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陽明正能量之天生我才篇
- 陽明心學中的正能量
- 李雯
- 11311字
- 2016-09-22 16:23:14
王陽明在動蕩年代帶著傳奇色彩出生,仿佛就注定了他的不平凡。我們在和諧年代普普通通地出生,仿佛就注定了我們的平凡。其實,平凡或者不平凡,不是因為出生那天風和日麗還是暴雨傾盆或者有什么異象來決定的,而是我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然后努力活著,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完美注解。如同王陽明一般,只要相信“天生我材”,就會給我們的內心信念增添一縷曙光。
天降才子五歲不能言
公元1472年,也就是明憲宗成化八年,此時的明朝已經漸漸步入統治中期,社會動蕩、政治腐敗、學術頹敗。如果以人做比喻,此時的明朝明明還是中年,卻已經垂垂老矣。
人都說,物極必反,越是黑暗動蕩的年代,越容易出現奇人異事。所以,帶著傳奇色彩的王陽明,就這樣出生了。
據《明史》記載,王陽明雖然沒有跟哪吒一樣,在母親肚子里待了三年才降生,但是也足足待了十四個月,超出普通嬰兒四個月,王氏一門雖然著急不已,但是也無可奈何,能做的唯有等待。
某天中午,王陽明的祖母岑氏在午睡。朦朧時夢見香煙環繞中,一位身穿金甲的仙人懷抱嬰兒,腳踏祥云而來。仙人緩緩落在房里,將嬰兒放入岑氏懷中,大聲道“貴人已來!”,然后瞬間騰空而去。岑氏驚醒的時候,恰巧迎來王陽明的第一聲啼哭。
岑氏喜不自禁,趿拉了雙鞋就趕去了兒媳婦房里,著急看自己的金孫,并且將剛才做的夢告訴了自己的相公——王天敘。王天敘何許人也?他就是王陽明的祖父,因為喜愛竹子,在其所居住的軒外種了一片竹林,每天都在竹林中嘯詠詩詞,很有一些魏晉遺風的味道,因此世人稱之為竹軒公,在當地也算是頗有名望的大儒。
王天敘聽到自家夫人的夢境,頓時覺得自己的金孫來歷不簡單,說:“既然乘云而來,就叫王云吧。”于是,王陽明有了出生之后的第一個名字。同時他出生的那所房子,也被命名為瑞云樓。
王陽明這樣傳奇的出生,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后來成名之后的杜撰,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從歷史記載卻得到一個信息:那就是王陽明有負這樣精彩的出生。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王陽明到了五歲,還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
如果擱在現代,五歲還不會說話,那檢查都不知道做了多少了,什么聾啞、發育遲緩、腦病、自閉癥等估計通通都登場了。但是王陽明那時候,是醫學落后的古代,王氏一門只知道王陽明不聾不啞,至于不會說話的原因卻無從知曉,只能干著急。
別說王家干著急,旁人看著也心焦啊。你說如此傳奇的出生,就算不期盼是個天才,好歹也別是個殘疾兒童啊。就算普通平庸的小孩,五歲也基本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了。但是,圣人的另類,從這兒就可見一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聾不啞,瘋玩瘋鬧,就是不說話。頗有一絲任你著急萬千,我自巋然不動的意味。
歷史就是這樣神奇,王陽明以后還要傳播心學呢,不說話怎么行,于是某位高僧就這樣千呼萬喚始出來了。
這位高僧看到王陽明的時候,對其容貌大為驚奇,贊道:“好個孩兒,”然后又來了個轉折,“可惜道破。”說完禪語的高僧繼續走他的路,沒有帶走一片云彩,卻給王天敘留下了一個謎團:高僧為什么這么說?后來經過苦苦思索,王天敘恍然大悟:金孫乘云而來,取名王云,云既有金孫的來歷,同時又有說的意思,可不是道破了天機。
找到了金孫不說話的癥結所在,王天敘趕緊給金孫改了名字,從此之后,王云不復提及,取而代之的是王守仁。高僧不愧是高僧,經其點撥改名后,王陽明會說話了。不僅會說,還要說得漂亮,說得一鳴驚人。
