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態度決定高度,30歲后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 30歲前出發,不要讓人生留下遺憾:不能因為貪圖安逸而讓人生一事無成
- 王林
- 12253字
- 2016-10-16 15:58:15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成功,如果我們年紀輕輕便不思進取、貪圖安逸,我們將一事無成,甚至抱憾終身!因此,擁有良好的人生態度,對于30歲之前的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1.選擇放下,讓自己活在當下
人生旅程中的確有很多東西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我們不愿意放棄。比如讓一個30歲之前的人放下已經擁有的職位,舍棄現有的待遇,忘記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樸實的生活中去,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時候,你必須放下所有的一切,否則它們反而會成為你生命的桎梏。
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究其本質其實就是人生的一種選擇。對于有些事,無論拿起來有多大困難,也要把它拿起來并進行下去,但妨礙我們前進的,無論多么難以割舍,也要徹底放下。拿得起,放得下,說穿了是一種人生哲學!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跟著老和尚下山去化緣,走到河邊看見一個姑娘立在河邊發愁,因為她不知道怎么過河。老和尚說:“姑娘,我來背你過去吧?!庇谑?,老和尚就把姑娘背過了河。小和尚見此情形后目瞪口呆,但又不敢問。約莫走了30里地后,小和尚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師父,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背那個姑娘過河了呢?”老和尚淡淡地說道:“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可你,怎么背了30里還沒放下?”
世上為什么有人活得輕松,有人活得沉重?原因就在于前者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卻拿得起,放不下。之所以我們放不下的東西太多,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欲望太多,貪念太多。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而是放不下。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蒙田說過,今天的放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的確,30歲之前,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事事遂心時時如愿。有些事情的發生常常無法避免。大到天災人禍、職務升降,小到感冒發燒、獎票不中等,都會有些許的挫折感或者不稱心。面對這些,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不要總抱著痛苦和回憶折磨自己,這才是智慧地面對人生,智慧地生活。要知道人生有拿也有放,這是一種自然法則。但不是放棄就意味著輸掉或者失敗。其實敢于放棄也是一種超人的膽識。該放棄時,就要勇敢地放棄。放棄不是懦夫的行為,而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30歲之前的人生不是太長,在這個階段有高峰,也會有低谷。生活總是會讓你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棄感情。此時,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讓那些該走的走??嗫嗤炝?、死死不放的人,可能到最后失去得更多。
試想,一個人如果背負太多太重的行囊,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人生大道上,結果只能是疲于奔命,違背了生命原始的意義。成功并不總是青睞那些一條道走到黑的執著者,還偏愛那些懂得適時放棄的聰明人。要想達到自己的目標,我們固然要拿得起,但與此同時,當我們發現此路不通時,就要學會及時、果敢地放下。
大千世界,群龍共舞,有成功就會有失敗。生活的可悲,就在于不想丟掉手中多余的東西,卻又想拿起更多的東西,所以就太累了。只有知足常樂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則是一種度量。什么都不愿意放棄的人,常常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茶館》中常四爺有句臺詞:“旗人沒了,也沒有皇糧可以吃了,我賣菜去,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哈哈一笑??蓪O二爺呢,“我舍不得脫下大褂啊,我脫下大褂誰還會看得起我???”于是,他只能永遠穿著自己的灰大褂,孤獨地伴著他那只黃鳥。
30歲之前,很多人舍不得放下所得,這是一種視野狹隘的表現,這種狹隘不但使他們享受不到“得”的幸福與快樂,反而會給他們招來殺身之禍。
秦朝的李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曾經爬到了丞相的高位,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榮耀一時。雖然在他達到權力、地位頂峰時,也曾多次回憶起恩師“物忌太盛”的話,希望回家鄉過那種悠閑自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由于貪戀權力和富貴,始終未能離開官場,最終被奸臣陷害,不但身首異處,而且殃及三族。李斯是在臨死之時才幡然醒悟的。臨刑前,他拉著二兒子的手說:“真想帶著你哥和你,回一趟上蔡老家,再出城東門,牽著黃犬,逐獵狡兔,可惜,現在太晚了!”
