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身邊的語言邏輯想每次都贏,先弄懂對方的邏輯(3)

宋玉的忽悠本領的確很高,他的一席話馬上就讓楚王相信他是不好色的,而認為登徒子是個實實在在的好色之徒。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宋玉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他所列舉的理由雖勉強可以證明自己不好色,卻無法證明登徒子好色。登徒子不棄丑妻,生了五個孩子,這跟他是否好色并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結婚生子乃天經地義、人之常情,這怎么能說明登徒子好色呢?宋玉的辯解顯然是存在“不相干論證”的謬誤。

引用的邏輯,“×××說過”的效用

為了說明概念的性質,我們通常會給概念下一個定義,比如“正當防衛”就是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不法行為之侵害,用以保衛自己或者他人的正當權利的行為。我們分解一下這段定義,簡單來說,正當防衛是一種行為,它有使用的限定范圍,不可以濫用。因此,給事物下一個定義,就是要用明確而簡單的話語概括事物的性質和特點,進而論證觀點或是推理的正確。

所以說,下定義應該遵循特定的邏輯??上У氖牵F實生活中的人們常常忽視這一點:

1.A:“西瓜色是什么顏色?”

B:“西瓜色就是西瓜的顏色?!?

2.A:“什么是高興?”

B:“高高興興地活著就是高興?!?

A:“那要如何才能高高興興地活著呢?”

B:“就是要高興。”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對話中的“定義”其實并沒有指出概念的本質特點,只是一味地重復概念,引用他人或者自己說過的話進行重復論述,但就是說不明白,而且在邏輯上也不成立。

語言邏輯專家指出,這種錯誤就是重復定義或者重復論證,重復的引用并不能為對象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或講清楚道理,不過是簡單的原地踏步。所謂的重復引用,就是概念的自圓其說,用自己來說明自己。比如上文提到的“西瓜色是什么顏色”,B回答說“是西瓜的顏色”,其實就是在重復用概念本身,沒有給出合理的解答。第二個例子中用高興來解釋高興,其實并沒有說清楚“什么是高興”。

有的時候,概念的重復引用會導致誤解。但是在話語邏輯術中,引用也并不全是壞處。很多人之所以把“×××說過”掛在嘴邊,就是因為“×××說過”的話一般在對方的認知范圍之內,類比的說話引起對方的聯想,能省卻很多不必要的解釋。我們來看看下面兩段對話。

1.小李:“劉,都得了‘優秀員工進步獎’了,怎么還是一副不咸不淡的樣子?”

小高:“古人曾經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在一個車間,有四個在上班時間玩撲克的員工被當場抓住了,盡管他們及時地把撲克牌藏起來了,但還是逃不過一頓“審問”。

車間主任:“你們剛才是不是在玩撲克?”

員工甲:“我沒有,我剛才在跟小丙討論新工藝。”

員工乙:“我也沒有,我在喝水?!?

員工丁:“甲在討論工藝,乙在喝水,我一個人跟誰玩呢?所以我也沒有。”

不難看出,適當地引用可以使話語的道理明白淺顯。第一個例子中,小高并沒有直接說出自己寵辱不驚的特質,而是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話來說明,充分顯示了自己的涵養。第二個例子則是借引用巧妙地來歸納,以便為自己開脫,它在邏輯上是成立的,至于要找出背后事實,就要看車間主任的本事了。

事實證明,適當的引用可以避免說話者重復闡釋的麻煩,同時也為推理的歸納演繹提供了便利。但是,恰當運用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可濫用。我們知道,有的人在說話的時候很喜歡“引用”,他們為了保全自身“顧左右而言他”,或是為了藏起城府而拐彎抹角,導致聽話者聽了跟沒聽沒有什么區別。

于是,邏輯錯誤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高考成績出來后,小亮下樓在小區里散步,恰好遇見買菜回來的鄰居趙阿姨。于是,趙阿姨很關心地問:“亮亮成績出來啦?考得如何啊?”

小亮回答說:“我是和你們家牛牛一起考的,跟他考得差不多。”

趙阿姨聽了又問:“這小子還沒有告訴我考了多少分呢,你知道嗎?”

小亮說:“牛牛的成績和我差不多啊。”

趙阿姨見問不出個所以然,只好氣沖沖地回家了,一進門,她就直奔牛牛的房間問:“兒子,你高考成績如何?”

“我考得非常令人滿意?!?

“非常滿意?你怎么做到的?”

