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群眾們發出了嘆息的聲音,眼中露出了失望的神情,蔣懷清知道,“輪船”的首航失敗了。然而,蔣懷清并沒有就此放棄,他對“輪船”進行了幾次改良,又一次次下水實驗,可結果仍然不理想,最后一次,水輪竟然被水草纏住了,并且越是前行,纏的水草就越多。當看到水輪徹底被水草纏得死死的,動彈不得時,蔣懷清終于認輸了。
雖然“輪船”沒有造成,蔣懷清卻由此想明白了一件事,那便是當時西方的教育遠比當時國內的教育要先進得多。特別是當有人告訴他瓦特和蒸汽機的事后,他徹底明白了為什么他的“輪船”會失敗,也徹底被西方先進的文明所征服了。他深深地意識到,表面的模仿沒有用,只有明白深層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一門先進的知識。
“輪船”事件之后,蔣懷清不再幻想以人力與先進的技術抗衡,他也由此做了一個決定,等他的孩子們到了該讀書的年紀后,一定要讓他們接受現代化的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明白這個道理,然后學會西洋人制造東西的訣竅,真正制造出與西方那些神奇物品一樣的物件。
1886年1月19日夜里,蔣懷清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頭熊來到了他的家中。當時他的妻子身懷六甲,臨盆之日將至,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夢見熊入家中說明家里要添男孩,這個夢令蔣懷清非常開心。雖然當時他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但是一想到家里又要多一個男孩,他還是止不住興奮。
第二天,蔣懷清的妻子果然生了一個男孩,孩子出生后,蔣懷清高興極了,連忙感謝祖先的庇佑,并給這個新出生的孩子起名為夢熊,取自孩子誕生之前他夢見一頭熊之意。
根據孩子出生之前的夢境給孩子命名是蔣懷清的習慣。長子出生前,他夢見了蘭花,于是給長子起名夢蘭,次子出生前,他夢見了桃子,于是給次子起名夢桃。從名字上看,蔣夢熊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兩位哥哥的名字聽起來都有些像女子的名字,而他的名字中有個“熊”字,至少從名字上聽能夠分辨得出是一個男孩子,然而,這個名字卻并沒有伴他一生。
初中時,蔣夢熊參與了學潮運動,并因此被列入了黑名單,沒有辦法進入高等學堂繼續讀書。為了不耽誤兒子的學業,蔣懷清為蔣夢熊改名為蔣夢麟,字兆賢、少賢,號孟鄰,從此,世上便多了一名叫作蔣夢麟的男孩子。
蔣夢麟是余姚蔣氏第十六世孫,在蔣懷清編寫的《蘭風蔣氏宗譜》中,關于蔣夢麟的部分是這樣寫的:“德銘,譜行微,名夢麟,號兆賢,配孫氏。”宗譜中還記錄了蔣夢麟的兒子一輩。
蔣夢麟誕生時,祖母也已過世多年,家中只有父母,三位兄長和一位姐姐。對于這樣一個富貴之家而言,多一個孩子對家里的經濟狀況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所以蔣夢麟的到來讓全家都感到開心。身為蔣家最小的一個孩子,又是男孩,蔣夢麟自然受到了全家的疼愛。
蔣懷清是個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人,他的妻子經氏是一位非常有教養的大家閨秀,說話輕柔,待人溫和,樣貌柔美,知曉韻律,會彈琴,會唱詞,她最常唱的一首詞叫《古琴引》,每當她唱起這首詞,幼年的蔣夢麟都會安靜地陪在母親身邊傾聽,聽著母親柔和的聲音,他的心里就感到無比的安心。直到經氏病故多年之后,蔣夢麟仍然能夠記得母親吟唱《古琴引》時的樣子。
經氏是在蔣夢麟7歲那年病故的。經氏病故之后,她的書房有許多年都一直保持著她還在世時的樣子——紅木制成的琴幾上一把白玉制成的古琴,琴身上蓋著一條白色的絲緞,琴的后面是掛滿了名家書畫的書齋的墻。蔣夢麟每每看到此景,都會不由得希望母親能如往日般坐在那里,恬靜而美麗,他有時甚至會將自己想象成那把古琴,用琴聲傾訴滿心的思念。
孩子們還小,家里沒有女主人總算不得是個完整的家,于是經氏過世后,蔣懷清娶了繼室宋氏。宋氏也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女子,懂得持家,待人也好,蔣夢麟在她身邊沒有受過一絲半點的委屈。可惜的是,宋氏在嫁入蔣家的第五年也病逝了。
雖然年幼喪母,父親又娶了繼母,但這些經歷都沒有在蔣夢麟的心中留下陰影。或許因為陪伴在他身邊的一直都是些溫柔體貼的人,所以在回憶童年的時候,蔣夢麟曾說,他所受到的家庭影響是良好而且健全的。