心理專家分析,一個人若是能在適當的時間選擇做短暫的“隱退”,不論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都是一個很好的轉機,因為它能讓你留出時間觀察和思考,使你在獨處的時候找到自己內在真正的世界。
事實上,全身而退是一種智慧和境界。為什么非要得到一切呢?一個人,活著就是老天最大的恩賜,健康就是一生所有的財富,對人生要求越少,你的人生就會越快樂。
2.跌倒七次,要爬起來八次
大千世界,人的形象千奇百怪,偉岸的、高大的、猥瑣的、渺小的……凡此種種,這些形象人們接觸得太多,以致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但有一種形象,卻是深藏于內心,甚至只有在關鍵時刻才能展現出來,讓人振奮、充滿斗志,這就是堅韌。它不但能鼓舞精神,還能打動命運之神。
1824年5月7日,貝多芬領導他的樂隊演奏著他自己創作的《第九交響曲》。演奏完時,他們所在的演出地區——維也納的晚會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而貝多芬卻一點也聽不到這打動命運的掌聲與歡呼聲。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此時的貝多芬已經是一個徹底失聰的人了。
在此之前的1796年,貝多芬突然患上了耳疾,當時他并沒在意,總認為自己的耳疾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可命運總是捉弄人,很長時間過去,他的耳疾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起來,直到1819年,貝多芬徹底喪失聽覺。面對命運的不公,貝多芬并沒有氣餒和屈服,他一次次從痛苦和折磨中站起來,并發誓:“我要向命運挑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從此,他堅韌不拔,在耳疾帶來的不便和旁人無法理解的巨大壓力下,徜徉在無聲的音樂世界里,譜寫出了無數令人贊嘆的交響樂章,并憑借其不朽的音樂作品,成為后人稱羨的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和作曲家之一,其堅韌不拔的形象也長久地高聳在全世界人民心中。
事實證明,人生在世,遇到些傷心事、苦惱事總是難免的,沒有人能萬事順利,有時挫折與逆境會使人失望、痛苦。面對厄運,樂觀的人,總是能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的思索力,極力從不幸中尋找、挖掘積極因素,并從此轉“憂”為喜,戰勝逆境,克服困難,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而那些悲觀的人,因為往往只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面,無意中夸大了不利的條件,最終被自己悲觀的想象所耽誤,以致一事無成。
正如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所說:“如果我們有著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如果我們有著凄慘的思想,我們就會凄慘;如果我們有害怕的思想,我們就會害怕?!?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對150名有成就的智力優秀者進行過跟蹤研究,得出的結論表明:智力優良者大多與他們所擁有的堅韌品質有關。研究還認為,具有這些堅韌品質,不但對彌補能力不足而且對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同樣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為找到和發現堅韌人群的優勢所在,他們先后選取了642名年齡在31~96歲之間的參與者進行研究,結果得出結論,堅韌人群的壽命更長。
他們首先按照“大五人格理論”對上述參與者進行分類。其中,將神經質維度得分低,而嚴謹度、開放度、隨和性和外向性維度得分高的人歸為性格堅韌的人。然后,他們測試了參與者在靜止狀態、正常行走速度和最快持續行走速度狀態下的能量消耗狀況。結果顯示,性格堅韌的人行走速度更快,有氧代謝能力更強,同樣的行走距離消耗能量更少。
研究組長安東尼奧·特瑞西安諾博士解釋,有氧代謝能力強的人健康狀況更好、更長壽,因此,性格堅韌的人身體更好。同時,堅持有氧運動也能對性格、精神和思維能力起到積極的影響,而這一切直接帶來形象的改變。研究最終提醒人們,一個人的形象是由內在品質決定的,如想擁有一個堅韌的形象,首先要從思想上樹立良好的觀念,其次要從行為上一點一滴做起。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各個領域各種職業對形象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單就30歲之前的人來講,堅韌品質的培養應該是內外兼修的。
古語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內在修養的磨煉是提高堅韌品德的最根本的源泉,但這并不是說非得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做出堅韌的舉動。工作時保持高昂的熱情,生活中保持樂觀的心態,與人交往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同樣是你展示堅韌的重要途徑。
可以說,一個人的堅韌形象,大部分時間主要反映在你平時的工作態度和精神風貌之中。當你用不放棄、不言敗的作風干好每一份工作并持之以恒的時候,你的命運也將隨著人際關系的建立、業績的提高和職位的升遷而改變。
3.高調處世,低調做人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奇妙的現象: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調做人的典范。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
30歲之前,很多人都熱切希望通過自己的表現,獲得別人的認可、青睞,于是處處不甘人后,高調處世,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能耐”,結果常常是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在宋國一個叫荊氏的地方,生長著許多的楸樹,這種樹的質地非常好,用途也十分廣泛,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當楸樹的樹干長到一兩把粗時,做系猴子木樁的人便把它砍去了;當楸樹的樹干長到三四圍粗時,地位高貴、名聲顯赫的人家尋求建屋的大梁,便把它砍去了;當楸樹的樹干長到七八圍粗,達官貴人、富家商賈尋找整副的棺木,又把它砍去了。所以楸樹始終不能長壽,幾乎都落得半道被伐的命運。
