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衛兵器(1)
- 一本書讀完人類兵器的歷史
- 崔佳
- 2909字
- 2016-11-17 21:44:32
自衛兵器大都輕便小巧,易于攜帶,不僅用在戰爭場合,而且在遠離戰場的環境中,也常常佩戴,主要用于防身自衛自衛兵器式樣較多,從類型看大致有劍、匕首和暗器三類有一些自衛兵器是個人獨創,極具個性和魅力。
百刃之君——劍
劍屬雙刃短兵器,素有“百刃之君”之稱。劍最早出現在我國殷商,春秋戰國時斗劍、佩劍之風盛行。漢代擊劍更是朝野風行,不少人以劍術顯名于天下。隋唐時,劍形十分精致華麗,給后世帶來很大的影響,故有“鼻劍”之稱。宋代以后,擊劍之風逐漸為劍舞所代替。
劍在中國古代除應用于戰場,還有多種內涵。古人根據佩劍人年齡、地位不同,對劍的長度及裝飾物有嚴格規定。其中尚方劍是皇權的象征,具有先斬后奏的權力。道士降妖驅魔時,桃木劍是必不可少的法器。另外,劍還被文人學士作為一種風雅佩飾,用來抒發凌云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習劍,青年時期曾“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中世紀的歐洲,劍是王權的標志和力量的象征。騎士配劍被視為騎士精神的載體,神圣不可侵犯。法國國王曾明文規定,騎士如果被俘,不得用自己的劍當作贖金。哪怕失去人身自由,也不能放棄自己的劍。可見,中西方雖然文化差異很大,但在對待劍上,卻有著相似的心理基礎。中西方的劍形制各異,但卻往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性格。
享譽世界的名劍
享譽世界的名劍有歐洲佩劍、蒙古劍、印度古劍、羅馬短劍、英格蘭寬刃劍和歐式刺劍。
歐洲佩劍是一種直而薄的棱狀雙刃劍,帶鞘,佩于腰帶上,出現于16世紀末。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海軍軍官和海洋事務文職官吏使用這種佩劍。現為許多國家海軍制服的佩帶物。
蒙古劍是蒙古騎兵常用的一種短刃兵器。蒙古騎兵重短刃,所用劍制造輕巧,鋒刃犀利。出征時,召募印度、土耳其、阿拉伯及歐洲著名工匠制造,吸收歐亞各國兵器制造工藝精華,鑄造出許多舉世聞名的利刃。劍刃、劍柄采用歐洲式樣,劍身細長,刃部狹窄尖銳。由于能洞穿敵鐵網盔甲,因此被意大利人稱為透網劍。
印度古劍有弓形劍、圓形劍和細長型劍等。劍柄由犀牛、母水牛角、象牙等制成,也有的以木頭和竹子為材質的。
羅馬短劍這種武器的出現與羅馬軍隊的作戰方式有關,他們在近距離接敵時,使用一人高的盾牌防護全身,排著摩肩接踵的密集陣型,單兵沒有太大的回旋余地,故而使用的劍很短,主要用于刺擊而不是砍削。此劍用青銅澆鑄,長度一般在30厘米到40厘米,格斗時盡量刺入對手的要害部位。
英格蘭寬刃劍為中世紀歐洲軍隊最普遍的裝備,雙刃,十字形把手,長3英尺左右,多為鐵或黃銅所制。該劍劍柄末端常有圓球,以便砍劈時保持手腕平衡。直到14世紀,鎖子甲取代簡易的皮甲,寬刃劍逐漸失去用武之地,退出歷史舞臺。
歐式刺劍多用于刺殺,少數也用于劈砍,形狀類似今天比賽用花劍。歐式刺劍最早出現時并不是武器,而是為了檢驗鎧甲的質量,用劍在上戳刺看能否貫穿,因而得名。后亦成為裝飾品,或用于決斗。
承載圣騎士榮耀的杜蘭德爾圣劍
羅蘭是歐洲中世紀第一位被稱作圣騎士的人,圣劍杜蘭德爾是其佩劍。相傳此劍中藏著圣母的衣角和耶穌的血與毛發,因而也被稱為天使之劍。
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法蘭克王國支配歐洲,后來逐漸分裂為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三個王國。8世紀末,統治法蘭西的查里曼大帝手下有12個被稱為“帕拉丁”的騎士,其中以羅蘭最為有名。他作戰勇敢,為人正直,是法蘭西時代可與亞瑟相比的騎士。
查里曼大帝遠征伊斯蘭控制下的西班牙,期間從后方傳來薩克森人要叛變的消息,國王決定暫時休戰,羅蘭推薦自己的叔父噶努倫任談判使者。由于此前已多次發生使者被殺事件,所以噶努倫認為羅蘭是讓自己去送死,對羅蘭懷恨在心,暗中勾聯敵人偷襲羅蘭的部隊。
