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秦漢時期(1)
- 一本書讀完人類文學的歷史
- 崔佳
- 4954字
- 2016-11-17 21:44:22
秦漢,中國文學的形成期。秦代文學,成就甚微,有影響的作家,唯李斯一人。漢王朝以前所未有的恢宏氣度,出現在世界舞臺。漢代文學形成許多自身的特點,并構成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環。漢代是我國文學自覺的萌動期,辭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吸引了當時大量的才華之士進行創作。“文必秦漢”,以賈誼等漢初文人為主的諸子散文,以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為代表的歷史散文,是中國古典散文的典范。漢代文學以它關心社會、關心時事、反映民生疾苦的高度現實主義精神,以它包舉宇內、囊括古今的宏大氣派對文學傳統的塑造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了此后中國文學的形態和方向。
漢賦的興起與發展
漢賦,無疑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種影響深遠的體裁。賦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它大約產生在戰國后期,接受了縱橫家游說之辭及楚辭的巨大影響,到了漢代瓜熟蒂落,達到了鼎盛時期。漢以后雖然仍有所發展,出現了六朝的駢賦、唐代的律賦和宋代以來的文賦,不乏名篇,但就總體成就來說仍首推漢賦。
漢賦的發展
漢賦在其發展過程中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西漢初期。這時期的賦在形式上近于屈、宋一體,通常稱之為“騷體賦”。騷體賦抒情濃郁,句尾多綴有“兮”、“些”等楚地方言調節音韻,實際上是楚辭的發展和變種。因此漢代人常把它的產生發展同楚辭緊密相連,稱為“辭賦”。“騷體賦”的代表作是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鵩鳥賦》。《吊屈原賦》是賈誼去長沙赴任途經湘江時寫作的,內容是借哀悼屈原的遭遇來發泄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藝術上激昂感憤,風格近似屈原的《離騷》。《鵩鳥賦》在感傷身世的同時表述了一種人生禍福無常,“知命不憂”的思想。藝術上采用人禽問答的結構方式和大量鋪陳手法,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預示著新的賦體形式即將產生。
西漢前期至東漢中葉。這時期的賦隨著枚乘的《七發》出現而分流:一是“騷體賦”繼續發展,代表作為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但它的趨勢是由強到弱;另一種是枚乘的《七發》,結構宏大,文辭富麗,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此后200年間,沿著《七發》的新傾向形成了以鋪張描寫為能事,追求形式主義的趨勢,出現了以司馬相如、班固、張衡、東方朔等為代表的60多名辭賦家,約900余篇作品,使漢賦的發展達到頂點。
枚乘的《七發》假設楚太子有病,吳客以七事來啟發太子,為他治病,從而批判了貴族腐化享樂的生活。《七發》不僅影響到散體大賦的發展,而且在賦中形成了一種主客問答形式的文體——七體,在賦的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東漢末年。這時政治日趨腐敗,社會動蕩,戰亂頻繁,民生凋敝,因而歌頌國勢聲威,美化皇功帝業的冠冕堂皇的散體大賦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諷刺現實、述行詠物為主的抒情小賦。代表作是趙壹的《刺世疾邪賦》。
司馬相如與揚雄
司馬相如,字長卿,四川成都人,漢時文學家。司馬相如擅長鼓琴,其所用琴名為“綠綺”,是傳說中最優秀的琴之一。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擊劍,被漢景帝封為“武騎常侍”,但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辭官,投奔臨邛縣令王吉。臨邛縣有一富豪卓王孫,其女卓文君,容貌秀麗,素愛音樂又善于擊鼓彈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門新寡。
司馬相如早已聽說卓王孫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兒,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機會,借琴表達自己對卓文君的愛慕之情,他彈琴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后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并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后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的事件。后人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
司馬相如的名篇《子虛賦》《上林賦》代表了漢代散體大賦的最高成就。這兩篇賦雖非一時一地之作,但內容上前后相接,因此司馬遷在《史記》里將它們視為一篇,稱之為《天子游獵賦》。司馬相如的這兩篇作品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來一些描寫宮苑、田獵、巡游的大賦都模仿它。
大賦的另一重要作家是西漢末年的揚雄,其代表作《甘泉賦》《羽獵賦》等,為已處于崩潰前夕的西漢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晚年對賦有了新認識,稱其為“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并認為自己早年的賦也和司馬相如一樣,是“諷一而勸百”。揚雄與司馬相如并稱為“揚馬”,成為后人心目中大賦的典范作家。
名篇介紹
《天子游獵賦》代表了漢代散體大賦的最高成就。內容上表現了漢代帝王的獨特生活方式,有推尊天子、貶抑諸侯的傾向。這與漢帝國的國力強盛、天子獨尊的經濟政治形勢是一致的。賦的結尾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懲奢勸儉的用心,有諷諫之意。但由于作者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渲染貴族的宮苑之華麗和陳設之繁奢,因而它反而迎合了統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正如揚雄的評價,實際是起了“諷一而勸百”的作用。藝術上它鋪排、夸飾,講究聲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
中國古代散文諸體漸趨完備
從秦到西漢是中國古代散文諸體漸趨完備的時期。漢興以后,陸賈、賈誼、劉安諸人總結前代歷史教訓和諸子百家之說,其文鋪張揚厲,縱橫捭闔,猶有戰國遺風。史傳散文中,班固的《漢書》和趙曄的《吳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政論散文相繼出現了以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為代表的一批積極參與現實的作品。
西漢散文與賈誼
西漢前期和中期的散文,《史記》另作別論,以單篇的文章而言,總體上帶有顯著的政治色彩和實用性質,同時也講究文采。這一種文章,受國家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很大。西漢前期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出于賈誼的筆下。稍后的景帝時代,出現了另一位重要的政論散文作家晁錯。
