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文化諸元(4)

第三是用食油增香。純凈的植物油和動物油,也能很大程度的對食材產(chǎn)生增香的作用。其實(shí),油香,就會使烹飪出來的菜肴有一種特別而又好聞的香氣。所謂純凈的油,如菜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以及豬油(豬板油)、牛油、羊油、雞油、奶油,等等,用它們烹制各種不同的菜肴,就會散發(fā)很濃郁的油香,與食材的本香相得益彰。桂林人冬日煮湯喜歡放豬板油,這種動物油的香味,十分濃烈。而炸東西,用茶油,容易起酥炸脆,久貯不會受潮發(fā)軟。牛油(黃油)做麻辣火鍋,那是從川菜中來,而奶油做酥味糕點(diǎn),雖從北方傳來,但又改進(jìn)成桂林口味,奶油涼菜,有一陣煉奶香。而在湯、涼拌菜、面食上淋一點(diǎn)小磨芝麻油,那獨(dú)特的香味更是誘人。

第四途是以氣味芬芳的蔬果留香、增香、提香,并與食材美妙組合,相得益彰。我們的葷字,是草字頭,當(dāng)然是指某一類蔬菜,這一類蔬菜,能散發(fā)出強(qiáng)烈的香氣,故稱為葷。《禮記》中說“葷”是指九種(當(dāng)然不僅九種)有奇特氣味的蔬菜,它們是:姜、蔥、蒜、韭、芹、茼蒿、芫須、紫蘇、阿魏。恰當(dāng)?shù)姆謩e不同食材,特別是動物性食材,配以這些香辛味的蔬菜,就能增加香味,消除異味。動物性的食材,如:豬肉、魚肉,有腥臊氣味,而牛肉、羊肉、犬肉,特別是羊肉,有很濃的膻味,用姜、蒜配合可以消除這些氣味,而用這些蔬菜烹飪的菜肴,也有特別的香氣,如香芹肉絲、香蔥煎蛋、韭黃炒蛋、韭菜花干絲,還有子姜燒肉、韭頭蝦仁、韭頭蝦皮、蒜苗臘肉、蒜苗腰花、香菜拌牛肉巴、蒜泥白切肉、香椿煎蛋,等等。桂林煮田螺除姜蒜之外,一定要放紫蘇,使它更具有獨(dú)特的風(fēng)味。

以水果增香,也是一絕。我們有不少菜肴、用水果配合,不僅散發(fā)著誘人的清香,而且味道也十分美妙。如菠蘿酥合、菠蘿牛肉、香蕉雞脯、椰仁魚丁、西芹腰果、香芹百合,等等。

用香料除去異味、增添香氣,是重要一途。桂林人常用于烹飪的香料,有數(shù)十種之多(詳見下文),但常用的不外姜(老姜、黃姜、沙姜)、蒜、八角(大料)、桂皮、橙皮、香草、香葉、草果、豆蔻、丁香、小茴香、甘草、胡椒、花椒、辣椒、迷迭香、山楂、豆豉等十幾二十種。煮動物性食材,如牛肉,沙姜、八角不可少;煮羊肉,還應(yīng)用甘蔗稍,再放幾片山楂干,就能很好地除去膻氣。即使煮植物性的食材,如蠶豆、小芋頭,放一兩朵八角,那滋味就更加鮮美了。桂林米粉,特別是桂林的鹵味米粉,是世界一絕,那鹵鍋的制作,就少不了各色香料,真正傳統(tǒng)風(fēng)味的桂林米粉的鹵鍋,要按比例放入二十八種香料,它才能散發(fā)出特有的誘人香氣(見后文),燒羊肉、煮狗肉都要投入相應(yīng)的香料。

但是,桂林高明的廚師講究烹煮這些動物性食材時,雖然必定要投入相應(yīng)的各種香料,卻一定還要保留一點(diǎn)牛肉本色的香味、羊肉本色香味、狗肉本色的香味。

否則,燒煮出來的東西,就吃不出什么是牛肉,什么是羊肉,什么是狗肉了。

這就是吃的藝術(shù)。吃的藝術(shù),在菜料的香氣這一點(diǎn)上,桂林又是十分講究的。

色、形、香對于一道菜來說,當(dāng)然十分重要。但如果這道菜“味同嚼蠟”,那就不管你色彩再美麗,形狀再悅目,香味再撲鼻,也是枉然。歸根結(jié)底,還是在一個“味”字上。可以說,美色、美形、香逸,但味道不好,那這一道菜就失敗了。

