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自衛兵器(2)
- 一本書讀完人類兵器的歷史
- 崔佳
- 3092字
- 2016-11-17 21:44:32
兩軍正面接觸后,英軍采取弓箭手掩護、步兵反擊的戰術,有效打擊了法軍。雖然法軍依靠人數優勢一度壓迫英軍后退,但是惡劣的戰場環境令其精疲力盡,重裝盔甲成了累贅,長戟難以使用。這時,英國輕裝長弓手停止射擊,使用各種短武器加入戰斗,短兵相接使得法國弩手無法射擊,很多士兵一箭未發便退出了戰斗,后衛騎兵也紛紛逃離戰場。法軍組織約600名騎兵再次發動沖鋒,但已是回天無力。
法軍在這場戰役中唯一收獲是襲擊了英軍的后衛軍營,雖奪得了一些戰利品,但導致了惡劣后果。亨利五世由此懷疑英軍受到包圍威脅,為避免意外,他下令處死了幾乎所有法國戰俘。英國騎士難以接受命令,拒絕執行這種不道義的任務。但最終執行者是兩百名身份低微的弓箭手,在民族感情和階級仇視交織影響下,弓箭手們拿出隨身攜帶的Misericord匕首,從法軍騎士面罩眼縫中插進去。這些身披重甲而手無寸鐵的俘虜,連反抗一下都沒有機會,便死于非命。紳士之間的交鋒對決竟以如此下作局面收場,簡直是對中世紀軍事浪漫主義的莫大諷刺。
此戰法軍損失過萬,大小貴族戰死5000多人,其中包括3位公爵、5位伯爵和90位男爵,法軍大元帥被俘,最終死于英國監獄。而英軍的損失是一名公爵、十余名騎士和百余名長弓手。此戰不僅成為英法百年戰爭中雙方力量消長的一個階段性轉折,而且被視為整個歐洲騎士陣營的恥辱。
當年屠殺俘虜的匕首,現今民間已經難得一見,在西歐一些博物館中,偶爾能夠見其影蹤。
著名的“V”型手勢,據說即是始于這場戰爭。法國騎士一向鄙視英國弓箭手的低微出身,戰前宣稱說一旦抓住俘虜會剁去其兩個手指,讓他們此生不能再射箭。戰斗結束后,英國弓箭手紛紛叉開雙指向對方炫耀,從此這個手勢便喻示成功和勝利。
起源于匕首的瑞士軍刀
瑞士軍刀起源于匕首,也稱瑞士刀或萬用刀。這是一種包含有許多工具的折疊刀,因瑞士軍方為士兵配備而得名。瑞士軍刀的基本工具有平口刀、牙簽、剪刀、開罐器、螺絲起子、鑷子及原子筆等。
瑞士軍刀源于1890年代,瑞士軍方停止使用德制刀具,改由本國自制。最早的瑞士軍刀采用木制手柄,配有螺絲起子和開罐器兩種工具。1897年,隨著新彈簧的發明,瑞士軍刀開始裝配較多工具。1909年,瑞士人在此刀紅色握把上刻上白色十字盾牌作商標。瑞士有眾多廠商生產這種多用途工具刀,但是只有維氏(Victorinox)和威戈(Wenger)的產品才被視為正宗的瑞士軍刀。
今天瑞士軍刀種類相當繁多,所搭配的工具組合也多有創新,如打火機、手電筒、液晶時鐘、USB存儲器、MP3播放器,等等。這些新物件的加盟,使得這一古老刀具煥發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神秘的暗器
暗器是指便于在暗中實施突襲的兵器。暗器主要由武林中人創造,它們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而且速度快,隱蔽性強,具有較大威力。武林中講究一對一打斗,雙方距離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場。
中國武術中的暗器至清代集其大成,達于鼎盛。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漸被冷落,至今仍有人習練此技。
在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上,暗器很難發揮作用,所以古代軍人很少練習暗器。古代中國軍隊也有類似暗器,用于對付騎兵,最為常見的是扎馬釘和絆馬索。古代西方倡導騎士式的公平對決,加之弓箭手、投石手大都由窮人擔任,因此對暗器并不重視。據歷史學家波力比阿記載,古希臘時代戰爭雙方經常約定,不得用暗器或投彈武器。
最為常見的暗器——彈弓
彈弓是一種最常見的暗器,弓桿以竹或木制,內襯牛角,外附牛筋。弓弦用絲、鹿脊筋絲、人發雜絲制成。用于發射的彈丸有泥丸、磨制石丸、金屬丸等。清代咸豐年間,有一個名叫李亦畬的拳師,曾寫過一部名為《彈弓譜》的書,將彈弓的練法概括為:未開弓先看拿手,未掿彈先看扣手,未開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開圓弓先看后手,打完彈先看前手。發射彈丸有很多架式,比如單鳳朝陽式、野馬上槽式、天鵝下蛋式、滴水垂崖式、撥草尋蛇式、雙飛雁式、懷中抱月式等。
