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2)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均做過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長史,但到陶淵明出生時,家道已衰落。青年時期,他曾有“大濟于蒼生”的雄心壯志,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陶淵明29歲時,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職”便辭官而歸。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職,在家中閑居了六、七年。36歲時,做荊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辭歸。40歲時,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后又作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41歲辭歸。同年8月,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任職80余天,傳來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他終于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

辭官之后直到逝世,詩人一直過著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44歲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苦。但是,詩人在精神上卻恬然自適。因為他永遠擺脫了像樊籠一樣的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日夜懷念的田園。退隱之后,他曾躬耕隴畝,和父老鄉親共話桑麻,同農民們保持著融洽親切的關系。盡管他還和農民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他一反地主階級輕視勞動、鄙視勞動人民的偏見,“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卻是難能可貴的。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終至爐火純青。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反襯了現實社會的黑暗。

陶淵明的詩歌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飲酒詩,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婉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詠懷詩,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酬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田園詩是陶淵明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國詩歌史上的創舉。著名的田園詩有《歸園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獲早稻》《懷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熱愛著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筆端,所以他筆下的農村田園風光和諧自然,別開生面,后代的評論家、詩人曾給以很高的稱譽。

佳作賞析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

守拙與適俗,園田與塵網,兩相對比之下,詩人歸田后感到無比愉悅。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愜意,這一切經過陶淵明點化也都詩意盎然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遠一近,“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以動寫靜,簡直達到了化境。

他的田園詩有的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讀書、或與朋友談心,或與家人團聚,或盥洗于檐下,或采菊于東籬,以及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日見茁壯的桑麻,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

他的田園詩有的著重寫躬耕的生活體驗,這是其田園詩最有特點的部分,也是最為可貴的部分。《詩經》中有農事詩,那是農夫們一邊勞動一邊唱的歌。至于士大夫親身參加農耕,并用詩寫出農耕體驗的,陶淵明是第一位。陶淵明之后的田園詩真正寫自己勞動生活的也不多見。《歸園田居》其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是一個從仕歸隱田園從事躬耕者的切實感受,帶月荷鋤、夕露沾衣,實景實情生動逼真。而在農耕生活的描寫背后,隱然含有農耕與為官兩種生活的對比,以及對理想人生的追求。

他有些田園詩是寫自己的窮困和農村的凋敝。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

《歸園田居》其四: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途。”

通過這些詩可以隱約地看到,在戰亂和災害之中農村的面貌。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大約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陶淵明的散文

陶淵明的文、賦作品雖數量不多,但幾乎都是歷代傳誦的名篇佳制。《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感士不遇賦》等都一掃晉宋文壇雕章琢句的華靡之風,感情真摯而強烈,風格質樸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詩人坦露的胸襟,聽見他那誠摯而又激憤的心聲。歐陽修曾度評價他的作品,甚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么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后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

南朝樂府民歌興盛

南朝樂府民歌產生于晉、宋、齊等朝代,現存歌辭,主要是當時樂府機構為南朝士族的荒淫享樂而采集的,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類。前者產生于六朝都城建業(今南京)及周圍地區,這一帶習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后者產生于江漢流域的荊(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縣)等幾個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北魏孝文、宣武時南侵,收得這兩種歌曲,借用漢樂府分類,總謂之“清商”。詩歌形式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體制,清新活潑,對后來詩歌形式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南朝民歌

南朝樂府民歌,以“吳聲歌”和“西曲歌”為主,約近500首。吳聲歌是長江下游以建業(今南京市)為中心這一地區的民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時歌》《華山畿》《讀曲歌》等為代表;西曲歌是長江中游和漢水流域的民歌。南朝樂府民歌內容狹窄,幾乎全是反映男女愛情的。

南朝民歌風格委婉纏綿、清新自然。郭茂倩《樂府詩集》說:“艷曲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達不同于北方的粗獷豪放,體現了細膩纏綿、含蓄委婉的特征。語言既有清新淺近、自然天成的一面,也有明麗婉轉的一面;既有樸素的方言口語入詩,也有語言技巧的巧妙運用。《大子夜歌》所說:“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堪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麗、婉轉自然的藝術風格。

佳作賞析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子夜歌》)

據《宋書·樂志》所載,此歌是位女子所寫。寫的是一個失戀女子的痛苦心情。第一、二句寫開始與郎相識,多盼望兩顆心如一。兩句追敘初相識時的心情,感想。第三、四句寫我將情絲(思)梳理織進那殘破的布機,可哪里知道這永遠難以成匹(匹配)了!用女子日日作業的布機、絲線、布匹來雙關兩人不能匹配。“殘機”意象的使用更添悲慘景象。第五、六句寫我要作那北極星,一千年都不會改變。女子用北極星來比喻自己感情的堅定。第七八句寫你卻像那天上的白日一樣,早上在東晚上卻到了西邊。用太陽的朝東暮西來喻負心男子感情的不堅定。這與前兩句形成對比。

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藝術技巧就是利用漢語的諧音構成雙關隱語。如“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絲”和“思”是同音異字構成雙關;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構成雙關。又如“合散無黃連,此事復何苦?”用藥名的“散”雙關聚散的“散”,以黃連的“苦”雙關相思的“苦”。其他諸如“藕”與“偶”、“蓮”與“憐”、“碑”與“悲”、“籬”與“離”等等。雙關隱語的運用既體現了作者的豐富聯想,也使感情的傳達顯得含蓄委婉。其次,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傳達出深婉的情思,如“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子夜四時歌·冬歌》)以冰雪的厚重寬廣襯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堅貞喻托自己愛情的堅貞。南朝民歌大多體制小巧,多五言四句。個別也有較長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西洲曲》

《西洲曲》代表了南朝樂府民歌的最高成就。這首詩歌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徐陵所編輯的《玉臺新詠》之中。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把它收入《雜曲歌辭》。在編輯、流傳的過程中,可能是經過文人加工過的。這首詩既保留了民歌的純真本色和生活氣息,又具有精致巧妙的藝術表現方式,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此詩大致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前六句,寫了少女憶梅思人,重游西洲。第二層為中間部分,描寫了少女從夏季寫到秋季的種種行為動作,反反復復地表達了對情人的思念、期盼、憐愛之情。第三層為最后六句,由望郎而轉愿成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轮台县| 武威市| 大埔县| 崇礼县| 伊宁县| 逊克县| 称多县| 田阳县| 积石山| 平顺县| 新余市| 富顺县| 渭源县| 吉木萨尔县| 龙门县| 宜昌市| 株洲县| 东至县| 巴林右旗| 灵寿县| 太保市| 湟中县| 莆田市| 黑山县| 昌都县| 五指山市| 德庆县| 江都市| 英吉沙县| 健康| 郁南县| 易门县| 鄂州市| 安平县| 安西县| 永嘉县| 青铜峡市| 海原县| 天台县| 阿勒泰市|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