當(dāng)然,色、形、香都好,一般來說,應(yīng)該說味道也是好的。但真正要烹飪一道美味的菜品,還需在味上下工夫。

中國菜的味型非常豐富多彩。古今都講“五味調(diào)和”,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我們的飲食理論的基礎(chǔ)。

這五味,其實(shí)就是五種最基本的味型:酸、甜、苦、辣、咸。商朝以鹽和酸為主味,周代就非常豐富了。《禮記》就記有用蔥、芥(芥菜籽制的調(diào)料)、韭、蓼、薤(藠頭)、藙(果實(shí)味辛辣,又稱食茱萸)、醯(醋)、梅等調(diào)味品煮膾、豚、脂、膏、三牲和獸類食材的。

周代已經(jīng)注重復(fù)合調(diào)料的制作和使用了。《禮記》也記了不少“醬齊”,各種醬料,不僅名目繁多,滋味也各異。《周禮》記載,周天子祭祀和宴客,往往用醬一百二十甕。孔子也說:“不得其醬不食。”

我們現(xiàn)代人,也常用醬佐食。如用炸醬吃面條,又如吃烤鴨沾點(diǎn)甜面醬。桂林人佐食的醬也有不少,豆瓣醬、辣椒醬就是首選,甚至有人缺少了它就吃不下飯。

味型總結(jié)來說,大約有九類,即咸、甜、酸、辣、苦、鮮、香、麻、淡。而桂林人的口味,對酸辣苦咸鮮香甜七味最為看好。這種種口味,當(dāng)然也是從四面八方而來,但卻都加以了改造,成為了桂林人獨(dú)特的口味。如取湘菜的鮮辣而不取其咸,取粵菜的鮮活而不取其甜,取川菜的辣香而不取其麻。北方的燉菜也不取其軟爛。江南的腌菜也不取其苦咸(咸得發(fā)苦,如鹽水鴨子)。

復(fù)合型的調(diào)味,據(jù)專家的研究,用于烹調(diào)的有500種之多,但實(shí)際使用的,也不過四五十種,據(jù)王仁湘的《飲食與中國文化》所載,試列如下:

(1)酸味型:酸辣、酸甜、姜醋、茄(番茄)味;

(2)甜味型:甜香、荔枝、甜咸;

(3)咸味型:咸香、咸酸、咸辣、咸甜、醬香、腐乳、怪味;

(4)辣味型:胡辣、香辣、芥末、魚香、蒜蓉、家常;

(5)香味型:蔥香、酒香、糟香、蒜香、椒香、五香、十香、麻醬、花香、清香、果香、奶香、煙香、糊香、臘香、孜然、陳皮、咖喱、姜汁、芝麻、冷香、臭香、豉香;

(6)鮮味型:咸鮮、蠔油、蟹黃、鮮香;

(7)麻味型:咸麻、麻辣;

(8)苦味型:咸苦、苦香;

(9)淡味型:淡香、本香。

桂菜最常用的香味,莫過于甜香、醬香、腐乳香、辣香、蒜香、姜香、蔥香、臘香、豉香、芝麻、花生、蠔油、酸甜(糖醋)五香等這十?dāng)?shù)種。

桂菜用的料酒,取三花不取黃酒;用的醋取白醋不用陳醋。醬料多用腐乳、豆瓣、辣椒(蒜蓉、豆豉),南來的醬料,如檸檬、黃皮、梅子,也較為可口,在吃燒烤菜肴時,點(diǎn)以此醬,風(fēng)味很好。如番茄醬、蘋果醬等果醬,是桂林人吃西菜時所取;而麻辣醬則是學(xué)做川菜,改改口味時所用。其實(shí)桂林人,就是豆腐乳、辣椒醬、豆瓣醬三大醬菜系。

所以,在味上,桂林喜酸,但不能太酸;喜辣,但不能太辣;喜咸,但不能太咸;喜甜,也不能太甜。桂菜講究咸淡合適,放糖最好吃不出甜味。取了湘、川、粵、下江菜之長處,卻避免了它們的短處。這種品味的功夫,就是桂林獨(dú)有的飲食文化。

