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清末小村憶童年(3)
- 淡然的智者:蔣夢麟
- 陳雪
- 4217字
- 2016-10-28 10:13:15
5.漸斂頑童心
時光流轉,歲月荏苒。一轉眼,蔣夢麟也快到了上學的年齡。在當時的農村,孩子們想要讀書,只能去家塾。孩子們進入家塾的年齡并不太統一,對于家境較好的孩子來說,年滿6歲就可以去上學,而對于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來說,則有可能到了7歲或8歲,甚至年齡更大之后才有機會和其他孩子一起念書。
5歲的蔣夢麟告別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走進了家塾,成為班上最小的孩子。
平日里,人們常聽說的是私塾而非家塾,其實,家塾也是私塾的一種,因為這些私塾的形式都是由富貴人家將老師請到自己家中,開堂授課,教的孩子不是自家孩子就是親戚家的孩子,所以又被稱為家塾。蔣家作為當地首富之家,開設一家家塾自然沒什么可意外的。蔣夢麟的三位哥哥早已在家塾中讀書,并且讀得很不錯,這也是蔣懷清將蔣夢麟過早送入家塾的一個原因。
家塾里教授的東西大多是些應付科舉考試的功課,最多加些富家子弟將來做生意時可以用到的算學知識,非常枯燥無趣。而且進入家塾后,孩子們就必須收斂起好動的天性,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聽著教書先生嘴里冒出的“之乎者也”,跟著先生搖頭晃腦地讀書,或端正地抄寫那些儒家經典,這些事情對于正值活潑好動時期的孩子們來說,無疑是種折磨。
由于都是在家中教學,家塾里的學生人數一般不會超過10人。又由于先生的任務重在監督孩子們學習,所以除了誦讀和背誦的時間,家塾里一般都是極其安靜的。先生很少說話,即便說,也是針對學習內容而說的。
在家塾里,各年齡段的孩子都坐在一間教室里,由同一位先生看管,卻不會同時接受先生的教學。先生有時會走到個別孩子跟前,檢查他的作業,問他一些問題。孩子們在抄寫中遇到疑問,也可以向先生請教,先生便會走到他們身邊,對他們進行個別講解。
每一天,先生都會端坐在教室前面,一臉嚴肅,孩子們則坐在各自的位子上,一遍遍抄寫那些他們還不太懂得或一知半解的字句,若是有人想要偷懶或調皮,先生定會給他點苦頭吃,若是有人在背誦時忘了詞,也會受到先生的懲罰,所以孩子們對先生總存著一些敬意和懼怕。
由于個子還太小,書桌又太高,蔣夢麟第一次爬上自己的座椅后,怎么都夠不到書桌的桌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的父親為他特制了一個木頭架子,并給他配了一把專用的竹椅,然后將竹椅放在架子上,這樣他便能夠和其他孩子一樣,趴在桌子上讀書寫字了。誰知座椅墊高后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蔣夢麟每次爬上座椅后,兩只腳只能懸在座椅邊上,夠不到地面。不過隨著蔣夢麟漸漸長大,這些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進入家塾后,蔣夢麟最先學的是《三字經》,這是當時所有私塾為新入學的孩子們安排的必修課。于是,蔣夢麟便開始整日沉浸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世界里。起初,他還不知道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只能按照先生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和背誦,因為先生曾告訴他,“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意思是只要多讀,自然會明白其中的意思。
兒時的蔣夢麟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這種扼殺靈性和天性的環境中自然是待不住的。于是有一天,他趁著先生沒有注意,偷偷地逃出了教室,回到了家里。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的他就像“一只掙脫鎖鏈的小狗”一般,一溜到家,他就立刻躲到了最疼愛他的母親那里。