先說自己名字“守仁”二字,出自《論語·衛靈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边@一句,除了這句,還能說出四書五經中其他很多名人名言,對于日常生活用語也是對答如流。
你能想象五歲的娃娃不會說話,一開口就能之乎者也滿口圣人之言的情景嗎?我想當時王家人的下巴一定都掉了一地。當祖父王天敘終于合上嘴巴問王陽明從哪兒學來的這些話的時候,小圣人頗為不屑地答:“我以前雖然不說話,但是也不聾,爺爺您跟父親天天念叨的時候,我就已經不知不覺記下了?!蓖蹶柮饔啄甑穆敾圻^人可見一斑。
自此之后,會說話的王陽明,開始了他風風火火的童年生活。而那個時候,無論是王陽明,還是世人,都不知道,他所降生的浙江余姚,那片土地會因為他而熠熠生輝,而余姚所屬的紹興府,也會成為眾多名人的出生地,像是魯迅、蔡元培、秋瑾等。
或許歷史就是這樣,即使時間不同,但是空間仍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數,和王圣人同鄉的后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王圣人的影響,自此走上革命、創作的道路。
穿越古今
王陽明五歲的時候還不能講話,可是他是幸運的,因為他的失語不是因為疾病,或者是因為心理問題,又或者是因為其他不可治愈的原因。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名人,有很多兒時就經受磨難,但是卻仍然讓人看到了“天生我材”的正能量。
有一位奧運傳奇女性,叫威爾瑪·魯道夫,她小時候因為患上肺炎和猩紅熱,引發高燒造成小兒麻痹,一只腳需要靠鐵架矯正鞋走路。這樣一個因為小兒麻痹致殘的小女孩,通過自己的努力,在11歲時脫掉了鐵架矯正鞋,跟哥哥們玩籃球。到了12歲,已經能夠徹底擺脫鐵架矯正鞋。在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上,她在田徑賽事中奪得三枚金牌,成為奧運英雄。
美國著名盲聾作家和殘障教育家海倫·凱勒,出生17個月的時候因為一次急性腦充血失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的導師安妮·沙利文開始教她讀書和說話,并和其他人溝通。最終,海倫·凱勒克服了身體給她帶來的障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并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很多名人,或者兒時,或者成名之后,都經歷過磨難,無論是身體的,還是心靈的,但是,這些依然無法阻擋他們向著藝術、向著夢想道路前進的腳步。
正能量小貼士
我們出生在和平年代,擁有健康的身體,受著良好的教育,卻妄自菲薄,覺得自己普通而平凡,羨慕那些圣人、智者、明星,忘了自己也是“天生我材”之輩。自認為“天生我材”不是自大、自負,而是內心的一種信仰,自信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即使渺小,也足以改變世界的分子、粒子構成,然后方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父為狀元家門名人多
上一章講到了王陽明出生,那么很多人就會問,王陽明出生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王陽明出生的王氏一門,從歷史上來看,可謂名人輩出。王陽明本身就是名人,而且是古時候的名人,所以族譜稍微有些凌亂,版本不一,需要好好理一理,目前比較靠譜的,就是下面要為大家一一道來的。
話說王陽明的祖先中,有據可查的第一位遠祖是王覽。王覽是誰?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但是說到“臥冰求鯉”這個成語大家就很熟悉了。王覽跟“臥冰求鯉”的主人公王祥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如果說王祥是二十四孝之一,那么王覽就是“二十四孝之一”的救命菩薩。
