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西安府儒學碑目序
- 生當常懷四海心:顧炎武勵志文選
- (明)顧炎武 孫曉春
- 1238字
- 2016-10-28 10:20:22
【題解】
本文借西安府儒學碑的現狀諷刺了當世君子“浮慕古文”、“病民殘石”之弊。作者開篇敘述本文來由;繼而描述當今世代不知、六書不辨之君子、有司、隸卒對碑林的損毀;再而記述損毀的惡果;最后總結分析原因以及叮囑“有識之君子,慎無以好古之虛名,至于病民而殘石也”。蠹鼠噬咬古跡,郡邑有司取諸民利,工人隸卒掊石毀碑,種種社會現實的背后都源于“當世君子浮慕古文”。顧炎武對明末讀書人貪慕虛名多有指責,衡量讀書人是否合格自有標準,這些標準包含知識的淵博與扎實程度、愛國護民的真誠感情、還原傳承古人的遺志等等,但古往今來衡量讀書人的標準中從不包括虛名。虛名之害,誤國害民,當今讀書人能無慎乎?
【選文】
西安府儒學先師廟①之后,為亭者五。環之以廊,而列古今碑版于中,俗謂之碑洞。自嘉靖末地震,而記志有名之碑多毀裂不存,其見在者,猶足以甲天下。余游覽之下,因得考而序之。
昔之觀文字,模金石者,必其好古而博物者也。今之君子有世代之不知,六書②之不辨,而旁搜古人之跡,疊而束③之,以飼蠹鼠④者。使郡邑有司煩于應命⑤,而工墨之費計無所出,不得不取諸民,其為害已不細矣?;虮趪T⑥之外,去邑數十武⑦,而隸卒一出,村之蔬米,舍之雞豚,不足以供其飽,而父老子弟相率蹙(安頁)⑧,以有碑為苦;又或在深山窮谷,而政令之無時,暑雨寒冰,奔馳僵仆⑨,則工人隸卒亦無不以有碑為苦者,而民又不待言。于是乘時之隙,掊⑩而毀之以除其禍。
余行天下,所聞所見如此者多矣,無若醴泉[11]之最著者。縣凡再徙,而唐之昭陵[12]去今縣五十里。當時陪葬諸王公主功臣之盛,墓碑之多,見于崇禎十一年之志,其存者猶二十余通[13],而余親至其所,止見衛景武公[14]一碑,已刬[15]其姓名。土人云,他碑皆不存,存者皆磨去其字矣。
夫石何與于民,而民亦何讎[16]于石?所以然者,豈非今之浮慕古文之君子階之禍[17]哉!若夫碑洞之立,凡遠郊之石,并舁而致之其中[18],既便于觀者之留連,而工人麕集其下,日得數十錢以給衣食,是則害不勝利。今日之事,茍害不勝[19]利,即君子有取焉,予故詳列之以告真能好古者。若郊外及下邑之碑,予既不能徧尋,而恐錄之以貽害,故弗具。且告后之有司:欲全境內之碑者,莫若徙諸邑中;而有識之君子,慎無以好古之虛名,至于病民而殘石也!(《亭林文集·卷之二》)
【注釋】
①先師廟:孔廟。②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漢字構造規則,也指篆書、隸書等六種字體。③束:擱置。④蠹鼠:蟲鼠。⑤應命:應付命令。⑥國門:城門。⑦武:古代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⑧(安頁):音è,鼻梁。蹙(安頁):皺縮鼻翼、愁苦。⑨僵仆:仆倒。⑩掊:擊。[11]醴泉:地名,今陜西禮泉。[12]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13]通:量詞,用于文章、書信或器具。[14]衛景武公:李靖,字藥師,封衛國公,謚景武。[15]刬:音chǎn,鏟除。[16]讎:同“仇”,怨恨。[17]階禍:召禍、惹禍。[18]舁:音yú,抬。[19]勝: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