最短、最快的時間內研發出來。這就是華為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原因,更是華為能夠保持技術領先的重要保障。
很多時候,大家都習慣了等待和推遲,遇事就說“等一等”“再想一想,看一看”或者“等會兒再去做”,這些通常是導致計劃難以獲得成功的罪魁禍首,也是導致執行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但是,無論是對于公司還是個人,任何一個可行的計劃實際上都耗不起也等不起,因為只要是拖延,有時候會在幾秒鐘、幾分鐘、幾個小時內就產生負面效果,這一點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對于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員工來說,最重要的并不是擁有足夠先進的理念,而是具備立即行動的執行力,這種立即行動的態度才能真正體現出戰斗力,才能體現出應有的競爭力。一味拖延只會造成“溫水煮青蛙”的狀態,導致斗志和競爭力的逐漸喪失,最終面臨被現實所淘汰的困境。
6.在老板發現問題之前就解決它
對事負責制是依據流程和授權,以及有效的監控,使最明白的人具有處理問題的權力,是一種擴張的管理體系。
——任正非
在很多企業,員工都是被動的執行者,每做一件事、每執行一個任務的前提都是等待上級的授權,只有上級下達命令,他們才會動手去做這件事,否則無論事態如何發展,他們都不會擅自行動。這種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員工的紀律性和服從精神,但是壓抑了員工本身所具有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畢竟在企業中,員工是工作的主體,他們具有一定的自主權,擁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過度用制度來束縛員工,只會導致他們喪失活力,他們的執行力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從工作環境來講,由于員工通常工作在第一線,非常清楚工作的各個方面,因此對于公司以及各個工作項目中存在的問題、漏洞要比領導者更加了解,他們也經常能夠比上級更早地發現問題,問題是他們是否愿意指出這些問題并加以解決,或者消極對待,等著公司領導來發現并下達命令。也許員工會理所當然地覺得,這是領導們應該做的事,這是領導們需要操心的事,或者堅稱自己只負責執行命令,因此只要沒人下命令,就不用去動手。
在發現問題之后,員工們的不作為或者漠視,體現了公司中企業文化的脆弱,反映了公司的執行力比較差。任正非認為,作為公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員工有義務發現公司存在的問題,也有義務去解決這些問題,只不過這種義務不能僅僅是被動地等待授權,而應該增加更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員工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問題并主動予以解決,而不是等待老板發現問題然后下達命令。
好的員工總是能夠成為上司的左膀右臂,善于幫助上司處理一些潛在的問題,不用事事都等待命令。在華為公司,任正非多次強調員工應該具備一定的自主性,不用事事都向上級請示,對于那些已經有規定和已經成為習慣的事可以直接通過。他之所以制定這樣的規定,一方面是為了縮減匯報和等待授權所耗費的時間,從而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公司的運作效率;另一方面,任正非覺得員工在發現問題后如果想辦法自己動手解決,能夠有效提升員工的執行力,而且越早發現并解決問題,企業面臨的風險也就越小。
正因為堅持這樣的工作原則,華為公司提倡的是一種對事負責制,只要有問題,員工就可以著手解決,而不用再執行過去先匯報、再等待的那一套工作機制,只要問題不是太嚴重,員工可以在上司發現之前盡快解決。對事負責制是一種依據流程和授權,以及有效的監控,使最明白的人具有處理問題的權力的管理體系,這是一種擴張的管理體系,能夠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員工的責任感和執行力。
這種制度的推行使得華為員工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性,比如2005年有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入華為的研發部門工作,在兩個月之后的某個周末,這個新員工意外發現了研發部門的無線通信類產品線上出現了大批不合格產品。他覺得很奇怪,覺得可能是生產線上的某臺設備出現了問題,為了減少損失,他立即動手進行檢查,很快發現了問題所在,接著他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進行搶修,最終使設備正常運行。
新員工的做法很快贏得了部門主管的重視,因為如果這個問題一直沒人發現,或者發現了沒人去解決,那么哪怕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也會給公司帶來很大的損失。正因為如此,主管很快將這個員工所做的事情匯報給了領導,結果公司對新員工進行嘉獎,而且一年之后,等到他逐漸熟悉了相關業務,公司就提拔他成為研發部門的技術負責人。
這個員工的做法不過是整個華為公司的一個縮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華為人堅持的工作理念,也體現了華為公司“人人負責”的企業文化,而這樣的工作態度和執行能力應該成為所有企業員工學習的對象。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部分企業的管理都存在過緊的情況,導致員工成為只會等待命令的“機器”,這種模式剝奪了員工作為工作主體應該具備的責任感以及執行效率。
很多管理學家都在試圖強調一點:員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工作者。一個人應該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個員工也應該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成為“按鈕式”的執行者。雖然公司需要忠誠的執行者,但絕對不是只能被動執行任務的員工,不是被命令禁錮的員工。況且那些缺乏主動性、缺乏創造性的員工很難引起老板的重視。
如果將企業的工作進行簡化,那就是“進行規劃—下達命令—執行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下達任務的上級與執行命令的下級員工都應該參與進來,不過對于那些有明確規定或者沒有時間進行匯報的任務,員工可以進一步進行簡化,在發現問題的時候主動加以解決,從而防患于未然。
