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關山孤月 (11)

[37]中國古代稱匈奴、鮮卑、羌、鐵勒、柔然、突厥、回鶻等游牧民族首都為牙帳。《周書·突厥》:“可汗恒處于都斤山,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回鶻牙帳城位于蒙古國鄂爾渾河谷,中文文獻音譯成“哈拉巴勒嘎斯”,意為“黑虎城”,建造于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漢式建筑,是著名回鶻古道的轉拆點及漠北政治文化中心。

[38]迄今甘肅武威仍然稱闖下大禍為“天寶大禍”。“天寶大禍”即指安史之亂后吐蕃攻克涼州(武威)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大清洗。歷經千余年,武威人仍記憶猶深,足見當年創傷之深。

[39]堯舜時代,舜曾“竄三苗于三危”,開流放之先例,三危即敦煌標志性山脈三危山。后世歷代王朝亦多以敦煌為流放之地,譬如當年東逃的行軍司馬宋衡便是因為貪贓而貶到沙州為官。三苗又名“苗民”“有苗”,傳說時期的南方氏族部落,是以蚩尤為君的九黎部落后裔,居長江中游以南一帶,數為亂,后為舜所征服。但舜也因為南征三苗而死,連尸骨也未運還。禹即位后,乘天災人禍再次征伐三苗,大敗苗師,三苗從此衰微。

[40]平頭屋:通常墻頭用土壑壘成,上架木椽,再鋪上芨芨草或葦子編成的草席,上面用泥抹平,四周邊沿稍高,留一口出水。因房頂覆蓋的是草席和泥,此種結構房屋只能建造于干旱少雨之地。今甘肅、新疆等地仍可見到不少平頭屋。

[41]徐州:今江蘇徐州。唐時置武寧節度使,治徐州。

[42]崔群:字敦詩,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年僅十九歲,與韓愈為友,貞元十年(794年)中賢良方正科。歷官秘書省校書郎、右補闕、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等。元和十二年七月,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群出自著名的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在春秋時是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東漢以后成為山東望族。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北魏時,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并稱為四大族,依然是士族最高門第。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列崔氏為第一。唐太宗大怒道:“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么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李皇竭力打壓,崔氏仍然風光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崔群即為其一。

[43]白州:今屬廣西。

[44]據敦煌文書,敦煌僧人戶籍都在原來家里,即所謂“僧掛俗籍”或“僧俗混籍”。有學者認為僧人世俗化是因為敦煌男性太少、女性太多(原因同敦煌一夫多妻制),因而這一地區僧人不能享受特權,要承擔徭役賦稅,甚至要服兵役。

[45]神龍元年(705年),唐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革命”(事見同系列小說《璇璣圖》),迫使女皇帝武則天禪讓給太子李顯。李顯復位為唐中宗。唐中宗上臺之后,為慶祝唐朝復辟,令“諸州置寺、觀一所,以‘中興’為名”。此后有大臣認為唐中宗再次繼位是“母成子業,周贊唐興”,在形式上并非中興,提議將中興寺改為龍興寺。敦煌為沙州州治,因此而建有龍興寺、龍興觀各一所。

[46]東漢漢明帝劉莊曾夢見金人往西而去,大臣認為即是驃騎將軍霍去病征伐匈奴時所獲祭天金人。由于祭天金人已在西漢覆滅時失蹤,漢明帝便派郎中蔡愔和秦景西往印度求取佛像。蔡愔、秦景沿張騫所開絲綢之路西行,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到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便邀請二僧前往中國。永平十年(67年),蔡愔一行回到洛陽,隨身還帶著白馬,上面駝著佛像和佛經。印度僧人被安置在洛陽東門外的鴻臚寺(專門招待外國使節的賓館),專門翻譯佛經,據說現存《四十二章經》即為其譯本,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佛經翻譯。次年,漢明帝下令在鴻臚寺舊地建佛寺,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勞,以“白馬”為名,這就是白馬寺的來歷。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亦是中國第一座官寺。中國佛教宗派繁多,寺廟林立,但都公認白馬寺為佛教“祖庭”和“釋源”。正是在漢明帝的首肯下,佛教得以在中國傳播。相比于后來唐朝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白馬馱經到中國的故事早了600年之久。而后來《西游記》中唐僧的坐騎白龍馬,應該就是由“白馬馱經”的故事化出。

[47]都僧統司:又稱都教授司,簡稱都司,河西佛教事務行政機構,高居于各寺之上,集教權、行政權、財權于一身。因“河西風俗,人皆臻敬空王”,在河西有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甚至可以干預地方行政、司法等事務。前面所提及的寺戶即不專屬于某座寺院,而是受都僧統司管轄。為了統轄龐大的教團和產業,都僧統司設有各種辦事衙門,大致有:系司、行像司、方等道場司、經司、燈司、功司、功德司、堂齋司、修造司、招提司,倉司、西倉司、常住倉司、功廨司、羊司、佛帳所、常住處、音聲等。各機構都有相應僧官主持,分管物資分配、寺剎營造、錢財出納等。