母親經氏見到蔣夢麟突然在上課時間跑回家,神色匆匆,心里感到很意外,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她將蔣夢麟溫柔地抱在懷里,問他:“你怎么跑回家來了,孩子?”母親的懷抱讓蔣夢麟感到安心,剛剛逃課時的緊張和害怕也漸漸得到了平復,于是蔣夢麟委屈地告訴母親:“家塾不好,先生不好,書本不好。”
經氏聽完蔣夢麟的理由,笑了。她本以為蔣夢麟在家塾里發生了什么事,原來只是因為孩子心性,受不了家塾里的氛圍才逃出來的。經氏笑著問蔣夢麟:“你不怕先生嗎?他也許會到家里來找你呢!”蔣夢麟自然是怕先生的,不然他也不會一溜出來就直接奔到母親懷里,可是當母親這樣問他時,他卻還是表現出不在意的樣子。
“先生,我要殺了他!家塾,我要放把火燒了它!”蔣夢麟急切地說。雖然他在說出這些話的時候還只是個小孩子,還沒有意識到要打破舊式教育制度,更沒有想過要開展新教育,但是從這兩句話中,就已經可以看出他自小對舊式教育的不喜歡,也可以看出他對自由教育和興趣教育的渴望。
蔣夢麟曾在自傳中將他初入家塾那幾年的生活比作在監獄中的生活,他認為,監獄和家塾之間只有一個區別,那就是監獄里的犯人沒有希望,而家塾中的孩子們卻有著極高的希望,都希望自己經歷過十年寒窗之后,能夠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入朝為官,光宗耀祖。
經氏深知蔣夢麟的個性,她沒有馬上強行要求蔣夢麟回到家塾,也沒有訓斥他,甚至連向他強調讀書有多重要的話都沒有說。母親的溫柔讓蔣夢麟的情緒漸漸安靜了下來。然而,經氏并不是真的就贊成蔣夢麟再也不去家塾,第二天一早,她讓奶媽去蔣夢麟的房間里叫他起床,并對他進行了好言勸說。
一覺醒來,蔣夢麟已經不像前一天那樣氣憤和別扭了。他一向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人,在奶媽的好言勸說下,他還是同意回到家塾,繼續讀書。進入教室時,先生看了他一眼,沒有說話,好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其他孩子卻對他做著鬼臉,那意思明顯是“不要裝了,我們都知道你昨天逃學了”。蔣夢麟不喜歡那些孩子,所以假裝沒有看到他們的挑釁。
在先生的帶領下,蔣夢麟重新拿起《三字經》,跟著先生一起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蔣夢麟讀書的聲音很大,雖然他已經能夠將這幾句讀得很熟,可是他仍然不明白這幾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先生也沒有就這些話進行具體的解釋。在反復的誦讀中,半天的時間過去了,終于到了午休時間,蔣夢麟也終于能夠出去透一透氣了。
午飯時間,孩子們都會回到各自家中,那段時間里,蔣夢麟最喜歡的就是這段時間,因為只有這時他才可以擺脫家塾中的壓抑氣氛,擺脫那些枯燥無味的古文古句,好好地放松一下。可是午休時間有限,吃完飯后沒多久,他就又要回到家塾里,繼續重復同樣的事直到太陽落山。
先生一直相信,孩子們只要將這些東西牢牢記在腦子里,等他們長大之后,自然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誦讀課文的時候,先生對孩子們的要求格外嚴格。先生要求孩子們在誦讀時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和心到,不但要看,要大聲讀,將讀的東西印在腦子里,還要用心,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所看所讀的東西上,這樣才能避免讀錯字,并且真正記住。
先生非常嚴厲,一旦發現有學生背誦不流利,就會要求他重新去讀,去抄寫,這種誦讀和抄寫往往以百遍來計算。如果一個學生總是背不好,又碰巧先生的心情不好,這個學生的頭上就會多出幾個被先生用戒尺打出的包。這種懲罰被學生們稱為“吃栗子”,因為頭上被打出的包一個個凸起著,形狀好像栗子。
