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十歲的時候樹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志向——成圣,此后他所做的一切,大都是為了完成這一志向而努力。就王陽明而言,樹立志向等于為他的人生找到了航行的方向,找到了指路的明燈。而王陽明成功成圣的事例也證明,樹立志向是成就大事的思想前提。有了這一前提,人生才有動力,精神才有支柱,同時實踐起來也就相應的事半功倍了。
何為第一等事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前文中出現過的王陽明刻在桌子上的那首打油詩,因為這首打油詩,王陽明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雖然如今科學技術比較發達,我們都知道看著小的月亮其實是一個星球,比山要大很多,但是當時的人并不了解這種物理問題,所以對于王陽明的思想人們是無法理解的,而作為老師更要擔當起教育人的職責,所以,小王陽明被叫去談話了。
老師從玩物喪志開始講起,中間穿插不要胡思亂想,最后總結為再這樣會荒廢學業。然后王陽明問了一個問題。正是這個問題,成了王陽明一生真正的起點。
王陽明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能問出這個問題,標志著年僅十來歲的王陽明已經開始思考關于人生的問題。不過可惜,老師給了一個太過于實在的答案,老師回答說:“唯讀書登第耳。”在當時而言,讀書、登第、當官才能光耀門楣,才能飛黃騰達。對于一般想要出人頭地的人而言,這是必經之路。但是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地搖頭:“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
這句話一出,對于老師而言,震驚是肯定的,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居然一本正經地說要當圣人,無論古今中外,十歲的孩子立志當圣人別說找不出來幾個,估計很多孩子十歲的時候正是瘋跑瘋鬧的時候,連圣人是什么都不曉得。可是王陽明卻能夠在“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大明朝說出這樣振聾發聵的話,的確不是凡夫俗子。
就這樣,兒時看似荒誕的不經意的一問,卻成了王陽明樹立的一個終身目標。他窮盡一生都在思考,何為第一等事。何為第一等事,不僅問出了人為什么出生在這個世界上,還問出了人應該怎么活著,要走什么樣的路,成為什么樣的人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可以說是對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思索。
穿越古今
《傳習錄》中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币馑季褪牵骸耙粋€人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首先要立志,不然會一事無成。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靠著堅定的意志學成的。”
王陽明說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圣賢耳,并以此為志向一生努力成圣;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并以此為志向解救中國。其實不僅僅這兩位同出浙江紹興的古今名人如此,但凡圣賢,大都胸懷宏圖之志,并且一直向著目標前進,然后才能開創一番事業,流芳百世。
當年陳勝起義時喊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就表明了他的志向,不是像燕雀那樣只要觸及榆樹就心滿意足了,而是要像鴻鵠一樣展翅翱翔于九天之上。因為如此遠大的志向,陳勝最終起義成功稱王。
我們的開國偉人毛主席,青年時代就立志報國,獻身革命。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同學們對他的評價就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1914年,毛主席在長沙第一師范學校讀書的時候,全身的費用加起來只有幾塊大洋,而這為數不多的錢還要節約出三分之一用在訂報上,以至于鋪蓋和衣服都非常單薄。在學校期間,毛主席與同學提出三不談:一不談金錢,二不談身邊的瑣事,三不談戀愛。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因為他認為改造世界需要知識,一定要珍惜寶貴的青春,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