據《晉書·王覽傳》記載,王覽的親生母親朱氏,也就是王祥的繼母,對待王祥特別不人道,經常毆打他,每當這時候,年僅幾歲的小王覽就會哭著抱住王祥,以這種方法來避免王祥受到責打。王覽十五歲之后,就開始勸說朱氏停止對王祥的虐待,每當朱氏不講理要懲罰王祥的時候,王覽就跟著一起受懲罰。后來,朱氏還變本加厲,開始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也跟著一起受罰,弄得朱氏徹底沒招了,才停止了對王祥的虐待。兄弟倆的父親死后,王祥在當地漸漸有了名望,朱氏很是嫉恨,便暗中派人送毒酒要毒死王祥。王覽知道后二話不說拿起毒酒就要喝,嚇得朱氏三魂七魄都丟了,從此之后再也不敢暗害王祥了。故事的結局總是圓滿的,王覽官至光祿大夫,王祥則任太保一職,在硝煙四起的年代也算官運亨通了。
其實從這段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的祖上就有另類、創新的基因,他們家對于母慈子孝和兄友弟恭的注解完全不同于其他家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王覽跟王祥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仁孝之心。
王覽之后,他的五個兒子雖然各有官職,但是在歷史上并沒有留下多大的名氣,一直延續到他的長子長孫王導。
據《晉書·王導傳》記載,王導年幼時就有風度,有遠見,十四歲時陳留名士張公看到他十分驚奇,說:“我看這孩子的相貌心志,將來必是將相之才?!边@句話在以后得到了充分印證。王導承襲父親的爵位,一路出謀劃策,聯合南北士族,擁立司馬睿為帝,建立東晉政權,官至宰輔,總攬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國政,可謂功勛卓著,是東晉的實際創造者,煊赫一時。
在王氏家族的歷史上,王導可算是官職最高的一位。王導之后,他的六個兒子和八個孫子合起來都沒有一個堂侄出名,這位堂侄不是別人,正是有“書圣”之名的王羲之。在直系宗親中之所以要加入一個堂親,是因為新發現的王陽明族譜出現之前,人們一直以為王羲之是王陽明的直系宗親,后來王陽明的族譜被發現之后,人們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即使不是直系宗親也還是認為是直系宗親,充分體現了難得糊涂這一點。
對于王羲之這里不多加贅述,因為對于他,大家都非常了解,關于他的“臨池學書”,關于他的“東床快婿”,關于他的《蘭亭集序》,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娓娓道來。
王羲之之后,再一個脫穎而出的王陽明的祖宗就是王綱了。據歷史傳言,王綱此人比較悲催,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戰亂時代,有大將之才、治世之能,卻無人賞識、報國無門。如果他有王導的雄心壯志也能建功立業,但是王綱偏偏被末世消磨掉了壯志雄心,只求能夠安穩度日、養家糊口。
于是,王綱開始研究《周易》,以看相為生。要知道,《周易》從古至今都是一本神書,其中的高深莫測讓很多人窮盡一生都研究不透,再加上王綱甘愿居于山水之間,淡泊名利,所以經過一傳十、十傳百的宣傳之后,越傳越神,說王綱跟終南山隱士學得卜卦和相面之術。傳到最后,王綱自我研究《周易》的那點兒功勞全部都轉移到莫須有的終南山隱士身上了。所以,王綱仍然是一個悲催的人。
然而,王綱的悲催還在繼續,因為王綱遇到了明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那時候劉伯溫還沒有建功立業,來找王綱算命。王綱斷言劉伯溫必能青史留名,而且千叮嚀萬囑咐,讓劉伯溫成功之后千萬別來找他。其實說白了就是咱倆不是一路人。