櫟樹因為無用,而成為神樹,幸福地生活了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楸樹因為有用,年復一年地遭受到無情的砍伐。這便是有用帶來的不幸,無用帶來的幸運。
樹如此,人亦如此,往往那些喜好表現、鋒芒太露的人,不是受到別人的排擠和打壓,就是遭到別人的陷害和污蔑,結果事事不順,萬事不成。而那些看似普普通通、對別人構不成威脅的人,常常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受到領導的贊許、同事的信任、下屬的擁戴。低調和謙恭反而成了制勝的法寶、生存的武器。
無獨有偶,劉佳佳初到公司時,工作積極、精力旺盛,得到大家的好評,但時間久了,大家發現,她做事常以自我為中心,所有的人必須圍著她轉,所有的工作,無論是否與她有關,她都要摻和一下,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
如果別人反對她的意見,或者對她做的事情略有不滿,她馬上就會想辦法去詆毀對方,為難對方,這讓大家難以接受。久而久之,同事們都不愿意再同她說話了,因為他們擔心自己說出話后可能會引發一場口水戰,而劉佳佳也變成了“孤家寡人”。
一個公司良好的工作氣氛是非常重要的事,同事之間相處得越融洽,大家的心情就越好,工作效率自然也會越高,而像劉佳佳那樣的員工經常把公司里的氛圍搞得一團糟,則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
俗話說,樹大招風。過于高調的人,難免會讓一些人看不順眼,這就等于無形中給自己樹立了敵人,就會無端生出許多麻煩。
在跳高比賽中,運動員在起跳之前會有很長一段距離的助跑,而助跑的好壞會最終影響運動員跳高的成績。事實上,如同跳高助跑一樣,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同樣需要助跑。就如同要做大事的人,總會先做好小事,利用小事的成功來提高心氣,利用小事的積累,來爆發出最后一跳的力量。
低調是自信而不自滿,昂揚而不張揚,務實而不虛??;是清白做人,不為名利所累,不為錢財所動;是常懷一顆平常心,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即使取得驕人業績,仍然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笑看花開花落,靜觀云卷云舒。
低調是一種灑脫的態度,一種超然的心境,一種博大的胸懷,它和含蓄、優雅聯系在一起,代表著成熟和理性,是人類個性的最高境界之一。
若能將低調的做人風格和高調的做事態度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樣的人生則是精彩無限,令人敬服的。所以,高調處世,低調做人,是一門處世的學問,也是一門做人的藝術。
4.挺住,就意味著一切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跋涉。有失敗,有痛苦,很多時候甚至是絕望,這都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我們只看到眼前,不放眼長遠就會在絕望處止步,在失敗中哀嘆。因此,學會調整心態,不為困難所阻就成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有力武器。要知道,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我們聽過太多的絕境逢生的故事,之所以很多人能夠在絕境中獲得生機,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有的只是對處境絕望的人。只要你沒有絕望,只要你心中保留有希望,你就為自己保留了生機,但你如果對處境已經絕望,那么即便這處境根本不是那么艱險,你也將把自己逼向絕路。所以,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境遇與狀況,千萬不要讓心中的希望之火熄滅,只要自己不絕望,總會有轉機之時。
有一個年輕人,因為家貧沒有讀多少書,他去了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墒撬l現城里沒一個人看得起他,因為他沒有文憑。
就在他決定要離開那座城市時,忽然想給當時很有名的銀行家羅斯寫一封信。他在信里抱怨了命運對他是如何的不公,“如果您能借一點錢給我,我會先去上學,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信寄出去了,他便一直在旅館里等,幾天過去了,他用盡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錢,也將行李打好了包。就在這時,房東說有他一封信,是銀行家羅斯寫來的??墒?,羅斯并沒有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在信里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羅斯說,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著很多魚,那些魚都有魚鰾,但是唯獨鯊魚沒有魚鰾。沒有魚鰾的鯊魚照理來說是不可能活下去的。因為它行動極為不便,很容易沉入水底,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來就有可能喪生。為了生存,鯊魚只能不停地運動,很多年后,鯊魚擁有了強健的體魄,成了同類中最兇猛的魚。
最后,羅斯說,這個城市就是一個浩瀚的海洋,擁有文憑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很少。
你現在就是一條沒有魚鰾的魚……
那晚,他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在想著羅斯的信。突然,他改變了決定。
第二天,他跟旅館的老板說,只要給一碗飯吃,他可以留下來當服務生,一分錢工資都不要。旅館老板不相信世上有這么便宜的勞動力,很高興地留下了他。
10年后,他擁有了令全美國羨慕的財富,并且娶了銀行家羅斯的女兒,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無數事實都印證了一個真理:“世上沒有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只要不絕望,拿出勇氣拼,細致、忍耐、意志力、加上適度的靈活應變,就能確保不敗,戰場如此,職場如此,人生、愛情、競技皆如此??梢哉f,成功,30%來自于智力,70%源于意志力。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的話?!?
