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靜下來,行動才能快起來
- 30歲前出發,不要讓人生留下遺憾:不能因為貪圖安逸而讓人生一事無成
- 王林
- 10344字
- 2016-10-16 15:58:15
隨著社會的進步,競爭的激烈,人們的精神壓力會與日俱增。當這種壓力超過了人的負荷能力的時候,就會讓人陷入茫然、焦急、狂躁,甚至偏激的情緒之中,因此,30歲前我們一定要保有積極的心態,打起精神,直面壓力,從容奔三。
1.我們為何如此不安
30歲之前,我們都生活在快節奏、高競爭和高壓力的環境之中,一時的交往障礙和溝通不暢都可能使人失去理智,進而出現莽撞、沖動的結果。經驗告訴我們,莽撞與沖動是一種情緒化的外在反映,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極具破壞性。
很多人由于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往往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加之年輕氣盛,稍不如意就會產生摩擦和糾葛,輕者鬧意見,重者結“梁子”,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為。如果這種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和制止,發展下去不僅對他人是一種傷害,對自己更是遺患無窮。
莽撞沖動,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行為問題,這是最輕的一類心理偏常,多發生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身上;二是人格缺陷,比如自卑、敏感多疑、偏執等;三是心理障礙,主要是生活和工作適應障礙、職場綜合征、神經衰弱等;四是心理疾病,如抑郁癥等。
人們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講的是處世的方圓之道,《菜根譚》也講:“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忍住自己的怒火,實際上是幫助自己成就大業,無數事實證明,凡成大事者往往不會莽撞和沖動。
其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大部分矛盾和糾葛,如果以冷靜、平等的方式來解決,都是可以化解的。
古時候有個叫楊翥的人,以冷靜聰慧聞名。有一次,他的鄰居丟了一只雞,指罵姓楊的人“偷了不得好死”。家人憤憤不平,楊翥卻非常淡然:“滿世界又不只我一個人姓楊,隨他罵去吧。”還有一次,屋外下著瓢潑大雨,一個鄰居把自己院中的積水排到了楊翥家中,全家深受潮濕之害。楊翥仍然很淡然:“不要沖動,晴天總比落雨的日子多。”久而久之,大家都被楊翥的理智打動了。后來,有一伙強盜密謀搶奪楊家的財寶,就是這些鄰居們自發組織起來,避免了這場災禍。
生活中的事情就是這樣,只要無關原則,最好能忍則忍,特別是在日常工作中,“退一步海闊天空”。一時的莽撞與沖動往往會導致長期的煩惱與悔恨,實在是得不償失。
此外,人只要活著,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有意無意的傷害,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聰明的人總是盡可能地遷就對方,這看似懦弱的舉動其實正是生存的智慧。既能讓你避免因“勇敢”帶來的自我折磨,又能讓你維持健康的人際關系,一石二鳥,何樂不為?
有人認為,丟什么也不能丟面子,失什么也不能失身份。當然,愛惜自己的尊嚴沒有錯,但是,你總得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分個孰輕孰重。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得出“忍讓是金”的結論,擁有這樣心靈的人不可能動不動就失去理智火冒三丈。
自律能力全在平時培養,身在職場也好,自我奮斗也罷,都不可莽撞和沖動。這既是處世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
2.心智成熟,少走彎路
世上有許多事情,看似比登天還難,卻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而看似手到擒來,卻讓我們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個中的奧秘,就在于是否擁有好的心智。因此,30歲之前,我們應該懂得:心智決定人的生存狀態,要改變人生必先改變心智。
我們知道,人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社會的產物,人與社會的一致程度決定人在社會中能量的大小及其發揮的效率,而人與社會的一致程度決定于人的心智。
人類是智慧群體,智慧把人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人類成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成為地球的主人。智慧是造福社會,還是禍害社會,決定于人的心智,也就是說,智慧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于人的心智。人的一切愚昧的思想、言論、行為,都源自于心智的不佳。