看盡這些名人,我們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理想往往決定了他的高度。反觀生活在現在的我們,被這社會的快節奏和重物質完全消磨掉了具有一定的高度的理想。如果有一天,你去到路上,隨便問幾個人你的理想是什么?估計十有八九給你的答案都是賺大錢,出門旅游等等的回答。如今,這些也算是理想的其中之一?,F在在大街上如果你說你的理想是成為一個圣人,或者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知道會不會讓人側目,以為你是瘋子。
理想的缺失,應該是民族的悲哀。而學習王陽明,恰恰是為了避免這種悲哀。因為王陽明自小就有明確的志向,而且一生都為了這一志向而努力。
正能量小貼士
志向,猶如一盞指路的明燈,讓你在通往夢想的路上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就像有句話說的:有夢想不足以使我們到達遠方,但是到達遠方的人,一定都是懷揣夢想的。樹立志向,才能讓內心真正強大,支撐著你去完成它。
居庸關圓英雄夢
十四五歲的少年,總是懷揣英雄夢,王陽明也是如此。十五歲那年的某天,王陽明突然找到父親,非常嚴肅地說:“爹,兒子決定了,要討平韃靼,為國靖難,這是我寫給皇上的上書,請您先過目?!笔鍤q的小兒說出這種話,在王華眼里簡直就是大言不慚,所以王華一邊撕那封上書一邊罵:“你這純粹是自不量力,胡鬧!”王陽明的英雄夢就這樣被父親否決了。
不過,有些東西越是扼殺,就越容易瘋長,更何況是千古圣人的夢想,所以王陽明趁著家人不注意,偷偷跑到了居庸關。
居庸關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滅元之后怕北元卷土重來,所以命徐達、常遇春督造的防御體系,作為北京的咽喉腹地,可見其兇險重要非常。王陽明一路縱馬至此,望著依山起勢,巍峨雄壯的居庸關,閉上眼睛,仿佛就可以感受到當時的金戈鐵馬,戰鼓硝煙,頓時心中豪情萬丈,“為國效力,靖平邊患”,只剩下這八個字在耳邊回蕩。
想來也是,從明朝建國之初,一直到王陽明生活的年代,已經有一百多年。中國古代歷來如此,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久必亂,亂久必治,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因此,明朝這一百來年,也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
先說蒙元統治時期,漢人是他們眼中的劣等公民,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明太祖朱元璋就在這時候橫空出世,從蒙古人手中收復失地,恢復了漢人江山。明朝建國后,將北元趕出關外。然后,邊關時有進犯,戰爭不斷。
再說明朝統治者內部,也一直因為皇權的誘惑而進行著各種明爭暗斗。明朝雖然歷經輝煌,但是內憂外患也是有的。所以,在這樣的國情下,維系國家命運的文臣武將,必然會被擺上風口浪尖。
此間,方孝孺和于謙當是明朝最大的悲劇。方孝孺因為剛直不阿,在靖難之役時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誅十族,孤忠赴難,這是民族大義的淪喪,開啟了明朝文人悲劇命運的序曲。此后于謙,清正廉潔、為民請命,保家衛國,卻被冤殺,這是蒼生的劫難,簡直就是悲劇序曲中最絕望的音符。
方孝孺和于謙這樣一心為民為國之人,最終卻落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讓人生氣,更讓人心寒。所以當以此二人為偶像,以民族大義為主導思想的王陽明憑吊圣賢、思考退敵之策,覺得胸有成竹而下山,迎面碰上兩個韃靼人的時候,可想而知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的。
對于一個十五歲乳臭未干的小子兩個韃靼人當然不可能提防,王陽明正好趁此時機搭弓射箭,兩箭連發,兩個韃靼人也雙雙中箭。雖然王陽明射中二人,但是由于年小力弱,未能將兩人射殺,不過還是憑著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愣勁兒,連喊帶殺的生生將兩個韃靼人嚇跑了。王陽明《左傳》還是學得不錯的,知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并沒有追去,而是慢慢拉住韁繩返身朝家走去。
