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求學之路步履艱(1)
- 淡然的智者:蔣夢麟
- 陳雪
- 4911字
- 2016-10-28 10:13:15
1.輾轉成長時
學校放假后,蔣夢麟回到了蔣村。接觸過外面的世界后,再看蔣村,便心生出些許感慨。在中西學堂的兩年學習生活讓蔣夢麟接觸到了科學,也意識到村里的落后。雖然由于不時有傳教士經過,村子里也漸漸多了許多“洋貨”,可是人們喜歡這些洋貨只是因為它們用起來方便,沒有人去在意這些東西的原理。
回到蔣村后,蔣夢麟只度過了短暫的平靜時光,緊接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打破了這份平靜。江邊的堤壩被沖毀,巨大的洪水席卷了整個蔣村以及周圍的幾個村莊。由于通報來得及時,蔣村的村民們都及時逃到了安全的地方,沒有人員傷亡,可民居和田地卻因為無法移動,只能慘遭洪水的侵襲。
在幾個村子的村民共同努力下,堤壩終于被修補完畢,之后又過了一星期,洪水終于全部退去,可村民們的生活卻無法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了。家家戶戶皆是一片狼藉,田地里的莊稼也盡毀,這對于蔣村的村民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打擊。
蔣村雖然只是一個小村,但村民們能夠自給自足,所以生活一直很安逸。如今,一場洪水破壞了村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帶走了村民們大量的食物,這已經讓村民們一時之間難以承受。然而,村民們沒有想到,還有更糟的事情在等著他們。
又過了一個星期,一艘大船載著許多人向蔣村駛來。大船靠岸后,船上的人在一個身材魁梧的人的帶領下跳下船,將蔣村的各家各戶包圍起來,聲稱要向村民們“借”糧。村民們剛剛經歷了一場浩劫,自然不肯將僅存的糧食“借”出去。領頭的人見村民們不肯,便帶著手下去搜糧倉,村民們雖然不情愿,可是由于害怕,也沒有人敢上前阻擋。
領頭的人搜到了糧食,卻并沒有直接拿走,他一再聲明他們并不打算搶,只是“借”,希望村民們可以同意他們的請求。村民們覺得領頭的人看起來還挺講理,漸漸放松了防備,并選出一名村民代表與領頭的人商談,最后,村民代表與領頭的人談妥,將一大部分糧食“借”給了那些人。
村民們以為,那群人既然只是“借”,那么過陣子自然會還,所以那群人走后,村民們還是照樣過他們的日子。誰知沒過多久,其他的村子里也遇到了相同的情況,并且當這些人再次出現時,已經儼然一副強盜模樣,之前看上去“講理”的樣子已經完全消失了,此時村民們才明白,之前“借”出去的糧食再也收不回來了。
由于鄉村沒有足夠的武力和兵力,也無人能與強盜們對抗,強盜們的行為越來越猖狂。除了謀財,他們還開始害命。強盜們聽聞孫莊有一位靠承包洋行工程發家的孫姓富商,家財萬貫,于是在深夜闖入富商家,搶走了所有值錢的物品,不僅如此,他們還將這位富商裝在麻袋里,投入了河中。
蔣懷清得知孫姓富商遇害的事情后,心里格外緊張,雖然他從不像孫姓富商那般炫富,可蔣家的家底在當地也是數一數二的,強盜們遲早會打聽到。更何況,他曾在洪水過后出資為村民們購糧,若是這件事傳到強盜們的耳朵里,難保他們不會找上門來。家產不保事小,孩子們的性命不保事大,考慮再三,蔣懷清決定帶著全家搬去上海。
上海對于蔣夢麟而言又是另一個新鮮的地方,他在這里第一次見到了電燈,第一次見到如同白晝一樣的深夜。他還在這里看到了許多金發碧眼的洋人,他們或穿著筆挺的西裝,或穿著華麗的洋服,高昂著頭,走在上海的街道上,仿佛對看到的一切都不屑一顧。
雖然衣著華麗,看起來十分高貴,蔣夢麟卻對這些洋人一點好印象都沒有。雖然在這之前,他也曾佩服過洋人能夠從科學的角度解釋許多生活中的現象,能夠發明出蒸汽機,能夠造出父親怎樣努力都造不出的輪船,但當他看到洋人眼中流露出對中國人的輕視后,他對這些人的感情便變得復雜了。
蔣夢麟親眼見到那些洋人是如何對待中國人的。他們讓中國的巡捕手持木棒守在他們住所的外面,不許任何中國人進入“他們的領域”,雖然“他們的領域”本就是中國的領土。在他們眼中,中國人的地位還不如一條狗,他們甚至在外灘公園的門口掛上了“犬與華人不得入內”的牌子。這些都刺痛了年僅13歲的蔣夢麟的心。
在蔣夢麟的眼中,這些洋人簡直是“半人半鬼的怪物”,他們懂得發電,懂得許多先進的技術讓他們看起來好像無所不能的神,他們給中國帶來的種種災難和恥辱,以及他們對待中國人的態度又讓他們看起來好像邪惡的魔鬼。
