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探討軟件業的本質

18世紀的工業革命與19世紀發明的內燃機,均改變了世界,亦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能與上述東西相提并論的20世紀發明則非計算機莫屬。

計算機的發明促進了信息科技的普及,令人類的國界被取代,令生活簡單化,多元化的功能令已往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ヂ摼W令信息傳送高速化,聯機作業更令跨國集團可隨時互通消息。

但是,畢竟計算機只是一個裝著電線及金屬的盒子。只憑它去嘗試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就如同沒有引擎的汽車一樣,只能原地不動。那么,計算機的“引擎”又是什么呢?答案是:軟件。

信息科技普及化雖只開始30年,但隨著人民對信息科技的依賴日益加深,計算機及軟件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軟件行業主要由西方集團帶領發展,亦呈現出專門化、分工化及本地化的趨勢。除了最先推出家用PC的藍色巨人IBM外,業界的精英還包括微軟、Oracle(甲骨文)及SAP等30年前默默無聞,現今家喻戶曉的軟件集團。

本章將對軟件行業的中游及下游的行業本質作出詳細的分析,然后再以業界龍頭為案例分析,來論證其正確性。之后,我們會根據這個研究,為國內軟件生產商提供一些建議。

在探討軟件業本質之前,先讓大家了解一下軟件產業的一些基礎定義及現況概要,以便為后面的本質討論做準備。然后,讀者就會明白,行業本質如何影響軟件產業現在與今后的發展。

第一節 軟件產業概要

一、軟件的定義

簡單來說明,軟件就是計算機能夠理解的一串指令,這些指令會告訴計算機要做什么事,它們一般被劃分為三大類型:系統軟件、中間件、應用軟件。


·系統軟件(Operating Systems)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礎及總指揮,負責內部執行。

·中間件(Middleware)是連接前線與指揮之間的軟件,提供及加強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之間的溝通。

·應用軟件(Application Software)負責前線服務,為一般用戶提供多種不同的計算機應用功能,亦是用戶最常接觸到的部分。


這次要研究的對象是軟件產業,那就是以開發、研究、經營、銷售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為主的企業組織。

二、全球軟件業概要

全球軟件行業前景秀麗,持續強勁的增長。據統計,在2002~2006年期間,軟件市場價值以5.5%的年增長率上升,2005年的軟件產業規模為8239億美元,到2006年,市場總值達8754億美元(參見圖4-1),整個行業處在持續、穩定的成長過程中。而根據CCIDCCID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信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的英文簡稱。——編輯注的預測,全球軟件產業預期年度增長率將超過10%,到2011年市場總值將達15744億美元(參見圖4-2)。

圖4-1 全球軟件業市場規模

圖4-2 全球軟件產業預期增長

在全球軟件業的總收入1257.59億美元中,微軟占345.65億美元,IBM占157.53億美元,甲骨文占97.95億美元,SAP占70.54億美元,而其他公司則占585.92億美元(參見圖4-3)。微軟、IBM、甲骨文及SAP四大軟件企業的總收入占全球100大軟件企業總收入的53.41%,可見軟件業市場是高度集中的,但每年依然有不少企業躋身進入軟件業,希望在當中尋找機會。究竟這些新進的企業如何才能成功?為何有些企業能夠成功?借著研究軟件產業的行業本質,我們就能從中找到答案。

圖4-3 全球軟件產業市場份額

三、中國軟件市場現狀

與其他國家的市場相比,軟件產業在中國又如何呢?根據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的統計,中國的軟件規模的增長率是最高的,在2005年達40.3%,遠遠超過全球的平均增長率12.5%,但中國軟件產業在全球所占的份額卻只有5.5%,可見中國軟件產業正在高速增長,但相對其他的國家影響力依然小,這是因為中國軟件產業的起步比其他國家遲,但相對而言中國的軟件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表4-1 2004~2005年主要國家軟件產業規模及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中國軟件行業協會,《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研究》, 2005年。

在2005年,軟件市場總產值占中國GDP的2.1%,比2004年增長了0.4%,市場規模達3099億元,出口達36億美元,從業人員超過90萬人,營業額超出億元的軟件企業已達257家。而2007年,單單在1月~4月軟件業實現收入1435.2億元,增長達28%,可想而知,中國的軟件市場有多龐大。

在中國這個具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市場,各大軟件商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大,微軟占8.9%, IBM占8.6%,甲骨文占4.6%, BEA占2.7%, SAP占2.0%,而中國本土最大的軟件企業用友和金蝶分別占2.4%和1.6%(參見圖4-4),中國軟件市場集中度不高,仍有大量發展空間,因此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我們中國的本土軟件企業在面對激烈的競爭時,該如何抓住行業的本質?