生活中,有些人屈從于命運,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改變命運的實力和時機,而是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可能,為什么會這樣呢?正是思維定式在作怪。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往一個玻璃杯里放進一只跳蚤,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再重復幾遍,結果還是一樣。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的400倍左右,所以跳蚤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這只跳蚤放進杯子里。不過這次是立即同時在杯上加一個玻璃蓋,“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
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變得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
再一陣子以后,他發現這只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兩天后,實驗者把蓋子輕輕拿掉,跳蚤不知道蓋子已經去掉了,還是在原來的那個高度繼續地跳。三天、四天,直至一周后,他發現那只跳蚤依然如此,它跳得十分愜意安逸。只可惜它已經無法突破這個定式,由一躍沖天的跳蚤變成了一個可悲的爬蚤!其實,跳蚤無法逾越的不是杯子,而是自己的安逸心理。人也一樣,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式,就會自然地順著這種路徑思考問題,不愿也不會改變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和跳蚤一樣,被固有的思維定式束縛了手腳。他們的心里都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他們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有人說,相由心生,改變內在,才能改變面容。還有人說,一顆陰暗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心智好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可見心智是一張隱藏的,關于世界的心靈地圖,它根植于我們潛意識中,是一種隱含很深的心理活動和思維動作。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紛亂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思維方式,這些方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樣的人。
心智健康的人,能夠做到拋棄安逸、適應變化、靈活處世。而不健康的心智會導致人們歸罪于外、墨守成規。如,自我陶醉、掩蓋弱點……如果這些負面的東西不加糾正,輕則盲目自信、反應遲鈍、不習慣思索、無法面對艱難環境;重則郁悶彷徨、如芒在背,總認為自己處在生命危機的邊沿。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一切結果的源頭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我們的心智。積極的心態、良好的自我激勵等,都是一個人成功須具備的心理資本。因此,要改變人生,就要放棄安逸,打破思維定式的枷鎖,全方位改變自己的心智。
3.認清你的角色,才能做對事情
對于30歲之前的人來說,就業是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是畢業生、無業者實現從“學生”、“自由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階段。做好充分的心理調適,保持良好的心態,對自己的成功上崗十分重要。
生活中,由于很多年輕人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認識不足、對職場人際關系的處理不得要領等,從客觀上給自己留下了遺憾,也給企業帶來了諸多困擾。
先來看發生在上海某企業的故事。
周麗,畢業于滬上某金融學院,前不久入職某4A廣告公司公關部。考慮到周麗剛入職場,對工作不熟悉,部門經理就安排周麗先做一些文件影印等外圍工作。一次,部門經理拿出自己收納的一盒名片,讓周麗整理,原意是想讓她熟悉客戶,了解合作伙伴。沒想到,周麗當面拒絕:“我讀了這么多年書,不是來做這種雜務的!”說罷,揚長而去,第二天便辭職走人。
其實,在職場中,像周麗這樣的新人并不少見,他們的心理抗壓能力普遍較差,有的被領導批評了兩句,就找借口請假不上班;有的接受任務,挑三揀四;還有的遇到困難,不主動想辦法,而是整天垂頭喪氣……職業問題專家認為,職場新人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如今的年輕人獨生子女居多,從小嬌生慣養,享受安逸,接觸社會機會較少,容易眼高手低,心理承受力差。此外,這些人大多擁有高學歷和各種證書,對生活和工作的期望值較高,一旦涉足職場,發現現實與期望值并不相符時,就會產生心理落差,表現不盡如人意。
因此,對剛剛入職的年輕人來說,首先要學會放平心態,著眼長遠的職業發展規劃,避免心理上的軟弱與浮躁。此外,在入職前要找準定位,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具體地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客觀認識自我,適應角色轉變
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從來就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這就要求你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和特長。因為這些素質往往能為特長和優勢的最大化提供有力支撐。此外,人在一生中要扮演多種角色,從無職無業到成為職場人士,就是一次角色轉變過程,要懂得快速適應。