[48]古時天子出行,必先止行人、清道路,稱為“蹕(bì)”。后天子出行,途中暫住,稱為“駐蹕”。

[49]唐代自武則天后,佛教日益興盛,全國寺廟林立。規模上,大寺通常有四五六百間房,中寺有二三百間房,就連小寺也有幾十間、上百多間房。寺廟其他資產,如店鋪、田產、奴戶等另計,且無須交納賦稅。足見佛教財力雄厚,已對國家經濟構成了威脅,此即后來唐武宗滅佛根源。

[50]都僧統司設都僧統(又稱都教授、教授)一員,總領僧務。下設都僧錄、僧錄、都僧政、僧政、法律、都判官、判官等僧官,雖是僧人,卻與官吏無異,為敦煌僧人世俗化的又一體現。洪辯是首任都僧統,其職銜全稱為“河西都僧統兼攝沙州僧政法律”,類似唐河西節度使兼領沙州刺史,表明洪辯對整個河西寺務都有管轄權。

[51]朝霞冠:此冠用紅艷之色的霞氈制作,色彩與朝霞相似,有霞光萬道、蒸蒸日上的氣勢,取吉祥之意,名“朝霞冠”,曾是吐蕃進貢大唐朝的特產之一。除贊普外,臣相、武衛和侍從也戴朝霞冠。

[52]敦煌因崇佛之故,一直流行火葬,死者以火焚燒,收骨葬之,上起浮圖(高塔)。

第二章 龍興景云

敦煌素為各民族雜居之地,亦是各種宗教麋集之地,除儒、釋、道之外,景教、襖教、摩尼教和地方的雜迷信都十分流行,敦煌由此被稱為『善國神鄉』,各種宗教活動頻繁而隆重。如粟特人多信奉襖教,在城外建有巨大的襖祠,時常舉辦賽襖。摩尼教在河西相對小眾,在敦煌城中也設有一座簡易禮懺堂,為本地摩尼法眾提供共居精修善業之所。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唐 王昌齡 《從軍行》四首

杜湛新逢父喪,卻驟然出刀制住了贊普赤祖德贊,事出突然,眾人盡皆驚愕怔住。隔了片刻,東道節度使尚綺心兒最先嚷道:“反了,反了!杜湛,你好大膽子,還不快些放開贊普!”一邊說著,一邊拔出劍來,指向杜湛。他雖然年紀已大,到底還是武將,反應比常人要敏捷得多。

杜湛冷冷道:“東帥可是要跟我比是你的劍快,還是我的刀快嗎?我本無傷害贊普之意,只是有幾句話要說。可若要逼我出手,那么害死贊普的人可就是東帥你了。退開,你們都退開!”

僧錄談迅道:“杜公子,令尊才剛剛過世,尸骨未寒,你便在他身側公然挾持贊普,可是對死者大大的不敬。”杜湛道:“家父生前常常嘆息未能為敦煌百姓謀取更多福祉,以至悵恨無窮,我正是要當著他老人家的遺體,完成他的心愿。贊普,我不是有意要得罪你,若非如此,你只會拿我當小孩子,不肯好好聽我說話。”

赤祖德贊體弱多病,自即位以來,只知尊崇佛教、潛心佛法,于軍國大事一概不理,連所任命的兩位執政宰相都是僧人,乍逢驚變,無法及時應對,一時說不出話來。

宰相貝吉云丹雖是出家人,卻因執掌吐蕃大權多年,平和的性子中自有一股剛毅。他聽出杜湛弦外有音,忙揮手命聞聲進來的衛隊長屬廬列扎等人退出,親自掩了房門,又斥命東道節度使尚綺心兒收起兵器,這才溫言道:“杜公子有什么話,不妨直言。”杜湛道:“我要贊普答應我,寬賦稅,輕徭役,免征伐,并允準河西漢人自治。”

眾人不由得再度呆住。張議潮失聲道:“杜公子冒死挾持贊普,就是為這個?”杜湛道:“不然還能為什么?這正是家父的心愿!”

張議潮又好氣又好笑,道:“杜公子,你年紀還小,小孩子懂什么!不要再胡鬧了,快些放開贊普,好好謝罪!”杜湛一向對待長輩彬彬有禮,這次卻極是執拗,搖頭道:“張使君雖是部落長,我卻不是你屬下,你無權管我。”