在蔣夢麟的生命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人還是他的父親蔣懷清。這些影響包括為人誠實,生活節儉,與人為善,關心公益,樂善好施,嚴于律己,還包括贊同西方文明和重視新式教育。蔣懷清愿意讓兒子們接受新式的教育,接觸西方的文明,至于西方的一些風俗習慣,他不提倡,也不反對,交由孩子們自己決定,由此可見蔣懷清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開明。
正是由于蔣懷清的開明,蔣夢麟才有機會在日后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會自然地去選擇自己要走的路。雖然在這過程中,他也聽到了許多反對的聲音,但這些并沒能對蔣夢麟產生什么影響。
4.童年心未明
蔣夢麟的童年也與這里的孩子們相差不多,或許唯一的不同便是他不愁吃穿,不需要像其他農家的孩子一樣,在農忙時節下田幫忙,或者幫助母親做一些家務。更何況,他是蔣家最小的兒子,父母兄姐對他疼愛還疼愛不過來,怎么舍得讓他去做那些粗重的活呢?于是,他便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他有興趣的事,研究令他有興趣的東西。
蔣村是一個傳統氣息濃郁的村莊,這里的人崇尚傳統文化道德,提倡孝道,重視貞潔,將欺詐、偷竊、奸淫等行為視為極大的惡行。如果有人對父母不敬不孝,全村的人都會指責他,單是那些指責就可以讓這個人無地自容,在村子里抬不起頭來;如果有人為了獲得利益采取欺騙行為,全村的人都會對其唾棄,這便是最重的懲罰。
蔣夢麟自小便從環境中接受到“為人子女要孝順”的思想,雖然祖父母都早已過世,使他不曾有機會親眼見到父母如何對待長輩,但從父母的言行之中,他卻也能覺察出,父母對長輩的敬重和孝順。哥哥和姐姐平日對待父母也是畢恭畢敬,這讓小夢麟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將這份孝順繼承了下來。
在蔣村,婚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人喪妻后可再娶,女人喪夫后不可再嫁。若是再嫁,會被人斥責不守婦道,若是終身守寡,則會人人稱贊,并在她死后立一座貞節牌坊。正因如此,蔣懷清年幼喪父后,他的母親李氏便不得不一人支撐起整個家庭,而蔣夢麟年幼喪母之后,蔣懷清卻可以續弦。
重視傳統的地方總會設立祠堂,蔣氏的家廟又叫“四勿祠”。“四勿”原本出自《論語》中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而將蔣氏家廟稱為“四勿祠”的蔣氏祖先卻把這四勿改為“勿欺心,勿負主,勿求田,勿問舍”,以此來對蔣氏的后人進行道德規范。
傳統的東西有其好的地方,也有其不好的地方。在傳統道德規范下,人們可以擁有純樸的思想和平靜的生活,卻過于保守也讓人們無形中失去提升自己和改善生活的機會。蔣懷清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會贊成孩子們去學習西方的文明,他也相信西洋人并非都是喜好燒殺搶奪的惡徒,其中同樣有老實忠厚之人,孩子們接觸西方文明,并不見得是壞事。
蔣夢麟的舅舅卻不這么認為,在他眼里,只有堅持傳統,才能讓人走上正路。蔣夢麟的舅舅是一位非常傳統的秀才,自小受的都是傳統教育,他為人古板,卻沒有許多老頑固常有的那種暴脾氣,整日斯文得體,書生氣十足。
蔣夢麟的舅舅為了強調傳統道德的重要,在書桌旁貼了一張大紙,紙上寫著:“每日清晨一支香,謝天謝地謝三光。國有忠臣護社稷,家無逆子鬧爺娘。但愿處處田稻好,我雖貧時也不妨。”這是他的人生箴言,從這幾句話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敬祖敬天,希望家和子孝,國泰民安。
保守引發的另一個弊端便是迷信。在閉塞的小村莊里,總少不了對神明的信仰,或相信夢會給人以預示之類,比如蔣懷清在夢到有熊來到家中之后便認為妻子會生下男孩,就是當地人對夢的一種解釋。村子里還相信人死后會經歷輪回,生前壞事做得多了,來世一定會變成牲畜或者蟲子,一世受苦。
蔣村的人也信神佛,蔣夢麟在自傳中提到,村里的人沒有宗教限制,信什么神的都有,大家都對自己信的神佛很虔誠,卻也不干涉其他人信什么神佛。于是,在蔣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迷信的表現,這些迷信都是從幾百年前延續下來的。
一些人生病后不去看醫生,只知道燒香拜神,甚至認為只要心夠誠,神仙就會讓香灰變成萬能靈藥,病人服下香灰后就能痊愈。這種想法不知耽誤了多少病人的治療,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死亡,可是那些人仍然執迷不悟,認為是因為不夠虔誠,香灰才沒能起作用。
蔣村的人也犯過這種錯誤。有一次,村里人患上了瘧疾,于是他們更加虔誠地燒香拜神,希望神仙能夠讓這種病離開村子,可是他們的祈禱全都沒有用,病人癥狀沒有絲毫減輕。后來,一些西方的傳教士和在外經商的人路過這里,看到村里的情況,立刻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并將身邊的西藥給村民們服下,村民們才得以痊愈。