◎講究工作方法,掌握職業技能
有了正確的工作態度,更重要的是應該找到良好的工作方法。因為入職后,在面對新工作時,難免會有一種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因此,盡快掌握一套適合崗位特點的方法與技能是當務之急。
◎積極工作,學會釋放壓力
入職新的環境后,由于人地生疏,缺少交流對象,有的感覺孤獨、寂寞,情感得不到傾訴;還有的害怕出錯,總是擔心做不好,自信心不強等,這些都是新入職場的人帶共性的問題。因此,我們在上崗后除了積極工作外,還應該注意不要在心理上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一旦有了壓力,就要盡快找到釋放的方法與途徑,學會溝通,以免壓力堆積對身心造成影響。
總之,心態決定一個人的財富、事業、幸福、健康,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所以,做好入職心理調適,樹立良好的心態,對每一位新入職場的人都至關重要,只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才能滿懷信心,順利走向工作崗位。
4.學會與情緒共處
30歲前,職場成為我們主要的生活和工作基地,時間一長,很多人就會在單調、無趣和周而復始的環境中感到壓抑,造成情緒失控,莫名地陷入煩惱、恐懼、憤怒、緊張和焦慮等不良環境中。輕則成就感下降,重則破壞團隊的和諧氛圍,影響工作績效,甚至威脅到自己的職業發展進程。
供職于北京某展銷管理機構的龐維希就是這樣。小龐今年剛滿26歲,在該機構工作兩年了。一天,因同事小郭來回兩次撞到他,覺得奇怪,便抱怨了句:“你怎么來回都要撞我一下才算啊?”小龐的意思只是想提醒小郭走路注意一點,誰知小郭居然說:“撞了你又怎么了?”口氣十分生硬。小龐覺得太沒禮貌了,就問小郭:“你什么意思?撞了不道歉也就算了,總不能這么‘拽’吧?”哪知小郭不但毫無悔過之意,反而反唇相譏:“你也可以撞我啊!”于是,兩人你來我往,到最后還動了手。
事后,龐維希覺得,其實小郭和自己關系一直不錯,可剛才不知道怎么了,他有氣我也有氣,本來這段時間自己業務就多,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小郭不但不理解還來找碴,真是窩火!“這樣下去,這班真不想上了!”龐維希說。
可見,職場內的人際交往與情緒有極大的關系。其實,我們的一生都和情緒有關系,并同它打交道。比如,小孩子一開始就懂得哭才會有人照顧他,對孩子而言,哭是一種工具,因為他們還不會說話,所以要用哭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再比如,平時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看,又鬧情緒”“今天怎么了!吃炸藥了”等,這些都是在說情緒。
社會心理學認為,情緒是人們對環境的一種反映。以前人們認為外界的事物才是環境,比如山水、天氣、道路交通等。其實,人內在的東西也屬于一種環境,即人對自己也是一種環境,調節不好,就會導致心理失衡、行為失控,直至產生更可怕的后果。
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好情緒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煩惱,就會有消極情緒。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人。30歲之前,我們誰也不敢說沒鬧過情緒,關鍵是我們應采取措施合理掌控。
此外,平時我們會與各種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交際策略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方法是對上級要尊重,對同事要理解,對下屬要和藹,對競爭對手要輕松灑脫。
人際關系緊張是造成職場壓力的主要原因,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舒心工作、安心生活的必要條件。對于這一點,我們30歲之前一定要了然于心。為此,當我們感到工作負荷重、情緒不好的時候要學會掌握一些改變現狀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疏導、宣泄,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境的重要方法之一,人們經常會有意無意地用到它。有壓力不要悶在心里,除了參加各類活動,分散壓力外,還應主動把自己的體驗告訴親人、同學、朋友,讓郁悶釋放出來。
其次,人們常將“唉聲嘆氣”和不良的心境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它往往起到放松作用,因此不妨“長吁短嘆”,這將有助于人鎮靜下來。方法是心情不好時,選一處清靜的地方,先通過鼻腔吸氣以擴張肺部,然后將肺內氣體慢慢呼出,如此往復,效果不錯。
再次,就是吵鬧、喊叫,只要不影響到別人,你大可以痛痛快快地吶喊、哭泣、甚至摔東西。
緩解壓力,疏導情緒是所有年輕人理應具備的自我調整能力,因為職場如戰場,一切都需要我們保持好情緒,迎接新挑戰。否則,我們將為情緒所困并且一事無成。
5.牢記自己最該做的是什么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30歲之前,每個人都在工作中有過疲勞、苦勞甚至功勞,同樣,也一定做過傻事、蠢事,或者錯事,有功有過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當功勞與過錯擺在面前的時候,你是否想過成不攬功,敗不推過?
