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士出余姚
都說江南好風景,煙雨蒙蒙柳色新。一提到江南,人們腦海中總會自然地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彎彎的河流,青青的垂柳,精致的石橋,典雅的長廊,橋上是撐著紙傘的溫婉女子,長廊邊是手持書卷的白衣書生,橋下有船夫劃著小船經過,清清的河水呈現出條條清波。如今的江南與古時有所不同,卻也沒失了它特有的清新和雅致。大多江南的名城都有著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特點,而且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名人輩出。
余姚地處浙江省東部,臨山近海,氣候溫和,是一處人杰地靈之所。關于余姚這一地名的來歷,有多個版本的傳說,有人說余姚是舜的后代所封之地,因為舜姓姚,所以此地被稱為余姚;也有人說余姚位于余山和姚水之間,將一山一江各取一字,便有了“余姚”。
距離余姚不遠的地方,臥著一條以美景奇觀而著名的江——錢塘江。錢塘江由于水路曲折,在古代又被稱為“浙江”,浙江省的名字正是取自于此。數百年來,江水不斷沖刷著兩岸,反復之間,將養分充足的泥土帶到了這里,并留在了這里。久而久之,泥土越來越多,致使江的兩岸越來越向杭州灣擴張,最后竟形成了一處平原。
平原剛剛形成時還不方便居住和種植,卻有其他用途,兩岸的居民在這片平原上建起了臨時的圍堤,將存在泥土中的海水曬干,得到海鹽,以滿足他們日常生活。海鹽的產量非常可觀,于是居民們除了自用,也將這些鹽運送到其他地區出售,增加收入。隨著時間的流逝,平原上的鹽漸漸曬盡了,土地也漸漸干燥了,于是居民們將這片土地保護起來,留作畜牧之用。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平原的土壤越來越適合生活,于是,這里便出現了新的村莊,它們或大或小,分散著排列開來,南至山麓,北至沿海,像宇宙中的一條星河。面積不太大的稻田分散在這些村莊之間,看起來隨意卻又有著一定的規律。
蔣村便是這些村莊中的一個。數百年前,這里和它周圍的小村莊一樣,保守而原始,寧靜而安逸,并沒有什么不同,若不是因為一百多年前,這里誕生了一位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使這座小村莊出了名,或許,至今仍然不會有幾人知道蔣村的所在,也不會有幾人去了解它的過去。
幾百年前,蔣村只是一個相對落后的小村莊,總人口不過300人左右,在當時算得上是規模較小的村莊了。雖然規模較小,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卻過得有滋有味,這都要歸功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三面環河的有利條件使這里成為一個盛產魚蝦等水產品的小村,富饒的土壤也滋養著各種農作物健康生長,使這里的居民從來不需要為衣食擔憂。
這里的人們每日過著簡單的生活,自給自足,不需要向外界索取,自然也就很少與外界聯系。就在這樣的一種環境里,孕育出一戶不一樣的蔣家人,而這戶蔣家人中又誕生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開放,好奇心強,喜歡新事物,喜歡觀察,也喜歡鉆研,他的名字,叫蔣夢麟。
2.世代為人杰
據記載,蔣村人的祖先是徽州蔣氏的一支,所謂“江南無二蔣”,在蔣村人的心中,江南所有姓蔣之人都擁有同一個祖先,蔣村的村民們自然也是一家人。
在蔣村中一旦有人發生口角,旁人又無法勸解時,人們都會將輩分最高的人請來,對發生口角的雙方進行規勸和調解。
輩分最高的人也總能夠公平公正地解決問題,不偏私,不袒護,正因如此,他在村中的威望才會越來越高。
蔣夢麟在自傳中提到,蔣氏的始祖是周公的第三個兒子——姬伯齡。周公曾在周成王尚且年幼時輔佐他從政,對周朝貢獻極高,后來,他的兒子姬伯齡受封于黃河流域下游一處名為“蔣”的地域,所以他后來的子孫便都隨了封地的姓,姓蔣。再后來,蔣國被滅,蔣國的子民流落各地,并將蔣姓帶到了其他地方,這其中就包括余姚一帶。
蔣夢麟的家庭在蔣村算得上是小康之家,這主要歸功于他的祖父蔣斌潤。太平天國期間,蔣斌潤前往上海,在上海開了一個小的錢攤兒,幫人兌換各種錢幣,以從中賺取手續費。當時的上海已經有不少大錢莊了,并沒有人把他這個小錢攤兒放在眼里,然而蔣斌潤有一手好本事,任何銀圓只要讓他看上一眼,他就能辨別出這塊銀圓是真是假,并且從未失誤過。
憑著辨別真假銀圓的能力,蔣斌潤的名氣很快在上海打響了,各大錢莊的老板也紛紛注意到這個年輕人,對他刮目相看,并且有意將他請到自己的錢莊做經理。面對各大錢莊的邀請,蔣斌潤一一婉拒,他的心里早有了自己的主意。