這是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留下的一句很激勵人心的話。自信的人生是永遠不會被社會擊敗的,除非他自己最后精疲力竭,無力拼搏。最富有成就的人就是依靠他們自己的自信、智慧和能力取得成功。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小白鼠放到一個裝滿水的水池中心。這個水池盡管很大,但依然在小白鼠游泳能力可及的范圍之內。心理學家先把一只小白鼠放入水中。小白鼠落入水后,并沒有馬上游動,而是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它是在用鼠須測定方位。叫聲傳到水池邊沿,聲波又反射回去,被鼠須探測到,借此判定水池的大小、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離水池邊沿的距離。它尖叫著轉了幾圈后,不慌不忙地朝選定的方向游去,很快就游到岸邊。
實驗至此,尚未結束。心理學家把另一只小白鼠的鼠須剪掉后,同樣放入水中。小白鼠又發出“吱吱”的叫聲。但是,由于“探測器”不復存在了,它探測不到反射回來的聲波。幾分鐘后,筋疲力盡的小白鼠沉至水底。關于第二只小白鼠的死亡,心理學家這樣解釋:鼠須被剪,小白鼠無法準確測定方位,看不到水池邊沿,以為自己無論如何是游不出去的。因此,它停止了一切努力,自行結束了生命。心理學家最后得出結論:在生命徹底無望時,動物往往強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叫“意念自殺”。第二只小白鼠不是被剪掉鼠須致死的,而是被“無論如何也游不出去”的意念殺死的。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小白鼠所遭遇到的“水池”,那就是所謂的逆境、困境,或者說厄運。有些人在這個時候,就像被剪掉鼠須的小白鼠一樣,無限夸大自己所遭遇的絕境,以為橫亙在面前的是厄運的海洋,“無論如何也游不出去”。由于對處境感到絕望,而放棄了最后一搏的信念,松開了不該松開的手,任滿腔的理想、抱負、雄心壯志,全部淹沒在既淺又窄,根本就不足以傷害到自己的“水池”中。
困境是個很迷惑人的東西,如果時不時地搞個放大鏡左看看,右瞧瞧,螞蟻也會變成老鷹。所以人們總是說絕處逢生,險中求勝。只要你自己不把許多問題想得太夸張,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5.用做大事的心態做小事
30歲之前,很多人都是滿腔熱血想干一番大事業,或功成名就,或衣錦還鄉,或生意興隆企業百年不倒……但我們每個人又能做到哪一件呢?不少人一涉及這個問題又免不了浮躁情緒滋生,苦于自己“文韜武略”無從施展。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陳蕃的人,常常獨居一室,庭院臟亂也不理會。一天,父親的朋友薛勤問他:“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苯Y果薛勤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把陳蕃問得啞口無言。
“陳蕃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耙晃莶粧?,何以掃天下”這是問題的要害。誠然,一個人有遠大的崇高的理想,這是很好的。但是,只有“掃天下”的理想,而不去做眼前細小的工作,那么,他的理想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由微而著的,按一般規律而言,一個不肯干“小事”者,很難設想他肯干“大事”,只有平時樂于干“小事”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業。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凡事無小事,簡單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氣,把小事做細,才能把事情做好。
哲學家卡萊曾說過:“最主要的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目標,而要做手邊最具體的事情?!辈徽摱嗝催h大的理想,都需要一點一點地實現;無論多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磚一瓦地筑壘。
一個人為人處世能否吃得開,很大程度上是看他會不會辦事。如果能一心一意地辦事,就沒有辦不到的事。當然,我們這里講的事,有大,也有小。大與小,只是相對而言,很多時候,小事不一定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關鍵在于辦事者的認識能力。