生活中,很多人來了功,大包大攬;有了過,東躲西藏,看似聰明絕頂,實則糊涂至極。
古人云:“攬功而推過,不可同謀共事。”30歲之前,我們都生活在不同的人群里,工作在各類團隊中,本應彼此信任、相互搭臺,同甘共苦、榮辱與共。如果出了成績你就自夸“勞苦功高”,出了過錯就推脫“毫不知情”,縱然一時可以左右逢源、立功受獎,但時間久了必然會眾叛親離、人人厭惡。一個團隊中如果這種人多了,便會出現相互之間詆毀拆臺、爭名奪利的“內訌”現象,大家都忙著鉤心斗角了,便沒有人再去安心做事,整個團隊的戰斗力更無從談起。
《菜根譚》中說:“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意思是說,應該有和別人共同承擔過失的雅量,不應當有和別人共同享受功勞的念頭,共享功勞就會引起彼此的猜疑;應該有和別人共同渡過難關的胸襟,不可有和別人共同享受安樂的貪心,共享安樂就會造成互相仇恨。
陳一是剛剛上任不久的某工廠的原料科長,他個性溫和,工作勤奮,與同事相處十分融洽。一次,因為貨源運輸問題,造成生產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總經理非常生氣,在開會時宣布要扣除原料科員工當月的獎金。
散會后,陳一并沒有解釋,而是誠懇地對總經理說:“這一切都不關原料科其他同事的事,是我自己指揮不當造成,這事應該由我獨自來承擔,請扣我個人當月工資和全年獎金作為處罰。”總經理同意了陳一的請求。
原料科的員工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動。于是他們主動加班,絕不能出現類似問題。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個月的原料果然在質量和數量上確保了生產線的需要,而且價格還在大家的努力下略有下降。總經理非常高興,立即宣布加發獎金給原料部門。第二天,陳一將獎金全都分給員工,自己分文不取,他對員工說:“這些獎金是大家辛勤所得,是屬于大家的。”
陳一不計較個人名利,推功攬過,不但令本部門的員工擁護和贊賞,同時也贏得了上級和其他部門的好評。
上面的例子說明:推功攬過,是一種有擔當的表現。它有助于同事之間形成相互信任支持,相互諒解配合的心理環境;可以使別人放下包袱、大膽工作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凝聚力。
因此,如果在30歲之前你已經成為領導,就應該像陳一一樣,站在下屬的角度,做一個讓他們敬佩的人。如果你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就不能在上司出現工作疏忽和漏洞時,放大他的“窟窿”,甚至想著墻倒眾人推并取而代之,而應該主動上前,幫助他擺脫困擾。我們知道,每個人都喜歡為自己“補臺”的人,更何況是你的上司。相反,如果你在關鍵時刻對他落井下石,或者不聞不問,冷漠置之,那你在上司心目中的地位就會大打折扣。如果你的工作正在走上正軌,而此時與你朝夕相處的同事因工作做得不到位,上司正要責罰他時,你就應該主動過去幫他解圍和圓場,如:“對不起,剛才我請他幫我解決了一個難題,耽誤了他的時間,導致他的工作沒有及時完成……”如此,既幫他脫了“困”,又讓上司多了一份對下屬的理解,大“火”變成小“火”。這樣一箭雙雕,聰明的上司口里不說心里也會認可你能“拔刀相助”,有團隊意識;同事也會心知肚明,對你充滿感激!
當然,“推功”與“攬過”,不同于普通的哥們兒義氣,也不是一味遷就照顧,相反,應該是在堅持原則、有利團結、激發工作熱情等前提下的合理行為。
綜上所述,工作是大家的事,難免有功有過。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承擔了不同的角色,起了不同的作用,如果一個人任意攬功推過,不僅暴露自私、狹隘的心理,而且會讓別人敬而遠之。
6.抱怨就是負債
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現象。如果一個人常懷偏見之心,就會主觀、武斷地評價他人,造成不公平的同時還會給人家的生活、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而煩惱,同樣也是由于自身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造成心理失衡的一種思維表現形式。如果一個人總是生活在煩憂之中,其人生之路將面臨諸多阻礙。可以說,偏見害人,煩憂害己。兩者都是我們生活中必須消除和踢開的心理障礙。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讓A與B兩組大學生看一個德國中年人的照片,卻對兩組學生的解釋截然不同:對A組說,此人是當年希特勒蓋世太保的首腦人物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殺害了上千萬的猶太人;對B組則說,此人是反納粹地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挽救過上千萬猶太人的生命。然后,分別要兩組學生來描述對此人的印象。
實驗結果發現:A組學生均將此人描述為面貌兇惡、殘忍成性的人;B組學生則將此人描述為面容和藹、心懷仁慈的人。
面對同一人物而產生如此懸殊的認知,原因就在于研究者的事前說明對A、B兩組學生產生了不同的先入為主作用。
