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身邊的語言邏輯想每次都贏,先弄懂對方的邏輯(2)

二、論據(jù)要和論點保持一致

論據(jù)的真實性非常重要,但真實的論據(jù)是否就一定說明觀點的正確,或者說,就一定可以推斷出論點呢?不一定。要保證論點的正確性,還有一個比論據(jù)真實性更重要的關(guān)鍵點,就是論據(jù)要必然推出結(jié)論,即論據(jù)和論點保持一致。

假如前提并不止存在觀點的一種情況,那么它就無法必然地推出觀點的有效。舉個例子,我們可以說“天上下雨,地面變濕”,這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但是,假如把這句話換成“地面變濕,天上下雨”,那么它就是錯誤的了,因為地面變得濕并不只是下雨這一種情形,可能是有人潑水,也可能是灑水車剛剛來過,所以我們不能由地面變濕推出天上下雨。

在日常對話中,人們常常會犯下論點和論據(jù)不一致的邏輯錯誤,導(dǎo)致牛頭不對馬嘴。我們通過下面一個實例,讓語言邏輯高手告訴你,怎樣揭穿對方的論證錯誤吧。

有一次,三年級的老師在班里舉行畫畫比賽,并宣布這次畫得好的同學可以得到巧克力作為獎勵。同學們高興極了,都用心地畫著,到了午休時間,大家都到學校的食堂吃飯,老師也忘記把抽屜里面的巧克力帶走。

等下午上課的時候,老師發(fā)現(xiàn)巧克力袋已經(jīng)被人拆開,有些巧克力已經(jīng)不見了。而袋子的旁邊,恰好放著李磊的鉛筆。

老師生氣地把李磊叫起來,斥責道:“太調(diào)皮了,李磊你怎么能夠偷吃巧克力呢?”

李磊不慌不忙地回答說:“老師,假如袋子旁邊放著誰的鉛筆就說明誰偷吃了巧克力的話,那么要是放了老師的鉛筆,是不是說明老師就是偷吃的那個人呢?”

老師愣了,覺得李磊說得好像也沒有錯。

李磊繼續(xù)說道:“袋子旁邊放著鉛筆,說明是有人留在那里的,可能是鉛筆的主人,也可能是其他人。”

老師覺得李磊說得在理,掃視了一下教室,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偷吃巧克力,肯定來不及到比較遠的廁所洗手,大家把手伸出來,只要檢查手,就可以知道是誰偷吃巧克力了。”

老師的話剛剛說完,坐在角落的小強趕緊把手放在了背后,眼尖的李磊立刻指著小強說:“偷吃巧克力的人就是他。”

最后,小強不得不承認的確是自己偷吃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李磊就是通過先分析老師話語中的推理,再根據(jù)事實為自己洗脫嫌疑的。老師的話語邏輯是“放了誰的鉛筆,誰就是偷吃者”,而聰明的李磊指出了其中的邏輯錯誤,因為從放了誰的鉛筆并不能必然推出誰就是兇手。老師也隨之理清了思緒,判斷出在時間不足的條件下,誰的手上沾有巧克力才是偷吃巧克力的人。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對方的話語整理出觀點和論據(jù),再來分析從論據(jù)是否必然能推出觀點,進而判斷對方的論證是否正確。不要覺得這個過程很麻煩,其實很簡單的,你絕對可以做到!

模棱兩可,心思難猜

先來看看下面這幾個例子:

“你開車不要那么快,出了車禍怎么辦?但是也不能這么慢吧,我都要遲到了。”

“我是說過這水的溫度不要太高,但是也不能這么涼吧。”

“看這個人的打扮像是個學生,可是再看看又不像是個學生。”

“你看我剛才做的這個策劃是挺好的,仔細看看也不是很好。”

仔細品味上面這些話,這種模棱兩可的說話方式經(jīng)常讓我們感到頭疼。開車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到底是快還是要慢,中間速度到底是什么速度?水溫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到底多少才合適呢?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時,是不是就會產(chǎn)生疑問,說話者究竟在表達什么意思呢?