在英國,就有這樣一個女孩,離開校園后,抱著夢想來到英國大使館,原本很喜歡做翻譯,但是上班之后才知道,自己擔任的工作只是接線員,一個被別人看不起的最沒有前途的崗位。盡管心里還是有一些遺憾,但也沒有辦法,因為在她看來,剛剛工作就挑三揀四,對以后的發展肯定不利。于是她慢慢學著喜歡這個崗位。她把使館所有人的名字、電話號碼和工作都記在本子上,一有時間就默誦,如此往復,不僅在很短的時間記住了使館所有人員的聲音、表達方式,而且連使館人員家屬的電話和姓名也記得滾瓜爛熟。后來,還盡可能地掌握大使館人員的工作情況。當有電話打進來,她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接聽;要找出去辦事的人,她會告訴對方這個人外出了,什么時候可能回來,能否留言或者帶話……其快速、準確的服務不僅讓使館工作人員得到很多方便,而且當地許多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對她贊不絕口。
女孩的表現引起了大使的注意,在大使的推薦下,女孩成為英國一家著名媒體的翻譯。爾后她又以出色的表現成為美國駐華聯絡處翻譯人員,并受到外交部的嘉獎。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應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從實際出發,拒絕浮躁,摒棄好高騖遠和不切實際的追求。
其實,在生活中做好每一件小事,對30歲之前的人來說,都是對自身綜合素質的考驗。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小到可以被拋棄;沒有任何一個細節,是細到應該被忽略的。正所謂:小事能夠成就大事,細節可以造就完美。
西方有句名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中國也有萬里長城不是一日修成之說。所以,平日里不經意的一點一滴,無意識的微小細節,才是一個人內心世界最真實的體現。
在“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中,“貪”,是指心態上只看到眼前和現在,圖的是利益。做事不貪大,不代表做事不圖大。不圖大,就成不了大器;“計小”,也就是不要把“小便宜”、“小利益”記在心里、掛在嘴上,即使我們有些時候失去小利益,哪怕是既得利益,也沒有關系。
一位智者曾說過,人的一生只在做著兩件事:做人與做事。做人與做事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非?,F實的問題,它歷來是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白鍪虏回澊?,做人不計小”,也就是做事立足要低,做人境界要高,從大處著手,從小事做起。
在當今張揚個性,名利紛爭的浮華時代,不少人眼高手低,心浮氣躁,不屑于從小事做起,認為天生我材就是成就大事的,為身邊的瑣碎小事過于認真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殊不知,這正是磨煉意志,積累經驗,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因此,所謂的“大”和“小”,都是相對而言的,宇宙夠大,沒人能搞清楚?!?”是夠小的了,但十、百、千要它,萬、億、十萬億離不開它,而且數目越大,要得更多,否則只能歸零。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現代人說,從小事做起體現的是細節,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就是這個道理。
6.永遠不要說“我做不到”
生命的精彩需要努力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來澆灌,只有肯付出才可以換來累累碩果。事業如是,親情如是,交友亦如是。要有所得,就要有所付出,付出時間和汗水,付出感情或金錢。因此,有了付出才能杰出。
有付出才有杰出不是一句口號。它是實實在在的處世原則。不可否認,在現實中也有付出成就不了杰出的事例,很多人長期辛勤地勞作,流下無數的汗水,但到最后卻往往付諸東流,付出與杰出極不相稱。但是,我們應該懂得,自己努力了,奮斗了這就是成績,同樣可以說杰出,并不代表獲得什么東西,杰出是暗含在人們心中的精神,也是值得推崇的優良品德。
當然,凡事都有一定的原則,也存在一個方式、方法及限度的問題。付出也不例外。因此,我們不僅要樂于付出,還要善于付出,這樣才能用巧勁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當今的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生活壓力很大,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更好地在這個社會生存。30歲之前,即使工作和生活很無聊,也不要就此消沉下去。應該咬緊牙關去努力付出,這樣生活才會有激情和活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道理我們可能都明白,可是一些人總是愛羨慕那些獲得成功的人,羨慕人家富裕的生活;羨慕人家開名車,住別墅;羨慕……但他們卻沒有仔細地想想這富裕生活的背后,有多少的汗水和艱辛,是經過無數的默默的付出才換來的。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說過:“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每個人天生都會有所作為?!?