不可否認,在日常生活中,雖然大多數偏見都是無意識的,但它會影響我們對事物和人的正確判斷,粗淺認識可能會歪曲對一些事物的真正感受和認識,當偏見轉化為指責、攻擊時,事情就會變得嚴重起來。
可以說,偏見就是一種狹隘的心理反映。因此,要糾正偏見,就必須從心理上著手:一是真誠友好地對待他人,將心比心,進行心理位置互換,從情感上體會偏見的危害,理智地消除對他人的偏見。二是不被膚淺的表面印象所迷惑,避免“以貌取人”。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全面辯證地看所有問題,偏見終究是不可避免和消除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減少它,弱化它,那就需要從我做起,調整心態。因為調整對他人的偏見靠的是自己,改變他人對自己的偏見靠的還是自己,而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對自身煩憂的把握。
常言道,人生處處多煩憂,抱怨不如多奮斗。是的,生活中,我們都在做不同的事,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沿著各自人生不同的軌道前行。那些煩瑣、惆悵、難過、不如意在所難免,于是我們便開始煩憂,工作太忙、工資太少、房價太高、家庭壓力太大、生活環境太差;我們煩憂社會不公、煩憂人心不古、煩憂人情太薄……如此不停地煩憂,心情隨之日復一日地壞下去。煩憂遮擋了我們的視野,阻礙了我們的腳步,讓我們忘記了奮斗,使實現愿望成為無期。
誠然,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四通八達,難免磕磕絆絆。當不順來臨時,我們應該換一種思維,積極樂觀,而不是徒生煩憂。對人對事多包容一些,對苦難遲鈍一些,對幸福敏感一些,這樣,我們的心胸才會越來越豁達,越來越寬闊。
《莊子》中有“一以已為馬,一以已為牛”的句子。意思是你愿意叫我是馬我就是馬,叫我是牛我就是牛,隨便你好了,不關我的事。一個人拋開煩憂,就不會在乎別人怎么評價自己。正如馮玉祥所說:“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盡艱辛好做人!”
一個人的偏見也好,煩憂也罷,都與其成長和修養有關。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學習、修煉,自覺提高對事物的認識度,才能更快地成長和成熟。由偏見造成的錯誤認知方式就會逐漸減少;煩憂,這種不良的心理障礙也會慢慢去掉。
7.低調才是大智慧
隱忍、低調是兩個老生常談的話題,30歲之前,幾乎無人不知。謂其“常談”,說明一般人難以做到,也表明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在現實生活、工作中,想保持穩步上升的良好狀態,就要學會隱忍,低調做人,為自己留下回旋余地,也給別人必要的寬容與尊重。
人的本性中都有喜歡張揚的因子,因為張揚能滿足人的虛榮心,這一點在所謂的“聰明人”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有句老話“槍打出頭鳥”,不知隱忍,高調張揚的人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俗世中,做人不可亂出風頭,還是低調一些好。
來看下面的例子。
27歲的龐冠成,是某公司業務科長,按理說搞業務工作的人,一般忙于工作,很少與員工打交道,更不會得罪人,可他卻是個例外。當然,這也是吃了一番苦頭才明白的。兩年前,在他剛剛升任科長的那段日子里,幾乎在同事中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因為他正春風得意,為自己的機遇和才能歡天喜地,每天都使勁吹噓他在工作中的成績,常常不分場合地揶揄別人等,讓周圍的人特別厭煩,甚至避之不及,后來還是由當了多年領導的父親一語點破,他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頭。從此他不但放低自己,多聽少說,而且經常謙虛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并站在同事的角度欣賞對方所取得的成就。后來,每當他有時間與同事閑聊時,他總是先請對方“自豪”地把他們的成就“炫耀”出來,與其分享,而后在對方提問的時候,才低調地說一下自己的功過。
時間一長,同事們改變了原來對他的看法,都認為龐冠成是一個謙虛、和藹且能力超群的人。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就必須學會隱忍、低調,盡量不要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這樣,別人才會歡迎你,欣賞你。
隱忍,實際上是一種養晦之術。這種不事張揚、退居幕后的低調處世方法,鼓勵人們忍讓、不爭、不露真相,讓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保持一種謙卑的態度,既表明了人生的境界,也彰顯了人格的品位,不僅是一種人格的修養升華,更是一種處世的策略。