“一個非常令人滿意的高考生就可以做到了。”

趙阿姨頓時被氣得七竅生煙。

聽了小亮和牛牛的回答,恐怕大家都得不出明確的結論,因為這兩位高中生在回答的時候,并沒有就事論事,而是“就他事論手頭事”,不斷重復引用。語言邏輯專家認為,假如重復引用并沒有說明事物的性質,我們就要避免在下定義和論證的過程中使用這種方法,因為這樣不僅不利于解釋事物,還會使得對方莫名其妙。

在交流的過程中,要避免犯重復引用或者濫用引用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始努力。

一、下定義務必要明確

由于重復引用是不斷使用自身或者他人的言語來自證,因此其定義并不是明確的,僅僅是不斷地說自己。如果想讓自己的話語更具有邏輯性,我們必須為話語中所提到的概念下一個精確的定義。

下定義要遵循既定的公式,那就是:被定義的概念=事物獨有概念+最小的屬概念。所謂的事物獨有概念,指在同一個概念范圍中本概念區別于其他概念所特有的屬性,這個屬性讓它與眾不同。所謂的最小的屬概念,即被定義概念的最小的從屬范圍。看起來好像很復雜,其實很簡單,請看下面的例子。

A:“什么是人?”

B:“人是能制造、使用工具來勞動的高等動物。”

在對“人”這個概念進行定義時,上文正確使用了下定義的方法。首先,“人”是一種動物,因為人能夠制造工具,能夠熟練地使用工具來勞動,所以跟其他動物有所區別;動物又分低等動物和高等動物等類型,“人”這種動物所屬的最小的屬概念就是“高等動物”。

在說話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上面的下定義的方法似乎有難度。其實,我們并不需要像學者們一樣定義嚴密謹慎,只要我們的思維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并使自己的概念清晰明白即可。具體操作,可參考以下兩點建議。

1.為闡述的概念定一個范圍。最常見的范式是“×××是什么”、“×××屬于×××”或者“×××是×××的一種”。比如給“火龍果”下定義,你需要先給它限定一個范圍,“火龍果是一種熱帶植物”。

2.找出概念與眾不同的屬性,讓對方一聽就明白是A而不是B。在說話前應該先考慮清楚,怎樣才能將所講的事物重點突出,使人一聽就明白你講的不同在哪里。然后,使用連接詞將兩者連接起來即可。

二、多運用直線式思維

數學公理說,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很多時候,要避免在溝通中犯下兜圈子、重復引用的錯誤,使用直線式的思維最為有效。那些在生活中直來直往的人,通常最能得到朋友的信賴。

三、及時詢問,確定對方聽清楚了你的意思

溝通的過程是說話者將自己的意思傳達給聽話者,聽話者在接收到對方的意思后,再根據理解拋出另外的問題。溝通是對話雙方你來我往的拋球與接球的游戲,假如你只是顧著自己玩,將球不斷拋到別處,就會導致聽話者接收不到信息。

簡單來說,在說話和闡述自己看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重聽話者的感受,以對方的理解來推進對話和推理的過程。當對方的表情不對勁或者你的提問沒有反應的時候,你就要停下來,詢問一下對方是否聽明白了,以便讓對話和諧有效地進行下去。

概念性錯誤一:混淆概念

所謂概念,即思維的細胞,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認識過程中的階段。思維想要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概念就必須是清晰的、辯證的、富于邏輯性的。概念不僅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特殊性與普遍性、抽象性與具體性的辯證統一,而且還是富有具體內容的、有不同規定的、多樣性的統一。

一般來說,概念要借助語詞來表達。詞義有表達概念的作用,并存在一詞多義和一義多詞的現象,所以概念和語詞的關系非常復雜,一旦用詞不當,很容易造成概念方面的邏輯混亂。于是,某些人就鬧出了一些笑話。

對概念的錯誤運用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概念混淆和偷換概念便是最常見的兩種。這些似是而非的邏輯論調,常常讓人啼笑皆非。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無意識地將某些表面相似的不同概念當做同一概念使用,或在不同意義上使用同一概念而犯的邏輯錯誤。具有相對意義的詞項,假如混淆了所相對的范圍、論域或語境,也會造成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通常是由認識主體對概念本身認識不清或邏輯知識欠缺而造成的。比如:

這門課程真沒意思,我一點兒都不想學。

他一有空就上網玩游戲,從不浪費一分一秒。

這兩句話都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第一句中,“課程”本是一個集合概念,但這里卻被當做非集合概念使用;第二句中,“浪費”是指消耗有價值的東西或有意義的事,而“玩游戲”則多指無價值的東西或無意義的事。

在《韓非子》中,有一則關于“卜子之妻”的故事:

鄭縣人卜于使其妻為袴(做褲子),其妻問曰:“今袴何如?”夫曰:“象吾故袴。”妻子因毀新令如故袴。

這則故事中,卜子說的“象吾故袴”是指在樣式上和以前的舊褲子一樣,而其妻子卻理解為要跟舊褲子一樣破舊。于是,妻子把一條新褲子弄成了舊褲子,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由于對比較接近的事物和現象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存在辨別障礙,所以很容易犯概念混淆的邏輯錯誤。如果想避免概念混淆,就要準確把握所使用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且注意對同音異義和近義詞的區辨。只有嚴格區分易混淆的概念,并且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恰當地使用語詞,才可能避免混淆概念。