付出就好比廣種薄收——我們必須有廣種薄收的“義利”與“微利”胸懷。自己所播撒的種子,不是每一粒都能發芽,也不是每一粒發芽的都能長大,更不是每一棵長大的都能開花結實。也許一部分會被蟲子老鼠糟蹋掉,一部分會發霉變質腐爛掉,一部分會因土壤干旱而無法發芽,更有一部分雖然發芽長大卻最終會被風吹雨打夭折掉!而真正開花結果的往往所剩無幾!怎么辦?難道我們會因損失種子而永遠不去播種嗎?難道我們會因害怕失敗而永遠不要付出努力嗎?顯然不能!
30歲之前,是播種人生的大好時機,如果我們不想安于現狀,不想為30歲之后的人生留下遺憾,就應把挫折、失敗看作是成功道路上的必要代價。把人生的一切付出與努力,看作是一次次播種。
有人說,付出努力,可能會招致失敗;而怯于付出,吝于付出,卻永遠不可能杰出,更不可能成功!事實就是如此。
7.寧靜淡泊才是真正的豁達
安逸是對自身資源的巨大浪費,是成功的天敵,即使再聰明的人,一旦養成了安逸的習慣,那么他就是踏上了一條后悔與遺憾的道路。30歲之前,如果不努力工作,奮發進取,往后的日子將苦不堪言。
俗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惫磐駚恚^分安逸的生活曾經葬送了許許多多原本應該在人世間有所作為的生命。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曾經進諫齊桓公:“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惫湃艘曍潏D安逸比毒酒更害人,因為它會吞噬人們的意志。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有許多人不知道珍惜光陰與自己的生命,一味地放縱物質享受的欲望,追求荒淫無度和醉生夢死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走向毀滅。
相傳中國古時候在北方的某大湖中有一個小島,島上住著一位老漁翁和他的妻子。平時,老漁翁搖船在湖中捕魚,他的妻子則在島上養雞喂鴨,除了買些油鹽,他們很少與外界往來。有一年秋天,有一群天鵝來到島上,它們從很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飛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見到這群天外來客,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這兒住了那么多年,并沒有誰曾經來島上拜訪過他們。
漁翁夫婦為了表達他們的喜悅,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招待天鵝,于是這群天鵝逐漸地與這對老夫婦熟悉起來。在島上,它們不僅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而且在老漁翁捕魚時,它們還隨船而行,嬉戲左右。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南飛,它們白天在湖上覓食,晚上在小島上棲息。湖面封凍,它們無法繼續獲得食物,老夫婦便敞開自己的茅屋讓它們進去取暖,并且給它們喂食,這種關懷與照顧一直延續到春天來臨,湖面解凍。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冬天,這對老夫婦都同樣不厭其煩地照顧著這群天鵝。終于有一天,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不過它們不是飛向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時集體餓死。
動物界如此,人類社會也一樣,如果一個人活在世間沒有進取心,他們的處境就會像故事中的天鵝一樣,雖然表面上生活無憂,舒適悠閑,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承受巨大的生存危機。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闭湎Ч怅幘褪钦湎?。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孤立。曾經在某媒體上就出現過這樣一個報道。
有一個男人,家中比較富有,所以養成了偷懶的習慣,連吃飯也要太太來喂他。有一天太太回了娘家,要幾天后才能回來,臨走時給他做了一個很大的餅,在餅的中間掏個圈,套在他的脖子上。這張餅足夠他吃一個星期的。七天很快過去了,當太太回來時,發現丈夫已經一命嗚呼。原來他在把嘴跟前能夠得著的餅吃光后,就再也懶得動手轉圈吃后面的了?;蛟S故事有些夸張,但現實生活中貪圖安逸的人,卻是無處不在的。
科學研究表明,安逸消沉、不思進取,對身體和心理都非常有害。如,貪圖安逸的人由于活動較少,四肢惰怠往往思維遲鈍、智能下降、分析判斷能力減退、免疫力喪失……可以說,安逸的傷害是全面的,它不僅會使人體功能退化,更是成功的大敵。
我們知道,生活中任何成績的取得,無一不是在勤奮中實現,在安逸中荒廢。不善學習,就不可能擁有知識和能力;不去工作,就不可能擁有財富和樂趣;不去交流,就不可能得到朋友和友情;不去前行,就只能原地踏步。
克雷洛夫告訴我們:好逸惡勞,人之常情。正因這是人之常情,我們才需要不斷鞭策自己。每個人都有允許安逸的時候,但是成功者與平庸者的區別在于對待安逸的不同方式。成功者在心里有一個目標,也有一條準則,就是勤奮,而平庸者則放縱自己安于現狀,并任由安逸成為一種習慣,仿佛在享受一種閑適,其實是在虛度人生。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本汕趭^的人必定會用汗水和勤勞,贏得生活的燦爛和人生的輝煌,收獲累累碩果;貪圖安逸的人,注定學業無成,事業失敗,生活混亂,最后是兩手空空。