一個好員工應當明確的是“我要為公司解決什么問題”,而不是“公司要我解決什么問題”,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不要總是覺得公司或者老板發現的問題才叫問題,不要覺得老板下達指令的工作才叫工作。老板也是人,總會有疏忽的時候,也有一些問題難以顧及,也會有一些難題難以發現和解決,而作為員工,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幫助老板解決各種問題,因此幫助老板找出問題所在,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這才是好員工最應該做的。
7.高效執行力離不開專注的精神
您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一個有限的工作面上,不然就很難熟能生巧。您什么都想會、什么都想做,就意味著什么都不精通,任何一件事對您都是初工。
——任正非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功,實際上很多企業與個人之所以無法獲得成功,不是因為機會太少,而恰恰是因為機會太多,過多的機會分散了注意力,而且一些偽裝成機會的陷阱會讓人無法自拔。很多人在執行任務的時候,明明能力很強,時間也充足,卻常常將工作任務搞砸,結果不盡如人意。這往往是專注度不夠引起的,員工們在執行某項工作任務的時候,可能同時也在做別的事,或者希望將兩個或三個任務一起完成,過多的任務分散了注意力和精力,也分散了資源,降低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從而造成工作上的力不從心和失誤。
華為公司向來看重專注度,有人曾經建議任正非進入信息服務行業。信息服務業的確是一塊香餑餑,而且利潤驚人,但是華為認為在自己的主營業務尚且不精的情況下,盲目涉入其他產業,是一種冒險行為,還不如集中精力做好主營業務,這樣才能夠將自己的業務做大做強。而且華為公司也明白在現有條件下,如果盲目擴張業務,就會增加員工的負擔,從而影響員工的執行力與工作效率。
在華為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類似的誘惑很多。為了確保所有華為人都能夠專注地工作,任正非在《華為基本法》的第一條就做了這樣的規定:“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從大的方向上來說,保持專注是華為的戰略安排;從具體的工作層面來說,專注是華為對每一個員工的戰術要求。正因為在工作中能夠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注,華為的員工才有著高度的執行力。
很多華為老員工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會提到這樣一個原則:“一次只做一件事。”無論領導有什么樣的命令,無論自己有多忙,都要堅持一件事一件事去做,只有完成一個任務后才能做另外一件事。因此,華為員工在工作時能夠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而不會因為其他事情而分心。
此外,華為人身上都有一股倔強的勁頭,或者說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很偏執,只要認準的事情和工作,一定會全心全意地投入進去。在華為公司,加班幾乎是家常便飯,每個人都加過班,而且很多人經常工作到半夜,以至于任正非親自安排專車接送,并親自買夜宵來慰勞。
有個華為老員工在華為創業初期的時候,經常加班加點,有一次竟然整整一個月都沒有回過家,家里的人很擔心,找到公司,才知道他一直在辦公室里工作,吃住都在辦公室里解決,而且還刻意關掉了電話,防止外人打擾。這種現象只是華為人專注于工作的冰山一角,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加班經歷。
這些故事聽起來有些瘋狂,很多人包括員工的家屬可能也無法理解這種近乎偏執的工作作風,但正如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所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那些對工作瘋狂執著的人、那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往往更加專注,也往往能夠獲得最后的成功,因為他們對于工作的投入比別人都要多。
專注是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執行力的重要保障,不過任正非認為專注并不等同于時間上的投入,時間花得多,并不意味著就是專注,也并不意味著執行力就更加強,“明明可以在2小時內完成的工作卻要花費14個小時來完成,這根本體現不出任何的專注”。所以,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只是專注的一種表面形式,真正的專注除了時間得到保障之外,還要注重專一性和投入性——員工是否一直在做這件事,是否被其他事情所干擾,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是否注意到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是否保持不錯的工作效率。華為人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很多,時間的利用效率更高,這就是他們獲得成功的原因。
“專注”作為一種工作態度,實際上包含著敏銳的反思、高度的自律,專注的人會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以便繼續改進和提升。而且專注的人通常具有高度的自律精神,不會輕易被瑣事所干擾,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更不會隨意浪費時間。
對于工作者來說,想要保證專注度,應該具有高度的職業素養、時間上的投入以及嚴格的自律精神,除此之外還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要保持工作環境的安靜,因為只有在不受到外來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工作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才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注意給自己設定時間限制,強制要求自己在某個時間段內就要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這樣工作者就會自覺保持專注,從而確保自己不會超出時間限制;在工作前先理清頭緒,明確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做的方法,這樣才不會在工作中出現忙中出亂的狀況;工作中要注意休息,以緩解疲勞,但是休息的時間一般不能超過5分鐘,以免打斷自己的工作狀態。只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并掌握相關的技巧,就一定能夠保持工作的專注度,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更加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