顯然劉伯溫沒有聽明白王綱的潛臺詞,認為這是客套話,因為多年之后劉伯溫輔助朱元璋取得天下成為開國宰相之后,就舉薦王綱到兵部擔任了郎中一職。這都當官兒了,為什么還要說王綱遇到劉伯溫是悲催的繼續呢?這是因為王綱被生拉硬拽進了朝廷之后,很快就遇到了廣東民變,就在押送糧草的途中,王綱被殺了,然后羊皮裹尸,被兒子王彥達背回了家,結束了其悲催的一生。
王彥達背父親尸體回家的時候只有16歲,那時候小小的他認為,父親這怎么著也算是為國捐軀、光榮殉職啊,朝廷應該會嘉獎一番啊。事實證明,王彥達高估了朝廷的仁德,低估了政治的黑暗,由于朝中無人,王彥達并沒有拿到任何補償。再加上父親又為官清廉無甚家產,所以王彥達千辛萬苦將父親埋葬之后,覺得自己幼小的心靈受傷了,此后躬耕奉養老母,以讀書自娛過完了一輩子,臨終之際給兒子王與準留下一句“兒啊,這一輩子做做學問就好,千萬別做官”的遺言就與世長辭了。
王與準小朋友果然聽話,效仿爺爺和爹爹,閉門不出,一心讀書,無視科舉,拒絕舉薦,專心致志當起了瀟灑隱士??墒前?,家門的傳承或許就在這里,跟爺爺一樣,王與準迷上了算卦,不僅算,而且還算得極準。想當然,王與準小朋友跟悲催爺爺王綱一樣,也悲催了。
當地知縣聽說了王與準的名字,想讓王與準幫他算算前程,于是派人登門拜訪。王與準是文人,而且是家學深厚的文人,想當然,自有一股子文人氣節,平日里就討厭這些目無王法的貪官,現在居然敢來找他算前程,簡直開玩笑!王與準直接燒了卦書,發誓從此之后不再算卦。
人都說寧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可把事做絕,但不能把話說絕,王與準就在這里犯了錯誤,不過王與準也算聰明,知道這回肯定得罪了知縣,于是收拾了干糧、衣物,包袱款款地跑到了附近四明山的山洞里躲了起來。
知縣抓人沒抓到,正氣得跳腳的時候朝廷來了欽差,要在此處招攬賢才。知縣馬上抓住機會,在欽差面前告了王與準三條罪狀:一仇視朝廷,認為朝廷虧待了他爺爺;二拒絕舉薦,不想為國家出力;三教壞孩子,不讓孩子考科舉。
這三條罪狀一出,欽差怒了,盛世有遺賢,這不是打朝廷的臉嗎?于是下令,扣押王與準的兒子,搜捕王與準。
被追的無法的王與準,只能往深山逃去,結果一不小心,就跌到了山溝里,結果更不小心,這一跌跌出了改變命運的契機。知縣千算萬算也沒算到,將王與準告到欽差面前,反而給了王與準一個機會。
欽差見王與準言貌坦直,不像是反朝廷的人,于是四處走訪,了解了來龍去脈,得出的結論是王與準是個好青年,不僅好學刻苦,而且樂于助人。所以就勸王與準賣朝廷些面子,就算自己不出仕,也挑一個兒子為朝廷效力,這樣朝廷就不會怪罪了。經過這次的磨難,王與準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聽從欽差的建議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王世杰。于是王世杰直接成了秀才。
不過,王世杰雖然也繼承了家族的才高八斗,但是沒有學會祖宗王導的為人處世,在官場上混的人緣極差,最后不得已辭官回家種地,過著清貧的日子。王世杰的母親在臨終之時痛哭流涕,告訴王世杰一定要做官,擺脫這種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孝順的王世杰只好再次出仕,不過可惜的是還沒有等到任命,就緊跟母親的腳步去見了閻王。
王世杰死后,唯一能留給兒子王天敘的只有幾筐書,可謂赤貧,也難怪他老娘在死之前都哭喊著讓他一定要當官,這得窮到了什么地步。可是王天敘也有骨氣,窮就窮,就是不當官。歷史上對于王天敘的記載,并沒有那么多,零星都跟王陽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將這些零星片段整理出來,我們得出王天敘是這樣一個人:他是個瀟灑的儒士,細目美髯,風度翩翩;他和藹可親,但是也有脾氣,尊嚴凜然不可侵犯;他是個天才,思維敏捷,過目不忘;他是個大孝子,就算生氣,也會背著爹娘生悶氣;他極其喜愛竹子,家的四周全種滿了竹子,因此得了個竹軒公的稱號;他是個大儒,給好多豪門望族當過夫子。