漫漫人生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在這個階段養成了安逸懶散的毛病,就很難在以后的歲月里有大的作為。相反,如果能抓住而立之前的美好時光,勤奮工作,那么,往后的日子就再也不必為生計發愁了。
8.30歲前太安逸,30歲后被拋棄
30歲之前,有的人家境殷實,吃喝無憂;有的人學歷高,天分好;還有的人自視有點底子,無須再干。于是,家境好的整天風花雪月,學歷高的安于現狀,有點底子的不思進取。這種貪圖安逸的做法,不但于社會風氣不利,對自己將來的人生也沒有好處。
從古到今,大凡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所謂安逸者,從來就沒有一個成為真正的強者和勝利者,他們不是風光如曇花一現,就是結局像秋風掃落葉,遠景凄涼,令人扼腕。
1644年春,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以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可以安逸地享享清福了。于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闖王自不待言,那些農民出身的虎將全都沒了叱咤風云的氣魄,只圖在北京城中吃喝玩樂,“日日過年”。更為嚴重的是,李自成早有稱帝之心,手下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其他諸將也不甘落后,一個個忙于營造府第。結果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昔日所向披靡的起義軍人人自危最后一敗涂地。
古代文豪歐陽修說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李自成的失敗說明:險象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遺憾結局。
無獨有偶,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早年發明萬有引力定律,可謂成績斐然,然而到了晚年趨于保守,講究安逸,以致落入陳舊的束縛之中毫無建樹;王安公司曾稱雄于全球個人電腦領域,后來,因講究安逸而忽略市場的變化,始終以為自己的老產品有競爭力而不去創新,結果導致銷路日窄,最終破產。
像上面這些因安逸而沒落的人和事,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俯首即是,教訓深刻。
人類有這樣的教訓,自然世界同樣如此。很多人都知道“青蛙效應”,是指先將青蛙置于溫水中,而后一點一點讓水加熱,青蛙就會在渾然不覺中,舒舒服服地被燙死。青蛙若有知,肯定會恨自己當初早該逃離“溫室”。
太多的現實例子警示我們,居安思危則存,貪圖安逸則亡。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生活也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
當今社會,知識爆炸、日新月異。人的才能、學識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才能獲得。30歲之前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不要沉迷于現狀、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應該居安思危,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心血與汗水。
因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過去適用,現在和將來一樣適用。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出身”較好,天分比別人高,運氣比別人好,一味以“優等”自居,甚至躺在現有的成績之上,凡事總要找一個可以安逸的理由,而不愿意付出汗水,那么,等待他的最終就是被競爭對手所拋棄,被時代所拋棄。
當然,不滿足于現狀并不等于好高騖遠,不求實際?,F實中,很多年輕人做事水平一般,但他的確很不滿足于現狀,于是整天抱怨工錢不高,工作太累,做事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用心學習新的知識,常常得過且過……可見,安逸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極端的懶散狀態和輕微的猶豫不決。生氣、羞怯、忌妒、嫌惡等都會引起安逸,使人無法按照自己的愿望進行活動。
30歲之前有些人的安逸,突出的表現往往就體現在日常學習和工作方面,這其實也是有害的!因為生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筆直通暢,它往往如一座迷宮,不少人常會陷入其中找不到出口。這時,就需要一點耐心、一點韌性了。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付出才能有收獲,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因此,任何好的結果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誰能靠安逸贏得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