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拋射兵器(1)
- 一本書讀完人類兵器的歷史
- 崔佳
- 4843字
- 2016-11-17 21:44:32
拋射兵器是依靠物體慣性,在空中獨立飛行一段距離后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它利用臂力、重力、彈力等外部力量投擲彈丸等器物以殺傷敵人,摧毀防御工事。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用于狩獵的石塊、木棒。隨著勞動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出現了金屬手拋兵器和較為復雜的拋擲、彈射器械。射擊武器出現后,拋射兵器作用逐漸下降,現已成為狩獵、體育和特種用具。
拋射兵器種類繁多,按賦予飛行動力的形式可劃分為手拋兵器、拋擲器械和彈射器械。常用的有標槍、投擲彈、狼牙錘、飛鑲、弓弩、投矛器和投石機。
基本的投擲武器——標槍
標槍是一種帶鏃的短投擲梭標,又稱“投槍”、“梭槍”、“鑲槍”、“投矛”、“短矛”。中國在原始社會已有標槍,從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標槍就是狩獵武器,但一直到宋代,標槍才成為軍隊常規武器。元朝蒙古軍善用標槍,桿短尖利,有四角形、三角形、圓形數種,多數兩端有刃,既可以馬上刺敵,又可拋擲殺敵。明代軍隊中有一種兩頭帶刃的標槍,兩頭尖,中間粗,有如長箭,兩端都可以刺人,便于投擲。清代的標槍多用木竹為柄上加鐵鏃,樣式與明朝相似。
標槍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軍隊中都曾裝備過,一直流傳至中世紀。為使標槍投擲得更遠,有的標槍上裝有皮帶環,以便投擲者發力。公元前1世紀,出現了加固標槍,既可投擲,又可作長槍。澳大利亞、阿留申群島等部落,更是將標槍作為基本的投擲武器。
最早的矛
矛是世界上多數民族過去在狩獵和戰爭中曾使用的刺殺武器或投擲武器。它出現于舊石器時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來的矛是在矛桿上裝上矛頭,全長1.5米到5米,在石器時代使用石矛頭和骨矛頭,從青銅時代開始使用金屬矛頭。矛使用最廣泛的時間是在鐵器時代。羅馬步兵裝備矛頭重而長的投擲矛(重矛槍)。中世紀時,騎兵和步兵使用矛。15世紀至17世紀,俄國的矛主要使用鐵或上等鑄劍鋼制作的帶棱矛頭,一種長桿輕便的矛(長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槍刺的出現(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而在騎兵中長矛一直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
羅馬重投槍
在標槍等投擲武器被廣泛使用的年代里,人們的擔心卻要大得多,因為這些武器投向敵方后,很可能被對手揀拾起來反戈一擊。
這種先天不足在北歐蠻族和印第安人曾經使用的投擲斧中,表現得非常充分。投擲斧既可手執當作短斧使用,也可投擲作拋射武器。它短而輕,重心設計得非常精細,可以保證投擲后以柄的中點旋轉,精確砍向目標。蠻族人很喜歡這種武器,有時一人要攜帶好幾把。在蠻族還沒有發展出騎士制度之前,穿上重裝甲的蠻族士兵,作戰方式很像羅馬人。蠻族的第一波次攻擊是投擲斧,斧刃砍到敵方盾牌上,差不多能把盾牌廢掉,但敵人若想把投擲斧“送還”回來,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羅馬方陣的重投槍,則有效避免了這種弊端。
羅馬重投槍可說是羅馬的民族兵器,因為除了羅馬人,投槍從來不被視為戰場上的主力兵器。羅馬重投槍是在公元前4世紀第三次薩姆尼烏姆戰爭時,羅馬人從薩姆尼烏姆人那里學來的。投槍長約1.5米到2米,重4千克到5千克,可投擲約30米。開始羅馬人只安排軍團陣列的三分之二士兵使用這種武器,而到了公元前2世紀末,開始裝備所有重裝步兵。
在兩軍互相沖鋒的時候,羅馬軍團和北歐蠻族一樣,第一波攻擊就是拋射投槍,沉重的鐵尖足以刺穿敵手的盾牌和鎧甲。但羅馬兵團投擲出去的長槍不會被敵人用來反擊,因為羅馬人在槍尖和槍桿上作了改進。他們將槍尖打造得更為細長,貫穿盾牌后就會彎曲。槍桿用木桿制作,遇到重力撞擊后會斷裂。由于有了投槍的首輪攻擊,羅馬人在緊隨其后的劍斗中就能占有很大優勢。
隨著羅馬軍團腐朽沒落,方陣戰術不復存在,重投槍便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現代人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依稀可見它的身影。
飛去來器
飛去來器又名回旋鏢、自歸器,它是有一定長度、角度和形狀的薄片或曲棒,拋出后飛速旋轉,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呈曲線擊向敵人,如擊不中目標可借助自身的回旋力飛回來,是原始人的行獵工具。