從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王天敘作為王陽明的祖父,算是跟王陽明接觸很多,而且對王陽明頗有影響的一個人。王氏一族從遠祖王覽起,一直到王天敘止,有的在官場上混的風生水起,輝煌一時無兩,有的在官場上起起伏伏,有些狼狽頹唐,但是這些都無法遮掩,王氏一門作為孔孟儒家思想的擁護者,始終不改的是一顆仁愛之心。而且,從王天敘這一代開始,王家的避世思想已經逐漸開始轉到入世。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王天敘的兒子王華,也就是王陽明的爹。據說,王華從小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六歲的時候就懂得拾金不昧的道理。話說六歲的小王華在水塘邊玩耍,偶遇一醉漢,醉漢吐完之后不小心將錢袋遺忘在了池塘邊,王華打開錢袋,發現里面有很多銀子。如果是一般的六歲小朋友,看到錢之后估計不會有太大概念,即使有腦子里面浮現的也是能買糖吃,可是人家王華不一樣,不僅乖乖在那里一直等到醉漢回來尋找錢袋,還謝絕了醉漢的酬謝,而且告訴醉漢說不要侮辱他,那么多錢他都不要,怎么可能在乎小小的酬謝。
據說,王華的這一節操一直跟隨了他一輩子,想當然,也給王陽明樹立了一個活榜樣。
在明憲宗時期,王華狀元及第,任翰林修撰,正式步入仕途。對于王華的為官之路,這里不予吐槽,在講王陽明的其他事例的時候會有所涉獵。這是因為歷史對于王華的評價是為官20余年,于政治沒有突出建樹,唯為人醇厚,孝順恭謹,頗有節操,善惡分明,持身儉樸,利害得失不系于心,臨危臨難從容不迫。
穿越古今
王陽明出身名門,家中狀元、書法家、神算子一抓一大把,就是在這樣的身家背景中,王陽明也沒有絲毫紈绔子弟的樣子,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圣人前行不輟。
袁世凱的孫女袁家倜曾是購物不用花錢,出門有保鏢的千金大小姐。她曾被下放到農村,成為勞動婦女。改革開放以后,她靠買原始股起家,成了天津西餐廳的女老板。袁家倜在天津做了24年的政協委員,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扶貧救災,她都走在最前面,為天津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在談及過往的時候,她反而慶幸自己經歷了這種非同尋常的大起大落,她說:“這對我是極大的改造和歷練。半個世紀的巨變反而救了我,刺激了我的求生欲,讓我學會自力更生?!币舱f:“我現在很獨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現在的生活讓我很快樂。”
無論是王陽明還是袁家倜,他們都經歷過輝煌,經歷過頹敗,可見世事無常,出身并不能夠代表一切。對比看看現在的社會,多少人的心靈被物質、虛榮和浮躁腐蝕,而丟掉了最真、最純的品德?;蛟S,這就是為什么王陽明能夠成圣,而我們只能抱怨或者被抱怨的原因。因為王陽明透過表面的浮華,看到了背后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文人的氣節和仁愛的德性,而我們卻讓表面的浮華使自己變得浮夸。
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在如今這個社會越來越被推崇,跟這些也有一定的關系。有句俗話叫“富不過三代”,所以即使出生在富貴之家,也不必太囂張,而應像王陽明一樣,學習祖宗的氣節和德性,修煉自身,或許,你可以讓家庭因你而更好。還有句俗話叫“貧窮不是罪”,所以大可不必因為貧窮而自卑,也不必因為貧窮而為難自己的家庭抑或仇富,只要做好自己,通過自己的奮斗必然會有屬于自己的成就和價值。
正能量小貼士
家世背景只是一種附帶品,一個人如果想要擁有自己的價值,關鍵還是看自己。人們因為王陽明而認識了他的家族,卻不是因為他的家族認識了王陽明,這就是靠自己的正能量。
耕讀世家陽明童年樂
將視線聚焦到主人翁王陽明身上。小時候的王陽明,過得相當快樂而充實,不僅才學過人,而且還經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王陽明七歲的時候,活潑好動,甚是可愛。有一次母親帶他去附近寺廟燒香,七歲的小王陽明就這樣杠上了廟里的和尚。起因是惠明和尚聽說王陽明是個聰明伶俐有才華的小孩,所以趁著王陽明母親去拜佛的時候,叫王陽明到偏殿對對聯探個究竟。