毫不知情的羅蘭率3萬士兵照常撤退,不幸遭到10萬敵人埋伏,頑強的法蘭西士兵殺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羅蘭的好友提醒他可吹響號角,通知查里曼大帝后方被襲,但羅蘭認為,因懼怕而乞求國王救援是永世的恥辱。他拒絕了好友的建議,繼續奮戰。對方又增援20萬兵力,戰爭的最后時刻,羅蘭這才吹響了號角。國王馬上派出援兵,但為時已晚,羅蘭已身負重傷。他不愿杜蘭德爾劍落在敵人手中,于是跑到一個山丘上,用劍猛擊巖石,試圖將這柄圣劍毀壞。當國王到達的時候,羅蘭已經身亡。國王回國后處死了叛徒,并將杜蘭德爾劍賜給像羅蘭一樣最優秀的騎士。
刺客鐘愛之物——匕首
匕首是用于刺殺的最短的冷兵器,有短刀身和刀柄,刀身有直有彎,刀刃分單刃雙刃,長20厘米至30厘米。匕首短小易藏,主要用于近戰和防身,常為刺客使用。原始社會已有石匕首和角制匕首,中國商周后改為青銅或鐵制造。匕首是廣為使用的冷兵器,當今一些國家的特種部隊仍然裝備。
曹沫單匕劫持齊桓公討還國土
春秋時期魯國將領曹沫曾經成功地利用匕首劫持了齊桓公,以此為條件,要回了被對方掠奪過去的國土。
曹沫勇力過人,魯莊公非常賞識,拜他為將。但曹沫與齊軍交手三次,都是大敗而歸,魯莊公不得不忍痛獻出了土地,但并沒有因此罷免曹沫。
后來,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柯地會盟,曹沫乘機手執匕首劫持了齊桓公。因人質在曹沫手中,齊桓公的手下不敢輕舉妄動。曹沫說,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現在大國侵犯魯國的行為越來越嚴重,魯國城墻倒塌了就能壓到齊國的邊境,要齊桓公仔細考慮這個問題。齊桓公無奈,只好答應歸還侵占的魯國領土。齊桓公這話一出口,曹沫就扔了匕首走回座位,面不改色,談吐如常。齊桓公非常生氣,打算違背約定。管仲勸他說,不能毀約,如果貪圖小利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就會失信于諸侯,不如就把土地還給魯國。于是齊桓公就把此前三次戰爭戰所得的土地,歸還給了魯國。
400多年后,俠客荊軻曾用匕首行刺秦王嬴政,但這次沒有成功。
公元前227年,荊軻受燕國太子丹之托,以進獻城池為名,前往秦國刺殺嬴政。太子丹為荊軻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這把匕首用毒藥煮煉過,只要刺中見血,就會氣絕身亡。太子丹選派了12歲便殺過人的勇士秦舞陽,作荊軻的副手。在秦國大殿上,荊軻向秦王展示將要進獻土地的地圖,圖窮匕見,荊軻持匕首刺殺秦王,嬴政成功躲閃,抽出長劍刺中荊軻,荊軻暗殺功敗垂成。荊軻和秦舞陽皆被殺。
可見,匕首雖是近身刺殺的首選工具,但能否成功還取決于各種外圍因素。
匕首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阿金庫爾戰役發生于1415年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英軍以步兵弓箭手為主力的軍隊,擊潰了由大批貴族組成的法國精銳部隊,為四年后征服整個諾曼底奠定了基礎。這場戰役與克雷西戰役一樣,成為英國長弓手的輝煌戰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戰役中,英國長弓手攜帶的一種名為Misericord的匕首,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屠殺俘虜。
當時,英軍利用樹林掩護,騎士下馬部署在前方,弓箭手按照楔形分布。法軍將步兵和弩手集結在中央,兩個側翼各安排1100名騎士,后衛另有9000名騎兵。兩軍從早上7時起對峙大約4小時后,亨利命令英軍推進,弓箭手作前鋒,在距法軍400碼左右停止,用木樁建成簡易屏障。法軍兩側騎兵首先發動沖擊,但因戰場地形狹窄,被英軍的飛箭打散,少數沖鋒上來的士兵也被擋在木樁外。由于戰前曾下大雨,加之騎兵的踩踏,道路異常泥濘,向來不重視紀律和隊形的法軍更加混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