想必你也經(jīng)常說類似的話,現(xiàn)在回想起來,你是否覺得“這些話確實像是有問題”?其實,這句話同樣模棱兩可,是“確實有問題”還是“像是有問題呢”?很多人習慣在肯定一件事情的同時也否定了這件事,到最后,傾聽者也不明白到底是肯定還是否定,似乎理解為肯定和否定都是對的。所以,說話的模棱兩可才是我們中國人說話邏輯錯誤的真兇。語言邏輯專家提出,要應(yīng)對生活里的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立場要明確,切忌“都可以”

第一個成功應(yīng)對模棱兩可的方法是要明確自己的立場,請看下面的事例。

方濤是公司業(yè)務(wù)部的小領(lǐng)導(dǎo),業(yè)務(wù)做得很不錯,但在公司里卻有一個外號叫“差不多先生”,別人跟他溝通的時候,他最喜歡說的就是“差不多,都行”,總是讓人無所適從。

有一次公司的后勤部要大批量地給公司購置一批必需品,因為方濤申報了一批紙張,所以采買部門的同事就來問他到底需要哪種紙,方濤依然回答:“差不多的,都行。”

“什么叫都行啊?這紙有很多呢,你是要宣紙還是要一般的紙,還是衛(wèi)生紙,還是砂紙,這紙的種類太多了,你不說我們怎么知道呢。”負責采買的同事著急了。

“都行,都行,只要是書寫紙你就看著買吧。”

“你別呀,書寫紙也分型號的啊,有A4的,十六開的,三十二開的,你到底是要什么規(guī)格的呢?”

“都行,你就看著辦吧。”方濤說完就去忙別的事情了,負責采買的同事很是無奈。大家以為他就是復(fù)印材料什么的,所以買了很多十六開的白紙,結(jié)果方濤看見立刻翻了臉,公司為了活躍氣氛,讓他搞個活動出來,他本來想組織一次毛筆字大賽的,需要宣紙,不想全買成了這種紙。

面對他的責難,負責采買的同事也很無辜:“別說我沒問過你,是你自己說都行的。”

從事例中就可以看出方濤做事不牢靠,他的立場不明確,自己要用紙,卻不跟同事說清楚,導(dǎo)致買錯了。在平常說話時,我們也經(jīng)常會說“差不多”、“都行”、“都一樣”、“都可以”,但其實真的如此嗎?也許你心里早就有了主意。

不管對人對事,你一定要有明確的立場,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只有明確了自己的立場,才能避免發(fā)生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

二、言辭要準確,少用中性詞語

第二個避免“模棱兩可邏輯錯誤”的方法是在說話中使用準確的言辭,少用中性詞語。漢語的大部分詞語都有詞性之分,所有的詞語按照詞性都可以分為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所謂中性詞,可以說是一種萬能的詞語,這類詞語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有時能用做褒義詞,有時又能用做貶義詞。但是,這類詞語不帶感情色彩,很容易令人曲解,而且這類詞語的使用很寬泛,換了語境意思就不同了,很容易產(chǎn)生歧義。所以,這類詞語很容易惹出禍事。

夏宇和趙越一起參加一個比賽,結(jié)果夏宇得了獎,趙越卻名落孫山,但是因為兩個人同在一家公司,盡管趙越?jīng)]有拿獎,他也很替夏宇高興。在眾多同事面前,趙越一直沉默不語,忽然有一位同事問:“趙越,你覺得夏宇這次拿獎怎么樣呀?”