其實,職場講究的就是做人、做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做人不做事,將一事無成;只做事不做人,將眾叛親離,兩者中最關鍵的是如何做,怎樣做。凡是有了一點點成績就喜歡張揚、賣弄的人是愚蠢的。這種人常常會使自己喜怒外溢,舉措失體,并引起別人的側目和反感,以致陷于被動的人際環境中,磨難不斷,運途多舛。
生活中的智者無不是隱忍低調的高手,因為他們知道,隱忍就是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抱怨,占據優勢卻要拿出低調的姿態,遇到挑釁忍讓為先。
人生不會有太多的二十幾歲,而30歲早已在向我們招手。越過這個年輪,我們也許隱忍得再好,低調得再到位,也不可能獲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就與結果。因為時光飛逝,隨著青春的遠去,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將毫無優勢可言。
8.送給自己一個甜甜的微笑
人生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總會遇到失敗和挫折。面對失敗,有人左沖右突,終不得法;遇見挫折,就一蹶不振,從此貪圖安逸,不再拼搏……他們什么都做了,就是有一點沒有想到:失敗、挫折,是要笑著面對的。
我們知道,生活絕不會可憐懦夫,相反,只歡迎那些笑對失敗與挫折的勇者。歷史上但凡有所成就的偉大人物,都是笑著面對失敗挫折的,他們戰勝困難的法寶正是笑對一切的樂觀態度。
愛迪生60歲時,建立了工廠,在里面搞研究發明。一天凌晨3點,突然“轟”的一聲,工廠爆炸了,可愛迪生,不但沒有驚慌,居然還微笑著叫他妻子到現場,指著眼前的場面說:“你見過這么壯觀的景象嗎?”后來,愛迪生告訴他的孩子:“這場大火代表著我的失敗,雖然我失敗了,但我又總結了一些經驗,難道這不好嗎?”
近代舉世聞名的英國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她的生命就好比一朵風沙中的仙人掌。從小時候起,母親早逝和生活的艱難這兩個挫折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但她不放棄,仍然嘗試用筆敲開幸運之門。夏洛蒂曾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作品寄給了鼎鼎大名的羅伯特·騷塞。可漫漫無期的等待換來的卻是一封充滿傲慢和偏見的信函。但這并沒有將夏洛蒂擊倒,她用這封信鞭策自己,最終用鋼鐵般的心志,敲開了文學圣殿的大門,取得了成功。
這就是創造了一千多個發明成果的科學家和取得輝煌成就的文學家對待失敗的態度。活生生的現實提示人們,當失敗和挫折來臨時我們應秉持的態度。
生活中,很多30歲之前的人,年紀輕輕,就不思進取、貪圖安逸、意志薄弱,經歷半點風雨就畏畏縮縮,遭遇一絲磕碰便哭哭啼啼,完全忘了“微笑”給挫折失敗的巨大反作用力。
大仲馬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小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的確,人生道路崎嶇不平,前面每段路都是一個不能預測的未知數,但有一點可以相信,每個成功者都曾戰勝過艱辛與磨難。
再翻開歷史的浩浩長卷,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都與失敗、挫折形影相隨。眾所周知,越王勾踐兵敗于吳國,只能向其求和,還和妻子做了吳國人質,臥薪嘗膽,最后才死里逃生。回到越國后發憤圖強,才實現了洗辱復國的志愿;張海迪高位截癱,挫折之大可想而知,但她卻笑對一切,自學成醫并完成了許多著作的翻譯,被譽為“當代的保爾”……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誰不想做萬人之上備受尊敬的贏家?又有誰甘愿被奴役被歧視被輕蔑被嘲笑?沒有人注定成功,也沒有人注定失敗,一切全憑意念。失敗也好挫折也罷,都如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如果在失敗挫折面前悲觀失望,必將毫無斗志,終至失敗。
戴維曾說過:“我的那些重要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獲得的。”的確,失敗不應該成為頹喪、失志的原因,應該成為重振雄風的動力。失敗了,我們不要抱怨,不必后悔,要去感謝失敗,感謝它給了我們新鮮的刺激,感謝它給了我們前進的激情,而這正是笑對一切的最好表現。
微笑標志著自信、雅量和大度,這是一種胸懷,一種境界。微笑著面對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可以說,失敗與挫折對于30歲之前的人來說,就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子,敲掉的是脆弱的鐵屑,鑄成的則是鋒利的鋼刀。正如法國的伏爾泰所說:“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從那些荊棘上迅速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