不出幾年,蔣斌潤的小錢攤兒變成了一家小錢莊,他憑借自己的好本事和經營頭腦,用了很短的時間便將小錢莊發展壯大,變成了當時在上海排名第一的大錢莊,令各大錢莊的老板佩服不已。
在那個年代,能夠將錢莊開起來,并且開得規模很大,收入自然相當可觀。在蔣斌潤的努力經營下,蔣家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積累的財富也越來越多,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蔣家日漸興旺之時,蔣斌潤卻受了重傷,需要截肢。
聽說蔣斌潤需要截肢,家里人都擔心極了。蔣斌潤剛過而立之年,若是在此時失去一只腳,不要說以后行走不便,生活和生意上也都可能受到影響。然而最后他們還是同意了,只希望蔣斌潤截肢后能夠快些好起來。
截肢前,蔣斌潤還笑著安慰妻兒,這只是一個小手術,讓他們不要太擔心,沒想到,截肢后不久,他的身體便出現了不良的癥狀。醫生對此的診斷是血液感染,雖然馬上進行了搶救,可最終還是沒能挽回蔣斌潤的性命。蔣家唯一的頂梁柱就這樣撒手西去了。
蔣斌潤去世時,蔣夢麟的父親蔣懷清還只是個12歲的孩子,既不懂經營錢莊,也不懂打理家事,一夜之間失去相依為命的父親,對于年僅12歲的他而言無疑是重大的打擊,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一大筆遺產,也不知道如何處理父親的后事,心里自然生出些茫然和不安。
蔣斌潤一生只有蔣懷清一個兒子,他的妻子李氏雖然懂得勤儉持家,可畢竟只是一位普通婦人,不懂經營,也不便出面管理生意。幸好,蔣斌潤生前曾給蔣懷清定過一門親事,而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又是位心地善良,處事謹慎,為人正直的人,他看到蔣家這對孤兒寡母的無助,便主動出面幫忙處理蔣斌潤的后事,并在蔣懷清成年之前代他管理蔣家的財產。
蔣懷清一夜之間成了全村最有錢的孩子,也成了全村最富有的孤兒,這使他同時招來了村里人的同情和羨慕。蔣懷清只是個單純的孩子,他沒有考慮過人們怎樣看他,也沒有考慮過要如何處理這些財產,和遺產相比,他更希望父親能夠一直平安健康地與自己一起生活。
蔣懷清相信父親給他挑選的親事,也相信他的岳父,所以他放心地將財產交給了他的岳父。他的岳父將他得到的遺產作了合理投資,并使這些遺產在30年內整整翻了10倍。可以說,蔣家日后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蔣懷清岳父的功勞。
蔣懷清成年后,岳父便將錢交還到他的手中,由他自己支配。得到錢財的蔣懷清并沒有像那些紈绔子弟一般,大肆揮霍手中的金錢,將錢財用于和狐朋狗友吃喝玩樂,而是堅持著儉樸的生活作風,在他身上,看不出絲毫富家子弟的劣性,他就和每一個普通人家長大的孩子一樣,單純,善良,節儉。
蔣懷清自小便是個非常懂事聰明的孩子,成年后,他立刻從母親手中接過了管理蔣家事務的擔子。蔣懷清繼承了父親的聰明頭腦和母親的勤儉,將家里大小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蔣家每一筆開銷都要經過他的審核,非他點頭應允不可。蔣家雖然富甲一方,被稱為姚西首富,卻從未有過奢侈的生活,也從未過度浪費過一分錢財。
不知是與當地淳樸的民風有關,還是與蔣家一貫樂善好施的家風有關,蔣懷清的心地極好,為人又誠實可靠。在當地的居民心中,蔣懷清就像一尊“活菩薩”,他雖然對自己要求嚴格,勤儉持家,卻一點也不吝嗇,誰家遇到困難,需要幫助,他都會慷慨解囊,從不推脫。
蔣懷清相信善惡終有報,也相信與人為善可以為家中添福,為家人添壽,保佑家人一生平安,他還相信即使上天注定一個人今生要遭受許多災難,只要這個人一心向善,與人為善,多做善事,就能夠改變多災多難的命運。這種念頭令他不但與人為善,樂善好施,還非常關注公益事業,時常向各種慈善機構捐款,以表心意。在他心中,捐善款能夠幫助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同樣是一種善事。
蔣村有一座橋名為牛欄橋,是出入村子的必經之處。1886年,蔣懷清見牛欄橋破損不堪,擔心村民們出行不便,便出資將橋重建;1892年,他見許多窮人過世后無錢安葬,便和幾位好友一起設立了一處負責喪葬的慈善機構,并出資買下一片土地作為義冢,以免家境過于貧困的人因為無錢安葬而曝尸街頭,他還命該機構為窮人施棺,讓他們能夠體面下葬。
1899年和1910年,蔣村遭遇兩次重大水災,許多人家的家園和田地皆被沖毀,蔣懷清見狀,立刻聯合幾位企業家去其他未遭受水災的地方大批購買糧食,然后以平價售給當地的居民。為了方便村民購買,他還臨時開設了一些售糧處,這使得村民們對他感激不盡。