當今把彈弓作為一門武藝來練習的人極少,倒是兒童們以鐵絲作架,橡筋為弦,把它變成了一件玩具。一些對彈弓情有獨鐘的人還建立了專門網站,探討交流彈弓的種類和技藝。
扎馬釘與絆馬索
扎馬釘是古代軍事戰爭中的一種防御性暗器。扎馬釘有四個鋒利的尖爪,狀若荊棘,故學名蒺藜。扎馬釘有銅鐵兩種。隨手一擲,三尖撐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終如此,觸者不能避其鋒而被刺傷。在古代戰爭中,扎馬釘多散撒在戰地或險徑,用以刺傷敵方馬匹和士卒。
扎馬釘據說為三國時蜀漢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發明。當時蜀漢不產馬匹,所以騎兵缺少,為了對付魏國騎兵,便發明了這個器物。馬踩在上面就會負痛倒地,無法沖鋒陷陣。尤其在退守和臨時布防時作用非常大,在當時成為對付騎兵的殺手锏。陜西漢中漢江河、定軍山、武侯坪一帶,是當年魏蜀的重要戰場,這些地方曾出土過扎馬釘等兵器文物。進入火器甚至機械化時代后,這種簡易實用的兵器也曾被使用,主要用于對付敵人的汽車輪胎。
絆馬索是利用慣性作用絆倒對方戰騎的器械。在古代戰爭中,交戰雙方常使用絆馬索,在敵方騎兵經過之處放置繩索,臨近時突然拉起,繩子絆住馬腿使騎者從馬上摔下。在《三國演義》中,吳國大將陸遜曾用此物擒獲了關羽。史料記載,唐代安史之亂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以絆馬索對付安祿山的叛軍。
顏真卿具有見微知著的政治敏感,在任平原(今山東平原)太守時,他洞悉安祿山有謀反意圖,便高筑城,深挖溝,收攬丁壯,積儲糧草,加以防范。平原郡本屬安祿山轄區,安祿山派人密探暗察,卻見其每日與賓客泛舟飲酒。安祿山以為顏真卿是一介書生,不再猜疑。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顏真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響應,被推為盟主,合兵二十萬,橫絕燕趙,軍威大震。安祿山腹背受敵,因而不敢急攻潼關。次年,顏真卿指揮平原、清河、博平三郡之師,靈活運用多種戰法大戰判軍,斬敵首萬級,生擒一千余,聲威益震。絆馬索在對付安祿山叛軍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機射暗器——袖箭及背弩
所謂袖箭以箭暗藏于衣袖內而得名,它分單筒與多筒兩種,即一次發射與多次發射兩種。袖箭的筒體是用銅或鐵鑄成,中間空心,內徑約2.5厘米,筒體長26厘米。在筒蓋上裝有一蝴蝶形鋼片,可掩住筒蓋上的一圓孔,此鋼片起到扳機的作用。袖箭箭體長約24厘米,以竹制成,前有鐵簇,箭頭之下有一小缺槽。箭體從筒蓋小孔裝入筒內,壓緊筒中的彈簧,這個小槽正好為筒蓋鋼片卡入,袖箭由此進入待發狀態。使用時,一啟鋼片,箭由彈力的作用飛出傷人,其射程由彈簧的力量而定。多筒袖箭一般為六筒,故又稱“梅花袖箭”,制法大致與單筒相近。
另外,在機射暗器中,背弩是鮮為人知但使用很久的暗器。背弩不大,一般長26厘米,箭體長24厘米,用竹鐵混制。使用者用兩段繩索把弩系在后背上,這兩段繩索正好系于雙肩,另一段繩索的一端系于弩機,另一端系于用者腰帶。這時弩背向前,上箭于弓弦上,用弩機扣緊。發射時無須動手啟動弩機,只要使用者低頭躬腰,腰帶上的繩索由于腰背的拉長,就會開啟扳機,將箭通過后腦射殺敵人。一般殺手往往假裝對被殺者行禮乃至叩頭拜倒,受禮者不知所措之余,猝不及防中已經著箭。
暗器的分類
暗器可分為手擲、索擊、機射、藥噴四大類,每一大類中均包括若干種類。手擲類暗器包括標槍、金錢鏢、飛鏢、甩手箭、飛叉、飛鐃、飛刺、飛劍、飛刀、飛蝗石、鐵橄欖、如意珠、乾坤圈、鐵鴛鴦、鐵蟾蜍、梅花針、鐵蒺藜等。索擊類暗器包括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機射類暗器包括袖箭、彈弓、弩箭、背弩、踏弩、雷公鉆等。藥噴類暗器包括袖炮、噴筒等。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暗器,如吹箭筒、手指劍、鋼指環、匕首、手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