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天下之患在于貧
- 生當常懷四海心:顧炎武勵志文選
- (明)顧炎武 孫曉春
- 872字
- 2016-10-28 10:20:22
【題解】
本文是顧炎武所作《郡縣論》第六篇,文中集中表達顧炎武的富民思想,文章首先強調富民的意義,繼而詳細介紹節用富民的具體措施,最后預測達到“利盡山澤而不取諸民”的結果,前后呼應、結構清晰。文章體現出顧炎武反思造成明末國弱民貧的原因在于政治權力過度干預經濟,假如政治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十減六七”,或可財富“不可勝用”,“不可悉數”。然而我們當思考海瑞所問,“漢魏桓謂宮女千數,其可損乎?廄馬萬匹,其可減乎?”本文借民貧的經濟現象反思郡縣制的“專失”,隱含政治改革的訴求。
【選文】
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貧。用吾之說,則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
且以馬言之:天下驛遞①往來,以及州縣上計京師②,白事司府③,迎候上官,遞送文書,及庶人在官所用之馬,一歲無慮④百萬匹,其行無慮萬萬里。今則十減六七,而西北之馬騾不可勝用矣。以文冊言之:一事必報數衙門,往復駁勘⑤必數次,以及迎候、生辰、拜賀之用,其紙料之費率諸民者,歲不下巨萬。今則十減七八,而東南之竹箭⑥不可勝用矣。他物之稱是者,不可悉數。
且使為令者得以省耕斂⑦,教樹畜⑧,而田功⑨之獲,果蓏⑩之收,六畜之孳[11],材木之茂,五年之中必當倍益。從是而山澤之利亦可開也。夫采礦之役,自元以前,歲以為常,先朝所以閉之而不發者,以其召[12]亂也。譬之有窖金焉,發于五達之衢[13],則市人聚而爭之;發于堂室之內,則唯主人有之,門外者不得而爭也。今有礦焉,天子開之,是發金于五達之衢也;縣令開之,是發金于堂室之內也。利盡山澤而不取諸民,故曰此富國之筴[14]也。(《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釋】
①驛遞:驛站。②上計:秦漢時地方長官年終將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京師:京城。③白事:陳說、稟告公務。司府:官府。④無慮:大概。⑤駁勘:駁回原判、重新審查。⑥竹箭:細竹。⑦耕斂:耕種與收獲。⑧樹畜:栽種與畜牧。⑨田功:農事。⑩果蓏:瓜果。[11]六畜:豬、牛、羊、馬、雞、狗六種禽畜,泛指牲畜。孳:繁殖。[12]召:招致。[13]五達之衢:通衢。[14]筴:同“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