蔣懷清的為人令他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和愛戴。在蔣村,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無人不稱贊,無人不夸獎,無人不心懷敬意。漸漸地,蔣懷清的名聲傳到了其他村莊,方圓百里內的人都知道,蔣村出了這么一位年紀輕輕便有著大胸懷和憫人之心的富家紳士。在蔣懷清的影響下,蔣村的名聲也變得響亮了起來。
由于成年后,家中的各種事務都由蔣懷清接手,而許多由蔣懷清投資的錢莊又都在上海,所以蔣懷清年輕時免不了時常往來于上海和蔣村。上海不同于蔣村,也不同于余姚,那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早早就被西方的風潮所吹過。在那里,蔣懷清接觸到了許多西方的文明,這也讓他的頭腦中時時浮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念頭。也是因為接受了西潮的影響,他對教育事業也開始有了關注。
在當時,農村的教育非常薄弱,許多家境貧困的孩子們都沒有機會接受教育。1902年,蔣懷清號召其他鄉紳一起創辦義塾,以保證家境貧寒的孩子們有學上,有書讀。之后,他又創辦了浙江第一所新式私立高等小學堂,余姚師范講習所,附屬初等小學堂等教育機構,對余姚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蔣懷清的這種性格和為人在日后對蔣夢麟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蔣夢麟曾說,他一生都視他的父親為最高榜樣,卻遺憾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只能學到父親的幾分,無法完全將父親身上的優點全部發揚光大。
3.小熊入清夢
隨著前往上海的次數越來越多,在上海停留的時間越來越久,蔣懷清與西方文明和西式生活的接觸也越來越多。他被西方物品所吸引,平日里,也會對那些吸引他的西方事物進行仔細觀察,記下它們的樣子,研究它們的結構和功能,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畫一些草圖。他也曾找來工匠,命他們按照自己畫的草圖去打造相應的器具或者建造一幢房子。但要說到蔣懷清最出名的一次“創造”,應該是他試圖憑一己之力制造出一艘輪船的事。
蔣村雖然臨江,卻不靠海,蔣懷清每次前往上海,都需要先乘坐人力船到達寧波,再從寧波換乘輪船到上海。相比從寧波到上海的距離,從蔣村到寧波的距離并不算遠,甚至不足從寧波到上海的十分之一,可是所花費的時間卻要多出好幾倍。這一事實讓蔣懷清深感西方文明的先進。
從蔣村前往寧波的途中,看到太陽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看到船家辛苦地劃動著船槳,用力地撐著竹篙,有時還要下船拉纖,蔣懷清的心里冒出一個念頭,為什么不自己打造一艘輪船呢?這樣自己以后的出行就會方便許多,還能節約不少的時間,船家也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
有了想法,蔣懷清便開始設計他的“輪船”。在幾經考慮之后,他決定將水輪作為推動“輪船”前進的動力。在畫設計圖的過程中,他花了不少的心思,也反復修改了無數次,終于,設計圖畫好了,他興奮極了,立刻找來木匠和造船匠,讓他們按照他的設計圖制造“輪船”。
一個多月過去了,蔣懷清的“輪船”終于完工了。早在“輪船”沒有制造完成時,蔣懷清造船的事情就已經傳遍了整個村子,所有人都滿懷期待地等著看他的“輪船”到底會是什么樣子,到底會有怎樣的表現。“輪船”試航的那一天,村里的人早早就來到了“輪船”下水的地方,抻著脖子,張大眼睛,等待奇跡的發生。
“輪船”終于下水了,兩位身材彪悍的水手負責推動水輪的兩個木柄,讓“輪船”前行。“輪船”剛剛下水之后,速度還不算太快,然而沒過多久,“輪船”的速度便漸漸快了起來,這讓圍觀的人們都感到很興奮。最興奮的當然還是蔣懷清本人,他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可是沒想到,“輪船”在達到與槳劃船相同的速度之后,再也不加快了。
圍觀的群眾都很著急,他們大聲為水手們加油,水手們聽到加油聲,更用力地轉動水輪,想要讓船再快一些,可任憑他們怎么用力,船的速度都沒有變得更快。一向處變不驚的蔣懷清也急了,他也出手去和水手們一起轉動水輪,可結果還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