至于品味方面,老桂林人,也是十分精于此道的。過去,我母親就能辨別得出豆芽是在哪兒發(fā)的,當(dāng)然,以西山隱山巖洞的最佳,次之是七星后巖的;至于生曬醬油,是不是曬夠了日頭(一般需六個月,即一百八十天);甚至吃得出漓江水(新中國成立前,有挑水賣的)是取自伏波山邊還是象鼻山邊的。水豆腐不用說了,點(diǎn)鹵的(老水豆腐),用石膏的,小鍋煮的還是大鍋熬的,都能分得清爽。所以,好的廚師要做出好菜,首先他自己就能精于辨味。

鹽味(生鹽、熟鹽),甜味(黃糖、紅糖),肉味(前夾、后腿)。特別是酒味,酒薄無香,酒醇味厚。如以淡菜配濃酒,飲酒必然無味;如以香濃酥脆之肴佐醇酒,則相得益彰,酒興就高。菜肴不對,三杯為多;菜肴味美,千杯不醉。這就是品味與食材的關(guān)系。在吃的藝術(shù)上是很有講究的。桂林人講“無酒不成席”,又說“無雞不成席”,還說“千有萬有,不如花生下酒”,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有的菜肴,雖平淡而顯出食材的本味,那余味是綿長的;有的菜肴,雖說濃厚卻說不出是什么滋味,咸、醬、甜、糊俱全,倒吃不出它是什么東西了。所以,精于品味,是美食家;但能做出耐得品味、讓眾人齊聲道好的菜,卻是廚師的真功夫了。

吃桂菜,總少不了味碟,或醬油白醋,或辣椒蒜蓉醬油,用來蘸的一般較淡的菜,使之增味。而腐乳辣椒碟,卻專門用于吃狗肉,它能激活狗肉香氣,增加狗肉滋味。

在品味上,桂林人不喜歡腐臭之味。臭豆腐、臭雞蛋是外頭傳入,僅為一小部分人愛好。正宗的酒席上,是見不到它們的蹤影的。而苦味桂林人只喜歡食材的天然苦味,如苦瓜、苦荬菜。可惜,如今苦瓜不苦,而苦荬菜也成了甜荬菜了,還能保有一點(diǎn)點(diǎn)蔬菜清香的,那也就是蘿卜纓子或芹菜,或韭、或茼蒿或紫蘇了。

(三)奇思妙想——名與器

這里講的是菜名和食器,名與器都透著中國人的很多靈氣,呈現(xiàn)出食者、饌者的奇思妙想。

菜肴的命名有多種方法,最普通常見的有用食材命名的,如番茄豆腐、西芹百合;以香氣命名的,如蒜香排骨、魚香肉絲;以烹法命名的,如爆炒肚絲、清燉母雞;以色命名的:白雪紅梅、金玉滿堂;以形命名的:松子全魚、菊花里脊;以質(zhì)地命名的:如酥炸茄盒、脆皮烤鴨。

桂菜的命名,還滿含祝福、吉祥的意愿,如“三元及弟”(牛肉丸、魚丸、蝦丸羹)、“手足深情”(雞爪、雞翅、生菜、芹菜)。特別是有用食材的諧音、諧色、諧形等而命名的,如“渭濱垂釣”,這就用著了一個典故,實(shí)際上是子姜炒鴨的意思:暗含姜子牙這個人名:“子孫百代”(蓮子、海參、百合、帶子羹)。有一品婚宴的甜羹,就取名為“早(棗)生(花生)貴(桂花糖)子(蓮子)”。既美味,又寄托了人們對新人的祝福。這就是菜肴命名的藝術(shù),也是中國菜具有獨(dú)特魅力的地方。

我請客吃飯,講究四美俱全。哪四美?美酒、美肴、美器和美女。這是缺一不可的。美酒、美肴不必說,美女也只能是可遇不可求。而美器,當(dāng)是吃的藝術(sh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老子說過“民以食為天”,我國古代,認(rèn)定世界是天圓地方的。而民以食為天,這天是圓的,所以裝盛天的食物的器,就應(yīng)該是圓的,傳統(tǒng)的食器,除湯匙筷子外,都是圓的,從視覺美學(xué)來說,圓器使人賞心悅目。而時下卻使用了各種異形器,方的、長方的、扇形的、菱形的、半圓的、三角的,五花八門,好像十分的豐富多彩了,其實(shí)它造成了人們視覺的疲勞,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胃口。而且在擺放上也顯得十分的雜亂無章,方不方,圓不圓,擺臺地方,又互相矛盾,實(shí)在是不妥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大大小小圓的食器,使人產(chǎn)生一種和諧圓滿的感覺。既然簋是圓的,盤是圓的,碟是圓的,碗也是圓的,那么,就容易注目于菜肴,在色、香、味、型四全的菜肴面前,食欲不禁大振。所以器美的前提,是器形一致渾圓,吃的是圍圓桌而坐的席,團(tuán)圓和樂的感情就在其中了。