時間就在不斷誦讀、抄寫和背誦那些不明其意的古文中過去了。最初的幾年里,蔣夢麟完全靠著一些激勵的話語讓自己堅持學習。他時常告訴自己,所有知名的學者都曾有過相同的經歷,都曾這樣苦讀多年,才有了日后的成就。所幸的是,在家塾讀了幾年書后,先生也開始向他解釋課文的意思,使他漸漸明白了那些儒家經典中宣揚的東西,并從中發現了一些可取之處,比如立身處世的方式和做人的道理。
凡事有利也有弊。成年后,蔣夢麟雖然發現了舊式教育中的種種缺點,如不能啟發孩子的理想,不能激發孩子真正的興趣,教學形式過于模式化,教學內容過于枯燥等,同時他也發現了這種教育之中的一些有利之處,因為正是這種學習模式磨煉了他的心性,讓他養成了十足的耐心和認真做事的態度。
世事皆有因果,蔣夢麟如果在兒時不曾去過家塾,只是隨著自己的性子去玩,去研究,或許他成年之后也難以安下心來鉆研某一門學問,有可能研究一半便被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吸引過去,使研究半途而廢。可以說,他日后的成功與他童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和培養成的性格不無關系。
6.天性難泯滅
家塾中的日子是單調的,也是寂寞的。現在的小學校里除了文化課外,還會開設許多其他課程,如體育課、音樂課、勞作課、美術課等。而在家塾中,這些課程都是不存在的,不但如此,孩子們在家塾中不可以有一點違反“規矩”的行為,即使是最普通的跑跳,或者大聲說話都不可以。
家塾里的所有規矩都是先生定的,先生說沒有休息日,便沒有休息日。于是孩子們便盼望節慶日的到來,因為一到節慶日,家塾就會放一整天的假,新年的時候,假期會更長一些,大概一個月左右。節慶日和新年并不總有,其他的時間里,孩子們便期盼著陰歷初一和十五,因為每逢這兩天,先生會給他們放半天假,雖然只有半天,對于他們來說也是難得的休息。
家塾中的規矩很多,家塾中的先生很嚴,可即便如此,也沒能完全壓制住孩子們活潑好動的天性。而且,對于小孩子來說,越是用力壓制他們的天性,他們就會越渴望自由,渴望玩耍,渴望活動。所以,每逢先生不在教室時,孩子們便立刻活躍起來。
孩子的思維和成年人不同,對于他們來說,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們的玩具,很多在成年人眼中看起來“幼稚”“無趣”的事情,在他們眼中卻是無比有趣的游戲。活潑好動的天性使孩子們總能想出好玩的事情,并讓自己樂在其中。現在的孩子擁有了更多的玩具,身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新鮮物件,這些物件無疑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卻也無形之中阻礙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蔣夢麟的童年時代,孩子們玩的游戲有很多種,比如他們會把所有的書桌拼到一起,假裝那就是一個大戲臺,然后爬到戲臺上唱戲。都是些小孩子,自然不懂得戲要怎么唱,只不過模仿著大人的模樣在“戲臺”上走來走去,哼哼呀呀,或者模仿武生的動作,在上面比畫幾下。椅子和板凳也成了他們的道具,雖然道具簡陋,他們卻玩得不亦樂乎。
孩子們的調皮,先生雖然沒有見到,但想必多少也能猜到一些,只是既然沒有親眼見到,也就不去過多追究了。只是有一次,孩子們趁先生不在又調皮起來,玩起了“摸瞎子”的游戲。輪到蔣夢麟當瞎子時,先生卻突然回來了。
其他孩子看到先生回來,害怕先生處罰他們,都馬上從教室里溜了出去,只剩下蔣夢麟一人。蔣夢麟被蒙著眼睛,什么都不知道,他繼續四處摸索著,想要抓到其他的孩子。突然,他感覺自己碰到了一個人,于是一把抓住了對方。直到他開心地摘下蒙眼睛的布后,才發現被他抓住的人竟然是他的先生。看到先生生氣的模樣,蔣夢麟嚇得差一點昏過去。
許多年后,再次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蔣夢麟仍然心有余悸,他記不得當時先生具體的反應,卻記得自己當時著實被嚇得不輕。這無非是因為當時的家塾和先生給他留下的都是些嚴肅、古板、威嚴的印象。在那個年代,先生就是私塾中的權威,哪有孩子在觸犯過權威之后還能保持內心平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