居庸關一行,圓了王陽明的英雄夢,不過回家之后,估計王陽明這小英雄會遭殃,畢竟依著王華的性子,不打一頓也得罵一頓啊,未成年離家也就算了,還打打殺殺,成何體統。但是從以前的事情來看,在這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明朝,王陽明也算是一朵奇葩,完全是任打任罵,我自我行的那種,回家之后王陽明有沒有被王華責備我們無從知曉,唯一知道的是居庸關一行,滿足了少年的英雄夢,而且當天晚上還做夢夢到去了紀念漢朝名將馬援的伏波將軍廟,并且在廟中賦詩一首: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醒來之后,王陽明將這首詩記了下來。王陽明不會知道的是,這首詩和這個故事以后穿越古今,流傳下來,更不會知道的是他以后會成為一名軍事家,這次的事件是他此后戰爭生涯中的第一場勝仗。
十五歲的王陽明,在這次的事件中,已經充分體現出了他的軍事天才。他虛張聲勢,巧妙利用了《三十六計》中的“樹上開花”計;他突然出擊,完全得到了《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動如雷霆,其掠如火”的精髓;他百發百中的箭術,為其今后軍事生涯中的戰功赫赫埋下了伏筆。
穿越古今
王陽明十五歲的時候,拉弓射箭射傷兩個國家的敵人,以圓自己的英雄夢。如今,這種事情在和平年代是犯法的,但是在明朝當時戰亂不斷的年代卻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們要學習的并不是王陽明傷人,而是王陽明的勇氣和樹立了夢想就去努力完成的堅定。
每一個十四五歲的青少年,或許都像王陽明一樣,有一個英雄夢,這種夢,可以稱之為理想,在我國古代,則稱之為“志”。古人重視志向,認為它是對未來事物的想象和希望,是人們為自己確立的奮斗目標和方向。有了這個方向,才能找到人生的路,才能踏踏實實地走。所以,即使窮困潦倒,也要恪守“人窮志不短”的精神。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曾說:“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這段話是王陽明對個人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的強調,也就是教導人們要堅持自己的“心之所想”。意思是:“只要心中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心自然會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說的把凡胎修煉成圣胎。如此將天理時刻銘記于心,逐漸達到宏達神圣的境界,也是從心中最初的一念不斷堅持并發展下去的結果?!?
也就是說人既要有心之所想,又要去踐行心之所想,這樣才能成功。以工作來說吧。古時候很多人一輩子就是做一份職業,在一個地方工作。而現在很多人都是跳槽跳習慣了,三天兩頭換工作,很多工作都嘗試過,屢見不鮮。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時代不同造成的,但是這其中也有自己覺得自己無法堅持下去造成的。
比如說我們想要買房子,可是如今房價飛漲,看到身邊那么多人都買不起房子,自己攢錢買房子的信心也就隨之減弱了、動搖了,然后在還沒有攢錢之前就放棄了。再比如說我們想要減肥,可是因為減肥實在太累了。不僅看到美食不能享用,還要天天運動,當胃感到饑餓,肌肉酸疼的時候,我們自己就退縮了,在還沒有減重的情況下就放棄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是因為現實太骨感了,所以打擊了我們理想的豐滿。我們總是在想,別人都沒有完成的事情,我們怎么可能完成呢。于是就這樣,在心之所想還沒有達成之前,就主動放棄了。然后我們距離成功就越來越遠,遠到后來甚至覺得不成功是理所當然的。完全忘記了一句話叫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人人都像王陽明一樣成為震古爍今的圣人不太可能,可是制定一個符合自己的小目標并完成了那也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成功。只要有目標,就有支持走向成功的導航;只要堅持不懈,就有支持走向成功的動力。每個人都應該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加油。
正能量小貼士
現如今,對于志向,對于英雄,或許都有了新的注解和含義,但是恒久不變的,是它們一直富含著催人上進的正能量。其實,英雄無所謂遠近,人生就是一場戰爭,人活著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志向無所謂大小,只要有,就能夠讓你奮發向上。