和尚出上聯:“轟字三個車,余斗字成斜。車車車,遠上寒山石徑斜。”王陽明張口對曰:“品字三個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和尚只貪一杯酒?!焙蜕新犃酥笮牡肋@是對到我頭上來了,得給點兒顏色瞧瞧,于是以牙還牙:“古有李宋仁,今有王守仁,手中一本《太公法》,不知是兵家?是法家?是道家?”王陽明毫不遜色,道:“古有卜,今有趙。手中一本《金剛經》,不知是胎生?是化生?是卵生?”和尚一聽,用手拉住王陽明頭上的三根辮子說:“三叉如鼓架?!蓖蹶柮鞑桓适救?,用手指點著和尚的光頭說:“一禿如鑼槌?!焙蜕薪又钢钪腥鹣裾f:“三尊佛像,坐象坐虎坐蓮花?!蓖蹶柮鹘又蛯Γ骸耙粋€禿驢,偷魚偷肉偷女人。”惠明和尚聽了,頓時大怒,赤裸裸地污蔑啊這是,于是追著王陽明就打。王陽明的母親剛好拜佛出來,看到自己兒子被追的四處亂竄問是為何,和尚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她。母親責怪王陽明太過無理,結果王陽明笑嘻嘻地說:“母親,我說的是‘一位師父,念經念佛念觀音’,是惠明師父自己聽錯了?!闭f完就向門外跑去。惠明和尚不服氣,追著王陽明說:“牛頭且喜生鹿角?!蓖蹶柮骰仡^喊道:“狗嘴何曾吐象牙?!卑鸦菝骱蜕袣獾秘实埂?
到王陽明十歲的時候,父親王華參加進士考試高中狀元,第二年舉家遷往京城。搬家途中借宿金山寺,到了晚上,王天敘與借宿在此的游客飲酒作詩,好不歡樂。結果樂極生悲,到了王天敘作詩的時候,可能喝多了腦子混亂,一個字都沒說出來。這時王陽明站出來,隨即賦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紗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這首詩一出眾人頓時自愧不如,動靜結合,聲色兼備,大嘆好詩,好詩,結果王陽明說了:“此詩為爺爺所作,我只是席間道來耳?!庇纱丝梢娡蹶柮鞯臋C靈聰慧與恭謹孝順。
到了京城學堂,王陽明更是混的風生水起。學習上領悟能力很強,對于所學的東西能舉一反三,聰明程度連老師都覺得驚訝。不過,小王陽明對于這些虛名是不屑一顧的,十二歲時老師在其桌子一角發現了這樣一首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首詩就是后來極為有名的《蔽月山房》,全詩的意思是山離得近,月亮離得遠,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如果人們的眼光能夠開闊長遠一些,便會發現不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為廣闊。
年僅十二歲,王陽明就有這樣的思考和見識,堪稱奇才。不過在當時的科學條件下,并沒有人能讀懂這首寓意深遠的詩,因此,王陽明被老師們一致認為特立獨行,腦子里面總有別人讀不懂的奇怪思想。
不過,這并不妨礙王陽明在同學中的威信,總有一群小朋友跟在其屁股后邊玩兒。于是,每每都會出現這樣的一幕:老師不在課堂,王陽明帶領一群同學們浩浩蕩蕩地跑到外邊玩耍,他坐鎮指揮,小伙伴們分成兩撥,兩撥人馬左沖右突,大呼小叫,變換陣型,宛若戰場。
不過很快,小軍事家王陽明就被父親王華逮住了。王華陰沉著臉問王陽明:“不好好讀書,做這些有的沒的干什么?”王陽明不答反問:“讀書干什么?”王華理所當然地回答:“當然是考狀元,當大官。”結果沒想到王陽明聽了搖了搖頭說:“父親中狀元,不代表子孫后代也要中狀元。而且,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備。區區章句之儒,平日叨竊富貴,以詞章粉飾太平,臨事遇變,束手無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十來歲的娃娃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義正言辭,直接鎮住了王華。雖然王陽明揚言要當“通儒”,同時也鎮住了父親,但是父子二人的觀念不一,因此,還是爭斗著。