概念混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所有的狼都有鋒利的牙齒,拔光了牙的狼是狼,所以,拔光了牙的狼是有牙的?!边@句話前后明顯是矛盾的。為什么會產生自相矛盾的錯誤結論呢?原因在于兩個前提中都出現的語詞“狼”是有歧義的。在第一個前提中,語詞“狼”是就狼之所以為狼應當是有鋒利的牙齒的這個意義而言的;在第二個前提中,則是就狼的一種特殊情況,即對被拔掉了鋒利牙齒這個意義而言的。因而“狼”這一語詞在這一推理中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歧義。正是這種歧義造成了上述推理結論的錯誤。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想大家通過它能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歧義產生的原因。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實際問題肯定要比這個例子復雜得多。

具有相對意義的詞項,假如混淆了其所相對的范圍或語境,也很容易造成歧義性謬誤。比如:蚯蚓是動物,所以,大蚯蚓是大動物;這是一條小蛇,而那是一條大蚯蚓,所以,這條小蛇要比那條大蚯蚓小。這里,“大”與“小”是相對而言的,假如把這種相對概念“大”“小”理解成絕對化的“大”“小”,就會犯歧義性的邏輯謬誤。

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情況,比如:誤用近義詞造成概念混淆;誤用同音字造成概念混淆;把兩個表示不同時間的概念混淆;把反映事物的具體內容的概念混淆為事物本身的概念;同音異形的概念混淆;對象的概念混淆。

概念性錯誤二:偷換概念

對語言邏輯高手來說,在敘述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意見或者看法時,思維總是確定、統一的,概念一般不會發生偏移,聽者也聽得明明白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情況卻并非如此。人們經常會在言語中“偷換概念”,有的人甚至是這方面的高手,比如明朝的大才子唐伯虎。

明代有一大戶人家的老夫人過八十大壽,兒孫為了熱鬧,特意大擺筵席,并請來了大才子唐伯虎。酒足飯飽之后,主人鄭重其事地請喝得醉醺醺的唐伯虎題字,為老母親做紀念。

唐伯虎笑笑點了點頭,管家趕緊奉上文房四寶,賓客們聽說唐伯虎要題字,都聚過來湊熱鬧,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只見唐伯虎大筆一揮,寫下這樣一句話:

“這個婆娘不是人?!?

圍觀的賓客們都愣了,站在旁邊的主人也變了臉色,老奶奶的兒孫們擼起了袖子,想要上前“理論”一番,老夫人卻笑盈盈地說:“不礙事,且讓他寫下去罷?!?

只見唐伯虎又揮毫寫下:

“九天仙女下凡塵?!?

于是眾人大喜,主人也露出了笑容,稱贊唐伯虎構思巧妙。唐伯虎又寫下第三句:

“兒孫個個都是賊?!?

剛才還哈哈大笑的賓客們,一見到這句話都停了下來,主人的臉色也很難看,兒孫們都對著唐伯虎摩拳擦掌,最后還是老夫人制止了他們。唐伯虎喝了一口酒,繼續寫:

“偷來蟠桃奉至親?!?

于是聲樂大起,主人雙手接過唐伯虎的墨寶,連聲致謝。

上面的例子中,機智過人的唐伯虎巧妙地偷換了“不是人”與“仙女”,“賊”和“偷桃孝子”的概念,使得賓主盡歡。偷換概念用得好是可以制造幽默,但運用不當也會帶來笑話和欺騙。

大街上,一個“大學生”跪在路邊,胸前掛著一塊大牌子,上面寫著:“求兩塊錢上大學?!?

他身前的地面用粉筆寫著大家早就熟悉的經歷:原本家庭貧困,可屋漏偏逢連夜雨,父母雙亡,考上了某某名牌大學但是無力負擔學費、生活費,好不容易湊了一點點,卻僅差兩元錢,希望好心人慷慨解囊。

一個愣頭愣腦的年輕人恰巧經過,他跑到“大學生”的跟前,涎著臉問:

“只差兩塊錢,你就能上大學了?”

“大學生”沒有說話,默默地點了點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凤庆县| 衡阳市| 威信县| 遂溪县| 芦溪县| 绥滨县| 福海县| 洛阳市| 洪洞县| 长寿区| 临颍县| 高唐县| 平定县| 平南县| 长武县| 奉新县| 茶陵县| 连江县| 独山县| 阿拉善盟| 洞头县| 萍乡市| 静海县| 吉隆县| 四川省| 浦东新区| 胶南市| 紫阳县| 石楼县| 奉新县| 东安县| 丰原市| 中方县| 鄂州市| 永昌县| 慈利县| 秀山| 冷水江市| 英德市|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