那個年代,生活在鄉村的人們往往缺少文化,講的故事也無非是些從祖上聽來的,真假難辨的傳說。然而對于正值好奇年齡的孩子們來說,這些故事無論真假,只要有趣,便足以吸引他們了。在聽過的故事中,令蔣夢麟記憶比較深刻的有關于人類進化的故事,關于一名和尚的故事,以及一些關于太平天國的故事。
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訴蔣夢麟,在幾萬年前,人類也像猴子一樣長著長長的尾巴,尾巴共有十節,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變黃,變黃的節數越多,余下的生命就越短暫。那些長著尾巴的人被稱為人猿,他們會根據自己尾巴的顏色變化判斷出自己還有多少壽命,一旦發現自己快要死了,就會躲進窯洞里,在里面靜靜地死去。
關于和尚的故事則是說,一位武功非常了得的和尚在化緣時遭到了米店小徒弟的沖撞,于是他在對小徒弟鞠躬的時候暗自發功,使小徒弟受了極重的內傷。七天后,小徒弟得到一位好心拳師的搭救,撿回了一條命。為了防止和尚會來確認小徒弟的死亡,拳師讓小徒弟假裝出殯,在棺材里放上磚頭,這才躲過一劫。
蔣夢麟在聽這兩個故事的時候都很投入,可是聽完故事后,他的心里卻產生了不同的感覺。他不喜歡那個和尚心存報復的故事,倒是對那個關于人類進化的故事有著比較多的興趣。當老人對他們說,現在的人雖然沒有尾巴,但是尾巴根還在,就在脊骨末端時,他和一起聽故事的孩子們都不由得伸手去摸了一下。
蔣夢麟從村中許多老人口中聽說,蔣村并不是一直都這樣太平,多年前也曾經歷過戰亂。當年,太平軍殺入村子時,大部分人都逃進了附近的山里,只有一些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人留在了村子里。結果,太平軍在村子里放了一把大火,燒毀了幾間房屋,也燒死了留在村子里的人。
太平軍離開后,村民們返回村子,看到滿目的慘狀,不免心有余悸。按理說,村子里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村民們應該怕了,不想再留在這里了。可即使這樣,村民們還是沒有絲毫離開的打算,他們修整了房屋,打掃干凈庭院,安葬了死去的村民,然后繼續在這里生活了下去。
等到蔣夢麟再長大一些,開始對人情世故有些了解之后,細心的他突然發現,那些特別喜歡提起太平天國時期的事情的人總是同一些人,聽起來,他們對政事很關心,可是一提到外面的世界和時事,他們就沒有了興趣。后來,蔣夢麟明白了,講這些故事的人大多是曾經參加過太平軍或清軍的人,他們曾親身經歷過那些事情,所以每次講起時都會有極高的興致。
在參加過太平軍的人中,有一位是蔣氏的族長。身為族長,不可胡言亂語,所以從他口中聽說的故事有著較強的真實性。蔣夢麟曾在他那里聽說過關于太平軍吃人肉的事情,看著他不一樣的眼神,蔣夢麟的心里有些害怕,可最后還是忍住害怕聽了下去。
蔣夢麟在族長那里聽到了許多關于太平軍的事,他還記得那位族長對他講,太平軍每天都會對天父和天兄進行感謝和禱告,族長曾在一次禱告時開了幾句玩笑,結果差一點被資歷高一些的太平軍成員砍了頭,從此便再也不敢和太平軍成員開玩笑了。
除了太平軍的事情,村子里偶爾也有人會提幾句外面發生的事,內容無非是中國的軍隊在戰爭中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勝利之類。長大之后,蔣夢麟才意識到,雖然這些事在當時聽起來很有趣,但過后仔細想想,便知道這些事都是講故事的人自己編出來的。特別是當他已經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之后,再去回想當時聽到的那些虛無縹緲的勝利,就更覺得可笑和可悲。
了解過蔣夢麟的生平后,一些人會慶幸蔣夢麟沒有一直生活在這個保守閉塞的小村里,認為若真的如此,他或許也會變成和當地村民一樣,頭腦守舊落后,只知村內事,不知外面光陰。其實不然,童年的生活環境雖然會對一個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卻也不是那么絕對。
在蔣懷清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他對新鮮事物和知識的渴望,以及他對西方文明的興趣和接納,而蔣夢麟一生之中受到父親的影響最多,那么他必然也繼承了父親這種性格,和渴望接觸外面世界的念頭。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幾年后,那種渴望新知識,愛動腦,愛研究的特性越發地在蔣夢麟的身上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