拿下象棋來說。王陽明非常喜歡下棋,一下起來就容易廢寢忘食,這對于對王陽明要求甚高的王華來說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于是在屢教不改的情況下,王華一怒之下將王陽明的象棋丟進了河里。為此,王陽明專門寫了《哭象棋》來悼念他的象棋: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在這首詩中,王陽明開頭兩句就寫了象棋被丟的惋惜之情。接著中間四句寫了各種兵種,像是兵卒、將軍、戰馬等被流水卷走的無奈。最后兩句雖有炮聲震天響,但是卻是雄渾悲壯的余聲。整首詩構思巧妙,縱橫得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王陽明失去象棋的悲傷之情,也體現出了王陽明的童真童趣。
穿越古今
童年,天真無知的年紀,應該是充斥著歡樂的。王陽明的童年貌似比較早熟,可算有苦有樂。他熱愛象棋卻不得不放棄,因為父親覺得這是玩物喪志,不利于以后的仕途。幸虧王陽明自小心志堅定,不然,也沒有以后的圣人了。所以總體而言,小陽明的童年生活還是挺風生水起的。
可是,現代的孩子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三言兩語道不明白,但是我想,作家葦岸先生寫的一首叫做《現代的孩子》的詩,看過之后,一定會有很大的感觸。
現代的孩子吃精制食物,嬌弱的胃口讓他們厭惡頤養勞動體魄的粗蔬和五谷。
現代的孩子穿漂亮衣服,衛生的觀念將他們隔絕于孕育萬物的風雨和泥土。
現代的孩子在高樓里居住,遠離童年游戲,遠離兒童天然的集體主義。
現代的孩子出門要乘車,閑置起造物主為行走而賦予人類的雙足。
現代的孩子懂得哪個級別的官大,哪種牌子的產品好;不懂什么是蒲公英,什么是布谷鳥。
現代的孩子每天能看到汽車,看到錢;看不到日出與日落,看不到地平線。
現代的孩子天天聽機械的聲音,聽人類放聲叫賣的聲音;聽不到鳥兒的啼叫,林子的籟響。
現代的孩子可以在商店買到各種糖果,但無處可以摘下懸掛在樹上的果實。
現代的孩子可以得到各種電動玩具,但無處可以捉到一只星斑天?;蚪瘕斪印?
現代的孩子按圖示會精巧地壘起積木,再也不會造出一把木槍或葦笛。
現代的孩子注意看大人的臉色,注意不到變幻不定的季節的顏色。
現代的孩子一切事會由家里給做,他們為家里做的唯一的事是給大人增添一些樂趣。
現代的孩子時常生病,每個家庭都有許多藥片,每個城市都有許多醫院。
現代的孩子不再聽老祖母講狼和羊的故事,因為家家都有好看的彩色電視機。
現代的孩子需要補充鈣片和維生素,他們每天在樓群間玩耍,呼吸機器排出的氣體。
現代的孩子跟著大人從一個家庭走到另一個家庭,看不見螞蟻的家庭、蜜蜂的家庭。
現代的孩子的勇敢體現在摔家里的東西,他們沒有地方去爬樹,沒有機會走夜路。
現代的孩子從成人世界學到各種道理,無法在自然世界中獲得各種啟示。
現代的孩子仿佛天天都過年,因而他們已無法嘗到真正過年時的甜蜜。
現代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們無法理解“簡樸”和“珍惜”的涵義。
現代的孩子過多地享用和獲取,他們的性格中將缺少堅毅與創造力。
現代的孩子缺少意外,缺少恐懼和冒險,他們將來回憶的將是失去色彩的童年。
現代的孩子,看似是被幸福寵壞的一代,可是在寵溺的同時,卻也扼殺了很多東西。如何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而又天真快樂的童年,真正的童年,沒有被催熟的童年,不僅僅是家長,也是社會應該思考的事情。
正能量小貼士
可能很少有小朋友會像王陽明一樣,在童年的時候就滿腹詩書、富于思考,但是卻也一定有著屬于自己的童真童趣,有著自己的探索精神。所以,一如巴爾扎克所說的,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每一位家長,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珍惜童真這一種正能量。