蔣夢麟對洋人有著復雜的感情,憎惡歸憎惡,他并沒有因此而排斥一切與洋人有關的東西。雖然討厭洋人對待中國人的態度,也憎惡洋人將鴉片帶入中國,并在中國掀起了一系列的戰爭,但他也知道,洋人那里確實有值得中國人學習的東西。
剛到上海時,為了讓蔣夢麟繼續學習英文,蔣懷清把他送入了一家天主教會學校,可惜的是這家學校的英文教師是位法國教父,所教授的英語帶有濃重的法國口音,于是蔣夢麟仍然沒有機會學習到純正的英語。所幸蔣夢麟并沒有在這所天主教會學校待太久,所以沒有受到法式英語的太多影響。
上海雖然繁華,可能讓蔣家兄弟們讀書的學校卻十分難找。無奈之下,蔣懷清決定將兒子送到洋人家中學習英文。為了節約開銷,蔣夢麟將次子蔣夢桃送到了一位美國太太家,并吩咐蔣夢桃回家后將學到的英文教給蔣夢麟,于是,蔣夢麟又開始依靠接受二哥的家教學習英文。
19世紀末期,山東、河北一帶出現了一支名為“義和拳”的組織。1899年,“義和拳”更名“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并不斷發起起義,卻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強烈鎮壓。1900年夏,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引發了義和團運動的高潮,義和團決定搗毀一切洋貨,殺光所有洋人,連使用洋貨的人也不放過。
蔣懷清得知這一消息后,十分擔心戰事會蔓延到上海,于是帶著全家人從上海回到了蔣村??墒腔氐绞Y村后,蔣村的強盜仍然猖狂,村里仍然不得安寧,蔣懷清又不得不帶著全家遷到了余姚城里。
到了余姚,蔣懷清將蔣夢麟送入一所學校學習英文和算術,并為他請了一位教中文的家教。這樣的日子過了大約一年后,蔣夢麟已經16歲。在清朝,16歲的男孩子已經是成年人,可以成家,并從父輩手中接過家業,照看生意,可是蔣夢麟的志向不在經商,而在求學,他的心中仍然將考取功名,光耀門楣視為自己努力奮斗的目標。
輾轉幾年,從蔣村到上海,從上海到余姚,蔣夢麟沒有過上多少時間穩定的日子,也一直沒機會接受正規系統的教育。他獲得知識的方式仍然是依靠自己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以及他天生喜歡鉆研的性格??蔁o論如何,他確實錯過了一個孩子適合接受教育的最好年齡,而導致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當時的環境。
蔣懷清心里并不是一點感觸都沒有。當初,他帶著全家一次又一次遷移,為的是保家人平安,而如今,他也意識到,在不斷的遷移中,蔣夢麟已經錯過了許多學習的大好時光,如果繼續這樣下去,蔣夢麟的學業就會受到更大的干擾。為了不影響蔣夢麟的學業,他同意蔣夢麟前去杭州繼續求學。
蔣夢麟只身離家,前往杭州。一心求學的他不知道到了杭州會有什么樣的人和事等著他,但是他樂觀、陽光、積極,他相信未來會是美好的。從這一時刻起,蔣夢麟真正開始邁向他人生之中第一個重要轉折點,正是因為去了杭州,他才有機會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更加開闊自己的眼界,并讓自己的思想隨之發生轉變,從一個小村中的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有頭腦,有思想的進步青年。
2.少年志氣盛
到達杭州后,為了學好英語,蔣夢麟進入了一所教會學校。這所教會學校的校長是位美國傳教士,能夠講一口標準的美式英語,相比起蔣夢麟之前學到的中式英語和法式英語,這里學到的英語相當地道。然而,這位校長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除了標準的英文發音,他幾乎不能教給學生們任何有用的知識,因為他在做傳教士之前只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傳教士們總會將傳播教義當作自己的使命,并不遺余力地去進行推廣和傳播。由于教會學校多是傳教士創辦的,而傳教士們的主要任務是傳播基督教或天主教,所以在教會學校中,號召學生們信仰上帝或圣母瑪麗亞自然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在蔣夢麟就讀的這所教會學校中,校長將《圣經》作為學校中唯一的教材,除了《圣經》,學生們沒有其他的課本。