趙越說:“我很高興啊,每次一看到夏宇,就有很驕傲的感覺。”這句話剛好被經(jīng)過的夏宇聽見,他頓時陰了臉,同事也覺得趙越這人太不會說話了。其實趙越的意思是夏宇拿獎,他為他感到驕傲。而大家和夏宇則理解成,趙越覺得夏宇拿了獎后有些驕傲了,應(yīng)該謙虛一點兒。

驕傲就是典型的中性詞,你看生活中一句話就導(dǎo)致了誤會。有時候其實自己的立場很明確,但是因為使用了一個中性詞,就導(dǎo)致自己的話被別人誤解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我們要多使用感情色彩分明的詞語,并盡量避免使用中性詞語。

假如趙越把那句話中的“驕傲”換成“自豪”,把中性詞換成褒義詞,他的立場就非常鮮明了。

三、學會總結(jié),構(gòu)建“邏輯鐵三角”

避免“模棱兩可邏輯錯誤”的第三招是要學會總結(jié),讓自己的語言像一個牢固鐵三角讓別人沒有空子可鉆。

大亮所在的公司要求全部員工都給公司提意見。于是大亮這樣寫道:“辦公室的廁所總是沒人打掃,在上班時常常聞到一股臭味,同事對此都有意見,另外,里面的垃圾桶也沒有人清理,飲水機離辦公區(qū)太遠了,想喝水還得跑很遠,非常耽誤時間。還有廁所里的衛(wèi)生紙總是空的,時而空時而有。窗戶上面也太臟了,外面郁郁蔥蔥的樹能夠調(diào)節(jié)心情,可是就是因為窗戶不干凈,讓人心情不好。”

是不是沒有條理性,東一句,西一句,從廁所一下子跑到了飲水機,又從飲水機跑回了廁所。要是這樣說呢?“辦公室的廁所總是沒人打掃,垃圾桶也沒有人清理,還有里面的紙也經(jīng)常是空的。飲水機的距離有些遠,喝水非常不方便。窗戶外面的樹都郁郁蔥蔥的,但是因為玻璃臟了,影響大家的心情。我的意見是,首先應(yīng)該有人負責打掃廁所、倒垃圾和更換衛(wèi)生紙,然后把飲水機的位置調(diào)整一下,最好離辦公室近一些,最后就是可以組織大家擦擦破璃。”

后面這段話和前面那段話意思其實一樣,但是仔細看,后面的話加上了總結(jié)的話語,也分出了條理性,所以更容易讓人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成為語言邏輯高手,就應(yīng)該善于總結(jié)話語,讓自己說話像是一個鐵三角。在平時說話過程中,要注意把零散的詞句總結(jié)得有條理性、有邏輯推導(dǎo)的過程,有中心思想,也有總結(jié)的結(jié)論,像一個鐵三角那樣牢固。這樣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

阿Q和東郭先生的邏輯

阿Q是魯迅小說中塑造的經(jīng)典人物,他有一句名言:“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阿Q的這種邏輯明擺著是亂點鴛鴦譜,將兩件本來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事情,硬推出一個結(jié)論。

盡管阿Q是一個愚昧無知的鄉(xiāng)下人,可他在辯論中卻常常“大獲全勝”。

此人有兩個制勝法寶:一是,精神勝利法;二是,特殊的邏輯。有時,阿Q會仗著特殊邏輯的力量,做出荒唐事來。當他去調(diào)戲靜修庵的老尼姑時,口吐臟水說:“和尚動得,為何我動不得?”還有一次,阿Q到靜修庵的菜園去偷蘿卜,被老尼姑抓了現(xiàn)行,可他卻理直氣壯地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應(yīng)你嗎?你……”面對如此高妙的反問,有點理智的人都會啞口無言的。

阿Q的邏輯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推不出”,就是從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jié)論。在論證中,“推不出”的謬誤叫做不相干論證,是指在論證的過程中所用論據(jù)不能論證論題,或者說論據(jù)與論題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

東郭先生的故事同樣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然而,人們通常忽略了這個善良的迂腐的書呆子,是用什么方法忽悠住趙簡子的。

據(jù)馬中錫的《中山狼傳》記載,趙簡子追不著狼,大發(fā)雷霆,“拔劍斬轅端”,威脅東郭先生道:“敢諱狼方向者,有如此轅!”嚇得東郭先生跪倒在地。我們不清楚這個儒者的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但他居然能講出一番道理來蒙混,他說:“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發(fā)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于是,“簡子默然”,查也不查一下,徑自往別處追去了。