“命中注定”日后成圣人
“命中注定”這個詞一說,就帶著一股子迷信色彩。不過沒關系,封建社會時很多事情都不能用科學來解釋,所以總是與迷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王陽明,也總是碰上神神叨叨的人。
話說某天,王陽明跟朋友一塊兒出去玩,迎面碰見一個算命先生,盯著他看了半天之后,忽然抓著他激動地說:“孩子,你面有福相,骨骼清奇,大貴之人?。 蓖蹶柮鞯呐笥褌兌颊f王陽明遇到了騙子,不過王陽明卻停了下來,認真地與算命先生探討,自己到底驚奇在哪兒。其實王陽明會有這樣的反應,完全就是家學淵源,不要忘了上面講過,王陽明的祖宗里面,可是有好幾位“算命先生”啊,所以算命先生這一行業在王陽明看來,完全不是怪力亂神,而是一項神圣的職業。
算命先生說王陽明的命格為“飛天祿馬”,在《淵海子平·飛天祿馬詩訣》中記載:“飛天祿馬貴非常,辛癸都來二字強,年月日時重見亥,無官沖絆做賢良。”
算命先生鄭重其事地告訴王陽明:“你命中注定是要成為圣人的,當你的胡子長到衣領時,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長到心口時,你就結圣胎了;胡子長到肚臍時,你就功德圓滿了。”一聽這話王陽明小朋友激動了,是啊,他也一直在苦苦思考,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被人所理解地活著是為了什么,現在終于找到了答案,是為了成為一個圣人,解開生死的謎題,讓自己生的明白,死的清楚。自此之后,王陽明開始慎重考慮他的成圣之路,自此之后他的一生都奔著成圣而去,可以說這位神神叨叨的算命先生,對其影響頗深。
穿越古今
在古時候,科學不夠發達,算命是非常流行的。而在現代,科學高度發達的社會,算命被稱之為偽科學,是迷信。可是在王陽明遇到的這位算命先生身上,卻能夠讓人剖析出一種成功的教育方式。
我想在現今,像王陽明小時候那么熱愛學習的應該沒有幾個,大部分都是被家長逼著上各種補習班。由此可見,激發孩子內心的興趣,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才是幫助孩子成才的關鍵。
王陽明經過算命先生的斷言:只要讀書自愛,就能成圣,然后就堅定了內心的信念,奔著這條路就去了。這就告訴我們,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就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和目標強加在他們的身上,現在的小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那么容易叛逆,強制執行只會得到反效果。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出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通過真誠有效的溝通,了解他們的期望是什么,了解他們的興趣是什么,讓他們知道你是在幫助他們制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而不是在控制他們完成自己的目標。
目標確定了,你就可以放手了。讓他們自己去為自己的目標拼搏、努力。如果遇到了困難,他們來咨詢你,你當一下顧問就好了,不要想著當領導。
有句話叫:“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意思就是說,一個有經驗的馬車夫駕車,想要讓馬跑得快的話,不會猛拽韁繩,也不會狠抽鞭子,只是讓馬覺得鞭子的影子在眼前就行了。用在教育上就是不要過分強迫孩子,也不要過分放縱孩子,而是在孩子最需要鞭策的時候,在他耳邊,給他一記鞭響,讓他從內心里感到動力,自然就會不輟努力,一直前行。
正能量小貼士
樹立正面的、遠大志向并將其當成一面旗幟,勤勉,然后為了明確的志向而戰,給內心增添拼搏向上的正能量。