到了西漢中期,隨著國家形勢的穩定,專制制度和君主權威的強化,以及辭賦的盛行,散文的內容和風格都相應發生重大的變化。文氣“典重遲緩”,出現追求對偶工整的趨向。政論散文,仍以奏疏為主要形式而存在。但賈誼政論散文那一種慷慨激昂
的熱情,大膽議論的態度和來自戰國縱橫家的雄恣辯麗的風格,都明顯地削弱了,文章并無多少文學價值。
名篇介紹
《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其主旨如題目所示,是論秦政的過失,這是西漢前期政論散文所集中討論的問題。上篇竭力夸張秦國力量的強大,和一朝敗亡的迅速,以強烈的反差,突出“仁義不施”則必然敗亡的道理。文章多鋪張渲染,有戰國縱橫家文的遺風。但它的恢宏氣度,則為戰國文章所未有,而出自統一王朝的政治家才能具有的開闊眼界。中篇和下篇,提出秦二世和子嬰應該采取何種措施,才能挽回敗局,實際是比較具體地提出了西漢王朝應該注意的政策。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人。是荀子的再傳弟子,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漢文帝因吳公的推薦,任其為博士,不到一年又被提升為太中大夫,當時他才23歲,可謂是少年得志。他為漢文帝提出了許多政治改革意見,還積極主張變法,制定了各種儀式法度。漢文帝非常賞識他,想晉升他為公卿,但這遭到朝中老臣的反對,結果文帝讓賈誼去做長沙王的太傅。太傅之職有名而無實,位高但權輕,并且當時長沙在人們眼中仍是蠻荒之地,實際上賈誼是被貶了。
后來賈誼又被召回長安,任梁懷王的太傅。后來梁懷王騎馬時不小心摔死,賈誼一直認為是自己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經常悲泣自責,不到1年便死去。賈誼死時只有33歲,他的死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在戰國時代,只要一個人有才能,善于論辯,就可以憑自己的才學去打動君主,獲得地位與權勢。但是隨著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的發展,官僚體制越來越完善,縱橫家與策士的時代結束了。
賈誼一生寫下了一系列政論文,對秦漢之際的歷史,以及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的問題,都提出了尖銳而深刻的看法,為鞏固西漢王朝提出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他的文章,洋溢著對國家前途的憂患意識,表現出作為政治家的氣魄和歷史家的睿智,同時充滿熱情,富于文采。這些文章輯為《新書》,其中《過秦論》《論治安策》最為著名。
東漢散文與王充
有人認為人死以后會化為鬼,鬼具有一定的魔力,對鬼有所沖撞輕者會倒霉敗運,重者導致家破人亡。我國東漢前期思想界就充滿了類似的荒誕迷信,比西漢后期更為嚴重;當時不但有經術家專談天人感應、陰陽災異、鬼神吉兇,而且由于光武帝的倡導,專門偽造神秘預言的圖讖之學也特別風行。中國文化中原有的理性精神,幾乎完全被窒息了這時候一個叫做王充的思想家勇敢地站出來,反抗這種思潮主流。他很風趣地說,從古到今,死者億萬,大大超過了現在活著的人,如果人死為鬼,那么,道路之上豈不一步一鬼嗎?王充認為人是由陰陽之氣構成的,“陰氣主為骨肉,陽氣主為精神”,“精神本以血氣為主,血氣常附形體”,二者不可分離。他精辟地指出:“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也就是說,精神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世間根本不存在死人的靈魂。至于說有人聲稱見到了鬼,其實是人的恐懼心理造成的,這樣的聲音在當時無疑振聾發聵。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家境寒素,為人耿介,思想尖銳。短時期做過郡縣的屬吏,又與上司不合。于是專心于著述。由于他沒有進入朝廷的機會,又生活于遠離京師的南方,因而更能保持思想的獨立。他的著作有好多種,最重要也是唯一留傳至今的,是《論衡》85篇。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誕生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生于一個史官世家。司馬遷幼年好學,師從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等。20歲以后曾屢次出外游歷,足跡遍及長城南北、長江兩岸,所到之處考察民情風俗,采集典故傳說。游歷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由于他廣聞博識、學厚才豐,30歲時即為郎中,常隨漢武帝到各地巡游。
后來,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使他有機會遍讀皇家所藏圖書及各種檔案史料,為以后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隨后,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參與改革歷法、制定著名的《太初歷》。改以正月為一歲之首,這是我國歷法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改革。《太初歷》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
任太史令后,司馬遷想完成其父編寫一部史書的遺愿,于是開始著手編寫《史記》。這時,正是漢武帝大舉反擊匈奴的后期。一次,漢軍將領李陵率軍出征,結果被匈奴主力包圍。在矢盡糧絕,兵士傷亡大部分的情況下被迫投降。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大怒。司馬遷認為:李陵轉戰千里,殺敵眾多,矢盡糧絕而被迫投降,還是效忠漢朝的。就替李陵辯解,結果得罪盛怒中的漢武帝。于是司馬遷獲罪下獄,被處宮刑。這種奇恥大辱的遭遇,使司馬遷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愿,想到還未完成的史書,就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的事例鼓勵自己,決定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經過三年囚禁,司馬遷終于被赦出獄,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當時的中書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這是一種恥辱。但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身心備受摧殘的司馬遷忍辱含垢,決心以殘燭之年發憤著書,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五年的埋首著述,司馬遷終于完成了巨著《史記》,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成后不久,司馬遷去世。司馬遷死后許多年,他的外孫才把這部不朽名著公諸于世。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正史典范的體例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代(前122年),敘述了我國3000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130篇。
“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采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