教會學校中的學生們每天早上都需要做禮拜,唱贊美詩。吃飯前,他們也需要和所有信徒們一樣禱告,感謝主賜予他們的一切,然后才可以用餐。對于這些每天必做的儀式,蔣夢麟只是表面上隨著大家一起去做,心里卻從未認可過,而且,他非常排斥這些東西,對他而言,這種信仰和老家人們對鬼神的信仰沒有什么區別,唯一不同的只有信仰的對象。
當校長努力地向學生們灌輸著關于基督教的思想時,蔣夢麟將自己的心靈緊緊地閉合起來,在他心里,任何精神上的舶來品都不可以進入他的精神領域,何況他好不容易才徹底相信了世上沒有神仙鬼怪,好不容易才學會從科學的角度看事情,他決不允許自己剛走出一個圈子,又進入另一個圈子。
蔣夢麟曾說,他從那時起便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宗教方面的“不可知”論者,只求努力活在當下,無愧于心,只在乎自己在世的時候是否能夠奠定下不朽的根基,而不去追求死后靈魂是否能夠在世間長存。
在進入這所教會學校之前,蔣夢麟并不清楚這所教會學校的具體情況。他初到杭州,人生地不熟,又急于快些進入一所學校,于是選擇了這里。而在這所學校里待了一段時間后,他便發現,這里其實是一所非常落伍的學校,沒有能夠教授真正學識的老師,連上課的教室都沒有,上課的地方不是在鴿子籠一般的寢室里,就是在非常簡陋的飯廳里。
校長宿舍雖然也并不是很氣派,可在學生們眼中,那地方要比他們居住的地方好上太多倍,于是一些好奇心比較強的學生常常一有空就會去校長的宿舍附近徘徊,還會找機會溜進去看看。有一次,一名學生在校長宿舍附近遭到了一名教員的驅趕,并與教員發生了沖突,于是這名學生大哭起來,指責教員打了他耳光,要求大家還他一個公正。
學生們將此事報告給校長,要求校長開除打人的教員,校長卻置學生們的請求于不顧,并聲稱,誰不喜歡這所學??梢择R上離開。沒想到,就在校長這句話出口后的兩個小時內,學校里一下子變得空空蕩蕩,再也見不到一名學生。這便是令蔣夢麟更名的那場學潮。
在這件事發生之前,全國各地已經有許多學校的學生因為不滿學校當局而爆發了同樣的學潮,蔣夢麟和他的同學們所爆發的學潮既不是第一起,也不是規模最大的一起。上海的南洋公學早他們一年便爆發過這樣的學潮,結果所有學生集體罷課,離開學校;之后,浙江省立高等學堂也爆發了這種全校學生集體罷課的學潮,這兩起學潮的規模都比蔣夢麟他們這一起大得多。
全國各地都不斷涌現這樣的學潮,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社會上對于學潮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些人支持學生們的做法,認為學生們是對的,有些人則反對學生們的做法,認為學生們這種反叛的行為應當被制止和鎮壓。
這并不是單純的學生運動,而是新興知識分子對舊士大夫階級的反抗,真正引發學潮的,是國民們內心的不安;導致這些不安的,是國民飽受的各種痛苦;而讓國民飽受各種痛苦的根源,在于當朝政府的懦弱和無能。遺憾的是,在當時,沒有人認識到這一點。
蔣夢麟心里清楚,學潮爆發的真正原因是學生們受到了“西潮”的影響,他們看不慣政府的懦弱和無能,看不慣政府在列強面前唯唯諾諾的樣子,卻不能直接去抗議政府,只好從學校開刀,讓政府看到他們不愿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的心。離開學校后,蔣夢麟和幾名同學籌辦了“改進學社”,希望能夠將學社辦大,可由于經費不足,學社不到半年就解散了。
學業還要繼續,可是舊的名字已經不能用了,于是蔣夢熊改名蔣夢麟,并用新的名字注冊了浙江高等學堂的入學考試。浙江高等學堂是由政府負擔經費的高等學堂,是當時浙江省內級別最高的學府。其前身是“求是書院”,寓意督促在這里做學問的人一定要講究實事求是。
之前提到過,浙江高等學堂也曾爆發過學潮,學生們都在學潮中紛紛罷課,離開了學校。在這之后,浙江高等學堂便進行了改組,對學校的課程安排,教學目標等都重新進行了規劃。改組完畢后,浙江高等學堂開始重新招收學生,蔣夢麟就是在這一時期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的。
改組后的浙江高等學堂延續了它的前身求是書院的一些傳統,既教授傳統文化,也教授西洋文化。學生們可以在這里學到有關自己國家的信息,也可以學到有關世界的信息。除了注重開闊學生們的眼界,力求讓學生們接觸到更多更好的知識外,學堂還大力宣傳愛國意識,在校園中,隨處可見一些宣傳革命的小冊子和書籍,以及一些與革命有關的雜志期刊,比如《新民叢報》《浙江潮》等,這些雜志都讓學生們從中獲得了許多革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