古代埃及人曾把飛去來器作為兵器使用。埃及地處亞非樞紐,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國家之一。在古王國時代,埃及便與努比亞、黎巴嫩等國開展邊境貿易,飛去來器和木材、樹脂、象牙、豹皮一起,是埃及的主要進口物資。
埃及的飛去來器,有圓形和S型,寬而扁平,帶有鋒利的邊,有助于減少空氣阻力并重創對手。飛去來器的射程為150米至180米,但其命中精度在30米之外便開始逐步降低。一般來說,埃及軍隊在作戰時,在與敵人相距180米時就開始用飛去來器進行遠距離作戰。
飛去來器在古代澳洲也比較常見,形狀有“V”字型、“十”字型、三葉型、香蕉型、鐘型、多葉型等。其中,“V”字型和香蕉型的飛去來器曾是澳洲土著人的傳統狩獵工具。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會徽就是根據飛去來器繪制而成,3支土著人狩獵用的飛去來器組成舉著火炬奔跑的運動員形象。濃郁的地域特點及厚重的文化底蘊使這一會徽十分耐看,澳洲人將本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點發揮得恰到好處。
現在飛去來器已成澳洲人的寵兒,人們把它當作健身運動和比賽項目,這項運動也風行于歐美各國,在德國北部每年都舉行世界性的飛來器錦標賽,已成為一種集健身和娛樂為一體的戶外運動。
弓弦上的躍動
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它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可將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的目標。弓起源很早,在我國山西朔縣峙峪文化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距今約3萬年的石鏃,這表明當時先民已經開始使用弓箭。
弓可分為“直弓”和“彎弓”兩大類。“直弓”是將一根筆直的木條或竹片安上弦的弓。“彎弓”是把已經有很大彎曲度的弧型材料再按相反方向彎曲并裝弦的弓,“彎弓”更富有彈性。此外根據制作方法,弓又可分為“單體弓”、“強化弓”、“合成弓”三種。“單體弓”是指單純把一種弓體材料彎曲安弦而制成的弓。“強化弓”則用繩類將弓體纏繞加固,增加弓的彈力。“合成弓”用動物的角、骨及竹子等合制而成,這種弓彈力足,威力大,射程遠,但制作比較復雜。另外,弓還有大小長短之分,通常使用的大弓與成人身長相等,短弓的長度則不一而足。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用短弓,而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則多用長弓。古代中原人常把少數民族稱為“蠻夷”,而“夷”字分解開來便是“大”和“弓”。
日本弓長度可達2米,可謂世界上最大的弓,這種弓射程不過30多米,但精確度極高。明清時代,倭寇常攜此弓進入中國沿海地區,中國士兵經常受到這種弓的攻擊。英國長弓兵是一個傳奇的兵種,他們使用的弓叫做英格蘭長弓。英國長弓兵的戰術是大方陣集團射擊,用箭雨覆蓋敵軍,在英法戰爭中多次成功抵御法國重裝騎兵的攻擊。
最早的箭
弓箭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的一個重要創造。據考古發掘的實物證明,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箭是我國在2800年前制造出來的。
解放后,在山西省桑乾河的支流峙峪河與小泉河匯合的一塊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小丘地層中,除發現一塊被稱作“峙峪人”的枕骨殘片外,還發現一批文化遺物。其中有一種加工精致的小石鏃,是用很薄的長石片制成的,有很鋒利的尖端,器身兩則的邊緣也十分鋒利。它符合箭的三要素(鋒利、尖頭適度、器型調整),同時與尖頭相對的另一端(底部),左右兩側有點凹進出,形成了一個形似鏃程的小把(用以安裝箭桿)。這種石箭在今天看來很不像樣,卻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箭。
波斯弓箭與希臘長矛的較量
古希臘重武裝步兵出現于青銅和鐵器交替的荷馬時代,叱咤風云一千多年。從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長槍和短劍便成為希臘人的主要進攻武器。長槍由鐵尖、木桿、青銅尾構成,稱為木桿長槍,全長2米至2.5米。短劍由鐵制成,劍身筆直或呈弧形,肉搏時使用。士兵防護裝具有金屬頭盔、胸甲和脛甲,總重量約30千克。一個重裝步兵身邊常跟著一個或數個奴隸,負責背運武器和守衛后方安全。
