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展望:一切取決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整體轉型(2)
- 新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民營經濟大展
- 王忠明
- 3423字
- 2016-09-22 16:13:38
我們必須警醒,靠“燒錢”支撐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政府放寬了金融閘門,大量貨幣一涌而出,低迷的經濟被強行拉起。這對避免經濟滑坡乃至雪崩有一定的作用。不過,被信貸和投資托起的經濟增長,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回暖。它在不經意間給全社會上了一堂經濟學原理課,更多的人從中得以明白:一個國家的持久平穩發展,不僅要在投資、消費和出口之間找到均衡點,而且即使是投資拉動,也必須在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社會投資)中找到均衡點。如果說“穩增長”將是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長期取向,那么,“穩增長”必須“穩投資”,則歷史地決定了民間投資的重大使命。
歷史很奇妙,總是在欲揚先抑中行進,尤其是當新事物以試探性的角色擠進舊傳統的生存空間時,總要有陣痛,甚至中途擱淺。這是時代進步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好在民營企業生就一副競爭品格,是舊體制當然的“攪局者”。馬云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他多次稱自己“很好奇”、是個“攪局者”。而且,他也有這樣的底氣。2013年天貓“雙十一”購物節期間,支付寶交易額超過350億元,相當于中國日均社會零售總額的一半,展現了網購的創造力以及未來打壓物價和房價的可能性,是“數字化中國”的潛力井噴;阿里巴巴直接和間接創造的就業達1200萬人,其中淘寶網吸納900萬賣家開店,創造的就業崗位超過1000多萬個,這豈是一般國有企業能夠企及的?豈是傳統落后的舊體制能夠想象的?放開去看,這不只是吶喊出促進金融改革的豪言壯語,更是表達了民營企業的時代使命或特征,即舊體制的“攪局者”角色。將舊體制格局(包括各種束縛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落后僵化制度安排)攪動掉,這是當今中國頂層意志與民心民意的最大結合點,必然為歷史進一步肯定民營經濟提供濃墨重彩。
2012年,全國工商聯將“兩個健康”(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確立為工作主題,含義深遠。毫無疑問,民營經濟要健康發展,一廂情愿是做不成的。它需要整個環境的健康,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進而推動全社會的整體轉型。也就是說,在治國理政、政府職能轉變、法制完善、制度體系健全、國民素質提高等方面實現同步優化、系統優化。比如,執政黨在整頓“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方面的徹底性,以及在創建“法治中國”和廉潔政府、服務型政府方面的徹底性,都將決定我國民營經濟能否真正實現健康發展。而這,一定考驗著我們的耐心!
掀起又一波改革創新浪潮
中國晚清改良主義思想家薛福成在《論公司不舉之病》中這樣論證公司的重要性:
“西洋諸國,開物成務,往往有萃千萬人之力,而尚虞其薄且弱者,則合通國之力以為之。于是有鳩集公司之一法。官紳商民,各隨貧富為買股多寡。利害相共,故人無異心,上下相維,故舉無敗事。由是糾眾智以為智,眾能以為能,眾財以為財。其端始于工商,其究可贊造化。盡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海可也,驅駕風電、制御水火,亦可也……西洋諸國,所以橫絕四海,莫之能御者,其不以此也哉?”
在薛福成看來,西方之所以強大,正在于具備了聚集資本和各種力量的方式——公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未來誰主沉浮?沒有絕對的公與私!
毋庸置疑,計劃經濟體制的“公”時代,導致了國企效率低下、暮氣沉沉。比如對政府存在嚴重的依附關系,在投資、資產處理、收益分配、人事任免等方面受制于行政支配,無法激發經營活力,缺少長期積累和永續競勝的動力……這顯然與市場經濟規律背道而馳。要改變這種僵化格局,鄧小平出的高招就是解放思想,就是發展民營經濟,就是要求對“傻子瓜子”不要動!而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不同所有制經濟融合發展、協調發展的前景正在浮出水面,公私邊界不再涇渭分明。
這里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堅決限制國有企業的無度擴張或產業鏈的過度延伸。因為不加以限制,就必然制約民營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淡化所有制標簽的正確選擇,一是加快股份制改造,二是進而改變一股獨大的局面,引進其他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的活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的企業、社會的企業、民族的企業”。
且聽,一些新任省市黨委書記如是說!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民營企業是這片神奇土地上最具活力的生產力,廣大浙商是浙江寶貴的資源和財富,都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民營企業是社會的企業、國家的企業。”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須進一步深化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完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政策,加強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環境是發展的生命線,民營經濟是加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要持之以恒地加強發展環境建設,下決心打破各類顯性、隱形的束縛和制約,在市場準入、資源配置、稅費政策、融資服務、法律援助等方面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支持,讓民營企業真正能夠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激活民間投資,加速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我省民營經濟占比不斷提高,推動民營經濟快速、健康、蓬勃發展。”
……
中國正走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創新之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將極大地調動民營企業的和諧因素,成為促進社會安定有序的積極力量;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將極大地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業熱情與動力;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將極大地推進民營企業投入新型城鎮化建設,包括帶動大量民間資本下鄉“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而進一步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也將徹底打破公與私截然對峙的僵局。早在十年前,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就已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但是,實際推進不盡理想,有的企業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比如北京市一家原本已改制成為混合所有制的知名商城竟完全收歸國有,而商貿流通領域已處于充分競爭狀態,這能看作是一種合理調整或進步嗎?未來,混合經濟以各種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為特征,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必然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新型主體!關鍵是必須要求國企(央企)真正敞開大門,吸收民間資本加盟,帶進靈活的銷售、人才、分配等機制,同時發揮好自身在募集資本等方面的既定優勢,組成“優勢共同體”,而不是有意無意地強調或固化體制(所有制)優越感。天津大通集團董事長李占通說得好,“當什么時候我們說到一個企業,不再把關注點放在它是國企或民企的身份,而是看它本身的創造力和對社會的貢獻,我們的目標就觸手可及了。”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一個已經從貧窮和落后起步的大國、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義無反顧地匯入全球涌動的改革開放大潮,特別是即將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就理應更為自覺地思考如何致力于對當代人類社會多一些原創貢獻。而任何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一定是以意蘊深刻為特征的。一味模仿、浮皮潦草或只做表面文章,就不可能在改革創新方面大有作為。
堅決消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增添新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這一改革價值的正確選擇,必將續寫中國民營經濟新傳奇。也許,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一方面“允許更多國有資本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另一方面“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將真正有助于走出一條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兼容的新路來,有助于加快培育出一批甚至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來。這些年,像聯想集團、海爾集團、長沙中聯重科、珠海格力電器、安徽宣酒集團、江西三川集團、首創集團、華遠地產、天房集團這類從國企改革中轉換出來的股份制企業,以及像漢能集團、軟控集團、新華都集團、科瑞集團、億陽集團、聯東集團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的民營企業,已明顯表現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嫁接”優勢,很有典型意義。而強調“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既接續“繼往”,又強化“開來”,將極大地沖破一些貌似公允實則僵化的傳統意識束縛,從而深刻地改變并優化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生態,激發起更多的競爭活力。
注釋:
[1]黃孟復.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11~2012年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