圖4-4 各軟件生產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四、軟件產業鏈探討

要尋找軟件產業本質,我們先從軟件產業鏈開始著手。簡單來說,軟件產業鏈是將一個軟件概念進行軟件研發,最后發展為應用產品的過程。在概念和軟件研發的過程中有不同的軟件發展商參與生產,最后經各種不同銷售渠道到用戶手上,供企業或個人用戶使用。我們會將軟件產業鏈分為以下四類再加以分析:行業分工鏈、生產過程鏈、技術需求鏈和價值分配鏈。

由概念一直到可供客戶應用,產業鏈可分成三個不同的“行業分工”領域:系統軟件、中間件與應用軟件(參見圖4-5)。如果只有系統軟件或中間件是沒有用的;相反,如果只有應用軟件,卻沒有可供運行的系統與中間件,也是行不通的,它們是循序漸進,缺一不可的。而每個細分領域又可再分成各自的生產過程鏈:概念構思、架構設計、市場調查、研究開發、單元編碼、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市場推廣、分銷渠道,最后是下游終端使用者的使用及維護(參見圖4-6)。

圖4-5 軟件產業鏈

圖4-6 生產過程鏈

行業分工的技術需求鏈反映了軟件產業分工鏈中各個細分環節的基本技術需求(技術壁壘,參見圖4-7)。系統軟件和中間件技術壁壘高,外來者較難進入,因此競爭并不十分激烈,邊際利潤較高,現在分別由微軟、IBM作為領導者。至于應用軟件的技術壁壘低,功能及種類數不勝數,外來者較易侵入及模仿,因此競爭十分激烈,邊際利潤相對較低,沒有真正的“領導”者。分析過以上的各種特質后,你會選擇哪一個領域?

圖4-7 產業技術需求鏈

生產過程的技術需求鏈反映軟件產業生產過程鏈中各個細分環節的基本技術需求(技術壁壘,參見圖4-8)。當中研究與設計的技術資本壁壘高,因此利潤也較高,研發需時很長,失敗率高。開發、編碼及測試的技術壁壘低,因此利潤相對較低;印度、中國等技術水平較低的軟件企業,均積極發展軟件外包業務,因為外包技術要求較低,成為小型企業開始踏入軟件業的入行門階。

圖4-8 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需求鏈

產業價值分配鏈是描述軟件的總附加價值在軟件產業鏈中各細分環節的分布(參見圖4-9)。研究、設計及營銷的總附加價值遠高于開發、編碼及測試的總附加價值。看過技術需求鏈和價值分配鏈的分析,就會明白為什么那些國際性的大型軟件企業會將開發、編碼及測試等工序外包給印度和中國的軟件企業,而保留研究、設計及營銷的業務。而行業分工方面,以IBM為例,它選擇了占據中間件(高技術壁壘領域)的核心技術,從而擴張它在軟件業界中的勢力。

圖4-9 產業價值分配鏈

從軟件產業鏈的研究當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軟件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的特質各有不同,如果軟件企業站在鏈的不同位置,自然有不同的景觀,也需要不一樣的策略。因此在探討軟件業本質時,需要將不同的領域個別分開來研究,也會得出不同的本質。在后面的部分,我們會先探討中游軟件,即中間件的行業本質。我們將會先詳細說明中間件的行業本質,然后再以具體案例論證其真確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旗县| 巴彦县| 乌审旗| 绥宁县| 中方县| 祁东县| 胶南市| 营口市| 张北县| 青铜峡市| 宝应县| 新和县| 江门市| 金山区| 萨嘎县| 盐亭县| 四会市| 宣恩县| 厦门市| 辽阳县| 易门县| 东莞市| 高邮市| 区。| 邵阳县| 丰台区| 石泉县| 竹溪县| 措勤县| 涞源县| 双牌县| 富川| 富阳市| 马关县| 泰顺县| 夏邑县| 宁化县| 都昌县| 泸定县| 会宁县| 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