公元前490年8月12日黎明,波斯軍隊經乘風破浪穿越愛琴海,向馬拉松平原上的希臘軍隊挺進,載入史冊的馬拉松之戰就此揭開戰幕。
波斯軍隊頭戴氈帽,身穿綴有鐵鱗甲的戰袍,主要兵器是弓箭,另配備短矛等兵器,總數約兩萬人。而希臘軍隊兵力只及波斯軍隊的三分之一,主力是重裝步兵,他們頭戴雞冠狀頂飾的頭盔,身穿胸甲,腿套脛甲,腰佩短劍,左手持青銅面圓木盾牌,右手持2米多長的長槍。
當波斯軍隊距希臘軍隊只有一百來米時,希臘軍隊從波斯軍隊兩翼出擊,先擊潰其外國雇傭軍隊,隨即從側面殺進去,將波斯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尸橫遍野,希臘人獲得了全勝。波斯軍隊約6400人戰死,而希臘人僅損失192人。波斯軍隊固然有兵力上的優勢,但弓箭一旦與長矛處于短兵相接境地,便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結局并不出乎意料。
克雷西戰役:英國長弓威力的集中展示
13世紀,長弓在英國迅速普及,它加速了當時作為優勢兵種的騎兵的衰落。從愛德華一世到亨利八世,英國君主無不果斷地大力發展弓箭部隊。長弓不怕雨水,只比舊式滑膛火槍的射程稍近一點,而且可以穿透一英寸厚的木板,甚至可以穿透胸甲。在射速上,長弓也比火槍更具優勢,火槍每裝填擊發一次的時間,長弓可以用來發射六次。這種長弓對付騎兵特別有效,箭矢不僅能穿透重裝騎兵的盔甲,而且更能夠射傷射死馬匹,騎士一旦從馬上摔下來,戰斗力便幾乎喪失。弓箭手或分或合,戰法不拘。長弓因為其威力強大和使用靈活的特點,直接淘汰了十字弓。直到16世紀末,伊麗莎白女王還企圖重新將它列為戰斗武器。
古代世界大戰——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21年,其中雙方幾度停戰,最后斯巴達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了雅典的經典時代,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都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語世界,據此,有歷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古代世界大戰。
發生于1346年的英法克雷西戰役,是英國長弓威力的一次集中展示,長弓為英軍戰敗法軍立下汗馬功勞。
1346年七八月份,為了支援在法國東北部佛蘭德等地被圍困的盟軍,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抵達法國北岸。法王菲利普六世率領軍隊,緊緊追趕英軍。當時法軍有12萬重騎兵、17萬名輕騎兵、6千名熱那亞雇傭十字弓兵,以及25萬名征募步兵,而英軍只有法軍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
英軍在法軍追擊的必經之路克雷西附近設伏。8月26日下午6時左右,法軍未經任何偵察和警戒,貿然進入英軍的包圍圈,排成了長長的一路縱隊前進。法軍發現英軍后,在離英軍150碼之處停下來,法軍十字弓兵向英軍射箭,但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法軍繼續向前移動時,英軍的長箭鋪天蓋地飛來,法軍潰不成軍。法軍騎兵不顧弓箭兵的死活,策馬向前,踏著意大利人的身體發動沖鋒。這種自殺式的突擊反復進行了十五六次也沒有獲得成功,但法軍整支部隊卻被折騰得七零八落、疲憊不堪,最后只好倒旗認輸。不長的山谷里布滿了法軍的尸體,其中有1542位勛爵與騎士,15萬名重騎兵、十字弓兵和步兵。而英軍僅有兩名騎士、40名重騎兵和弓箭手、100名左右威爾士步兵陣亡,傷亡總數僅200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英法百年戰爭初期的著名戰役中,以長弓為主要武器的英國人已經開始使用一種輕型火炮。根據史料記載,英軍總共使用了3門小炮,它們只能發射2磅重的實心炮彈。法國人從英國火炮中產生靈感,到15世紀中葉,法國軍隊不僅包括長矛兵和弓箭手,而且還有了火槍兵的加盟,歐洲軍隊的兵種成分開始改變。
此役發生18年后,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和陳友諒決戰。使用的“火銃”與英軍克雷西戰役中的“火炮”差不多處于同一水平,而朱元璋部使用的數量和規模顯然要大得多。
文永之役令蒙古弓箭受挫
文永戰役發生在蒙古和日本之間,因為蒙古軍隊不善水戰,其弓箭又沒發揮作用,從而戰敗。
忽必烈任蒙古大汗后,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其稱臣納貢,但日本人一向狂妄往自大,根本不把蒙古人放在眼里,予以拒絕。蒙古軍團曾橫掃歐亞,一個小小日本也敢放肆?蒙古大汗不能容忍,于是決定武力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