識得婁諒學做圣賢
十八歲時,王陽明路過廣信,即如今的上饒,想到當時的儒學大師婁諒在此講學,便特地登門拜訪。
婁諒何許人也?總體來說,他跟王氏一族還是挺像的,或許大體圣人、賢才都會走差不多的路子。婁諒不僅像王陽明一樣年輕時候就想要成圣,而且還像王陽明的祖宗一樣,是個擅長算命的神人。
據說早年婁諒去京城參加會試,走到半路突然返回不去了,別人很奇怪問他為什么,他說:“此行不但不能中舉,而且還會遇到災難?!眲e人都不相信,唯獨他顛顛兒地回家了。事情妙就妙在這里,沒出幾天,會試的貢院果然起火燒死了很多舉人,應了婁諒的說辭。后來黃宗羲在其《明儒學案》中評論說這是因為婁諒“靜久而明”,所以有了預測未來的“神術”。
不過顯然,婁諒對于做半仙是沒有興趣的,他最大的志向,還是成圣。為了成圣,婁諒游走四方,遍訪名師,結果卻讓他失望了。這些名師都在教導他要考科舉,要做大官,但是沒有人告訴他要如何沉下心來修身養性,所以一直失望,一直奔走的婁諒,終于在多年后遇到了吳與弼。
吳與弼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大家,但是現在很少有人提及,不過我們可以從熟悉的王陽明開始推。明朝歷史上的哲學家,我們知道王陽明,排在王陽明前面的是陳白沙,而陳白沙的師父就是吳與弼。
吳與弼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號稱儒家,行事作風卻像墨家。每天天一亮就招呼著所有徒弟去開荒種地,如果遇到學生偷懶就會開始喊:“如今偷懶不用功,他日怎么好意思說自己是孔孟傳人?!彼栽谒南ば慕虒Ш投酱傧拢降軅€個出類拔萃,一出仕就能名動天下。同時吳與弼本人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不過當朝廷慕名而來找他出仕的時候,吳與弼卻非常直白地拒絕道:“不除宦官、佛學卻妄想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找我也沒用?!眾湔従褪前萑雲桥c弼的門下學習了多年,在認為自己學到了理學的精髓之后才跑到廣信廣招門徒,開辦學校的。
同樣想成圣的王陽明來拜訪,婁諒自然十分高興。不過婁諒并沒有陳白沙那樣的本事,能夠舉一反三,對于理學的研究,可能也是半瓶子醋,所以在跟王陽明探討的時候,發現王陽明什么都懂一些,他說理學老一套的時候王陽明根本就沒注意,所以就說出了一句:“圣人可以學而至”。就是這句話,恰恰說到了王陽明的心坎兒里。如果說王陽明少時遇到的道士說王陽明以后注定成圣人帶著迷信色彩,那么現在婁諒說“圣人可以學而至”就是將迷信提升到了理論高度,更加堅定了王陽明成圣的決心。
穿越古今
王陽明認識婁諒,知道圣賢可以學而至之后,就開始朝著這個目標奮勇前進,無論其間遇到多少困難,都不曾阻擋他堅定不移的腳步。
從對理想的堅持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和今人有很大的不同。古人立志都是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居廟堂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之類的;到了近代,一般都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以身報國”之類的;一直到了現代,絕大多數人的理想都變成了賺錢。
雖然因為時代的不同而造就了理想的不同,但是拿現在賺錢的理想去跟以前救國的理想相比,感覺真的差了不是一點半點,不僅僅從高度上,也是從思想上。
也難怪我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熊十力先生痛心疾首:“今日中國人之生活最貧乏,其生活內容至空虛,故遇事多表現為虛誑、詐偽、自私、自利、卑怯、無恥、下賤、屈辱、貪小利而無遠計”。而熊十力先生認為之所以造成這一切,就是因為國人“無志”。
其實,錢固然重要,但是把錢看為最重要的就太夸張了,也太扭曲了。因為我們的志向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這樣生活才能更加多姿多彩,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健康。換而言之,在如今這樣物質的社會,更應該關注信仰和心靈的健康。
正能量小貼士
如果朝著理想前行的路上遇到困難,遇到坎坷,那就向人請教,然后自己再消化吸收,有的時候人的改變只在一瞬之間。思想更是如此,打破了那個瓶頸,會瞬間醍醐灌頂,然后打開另一番天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