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秦漢時期(2)
- 一本書讀完人類文學的歷史
- 崔佳
- 2593字
- 2016-11-17 21:44:22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列記事件,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觀覽、檢索。
“書”,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不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他們的傳記也就叫做世家。從西周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后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的。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刺客列傳》等。70篇列傳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把自序擺在全書的最后,這是古代學者著書的慣例。
總之,司馬遷寫作《史記》以“本紀”敘帝王,以“世家”載諸侯,以“列傳”記人物,以“書”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網羅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為起迄的編年史、以地域劃分的國別史的局限,創立了貫穿古今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通史先例,成為正史的典范。
史家之絕唱
《史記》紀事,其時間上起當時人視為歷史開端的黃帝,下迄司馬遷寫作本書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空間包括整個漢王朝版圖及其四周作者能夠了解的所有地域。它不僅是我國古代3000年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歷史的總結,也是司馬遷意識中通貫古往今來的人類史、世界史。在這個無比宏大的結構中,包涵著從整體上探究和把握人類生存方式的意圖。司馬遷著史,意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探討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系,探討人類的生存狀態。通古今之變,通過歷史的發展演變,尋找歷代王朝興衰成敗之理。成一家之言,借寫這樣一部歷史著作,來表達他的某些獨到的歷史見解,表達他的某些社會、政治思想。
史家必備的史才、史膽在司馬遷身上達到了高度統一。正如《漢書·司馬遷傳》所說:“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具有實錄精神和批判精神。
《史記》使用了大量的文學手段,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成就。
在敘事藝術方面,《史記》的敘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司馬遷作為敘述者,幾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論贊”部分,才作為評論者直接登場,表示自己的看法。這種方式,為自如地展開敘述和設置場景提供了廣闊的回旋余地。為了再現歷史上的場景和人物活動,《史記》很多傳記,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構成的。眾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構成了《史記》文學性的基礎。這是《史記》在中國眾多的史籍中特別具有文學魅力的原因之一。《史記》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戲劇性的。為了追求生動逼真的藝術效果,追求對讀者的感染力,他運用了很多傳說性的材料,并在細節上進行虛構。這是典型的文學敘述方法。《史記》所創造的“互見法”,也同時具有史學與文學兩方面的意義。所謂“互見法”,即將一個人的事跡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主體突出,避免重復。
在人物形象塑造藝術方面,《史記》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把中國文學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提高到一個劃時代的新高度。從總體上說,《史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個性較鮮明三大特點。《史記》注意并善于描寫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視性。運用生活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展現其內心世界。運用對話體現人物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社會地位。運用戲劇性的場景,展示人物性格。善于在激烈的矛盾沖突和強烈的對比中刻畫人物。總的說來,司馬遷描繪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具體的行動中,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在人物的命運變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間的對比中完成的;由于司馬遷對各種人物都有深刻的觀察,對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環境、地位上的變化有深刻的體驗,這些人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躍而富有生氣地浮現在我們面前。
在語言藝術方面,《史記》的語言藝術,也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被尊為典范,代表了駢文出現以前所謂“古文”的最高成就。司馬遷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拋棄了鋪張排比,形成淳樸簡潔、通俗流暢的散文風格。充滿情感、富于生氣,根據不同的場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語調有時急促,有時從容,有時沉重,有時輕快,有時幽默,有時莊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漢樂府的出現
漢武帝時,政府設了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叫樂府。它的具體任務一是將文人創作的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詩譜上曲,以備朝廷在舉行大典、祭祀和欣賞時用。二是廣泛收集民間歌謠曲調、配置歌譜供統治者娛樂。后來人們將樂府中保存下來的歌辭也叫“樂府”,統稱為“樂府詩”。其中的民歌部分,稱為“樂府民歌”。來自民間的樂府詩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樂府詩的精華所在。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是收集樂府歌詞最完備的一部總集。樂府詩分為12類。民間無名氏的作品多數收集在“鼓吹曲”、“相和歌”、“雜曲”、“清商曲”、“橫吹曲”這五類中。
樂府詩
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
什么叫樂府詩?漢武帝時,政府設了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叫樂府。它的具體任務一是將文人創作的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詩譜上曲,以備朝廷在舉行大典、祭祀和欣賞時用。二是廣泛收集民間歌謠曲調、配置歌譜供統治者娛樂。后來人們將樂府中保存下來的歌辭也叫“樂府”,統稱為“樂府詩”。其中的民歌部分,稱為“樂府民歌”。來自民間的樂府詩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樂府詩的精華所在。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是收集樂府歌詞最完備的一部總集。樂府詩分為12類。民間無名氏的作品多數收集在“鼓吹曲”、“相和歌”、“雜曲”、“清商曲”、“橫吹曲”這五類中。
漢樂府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些詩揭露了官僚貴族的豪奢與殘暴,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現了漢代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傳達出被壓迫人民憤怒反抗的呼聲。如《相逢行》《婦病行》《東門行》等。樂府詩里最富有斗爭性和深刻地反映人民大眾的痛苦生活的是“清商曲”里的《東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