貝吉云丹忙道:“杜公子的要求,本相都聽明白了。令尊在沙州都督任上時,贊普已經減免了沙州一半賦稅,并如令尊所請,發還了民間農耕鐵器,這就是‘寬賦稅,輕徭役’。‘免征伐’一事,贊普自即位以來,積極倡興佛事,主動與大唐息戰,兩國邊境安寧,再無戰火。至于‘自治’,數年前,贊普特別下令在敦煌增設漢人部落及粟特部落,由漢人和粟特人各自擔任部落長,其中的一位——張使君目下就站在房中。所以事實上,張公子的要求贊普早已經做到了。”杜湛道:“不,你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石雄忽上前兩步,低聲道:“小郎君,我有要緊話對你說。”杜湛道:“石叔叔,目下情勢緊急,不大方便……”一言未畢,便被石雄按中腰間,手上力道微松,手臂已被反擰到背后,匕首也隨即被奪下。他對石雄完全沒有防備,竟在閃電之間被對方制住,愕然不已,道:“石叔叔你……你……”石雄道:“抱歉,我不得不這么做。”

張議潮已搶上前將赤祖德贊拉開,問道:“贊普有沒有受傷?”赤祖德贊只撫摸脖頸疼處,一時不能言語。

東道節度使尚綺心兒打開房門,召進王室衛隊長屬廬列扎,命他帶人將杜湛拿下。又上前稟報道:“杜湛膽敢持刀挾持贊普,觸犯贊普的尊貴身體,罪同謀逆,應處以分尸極刑。請贊普準許臣將他押到沙州府署門前,公開處死,以儆效尤。”

張議潮忙道:“杜公子傷痛父親之死,一時神志不清,才做了蠢事,罪不該死。”尚綺心兒冷笑道:“神志不清怎么還能說出自治那番話?”張議潮道:“杜公子還只是個孩子,他隨口說了一些亂七八糟的話,當不得真。”尚綺心兒冷笑道:“孩子才會說真話。”又躬身請命道:“贊普,杜湛妄談漢人自治,罪不可赦,必須立即以極刑處死,才能殺一儆百,壓服河西漢人。”

赤祖德贊驚魂未定,甚至還來不及憤怒。他素將國事委托給貝吉云丹,便轉頭去看僧相。貝吉云丹一時沉吟不決。

張議潮正要再上前求情,都僧統洪辯朝他搖了搖頭,向僧錄談迅打了個手勢。談迅是洪辯弟子,亦是漢人,俗姓李,忙上前道:“杜湛褻瀆贊普身體,犯下大罪,確實該重罰。只是贊普如此尊崇杜公,親自到僧房為他念經超度,龍興寺上下無不親眼所見。若是轉瞬殺了杜公唯一在世的親人,朝夕反復,怕會惹人非議。”

這番話入情入理,赤祖德贊當即點頭稱是,道:“嗯,李僧錄顧慮得有道理。”

尚綺心兒知道耳朵根子軟是赤祖德贊最大的毛病,忙道:“贊普心懷慈悲,卻不知道河西人心詭異,難以歸化,必須施以威懾手段。漢人總說什么‘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杜湛是第一任沙州都督之子,地位不同一般,正好可以拿他開刀。”

談迅道:“東帥此言差矣。我佛以普度眾生、救苦救難為己任,世間絕無不可度之人,河西亦絕無難歸化之人,不過我佛慈悲為懷,不該靠威懾,而是靠感化。遙想當年,吐蕃國內巫教橫行,連贊普想要親近佛法,都得使用婉轉迂回之計。然而佛法光輝,最終還是普照了蕓蕓眾生,才有今日國教熾盛之局面。”

他一番言語洋洋灑灑,似是與眼前杜湛挾持贊普一事無干,實是述說佛法在吐蕃弘揚的艱難歷史。吐蕃原本信奉苯教[1]。佛教進入藏地,得益于吐蕃開國君主松贊干布的兩名妃子——一是元妃尺尊公主,她來自佛教之國尼泊爾,攜帶佛像入藏,修建了多間佛寺,其中以大昭寺最為著名;二是次妃大唐文成公主。她嫁入吐蕃時,亦以釋迦牟尼像、三百六十卷經書作為嫁妝。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在邏些西北紅山上修建了布達拉宮,“布達拉”在梵語中即為“佛教圣地”之意。之后,佛教始在藏地流行,人們尊奉她兩位為佛法引入立下大功的公主為度母[2]。

松贊干布臨死前,在銅牌上刻下神秘預言,稱贊普之位下傳五代,名字中出現“赤”和“德”者時,佛教將會興盛,吐蕃將會成為佛門世界。赤德祖贊即位后,在故大相祿東贊[3]密室中看到這塊銅牌,認為將應驗到自己身上,開始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派遣大臣分赴印度和大唐五臺山學習佛法,并大力提拔崇佛大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新绛县| 普安县| 南宁市| 宁远县| 呈贡县| 峨眉山市| 惠安县| 绩溪县| 长海县| 错那县| 罗江县| 常熟市| 威海市| 江门市| 枣阳市| 双鸭山市| 大丰市| 湘潭市| 会东县| 弥渡县| 名山县| 宿松县| 弋阳县| 元谋县| 油尖旺区| 石楼县| 安新县| 梓潼县| 木兰县| 皋兰县| 阿图什市| 汉沽区| 扬州市| 井研县| 孟津县| 油尖旺区| 聊城市| 固阳县| 奉化市|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