細看之下,原來東郭先生的遁辭很有意思。所謂遁辭,是指理屈辭窮或不愿以真意告人時,用以支吾搪塞之語也。孟子說:“遁辭知其所窮。”東郭先生窮于應(yīng)急的搪塞之辭,包含著明顯的邏輯錯誤:用作論據(jù)的“奔走遐方,自迷正途”(遠途奔波,迷失道路),跟論題“安能發(fā)狼蹤”(不能發(fā)現(xiàn)狼的蹤跡)間,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提出一個論題來,要證明它是正確的,就必須拿出真實的論據(jù)來佐證,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進而確定論據(jù)與論題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這就是論證。

論證是推理的運用。如果想讓論證合乎邏輯,則一定要遵守推理的規(guī)則。假如論據(jù)是真實的,而論據(jù)與論題之間又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那么論題就得以證明。

就算東郭先生的“自迷正途”是真實的,以之為論據(jù)也還是推不出“安能發(fā)狼蹤”。因為一個人不迷途也好,迷途也好,都是有可能“發(fā)狼蹤”的。謬誤如此的明顯,可惜豪放而又粗疏的趙簡子不懂這道理,被東郭先生這個老學究給忽悠了。

一直以來,好色的人都被叫做登徒子,可是幾乎沒人知道登徒子先生是被冤枉的。冤枉登徒子的人是誰呢?自然是寫《登徒子好色賦》的宋玉。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宋玉是怎樣抹黑登徒子的。

楚國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說宋玉的壞話,他說:“宋玉這個人長得英俊瀟灑,又能言善辯,最主要的是這個人貪戀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讓他出入后宮。”楚王拿登徒子的話去質(zhì)問宋玉,宋玉說:“臣容貌俊美,是天生的;善于言詞,是從老師那里學來的;至于貪戀女色,實在是沒有這樣的事。”楚王問:“你說自己不貪戀女色,有什么理由嗎?有理由講就留下來,沒有理由就離去吧。”

為了證明自己不好色,宋玉給出了下面的解釋:“天下的美女沒有誰比得上楚國女子,楚國美女又沒有誰能超過我家鄉(xiāng)的女子,而我家鄉(xiāng)最美麗的姑娘還得數(shù)我鄰家之女。鄰家之女,增一分太高,減一分太矮;涂上脂粉嫌太白,施加朱紅嫌太赤;眉毛如翠鳥之羽毛,肌膚像白雪瑩潔剔透;腰身纖細如裹上素帛,牙齒整齊猶如小貝;嫣然一笑,足可以迷倒陽城和下蔡一帶的所有人。就是這樣一位絕色女子,趴在墻上窺視臣三年,至今臣還沒答應(yīng)和她往來。登徒子卻不是這樣,他的妻子蓬頭垢面,耳朵攣縮,嘴唇外翻而牙齒參差不齊,彎腰駝背,走路一瘸一拐,還患有疥疾和痔瘡。這樣一位丑陋的婦女登徒子都喜歡得不行,還生了五個孩子。請大王明察,究竟誰是好色之徒呢?”

就這樣,宋玉贏得了楚王的信任,而登徒子則被冷落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蓝山县| 岚皋县| 桂阳县| 普定县| 龙泉市| 汤阴县| 旌德县| 栖霞市| 来宾市| 墨竹工卡县| 上林县| 宜州市| 五莲县| 莱阳市| 通河县| 鞍山市| 枣阳市| 济源市| 栖霞市| 东港市| 博湖县| 青河县| 彰武县| 龙陵县| 滕州市| 乌苏市| 安达市| 民勤县| 依兰县| 临湘市| 塔河县| 汨罗市| 镇雄县| 轮台县| 博爱县| 珲春市| 辽中县| 依兰县| 临湘市|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