(四)佳構(gòu)逸興——情與境

環(huán)境幽美,雅客云集,這也是食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色與形令人賞心悅目,香與味令人心曠神怡,而那奇思妙想的名(菜名)與器(食器),更顯吃的藝術(shù)的魅力。但總體的仍然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食客的雅興,有了這佳構(gòu)才能激發(fā)逸興,把食藝推上一個很高的美學(xué)境地。

孟浩然有詩:“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農(nóng)家之宴,在這樣美麗的環(huán)境中,頓使人“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詩人興味盎然,對此發(fā)生了濃郁的興致,以至于相約以期:“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晚唐本土詩人陽朔曹鄴有詩《碧尋宴上有懷知己》,寫道:“荻花蘆葉滿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樓。金管曲長人盡醉,玉簪恩重獨(dú)生愁。女蘿力弱難逢地,桐樹心孤易感秋。莫怪當(dāng)歡卻惆悵,全家欲上五湖舟。”曾任桂管觀察使張固幕從事的晚唐詩人盧順之,也有《重陽東觀席上贈侍郎張固》,說:“渡江旌旆動魚龍,令節(jié)開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巖桂小,茱萸房濕露香濃。白云郊外無塵事,黃菊筵中盡醉容。好是謝公(南朝齊謝朓)高興處,夕陽歸騎出疏松。”又有曾任桂管觀察使的晚唐詩人楊漢公詩《訾洲宴游》:“桂林云物盡漫漫,雨里花開雨里殘。唯有今朝好風(fēng)景,櫻桃含笑柳眉攢。”在這樣美麗的境地飲酒賦詩,其樂可想而知。南宋任靜江知府兼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的范成大,在七星巖棲霞洞飲酒賦詩,盡寫桂林山水美景。南宋抗金名將張孝祥,為廣西、桂林文德教化作出巨大貢獻(xiàn)的張栻在公務(wù)從教之余,也多喜到桂林山水勝地飲宴會聚,而多有題詠。總觀往古自隋唐始,到明清末,數(shù)百上千文人,都在這風(fēng)景如畫的美景中流連,飲酒賦詩,真真是賞心樂事。

而歷朝歷代,桂林的大多酒樓依山傍水而設(shè),青山蒼翠,藤樹蒙絡(luò)披佛;綠水澄碧,游魚歷歷可數(shù)。此時此刻,飲酒樂事,詩興大發(fā),無數(shù)佳構(gòu)名篇留傳于世。

又特別的,鐫刻在崖壁之上,流傳千古,成為桂林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財(cái)富。

桂林得天獨(dú)厚,無數(shù)青峰立地拔起,正似一支一支碧玉簪;而蜿蜒南流的清澈澄靜的漓江,更是美不勝收。說飲食要有良好的環(huán)境,營造美妙的氣氛,那是任何地方也比不上桂林的了。所以人說,環(huán)境氣氛的作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而飲食的環(huán)境,當(dāng)然以自然的、獨(dú)到的、生態(tài)的為上上之美。在桂林游山玩水,在桂林吃一道漓江魚蝦,那種享受,說是神仙也不過分。

因此,桂林的酒樓、菜館,我認(rèn)為以建在江邊山下的為上佳,背靠青山、面臨漓水,推窗即見江邊的腳下的竹樹婆娑,八月桂花開放,又襲來陣陣桂花香氣。在此景此境中飲宴,那真是佳構(gòu)伴生逸興,勝境促發(fā)幽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兴仁县| 新密市| 丰镇市| 长阳| 德安县| 连江县| 曲周县| 调兵山市| 白河县| 仁寿县| 义乌市| 海安县| 当雄县| 泌阳县| 台南县| 繁昌县| 双柏县| 阿图什市| 读书| 汉川市| 乌鲁木齐市| 乐都县| 大兴区| 巴彦淖尔市| 临猗县| 潞西市| 龙海市| 普兰县| 阿城市| 融水| 新民市| 闽清县| 班戈县| 北流市| 永吉县| 阳原县| 正定县| 盖州市| 琼结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